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司抄寫國内流行。
爰及鄰邦亦俱遵奉。
雖居像季之末。
而教法光榮邕邕穆穆。
亦不異室羅筏逝多林之化也。
伏願照知。
頃信度河失經一馱。
今錄名于後。
有便請為附來。
并有片物供養。
願垂納受。
是歲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
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
基姓尉遲代郡人(鄂國公敬德之侄。
右金吾衛将軍敬宗之子)母裴夢掌月輪吞之而孕。
誕夕神光盈室。
甫六歲能著書。
初法師奘公于西域得一童子。
敏悟絕倫。
因攜之詣宗。
宗呼基出拜。
奘使誦所著兵書。
且數千言。
奘數目童子。
及基誦畢。
奘绐之曰。
此古書耳。
宗未之信。
奘令西域童子覆誦之。
不差一字。
宗大怒。
以基竊古書罔已将殺之。
奘就丐出家。
基曰。
聽我禦葷色晚膳即從出家。
不然甯伏劍死不為餓死。
奘愛其俊而許之。
遂從入道。
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
善大小乘。
既參譯經。
從奘受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号百本論師。
然性豪侈。
每出必治三車。
亦号三車法師。
⊙(乙卯) 六年五月。
法師玄奘譯因明論。
沙門神泰等各造義疏釋之。
法師栖玄者。
以其論示尚藥奉禦呂才。
才深藝之士也。
頗毀其文。
作因明注解破義圖。
輕薄者聽信之。
秋七月譯經法師惠立緻書左仆射于志甯斥其謬。
辭曰。
聞諸佛之立教。
文言奧遠旨義幽深。
等圓穹之寥廓。
類滄波之浩浣。
談真如之性相。
居十地而尚迷。
說小草之因緣。
處無生而猶昧。
況有萦纏八邪之網。
沉淪四倒之流。
而欲窺究宗因辨彰其理者。
無乃惑哉。
切見大慈恩寺翻經法師惠基。
早樹智力夙成行潔。
圭璋操逾松杞遂能。
躬遊聖域詢禀微言。
擅三藏于胸懷。
苞四含于掌握。
嗣清徽于曩哲。
扇遺範于當今。
實季俗之舟航。
信缁林之龜鑒者也。
所翻聖教已三百餘軸。
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诠論難之旨歸。
序催邪之軌式。
雖未為玄門之要妙。
亦非造次之所知。
近聞尚藥呂奉禦。
以常人之資。
竊衆師之說。
造因明圖釋宗因義。
不能精悟好起異端。
苟覓聲譽妄為穿鑿。
排衆德之正說。
任我慢之[懨-猒+扁]心。
媒炫公卿之前。
嚣諠闾巷之側不慚顔厚靡倦神勞。
數易炎涼心猶未已。
然奉禦于俗事少間。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見釜窖之堪陟。
乃言昆阆之不難。
蛛螫睹棘林之易羅。
遂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無以異斯。
況大音希聲大辯若讷。
所以淨名契理杜口毗耶。
尼父德高恂恂鄉黨。
未聞誇矜自媒而獲缙紳之推仰也。
立緻書其事稍息。
冬十月丁酉。
太常博士柳宣。
以其事寝。
作歸敬書并偈。
檄譯經大德。
求畢其說。
于是法師明浚。
答還述頌并書。
極大尊嚴。
而訓呂才妄舉。
柳宣得書即劾呂才。
列奏其事。
有旨集公卿學士。
領才詣慈恩寺。
見法師受辭悔謝而退。
⊙(丙辰) 改顯慶正月丙寅。
立代王弘為皇太子。
是日于慈恩寺齋僧五千員。
敕黃門侍郎薛元超主其事。
因問法師玄奘前代翻經之式。
對曰。
漢魏既遠未可詳論。
晉宋已來翻經皆有監閱詳緝之官。
故符堅時昙摩難提譯經。
黃門趙整執筆。
姚興時羅什譯經。
興及姚嵩執筆。
後魏菩提流支譯經。
侍中崔光筆授。
以至梁陳周隋之代。
并亦如之。
貞觀初年波頗那羅譯經。
先帝敕趙郡王孝恭詹事杜正倫監護。
今特阙如。
又大慈恩寺莊麗輪奂今古罕俦。
尚未建碑。
貧道懷此二寺。
願聞之于上也。
元超奏其語制可。
⊙是月壬申朝會中書令崔敦禮宣敕曰。
大慈恩寺法師。
玄奘新翻經論文義須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甯。
吏部尚書來濟。
禮部尚書許敬宗。
黃門侍郎薛元超。
中書侍郎李義府杜正倫。
時為看閱。
或不穩處随事潤色。
朝罷遣内給事王君德。
報法師曰。
承須友人助翻經。
已為處分于志甯等。
其慈恩寺碑。
朕望自作。
不知師意如何。
且令相報。
奘奉旨。
即率衆詣阙抗表陳請。
未幾高宗親制大慈恩寺碑文成。
遣長孫無忌遍示群公。
其辭曰蓋聞乾坤締構之初。
品物權輿之始。
莫不載形厚土藉覆穹蒼。
然則二曜輝天靡測。
盈虛之像四溟紀地。
豈究波瀾之極。
況乎法門虛寂。
出生不滅之前。
聖教牢籠。
示有無形之外。
故以道光塵劫化洽生靈。
緬惟王宮發迹。
蓮披起步之花。
神沼騰光。
樹曲高堤之[乾-乞+餘]。
演德音于鹿苑。
會多士于龍宮。
福已罪之群生。
興将滅之人代。
能使下愚抱道。
骨碎寒林之野。
上哲欽風。
身沒雪山之偈。
絲流法雨。
清火宅以辭炎。
輪升惠日。
皎重冥而歸晝。
朕逖覽缃史詳觀道義。
福永劫者。
其唯釋教欤。
文德皇太後憑柯瓊樹疏
爰及鄰邦亦俱遵奉。
雖居像季之末。
而教法光榮邕邕穆穆。
亦不異室羅筏逝多林之化也。
伏願照知。
頃信度河失經一馱。
今錄名于後。
有便請為附來。
并有片物供養。
願垂納受。
是歲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
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
基姓尉遲代郡人(鄂國公敬德之侄。
右金吾衛将軍敬宗之子)母裴夢掌月輪吞之而孕。
誕夕神光盈室。
甫六歲能著書。
初法師奘公于西域得一童子。
敏悟絕倫。
因攜之詣宗。
宗呼基出拜。
奘使誦所著兵書。
且數千言。
奘數目童子。
及基誦畢。
奘绐之曰。
此古書耳。
宗未之信。
奘令西域童子覆誦之。
不差一字。
宗大怒。
以基竊古書罔已将殺之。
奘就丐出家。
基曰。
聽我禦葷色晚膳即從出家。
不然甯伏劍死不為餓死。
奘愛其俊而許之。
遂從入道。
每覽疏記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
善大小乘。
既參譯經。
從奘受瑜伽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号百本論師。
然性豪侈。
每出必治三車。
亦号三車法師。
⊙(乙卯) 六年五月。
法師玄奘譯因明論。
沙門神泰等各造義疏釋之。
法師栖玄者。
以其論示尚藥奉禦呂才。
才深藝之士也。
頗毀其文。
作因明注解破義圖。
輕薄者聽信之。
秋七月譯經法師惠立緻書左仆射于志甯斥其謬。
辭曰。
聞諸佛之立教。
文言奧遠旨義幽深。
等圓穹之寥廓。
類滄波之浩浣。
談真如之性相。
居十地而尚迷。
說小草之因緣。
處無生而猶昧。
況有萦纏八邪之網。
沉淪四倒之流。
而欲窺究宗因辨彰其理者。
無乃惑哉。
切見大慈恩寺翻經法師惠基。
早樹智力夙成行潔。
圭璋操逾松杞遂能。
躬遊聖域詢禀微言。
擅三藏于胸懷。
苞四含于掌握。
嗣清徽于曩哲。
扇遺範于當今。
實季俗之舟航。
信缁林之龜鑒者也。
所翻聖教已三百餘軸。
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诠論難之旨歸。
序催邪之軌式。
雖未為玄門之要妙。
亦非造次之所知。
近聞尚藥呂奉禦。
以常人之資。
竊衆師之說。
造因明圖釋宗因義。
不能精悟好起異端。
苟覓聲譽妄為穿鑿。
排衆德之正說。
任我慢之[懨-猒+扁]心。
媒炫公卿之前。
嚣諠闾巷之側不慚顔厚靡倦神勞。
數易炎涼心猶未已。
然奉禦于俗事少間。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見釜窖之堪陟。
乃言昆阆之不難。
蛛螫睹棘林之易羅。
遂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無以異斯。
況大音希聲大辯若讷。
所以淨名契理杜口毗耶。
尼父德高恂恂鄉黨。
未聞誇矜自媒而獲缙紳之推仰也。
立緻書其事稍息。
冬十月丁酉。
太常博士柳宣。
以其事寝。
作歸敬書并偈。
檄譯經大德。
求畢其說。
于是法師明浚。
答還述頌并書。
極大尊嚴。
而訓呂才妄舉。
柳宣得書即劾呂才。
列奏其事。
有旨集公卿學士。
領才詣慈恩寺。
見法師受辭悔謝而退。
⊙(丙辰) 改顯慶正月丙寅。
立代王弘為皇太子。
是日于慈恩寺齋僧五千員。
敕黃門侍郎薛元超主其事。
因問法師玄奘前代翻經之式。
對曰。
漢魏既遠未可詳論。
晉宋已來翻經皆有監閱詳緝之官。
故符堅時昙摩難提譯經。
黃門趙整執筆。
姚興時羅什譯經。
興及姚嵩執筆。
後魏菩提流支譯經。
侍中崔光筆授。
以至梁陳周隋之代。
并亦如之。
貞觀初年波頗那羅譯經。
先帝敕趙郡王孝恭詹事杜正倫監護。
今特阙如。
又大慈恩寺莊麗輪奂今古罕俦。
尚未建碑。
貧道懷此二寺。
願聞之于上也。
元超奏其語制可。
⊙是月壬申朝會中書令崔敦禮宣敕曰。
大慈恩寺法師。
玄奘新翻經論文義須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甯。
吏部尚書來濟。
禮部尚書許敬宗。
黃門侍郎薛元超。
中書侍郎李義府杜正倫。
時為看閱。
或不穩處随事潤色。
朝罷遣内給事王君德。
報法師曰。
承須友人助翻經。
已為處分于志甯等。
其慈恩寺碑。
朕望自作。
不知師意如何。
且令相報。
奘奉旨。
即率衆詣阙抗表陳請。
未幾高宗親制大慈恩寺碑文成。
遣長孫無忌遍示群公。
其辭曰蓋聞乾坤締構之初。
品物權輿之始。
莫不載形厚土藉覆穹蒼。
然則二曜輝天靡測。
盈虛之像四溟紀地。
豈究波瀾之極。
況乎法門虛寂。
出生不滅之前。
聖教牢籠。
示有無形之外。
故以道光塵劫化洽生靈。
緬惟王宮發迹。
蓮披起步之花。
神沼騰光。
樹曲高堤之[乾-乞+餘]。
演德音于鹿苑。
會多士于龍宮。
福已罪之群生。
興将滅之人代。
能使下愚抱道。
骨碎寒林之野。
上哲欽風。
身沒雪山之偈。
絲流法雨。
清火宅以辭炎。
輪升惠日。
皎重冥而歸晝。
朕逖覽缃史詳觀道義。
福永劫者。
其唯釋教欤。
文德皇太後憑柯瓊樹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