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往依黃蘖南公。
公至黃蘖。
四年知有而機不發。
又辭而上雲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
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語下語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遊泳陸沈衆中。
時時往決雲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麼。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
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哉。
南公肯之。
後使分座令接納來學。
南遷黃龍而化以公繼其席。
凡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
五求辭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守潭州。
虛大沩以緻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砺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願見謝公。
不願領大沩也。
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後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戶籍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複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願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願受法訓。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顯廣大。
如青天白日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堿是淡。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亦複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别。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餘年。
乃至京師驸馬都尉王诜晉卿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再遊廬山。
嘗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随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想公之标緻也。
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
又二十餘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閱世七十有六。
坐夏五十有五。
⊙(辛巳) 徽宗佶立(神宗第十三子。
初封端王。
太後向氏召宰執議立端王。
丞相章惇曰。
端王浪子耳。
曾布長望見王在廉下叱曰。
聽太後處分。
王出章惇惶恐失措。
遂即位。
荒淫奢佚蔑直尚浮。
又寵道士林靈素失道北遷。
降為天水郡王。
壽五十五。
在位二十五年。
終于五國城)改建中靖國。
遼天祚立諱延禧(道之孫。
秦王元吉之子。
淫縱失道。
荒于畋獵。
女真有禽曰海東青玉爪。
善捕天鵝。
一飛千裡。
歲命其國人窮取以獻。
人怨遂叛。
政和中童貫與遼叛人馬植謀約女真攻遼。
天祚逃于夾山。
舍之削封海濱王。
送長白山東築城居之。
遂亡) 女真太祖阿骨打(後改名旻。
楊割太師之長子。
世為酋長。
是年舉兵立國) ⊙禅門續燈錄成。
乃東京法雲佛國禅師惟白集。
是年八月十五日上進。
帝為制序。
白靖江人。
嗣圓通秀公。
其文曰。
昔釋迦如來之出世也。
受然燈之記。
生淨飯王家。
分手指呼天地。
而其機也已露。
遊門觀于老死。
而幻緣也頓寂。
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鹫嶺。
無邊刹境。
遂現于一毫之端。
大千經卷。
畢出于微塵之表。
西被竺土東流震旦。
編葉而書。
則一時聖法雖傳于慶喜。
拈花而笑。
則正法眼藏獨付于飲光。
自達磨西來。
實為初祖。
其傳二三四七而至于曹溪。
于是雙林之道逾光。
一滴之流寖廣。
自南嶽青原而下。
分為五宗。
各擅門風應機酬對。
雖建立不同。
而會歸則一。
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
接物利生啟悟多矣。
源派廣迤枝葉扶疏。
而雲門臨濟二宗遂獨盛于天下。
朕膺天寶命紹國大統。
恭惟藝祖辟度門于緜寓。
太宗闡秘義于敷天。
章聖傳燈于景德。
永昭廣燈于天聖。
皆宏暢真風協助神化。
以成無為之治者也。
于皇神考尤向空宗。
元豐三年诏于大相國寺創二禅。
辟惠林于東序。
建智海于西庑。
壬戌之歲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驸馬都尉張敦禮之請。
複建法雲禅寺于國之南。
于是祖席光輝叢林鼎盛。
天下襲方袍。
慕禅悅者雲集于上都矣。
今敦禮以其寺住持僧佛國禅師惟白。
探最上乘。
了第一義。
屢入中禁三登高座。
宣揚妙旨。
良惬至懷。
昔能仁說法華經。
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而彌勒發問文殊決疑。
以謂日月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持是經者妙光法師。
得其證者普明如來。
今續知之名。
蓋燈燈相續。
光光相入。
義有在于是矣。
意圓澄覺海。
本含裹于十方。
生滅空漚。
遂沉淪于三有。
因明立所由塵發知識妄相仍轉入諸趣。
良可悲也。
若回光内照發真歸元。
則是錄也。
直指性宗單傳心印。
可得于眉睫。
可薦于言前。
舉手而擎妙喜世界。
彈指而現莊嚴樓閣。
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議者也。
嘉于有衆締此勝緣。
俱離迷津偕之覺路。
斯朕之志已。
建中靖國元年八月十五日賜叙。
(壬午) 改年崇甯(鑄崇甯當三錢○诏天下軍州創崇甯寺○又改天甯替先号) ⊙(甲申) 是歲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師示寂。
錦州巴西鄧氏。
少落發受具。
遊成都講席。
習百法唯識窺其奧。
置之曰。
膠柱安能鼓瑟乎。
即日遊方。
所至無足當其意者。
抵浮山谒遠錄公。
久之無所發明。
遠曰。
吾老矣。
白雲端爐鞴不可失也。
演唯諾。
徑造白雲。
端曰。
川[若/(若 若)]苴汝來也。
演拜而就列。
一日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語。
以問端。
端叱之。
演領悟。
汗流被體。
乃獻投機頌雲。
山前一片閑田地。
義手叮咛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屬子矣。
演嘗掌磨。
有僧視磨急轉。
指以問演。
此神通耶。
法爾耶。
演褰衣旋磨一匝。
師嘗示衆雲。
古人道如鏡鑄像。
像成後鏡在什麼處。
衆下語不契。
師作街坊。
自外來。
端舉似演。
演前問訊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須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還白雲。
上堂雲。
汝等諸人見老和上鼓動唇舌豎起拂子。
便作勝解。
及乎山禽聚集牛動尾巴。
卻将作等閑。
殊不知檐聲不斷前旬雨。
電影還連後夜雷。
又雲。
悟了同未悟。
歸家尋舊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脫空。
兩歲學移步。
湛水生蓮華。
一年生一度。
又雲。
賤賣檐闆漢。
貼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貨。
何處着渾身。
張丞相謂其應機接物孤峭徑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應世四十餘年。
晚住太平移東山。
崇甯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辭衆。
時山門有土木之工。
演躬自督役。
誡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複來矣。
歸方丈淨發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乙酉) 金國移瑞像佛牙入内殿供養。
(丙戌) (金诏釋氏。
有渎神踰分者。
除削之。
是年正月彗出西方。
其長亘天) (丁亥) 大觀○慈感寺(吳興郡民邵宗益。
剖蚌得羅漢像。
歸于本寺。
後至建炎間。
憲使楊應誠傳玩躍入于溪。
漁人再獲建閣以藏之) ⊙(己醜) 東都法雲大通禅師善本示寂。
生董氏。
漢仲舒之後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太父琪父溫皆官于穎。
遂為穎人。
初母無子。
禱于佛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乃娠。
生而骨相秀異。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長博學操履清修。
母亡哀毀過禮。
無仕官意辟谷學道隐于筆工。
然氣剛不屈沉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與弟善思俱至京。
籍名顯聖地藏院試所習為大僧。
其師圓成律師惠楫者。
謂人曰。
本他日當有海内名。
乃生我法中乎。
使聽習毗尼随喜雜華。
夜夢見童子。
如世所畫善财。
合掌導而南。
既覺曰。
諸佛菩薩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圓照道振吳中。
本迳造姑胥谒瑞光圓照。
坐定特顧之。
本默契宗旨服勤五年。
盡得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别之智。
縱橫舒卷度越前規。
一時輩流無出其右。
圓照倚之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圓通秀公。
秀住廬山栖賢。
出入卧内。
如寂子之于東寺焉。
出世婺之雙林。
遷杭之淨慈。
繼圓照之後。
食堂千餘口。
仰給
公至黃蘖。
四年知有而機不發。
又辭而上雲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
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語下語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遊泳陸沈衆中。
時時往決雲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麼。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
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哉。
南公肯之。
後使分座令接納來學。
南遷黃龍而化以公繼其席。
凡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
五求辭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守潭州。
虛大沩以緻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砺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願見謝公。
不願領大沩也。
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後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戶籍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複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願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願受法訓。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顯廣大。
如青天白日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堿是淡。
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亦複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别。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餘年。
乃至京師驸馬都尉王诜晉卿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再遊廬山。
嘗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随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想公之标緻也。
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
又二十餘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閱世七十有六。
坐夏五十有五。
⊙(辛巳) 徽宗佶立(神宗第十三子。
初封端王。
太後向氏召宰執議立端王。
丞相章惇曰。
端王浪子耳。
曾布長望見王在廉下叱曰。
聽太後處分。
王出章惇惶恐失措。
遂即位。
荒淫奢佚蔑直尚浮。
又寵道士林靈素失道北遷。
降為天水郡王。
壽五十五。
在位二十五年。
終于五國城)改建中靖國。
遼天祚立諱延禧(道之孫。
秦王元吉之子。
淫縱失道。
荒于畋獵。
女真有禽曰海東青玉爪。
善捕天鵝。
一飛千裡。
歲命其國人窮取以獻。
人怨遂叛。
政和中童貫與遼叛人馬植謀約女真攻遼。
天祚逃于夾山。
舍之削封海濱王。
送長白山東築城居之。
遂亡) 女真太祖阿骨打(後改名旻。
楊割太師之長子。
世為酋長。
是年舉兵立國) ⊙禅門續燈錄成。
乃東京法雲佛國禅師惟白集。
是年八月十五日上進。
帝為制序。
白靖江人。
嗣圓通秀公。
其文曰。
昔釋迦如來之出世也。
受然燈之記。
生淨飯王家。
分手指呼天地。
而其機也已露。
遊門觀于老死。
而幻緣也頓寂。
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鹫嶺。
無邊刹境。
遂現于一毫之端。
大千經卷。
畢出于微塵之表。
西被竺土東流震旦。
編葉而書。
則一時聖法雖傳于慶喜。
拈花而笑。
則正法眼藏獨付于飲光。
自達磨西來。
實為初祖。
其傳二三四七而至于曹溪。
于是雙林之道逾光。
一滴之流寖廣。
自南嶽青原而下。
分為五宗。
各擅門風應機酬對。
雖建立不同。
而會歸則一。
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
接物利生啟悟多矣。
源派廣迤枝葉扶疏。
而雲門臨濟二宗遂獨盛于天下。
朕膺天寶命紹國大統。
恭惟藝祖辟度門于緜寓。
太宗闡秘義于敷天。
章聖傳燈于景德。
永昭廣燈于天聖。
皆宏暢真風協助神化。
以成無為之治者也。
于皇神考尤向空宗。
元豐三年诏于大相國寺創二禅。
辟惠林于東序。
建智海于西庑。
壬戌之歲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後驸馬都尉張敦禮之請。
複建法雲禅寺于國之南。
于是祖席光輝叢林鼎盛。
天下襲方袍。
慕禅悅者雲集于上都矣。
今敦禮以其寺住持僧佛國禅師惟白。
探最上乘。
了第一義。
屢入中禁三登高座。
宣揚妙旨。
良惬至懷。
昔能仁說法華經。
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而彌勒發問文殊決疑。
以謂日月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持是經者妙光法師。
得其證者普明如來。
今續知之名。
蓋燈燈相續。
光光相入。
義有在于是矣。
意圓澄覺海。
本含裹于十方。
生滅空漚。
遂沉淪于三有。
因明立所由塵發知識妄相仍轉入諸趣。
良可悲也。
若回光内照發真歸元。
則是錄也。
直指性宗單傳心印。
可得于眉睫。
可薦于言前。
舉手而擎妙喜世界。
彈指而現莊嚴樓閣。
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議者也。
嘉于有衆締此勝緣。
俱離迷津偕之覺路。
斯朕之志已。
建中靖國元年八月十五日賜叙。
(壬午) 改年崇甯(鑄崇甯當三錢○诏天下軍州創崇甯寺○又改天甯替先号) ⊙(甲申) 是歲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師示寂。
錦州巴西鄧氏。
少落發受具。
遊成都講席。
習百法唯識窺其奧。
置之曰。
膠柱安能鼓瑟乎。
即日遊方。
所至無足當其意者。
抵浮山谒遠錄公。
久之無所發明。
遠曰。
吾老矣。
白雲端爐鞴不可失也。
演唯諾。
徑造白雲。
端曰。
川[若/(若 若)]苴汝來也。
演拜而就列。
一日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語。
以問端。
端叱之。
演領悟。
汗流被體。
乃獻投機頌雲。
山前一片閑田地。
義手叮咛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
為憐松竹引清風。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屬子矣。
演嘗掌磨。
有僧視磨急轉。
指以問演。
此神通耶。
法爾耶。
演褰衣旋磨一匝。
師嘗示衆雲。
古人道如鏡鑄像。
像成後鏡在什麼處。
衆下語不契。
師作街坊。
自外來。
端舉似演。
演前問訊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須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還白雲。
上堂雲。
汝等諸人見老和上鼓動唇舌豎起拂子。
便作勝解。
及乎山禽聚集牛動尾巴。
卻将作等閑。
殊不知檐聲不斷前旬雨。
電影還連後夜雷。
又雲。
悟了同未悟。
歸家尋舊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脫空。
兩歲學移步。
湛水生蓮華。
一年生一度。
又雲。
賤賣檐闆漢。
貼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貨。
何處着渾身。
張丞相謂其應機接物孤峭徑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應世四十餘年。
晚住太平移東山。
崇甯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辭衆。
時山門有土木之工。
演躬自督役。
誡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複來矣。
歸方丈淨發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乙酉) 金國移瑞像佛牙入内殿供養。
(丙戌) (金诏釋氏。
有渎神踰分者。
除削之。
是年正月彗出西方。
其長亘天) (丁亥) 大觀○慈感寺(吳興郡民邵宗益。
剖蚌得羅漢像。
歸于本寺。
後至建炎間。
憲使楊應誠傳玩躍入于溪。
漁人再獲建閣以藏之) ⊙(己醜) 東都法雲大通禅師善本示寂。
生董氏。
漢仲舒之後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太父琪父溫皆官于穎。
遂為穎人。
初母無子。
禱于佛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乃娠。
生而骨相秀異。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長博學操履清修。
母亡哀毀過禮。
無仕官意辟谷學道隐于筆工。
然氣剛不屈沉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與弟善思俱至京。
籍名顯聖地藏院試所習為大僧。
其師圓成律師惠楫者。
謂人曰。
本他日當有海内名。
乃生我法中乎。
使聽習毗尼随喜雜華。
夜夢見童子。
如世所畫善财。
合掌導而南。
既覺曰。
諸佛菩薩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圓照道振吳中。
本迳造姑胥谒瑞光圓照。
坐定特顧之。
本默契宗旨服勤五年。
盡得其整頓提撕之綱研練差别之智。
縱橫舒卷度越前規。
一時輩流無出其右。
圓照倚之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圓通秀公。
秀住廬山栖賢。
出入卧内。
如寂子之于東寺焉。
出世婺之雙林。
遷杭之淨慈。
繼圓照之後。
食堂千餘口。
仰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