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唐(姓李氏王土德都二京)雷氏曰(神太高則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
二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德(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先武昭王李暠之後。
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鎮将熙李天錫周八柱虎。
西魏賜姓大野氏。
官至太尉。
與李弼等八人佐周有功。
皆為柱國号八柱也。
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公。
公生昉。
襲封唐公。
高祖父也。
仕隋為安州總管。
生高祖于長安。
紫氣充庭。
體有三乳。
性寬仁厚。
又襲唐公。
隋恭帝進封唐王。
既太宗世。
民知隋必亡。
謀舉大事。
祖從之。
秋七月舉義兵。
冬十一月克京城。
明年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
即位于長安。
改國号唐。
在位九年。
壽七十一崩。
葬獻陵内禅太宗太宗。
佛心天子也。
創基定業廊清方維。
傳世二十二。
凡二百九十二年。
自開辟以來。
有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
吾教盛衰常與帝道相望。
由是内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
亦無出此朝。
故于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子。
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
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帝受隋禅百官拜舞。
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德金吾衛将軍劉文靖奏曰。
僧未登聖。
俱是凡夫。
何乃高揖王侯父母反拜。
孰可忍也。
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朝典議訖表聞。
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稅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
高祖釋奠于國學召名儒僧道論義。
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故經曰。
求無上道又曰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以此驗之。
道宜先佛。
乘曰。
震旦之于天竺。
猶環海之比鱗洲。
老君與佛先後三百餘年。
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道哉。
進喜曰。
太上大道先天地生。
郁勃洞靈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也。
乘曰。
按七籍九流。
經國之典宗本周易。
五運相生二儀斯辟。
妙萬物之謂神。
一陰一陽之謂道。
甯雲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
道既無名。
曷由生佛。
中庸曰。
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豈有頂戴金冠身披黃褐鬓垂素發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大道。
何其謬哉。
進喜無對。
已而太學博士陸德明随方立義。
遍析其要。
帝悅曰。
三人皆勍敵也。
然德明一舉辄蔽之。
可謂賢矣。
遂各賜之帛。
⊙(乙酉) 太史令庾儉。
恥以術官。
薦傅奕自代。
奕在隋為黃冠。
甚不得志。
既承革政得志朝廷。
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
頗閑曆學。
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
上疏請除罷釋教事。
十有一條其略曰。
佛在西域言妖路遠。
漢譯胡經恣其假托。
故使不忠不孝。
削發而揖君親。
遊手遊食。
易服而逃租賦。
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僞啟三途謬彰六道。
恐訹愚夫詐欺庸品。
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矯妄。
仍追既往之罪。
虛拟将來之福。
至有躬造惡逆觸法抵刑。
方乃獄中禮佛口誦梵言。
曉夕忘疲視免其罪。
且死生壽夭本于自然。
刑德威福關之人君。
而愚僧矯托皆言由佛。
竊人主權攘造化理。
其為害政良可悲也書曰。
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害于而家。
兇于而國。
自五帝三王。
皆未有佛法。
君明臣忠年祚長久。
至漢明始立胡祠。
令西域乘門自傳其法西晉已前不許中國之人髡發出家。
洎符石亂華。
乃弭厥禁政虐祚短。
皆由佛教緻災。
梁武齊宣尤足為戒。
昔褒姒一女熒惑幽王緻亡其國。
況今僧尼十萬。
刻繪泥像以耗天下者乎。
陛下以十萬之衆。
自相夫婦。
十年滋産。
十年教訓。
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患。
百姓知威福所自。
則妖妄之風息而淳樸之化還也。
且古今忠谏鮮不逮禍。
近北齊章仇子他獻言。
僧尼縻損國家。
塔寺虛費金帛。
為諸僧尼附會宰相依托妃主陽讒陰謗。
子他卒死都市。
及周武入齊首封其墓。
臣雖不敏竊希其蹤。
疏奏。
不報。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
前後七上疏請除罷釋氏。
詞皆激切。
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
頗信之。
以其疏付群臣雜議。
大臣皆言佛法興自累朝。
弘善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廢棄。
獨太仆卿張道源。
附奕稱其奏合理。
宰相蕭瑀廷斥奕曰。
佛聖人也。
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
請置嚴刑。
奕曰。
禮本于事親。
終于事君。
此則忠孝之禮着。
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
以匹夫抗天子。
以繼體悖所親。
瑀非出于空桑。
而反尊無父之教。
臣聞非孝者無親。
瑀之謂矣。
瑀曰。
地獄正為此人設也(已上見舊唐史) ⊙帝複以奕疏。
頒示諸僧問。
出家于國何益。
時法師法琳者。
姓陳氏。
穎川人。
祖因從宦寓襄陽。
後住長安齊法寺。
作破邪論二卷。
博引圖史及道教經籍。
大略申明佛教。
徹萬法之源。
而孔老立言。
特域中之治。
未陽遠塗。
非盡究竟之理。
凡出家者。
守志明道。
弘善興福。
啟迪昏迷利國非淺。
法師明概作決對奕謗佛僧事八條。
法師惠乘作辯正論。
十喻九箴。
破道士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謬。
琳等奉表奏上。
并緻啟秦王。
而門下典儀李師政。
着内德論三篇。
開陳佛化之益。
仍自序而進之。
其詞曰。
若夫十力調禦。
運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
七經所不逮。
戒惡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窮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驚。
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仕庶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鮮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沉思而察苦空。
無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亡之疑。
蓋遠則淨名妙德。
弘道勝而服勤。
近則天親龍樹。
悟理真而敦悅。
羅什道安之笃學。
究玄宗而益敬。
僧睿惠遠之歸信。
迄皓首而彌堅。
邁士安之淫書。
甚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驚其視。
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
思之深而信彌笃。
皆欲罷而不能
唐主二十二。
二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德(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先武昭王李暠之後。
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鎮将熙李天錫周八柱虎。
西魏賜姓大野氏。
官至太尉。
與李弼等八人佐周有功。
皆為柱國号八柱也。
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公。
公生昉。
襲封唐公。
高祖父也。
仕隋為安州總管。
生高祖于長安。
紫氣充庭。
體有三乳。
性寬仁厚。
又襲唐公。
隋恭帝進封唐王。
既太宗世。
民知隋必亡。
謀舉大事。
祖從之。
秋七月舉義兵。
冬十一月克京城。
明年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
即位于長安。
改國号唐。
在位九年。
壽七十一崩。
葬獻陵内禅太宗太宗。
佛心天子也。
創基定業廊清方維。
傳世二十二。
凡二百九十二年。
自開辟以來。
有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
吾教盛衰常與帝道相望。
由是内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
亦無出此朝。
故于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子。
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
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帝受隋禅百官拜舞。
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德金吾衛将軍劉文靖奏曰。
僧未登聖。
俱是凡夫。
何乃高揖王侯父母反拜。
孰可忍也。
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朝典議訖表聞。
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稅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
高祖釋奠于國學召名儒僧道論義。
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故經曰。
求無上道又曰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以此驗之。
道宜先佛。
乘曰。
震旦之于天竺。
猶環海之比鱗洲。
老君與佛先後三百餘年。
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道哉。
進喜曰。
太上大道先天地生。
郁勃洞靈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也。
乘曰。
按七籍九流。
經國之典宗本周易。
五運相生二儀斯辟。
妙萬物之謂神。
一陰一陽之謂道。
甯雲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
道既無名。
曷由生佛。
中庸曰。
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豈有頂戴金冠身披黃褐鬓垂素發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大道。
何其謬哉。
進喜無對。
已而太學博士陸德明随方立義。
遍析其要。
帝悅曰。
三人皆勍敵也。
然德明一舉辄蔽之。
可謂賢矣。
遂各賜之帛。
⊙(乙酉) 太史令庾儉。
恥以術官。
薦傅奕自代。
奕在隋為黃冠。
甚不得志。
既承革政得志朝廷。
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
頗閑曆學。
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
上疏請除罷釋教事。
十有一條其略曰。
佛在西域言妖路遠。
漢譯胡經恣其假托。
故使不忠不孝。
削發而揖君親。
遊手遊食。
易服而逃租賦。
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僞啟三途謬彰六道。
恐訹愚夫詐欺庸品。
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矯妄。
仍追既往之罪。
虛拟将來之福。
至有躬造惡逆觸法抵刑。
方乃獄中禮佛口誦梵言。
曉夕忘疲視免其罪。
且死生壽夭本于自然。
刑德威福關之人君。
而愚僧矯托皆言由佛。
竊人主權攘造化理。
其為害政良可悲也書曰。
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害于而家。
兇于而國。
自五帝三王。
皆未有佛法。
君明臣忠年祚長久。
至漢明始立胡祠。
令西域乘門自傳其法西晉已前不許中國之人髡發出家。
洎符石亂華。
乃弭厥禁政虐祚短。
皆由佛教緻災。
梁武齊宣尤足為戒。
昔褒姒一女熒惑幽王緻亡其國。
況今僧尼十萬。
刻繪泥像以耗天下者乎。
陛下以十萬之衆。
自相夫婦。
十年滋産。
十年教訓。
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患。
百姓知威福所自。
則妖妄之風息而淳樸之化還也。
且古今忠谏鮮不逮禍。
近北齊章仇子他獻言。
僧尼縻損國家。
塔寺虛費金帛。
為諸僧尼附會宰相依托妃主陽讒陰謗。
子他卒死都市。
及周武入齊首封其墓。
臣雖不敏竊希其蹤。
疏奏。
不報。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
前後七上疏請除罷釋氏。
詞皆激切。
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
頗信之。
以其疏付群臣雜議。
大臣皆言佛法興自累朝。
弘善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廢棄。
獨太仆卿張道源。
附奕稱其奏合理。
宰相蕭瑀廷斥奕曰。
佛聖人也。
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
請置嚴刑。
奕曰。
禮本于事親。
終于事君。
此則忠孝之禮着。
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
以匹夫抗天子。
以繼體悖所親。
瑀非出于空桑。
而反尊無父之教。
臣聞非孝者無親。
瑀之謂矣。
瑀曰。
地獄正為此人設也(已上見舊唐史) ⊙帝複以奕疏。
頒示諸僧問。
出家于國何益。
時法師法琳者。
姓陳氏。
穎川人。
祖因從宦寓襄陽。
後住長安齊法寺。
作破邪論二卷。
博引圖史及道教經籍。
大略申明佛教。
徹萬法之源。
而孔老立言。
特域中之治。
未陽遠塗。
非盡究竟之理。
凡出家者。
守志明道。
弘善興福。
啟迪昏迷利國非淺。
法師明概作決對奕謗佛僧事八條。
法師惠乘作辯正論。
十喻九箴。
破道士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謬。
琳等奉表奏上。
并緻啟秦王。
而門下典儀李師政。
着内德論三篇。
開陳佛化之益。
仍自序而進之。
其詞曰。
若夫十力調禦。
運法舟于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于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
七經所不逮。
戒惡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但窮神知化。
其言宏大而可驚。
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仕庶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鮮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沉思而察苦空。
無以立匪石之信根。
去若亡之疑。
蓋遠則淨名妙德。
弘道勝而服勤。
近則天親龍樹。
悟理真而敦悅。
羅什道安之笃學。
究玄宗而益敬。
僧睿惠遠之歸信。
迄皓首而彌堅。
邁士安之淫書。
甚宣尼之玩易。
千金未足驚其視。
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
思之深而信彌笃。
皆欲罷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