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七佛偈。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長阿含經雲。
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母槃頭婆提。
居槃頭婆提城。
坐婆羅樹下說法。
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
神足二。
一名骞茶。
二名提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長阿含經雲。
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曜。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樹下說法。
三會度人二十五萬。
神足二。
一名阿毗浮。
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無量。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長阿含經雲。
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燈。
母稱戒。
居無喻城。
坐博洛叉樹下說法。
二會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
一名扶遊。
二名郁多摩。
侍者寂滅。
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長阿含經雲。
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德。
母善枝。
居安和城。
坐屍利沙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四萬。
神足二。
一薩尼。
二毗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
佛不見佛知是佛。
若實有知别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長阿含經雲。
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大德。
母善勝。
居清淨城。
坐優昙婆羅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三萬。
神足二。
一舒槃那。
二郁多樓。
侍者安和。
子導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
一切衆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長阿含經雲。
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梵德。
母财主。
居波羅奈城。
坐尼拘類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二萬。
神足二。
一提舍。
二婆羅婆。
侍者善友。
子進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姓刹利。
父淨飯天。
母大清淨。
居舍衛城。
坐菩提樹下說法。
一會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度人無數。
神足二。
一舍利弗二目犍連。
侍者阿難。
子羅睺羅。
古佛應世綿曆無窮。
不可以周知悉數也。
世尊有雲。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故按佛名經。
紀過現二劫千如來。
暨于釋迦但标七佛。
阿含經雲。
七佛精進力。
放光滅暗冥。
各各坐諸樹。
于中成正覺。
佛祖偈翻譯。
乃高僧雲啟一同天竺那連耶舍三藏。
于龜茲國譯出。
本末載于梁大同六年。
大元帝師發合思巴說。
彰所知論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
器世界所成之體。
即四大種種具生。
故地堅水濕火暖風動。
是等大種最極微細者曰極微塵。
亦名鄰虛塵。
不能析釋。
彼七鄰虛為一極微。
彼七極微為一微塵。
彼七微塵為一透金塵。
彼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
彼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
彼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
彼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
彼七牛毛塵為一遊隙塵。
彼七遊隙塵為一虮量。
彼七虮量為一虱量。
彼七虱量為一麥量。
彼七麥量為一指節。
三節為一指。
二十四指橫布為一肘四肘為一弓。
五百弓量成一俱盧舍。
八俱盧舍成一由旬。
此是度量世界身相。
成世界因由。
一切有情共業所感。
雲何成耶。
從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沖激。
堅密不動為妙風輪。
其色青白極大堅實。
深十六洛叉由旬。
廣量無數。
由暖生雲名曰金藏。
降注大雨依風而住。
謂之底海。
深十一洛叉二萬由旬。
廣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由旬。
其水搏激上結成金。
如熟乳停上凝成膜。
即金地輪。
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
餘轉成金。
厚三洛叉二萬由旬。
金輪廣量與水輪等。
周圍即成三倍。
合三十六洛叉一萬三百五十由旬。
其前風輪娑婆界底。
地水二輪四洲果底。
于地輪上複澍大雨即成大海。
被風鑽擊精妙品聚成妙高山。
中品聚集成七金山。
下品聚集成輪圍山。
雜品聚集成四洲等。
其妙高體。
東銀南琉璃西玻璃珂北金所成。
餘七唯金。
四洲地等雜品所成。
彼輪圍山唯鐵所成。
其妙高量入水八萬緰繕那。
比于餘山皆悉高妙。
故曰妙高。
然後次第七金山者。
一踰乾陀羅。
高四萬由旬。
二伊沙陀羅。
高二萬由旬。
三佉得羅柯。
高一萬由旬。
四修騰娑羅。
高五千由旬。
五阿輸割那。
高二千五百由旬。
六毗泥怛迦那。
高千二百五十由旬。
七尼民陀羅。
高六百二十五由旬(藏論疏雲。
一持雙山。
二持軸山。
三檐木山。
四善見山。
五馬耳山。
六象鼻山。
七魚嘴山)四大洲外有輪圍山。
高二百一十二由旬半。
彼等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
七金山間諸龍王等遊戲之處名曰戲海。
八山間七海近妙高者。
一踰乾陀羅海。
廣八萬由旬。
二伊沙陀羅海。
廣四萬由旬。
三佉得羅柯海。
廣二萬由旬。
四修騰娑羅海。
廣一萬由旬。
五阿輸割那海。
廣五千由旬。
六毗泥怛迦那海。
廣二千五百由旬。
七尼民陀羅海。
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
盈八功德水。
八山七海其相鹹方。
外海味堿。
尼民陀羅至輪圍山。
二山相去三洛叉二萬二千由旬。
其外海水雖無有分。
由妙高色。
東海色白。
南海色青。
西海色紅。
北海色黃。
現是等色。
故稱四海。
是彼周邊三十六洛叉七百五十由旬。
外輪圍山。
周圍三十六洛叉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其外海南贍部洲者。
狀如車廂。
狹向鐵圍三由旬半。
餘三邊者。
各二千由旬。
周圍六千三由旬半。
有二中洲。
東遮摩羅(此雲貓牛)西婆羅摩羅(此雲勝貓牛)贍部中央摩竭陀國。
三世諸佛所生之處。
次此向北度九黑山有大雪山。
名具吉祥。
其山北邊有香醉山。
是二山間有大龍王。
名曰無熱。
所居之池曰阿耨達(此雲無熱)其狀四方面各五十由旬。
周圍二百由旬。
池内遍滿八功德水。
從此池内出四大河。
東殑伽河。
從象口中流出銀沙。
共五百河流歸東海。
南辛渡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長阿含經雲。
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母槃頭婆提。
居槃頭婆提城。
坐婆羅樹下說法。
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
神足二。
一名骞茶。
二名提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長阿含經雲。
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曜。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樹下說法。
三會度人二十五萬。
神足二。
一名阿毗浮。
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無量。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長阿含經雲。
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燈。
母稱戒。
居無喻城。
坐博洛叉樹下說法。
二會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
一名扶遊。
二名郁多摩。
侍者寂滅。
子妙覺。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别。
長阿含經雲。
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德。
母善枝。
居安和城。
坐屍利沙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四萬。
神足二。
一薩尼。
二毗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
佛不見佛知是佛。
若實有知别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長阿含經雲。
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大德。
母善勝。
居清淨城。
坐優昙婆羅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三萬。
神足二。
一舒槃那。
二郁多樓。
侍者安和。
子導師。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
一切衆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長阿含經雲。
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
姓迦葉。
父梵德。
母财主。
居波羅奈城。
坐尼拘類樹下說法。
一會度人二萬。
神足二。
一提舍。
二婆羅婆。
侍者善友。
子進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偈曰。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姓刹利。
父淨飯天。
母大清淨。
居舍衛城。
坐菩提樹下說法。
一會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度人無數。
神足二。
一舍利弗二目犍連。
侍者阿難。
子羅睺羅。
古佛應世綿曆無窮。
不可以周知悉數也。
世尊有雲。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故按佛名經。
紀過現二劫千如來。
暨于釋迦但标七佛。
阿含經雲。
七佛精進力。
放光滅暗冥。
各各坐諸樹。
于中成正覺。
佛祖偈翻譯。
乃高僧雲啟一同天竺那連耶舍三藏。
于龜茲國譯出。
本末載于梁大同六年。
大元帝師發合思巴說。
彰所知論 宣授江淮福建等處釋教總統法性三藏弘教佛智大師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
器世界所成之體。
即四大種種具生。
故地堅水濕火暖風動。
是等大種最極微細者曰極微塵。
亦名鄰虛塵。
不能析釋。
彼七鄰虛為一極微。
彼七極微為一微塵。
彼七微塵為一透金塵。
彼七透金塵為一透水塵。
彼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
彼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
彼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
彼七牛毛塵為一遊隙塵。
彼七遊隙塵為一虮量。
彼七虮量為一虱量。
彼七虱量為一麥量。
彼七麥量為一指節。
三節為一指。
二十四指橫布為一肘四肘為一弓。
五百弓量成一俱盧舍。
八俱盧舍成一由旬。
此是度量世界身相。
成世界因由。
一切有情共業所感。
雲何成耶。
從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沖激。
堅密不動為妙風輪。
其色青白極大堅實。
深十六洛叉由旬。
廣量無數。
由暖生雲名曰金藏。
降注大雨依風而住。
謂之底海。
深十一洛叉二萬由旬。
廣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由旬。
其水搏激上結成金。
如熟乳停上凝成膜。
即金地輪。
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
餘轉成金。
厚三洛叉二萬由旬。
金輪廣量與水輪等。
周圍即成三倍。
合三十六洛叉一萬三百五十由旬。
其前風輪娑婆界底。
地水二輪四洲果底。
于地輪上複澍大雨即成大海。
被風鑽擊精妙品聚成妙高山。
中品聚集成七金山。
下品聚集成輪圍山。
雜品聚集成四洲等。
其妙高體。
東銀南琉璃西玻璃珂北金所成。
餘七唯金。
四洲地等雜品所成。
彼輪圍山唯鐵所成。
其妙高量入水八萬緰繕那。
比于餘山皆悉高妙。
故曰妙高。
然後次第七金山者。
一踰乾陀羅。
高四萬由旬。
二伊沙陀羅。
高二萬由旬。
三佉得羅柯。
高一萬由旬。
四修騰娑羅。
高五千由旬。
五阿輸割那。
高二千五百由旬。
六毗泥怛迦那。
高千二百五十由旬。
七尼民陀羅。
高六百二十五由旬(藏論疏雲。
一持雙山。
二持軸山。
三檐木山。
四善見山。
五馬耳山。
六象鼻山。
七魚嘴山)四大洲外有輪圍山。
高二百一十二由旬半。
彼等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
七金山間諸龍王等遊戲之處名曰戲海。
八山間七海近妙高者。
一踰乾陀羅海。
廣八萬由旬。
二伊沙陀羅海。
廣四萬由旬。
三佉得羅柯海。
廣二萬由旬。
四修騰娑羅海。
廣一萬由旬。
五阿輸割那海。
廣五千由旬。
六毗泥怛迦那海。
廣二千五百由旬。
七尼民陀羅海。
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
盈八功德水。
八山七海其相鹹方。
外海味堿。
尼民陀羅至輪圍山。
二山相去三洛叉二萬二千由旬。
其外海水雖無有分。
由妙高色。
東海色白。
南海色青。
西海色紅。
北海色黃。
現是等色。
故稱四海。
是彼周邊三十六洛叉七百五十由旬。
外輪圍山。
周圍三十六洛叉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其外海南贍部洲者。
狀如車廂。
狹向鐵圍三由旬半。
餘三邊者。
各二千由旬。
周圍六千三由旬半。
有二中洲。
東遮摩羅(此雲貓牛)西婆羅摩羅(此雲勝貓牛)贍部中央摩竭陀國。
三世諸佛所生之處。
次此向北度九黑山有大雪山。
名具吉祥。
其山北邊有香醉山。
是二山間有大龍王。
名曰無熱。
所居之池曰阿耨達(此雲無熱)其狀四方面各五十由旬。
周圍二百由旬。
池内遍滿八功德水。
從此池内出四大河。
東殑伽河。
從象口中流出銀沙。
共五百河流歸東海。
南辛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