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戊戌) 十二年尚書虞世南卒。
帝手敕魏王泰曰。
虞世南與我猶一體也。
拾遺補過無日暫忘。
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吾有小失。
必犯顔而诤之。
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
無複人矣痛惜豈可言耶。
未幾帝賦往代興亡詩一篇。
辄歎惜曰。
鐘子期死伯牙不複鼓琴。
朕此詩将何所示。
令褚遂良持詣世南靈帳讀畢焚之。
冀其神識感悟焉。
明年夢世南進谠言有如平生。
因下诏曰。
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
德行純備文為辭宗。
夙夜盡心志存忠益。
奄從物化忽移時序。
昨因夜夢倏睹斯人。
兼進谠言有若平生之日。
追懷遺美良用悲悼。
宜資冥福申朕思舊之情。
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軀(出舊唐史本紀) ⊙秋八月。
诏三學秀異。
于弘文殿論議。
道士蔡子晃問法師惠淨曰。
法華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放光現瑞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鴻基。
啟一真之由緻。
此其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故曰序品第一。
晃難曰。
第者弟也。
為弟則不宜稱一。
言一則不應稱弟。
兩言矛盾。
何以會通淨曰。
向不雲。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不省名義。
安能難人。
晃忙亂曲為之詞。
淨乘勝剉折。
遂蒙慚而退。
淨雅與房玄齡厚善尤為太常褚亮所敬。
亮嘗謂人曰。
淨俯視安遠顧蔑生肇。
真當世獨步也。
及天竺三藏波頗那羅譯大莊嚴論。
诏淨筆授。
并敕趙郡王孝恭詹事杜正倫同監護。
⊙(己亥) 十三年。
方士秦世英谮法師惠琳著論讪毀皇宗。
有旨捕琳。
琳知之變服自系詣阙請譴。
制旨曰。
據爾論。
有念觀世音者臨刑不傷。
今詳罪犯當坐大辟。
賜假七日。
爾可勤念之。
貴臨刑自免。
琳奉制一無所念。
至期诏問所念觀音感應如何對曰。
隋季失德四海沸騰。
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靈。
琳自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帝訝其言。
遣禦史韋琮問琳所以念朕之狀。
對曰。
觀音至聖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救。
陛下禦臨宸極萬國歡心。
文治至平靈鑒無外。
聖與觀音齊等。
所以唯念陛下。
且琳挺志蓋弘宣釋氏之法以助皇化。
冀民懼報應。
畏刑罰而遠惡也。
琳何求而敢讪謗哉。
陛下察琳忠于所事。
則所謂臨刑自免若唯讒是信。
則琳伏屍無地。
琮奏其語。
有旨免刑流于益州(法師着辨正論八卷。
為諸死于蜀百牢關。
未幾秦世英被誅矣) ⊙(庚子) ○定嫂叔甥舅服。
華嚴法師法順卒。
順生杜氏。
亦稱杜順。
如晦族長也。
長安萬年人。
以陳永定二年生。
少為隋文帝所重。
給月俸供之。
有病者。
師對之危坐少頃即愈。
或生而聾者。
順召之與言耳即聰。
或生而啞者。
順就與之悟即能言。
或狂而颠者。
順使人領住向之禅定少選。
彼即拜謝而去。
又嘗臨溪随侍者懼不可濟。
順率同涉。
水即斷流。
其神迹類如此。
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
尤邃華嚴宗旨。
帝素敬重之。
嘗引入宮禁。
導迎善氣妃主。
戚裡諸貴奉之有如生佛。
集華嚴法界觀門弟子智俨尊者傳其教。
⊙傅奕感報。
于十四年秋卒暴而亡冥報記曰。
奕初與傅仁均薛迹同司太史。
仁均先死。
迹昔欠仁均錢五千未償。
後夢仁均索讨。
迹問先所欠錢當付與誰。
仁均曰。
付與埿人。
又問。
埿人者誰。
曰傅奕也。
是夕溤長命少府亦夢同焉。
又多見先亡者。
問佛經之虛實。
彼曰。
實也。
曰傅奕毀法當受何報。
彼曰。
配越州埿人。
長命入殿庭告迹。
迹亦言如之。
時有唐臨在側迹送錢與奕。
及告其夢。
不數日奕果暴亡。
或為埿犁中人也。
⊙相國蕭瑀字時文。
梁明帝子也。
九歲封新安王。
國除入隋晉王妃實瑀姊。
官右千牛。
嘗疾。
不肯呼醫。
自信天命。
歎曰。
吾更餘年則從此遁矣。
及晉王踐祚姊為後。
聞其言。
召責之以其不安小官。
後病損拜内史侍郎。
以直言事頗為炀帝憎。
隋亂瑀出為河池郡守。
唐高祖入關以書招之。
因挈郡歸。
封宋公。
委以樞要。
帝不名。
呼為蕭郎。
瑀家世貴胄。
自武帝以來。
皆奉佛清修。
瑀及其孫勉精嚴尤甚。
太宗即位屢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
瑀不能無少望。
嘗乞度為僧。
帝許之。
瑀尋度不能而止。
事兩朝凡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
瑀性忠鲠雅薄福貴。
善屬文。
通儒柳顧輩皆高其才。
唐史稱之曰。
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
以寖微而亡。
故餘祉及其後裔。
自瑀逮遘。
八葉宰相名德相望。
與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辛醜) 十五年五月戊辰。
帝幸宏福寺。
召大德道懿等五人賜座。
谕以創寺為專一追崇穆太後。
言發涕零。
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
自制疏施絹二百疋。
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
令回向罷。
顧謂道懿等曰。
頃以老子是朕先宗。
故令名位在前。
卿等應恨恨也。
道懿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
懿等蒙荷國恩安閑學道。
诏旨初下鹹皆歡悅。
讵敢有恨。
帝曰。
尊祖重親有生之大本。
故先老子以别親疏之序。
非不留心于佛也。
自有國以來。
未嘗
帝手敕魏王泰曰。
虞世南與我猶一體也。
拾遺補過無日暫忘。
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吾有小失。
必犯顔而诤之。
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
無複人矣痛惜豈可言耶。
未幾帝賦往代興亡詩一篇。
辄歎惜曰。
鐘子期死伯牙不複鼓琴。
朕此詩将何所示。
令褚遂良持詣世南靈帳讀畢焚之。
冀其神識感悟焉。
明年夢世南進谠言有如平生。
因下诏曰。
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
德行純備文為辭宗。
夙夜盡心志存忠益。
奄從物化忽移時序。
昨因夜夢倏睹斯人。
兼進谠言有若平生之日。
追懷遺美良用悲悼。
宜資冥福申朕思舊之情。
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軀(出舊唐史本紀) ⊙秋八月。
诏三學秀異。
于弘文殿論議。
道士蔡子晃問法師惠淨曰。
法華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放光現瑞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鴻基。
啟一真之由緻。
此其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故曰序品第一。
晃難曰。
第者弟也。
為弟則不宜稱一。
言一則不應稱弟。
兩言矛盾。
何以會通淨曰。
向不雲。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不省名義。
安能難人。
晃忙亂曲為之詞。
淨乘勝剉折。
遂蒙慚而退。
淨雅與房玄齡厚善尤為太常褚亮所敬。
亮嘗謂人曰。
淨俯視安遠顧蔑生肇。
真當世獨步也。
及天竺三藏波頗那羅譯大莊嚴論。
诏淨筆授。
并敕趙郡王孝恭詹事杜正倫同監護。
⊙(己亥) 十三年。
方士秦世英谮法師惠琳著論讪毀皇宗。
有旨捕琳。
琳知之變服自系詣阙請譴。
制旨曰。
據爾論。
有念觀世音者臨刑不傷。
今詳罪犯當坐大辟。
賜假七日。
爾可勤念之。
貴臨刑自免。
琳奉制一無所念。
至期诏問所念觀音感應如何對曰。
隋季失德四海沸騰。
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靈。
琳自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帝訝其言。
遣禦史韋琮問琳所以念朕之狀。
對曰。
觀音至聖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救。
陛下禦臨宸極萬國歡心。
文治至平靈鑒無外。
聖與觀音齊等。
所以唯念陛下。
且琳挺志蓋弘宣釋氏之法以助皇化。
冀民懼報應。
畏刑罰而遠惡也。
琳何求而敢讪謗哉。
陛下察琳忠于所事。
則所謂臨刑自免若唯讒是信。
則琳伏屍無地。
琮奏其語。
有旨免刑流于益州(法師着辨正論八卷。
為諸死于蜀百牢關。
未幾秦世英被誅矣) ⊙(庚子) ○定嫂叔甥舅服。
華嚴法師法順卒。
順生杜氏。
亦稱杜順。
如晦族長也。
長安萬年人。
以陳永定二年生。
少為隋文帝所重。
給月俸供之。
有病者。
師對之危坐少頃即愈。
或生而聾者。
順召之與言耳即聰。
或生而啞者。
順就與之悟即能言。
或狂而颠者。
順使人領住向之禅定少選。
彼即拜謝而去。
又嘗臨溪随侍者懼不可濟。
順率同涉。
水即斷流。
其神迹類如此。
而順隤然初不以介意。
尤邃華嚴宗旨。
帝素敬重之。
嘗引入宮禁。
導迎善氣妃主。
戚裡諸貴奉之有如生佛。
集華嚴法界觀門弟子智俨尊者傳其教。
⊙傅奕感報。
于十四年秋卒暴而亡冥報記曰。
奕初與傅仁均薛迹同司太史。
仁均先死。
迹昔欠仁均錢五千未償。
後夢仁均索讨。
迹問先所欠錢當付與誰。
仁均曰。
付與埿人。
又問。
埿人者誰。
曰傅奕也。
是夕溤長命少府亦夢同焉。
又多見先亡者。
問佛經之虛實。
彼曰。
實也。
曰傅奕毀法當受何報。
彼曰。
配越州埿人。
長命入殿庭告迹。
迹亦言如之。
時有唐臨在側迹送錢與奕。
及告其夢。
不數日奕果暴亡。
或為埿犁中人也。
⊙相國蕭瑀字時文。
梁明帝子也。
九歲封新安王。
國除入隋晉王妃實瑀姊。
官右千牛。
嘗疾。
不肯呼醫。
自信天命。
歎曰。
吾更餘年則從此遁矣。
及晉王踐祚姊為後。
聞其言。
召責之以其不安小官。
後病損拜内史侍郎。
以直言事頗為炀帝憎。
隋亂瑀出為河池郡守。
唐高祖入關以書招之。
因挈郡歸。
封宋公。
委以樞要。
帝不名。
呼為蕭郎。
瑀家世貴胄。
自武帝以來。
皆奉佛清修。
瑀及其孫勉精嚴尤甚。
太宗即位屢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
瑀不能無少望。
嘗乞度為僧。
帝許之。
瑀尋度不能而止。
事兩朝凡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
瑀性忠鲠雅薄福貴。
善屬文。
通儒柳顧輩皆高其才。
唐史稱之曰。
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
以寖微而亡。
故餘祉及其後裔。
自瑀逮遘。
八葉宰相名德相望。
與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辛醜) 十五年五月戊辰。
帝幸宏福寺。
召大德道懿等五人賜座。
谕以創寺為專一追崇穆太後。
言發涕零。
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
自制疏施絹二百疋。
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
令回向罷。
顧謂道懿等曰。
頃以老子是朕先宗。
故令名位在前。
卿等應恨恨也。
道懿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
懿等蒙荷國恩安閑學道。
诏旨初下鹹皆歡悅。
讵敢有恨。
帝曰。
尊祖重親有生之大本。
故先老子以别親疏之序。
非不留心于佛也。
自有國以來。
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