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性雖空。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
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滞寂。
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無能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隐顯不定。
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刹那造作。
還複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盡在身心。
無為法寶。
皆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甲寅) 東魏孝靜善見改天平(孝文之孫。
清河宣王亶之子。
高歡迎立都洛遷邺。
年十一即位。
十七年。
壽二十八歲) ⊙(乙卯) 改大同○惠約法師垂誡門人。
言訖合掌而逝。
帝辍朝三日。
素服哭之。
葬志公塔之左方。
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
皆服缌麻哭送至塔。
約嘗所乘青牛垂淚悲鳴。
及雙鶴繞塔哀唳。
彌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号山中宰相。
⊙(丁巳) 東魏定州孫敬德。
虔事觀音。
為賊橫引坐罪。
臨刑念救苦觀音。
刀三斫不傷。
三換刀俱折。
有司以聞高歡。
歡為表請免死。
敬德還家。
事像項有三痕。
今世謂高王經出此也。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東魏改元象東魏元象元年。
有使西域。
回至蔥嶺。
見達磨隻履單己而西還。
門徒啟圹禮之唯存隻履。
(己未) 東魏改興和。
⊙(庚申) 佛祖傳法偈。
按禹門太守楊炫之銘系記雲。
東魏靜帝興和二年庚申。
西魏文帝大統六年。
梁武大同六年。
高僧雲啟往西域求法。
至龜茲國。
遇天竺三藏那連耶舍欲來東土傳法。
雲啟曰。
佛法未興且同止此。
遂将梵本譯為華言。
雲啟去遊印土。
那連親将至西魏。
值時多故乃入高齊。
以宣帝禮遇甚厚廷居石窟寺。
以齊方受禅。
未暇翻譯别經。
乃将龜茲與之合所譯祖偈因緣。
傳居士萬天懿。
乃殷勤扣問深悟玄旨。
遂将校勘昭玄沙門昙曜同天竺三藏吉迦夜所譯付法藏。
失于次序兼無偈谶。
寫本進去魏朝證其差謬付法藏傳乃魏武真君年中。
崔浩寇謙之邪說毀滅佛法。
至文成帝和平中重興故缺。
梁簡文帝聞魏有本。
遣使劉玄運往彼傳寫。
歸建康流布江表。
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惠炬将此祖偈往曹溪。
同西天勝持三藏。
重共參校。
并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集成寶林傳。
光化中華嶽玄偉禅師集貞元以來出世宗師機緣。
将此祖偈作其基緒。
編為聖胄集。
開平南嶽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錄光化以後出世宗匠機緣。
亦以祖偈為由。
集成續寶林傳。
宋景德中吳僧道原集傳燈錄進于真宗。
敕翰林學士楊億工部員外李淮太常丞王曙同議校勘具奏。
诏作序編入大藏頒行。
天聖中附馬都尉李遵勖參石門聰禅師發明因緣。
聚禅學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緣。
成廣燈錄上仁宗。
禦制序文。
敕入大藏流通。
建中靖國元年沙門惟白将此祖偈以為标本。
成續燈錄進上(雲雲)。
他宗不知其原。
謂七佛偈無譯。
寡聞淺識一至妄謬。
良可笑也。
⊙時隐士阮孝緒。
陳留人也。
家世仕宦。
父彥大尉從事中郎。
孝緒年十三通五經大旨。
十六丁家難。
終喪入鐘山。
聽講久之。
母有疾。
緒在席心驚而歸。
合藥須生人參。
躬入鐘山采求未獲。
忽一鹿在前。
心異之至鹿息處。
果得人參。
藥成母疾得愈。
齊尚書令王晏來候之。
緒惡其人穿籬而遁。
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
嘗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遊。
世罕得而見之。
禦史中丞任昉欲訪焉而不敢進。
乃指鹿林謂其兄曰。
其室則迩。
其人甚遠。
繇是朝貴絕于造請。
唯與裴子野交好。
天監末累召不赴。
天子以為苟立虛名以要顯譽。
故二何孝緒并得遂其高焉。
南平元襄謂曰。
昔君大父舉不以來遊取累。
吾弟獨執其志何也。
緒曰。
若麕麚盡可參馭。
何以異乎騄骥哉。
鄱陽忠烈王其姊夫也。
歲時之饋。
一無所受。
與劉著作同年。
劉卒。
緒曰。
吾其幾何。
即辨後事數日而亡。
壽五十八。
孝緒博極群書。
無一不善。
精力強記為學者所宗。
既卒。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初漢劉歆着七略。
齊王儉着七志。
孝緒普通四年着七錄。
前五曰内篇。
六曰佛法錄七曰仙道錄。
謂之外篇。
劉歆七略則以道家為諸子。
以神仙為方技。
王儉七志則先道而後佛。
孝緒七錄則先佛而後道。
蓋所宗有不同。
亦由其教有淺深也。
⊙七錄内外圖書。
總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
凡天下之遺書秘記盡于此矣。
内佛法錄經律論等五部。
凡五千四百卷。
至隋文帝仁壽間。
嘉則殿書凡三十七萬卷。
及唐開元中秘府以甲乙丙丁四部為次。
列經史集四庫。
并唐之學者所著之書。
共八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卷。
今唐書藝文志。
四部著錄者。
凡五萬二千一百卷。
不著錄者二萬七千六百三十卷。
共七萬九千八百三十卷。
其間釋部特載僧俗二十五家所著之書。
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
此古今書籍之數也。
(癸亥) 東魏改武定。
沙門尚圓為武陵王。
遣宮中鬼怪。
一稱南無佛陀。
鬼皆失所。
自爾安靜○是年黃門侍郎顧野王玉篇成。
(甲子 五四) 上自天監以來事佛長齋。
日止一食。
惟菜羹粝飯。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
逆賊侯景陷台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衛。
帶劍上殿拜訖。
帝神色自若。
使引向三公坐榻。
謂曰。
卿在戎日久。
無乃為勞。
景惶懼不能對。
出謂左右曰。
吾每據鞍臨敵。
矢石交下了無所怖。
今見蕭公使人畏懾。
豈非天威難犯。
吾不複見之矣。
及景自稱大丞相而征求無已。
帝憤之。
遂寝疾。
然齋戒不衰。
日夕念佛不絕于口。
獨皇子侍側。
五月丙辰大測。
不能進膳。
久而口苦。
索蜜未至。
而舉手曰荷荷。
遂崩于淨居殿。
年八十有六。
帝日角龍顔舌文八字。
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
右手文成武字。
幼嘗蹈空而行。
所居之室常若雲氣。
人或遇者體辄肅栗。
前後受命符端凡六十餘事。
及即位太極殿常有六龍。
各守一柱。
其神奇異瑞自書契以來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好學。
六藝備閑棋登逸品。
至于陰陽緯候蔔筮占決草隸尺牍騎射。
并洞精微。
雖登大位萬機多務。
猶手不釋卷。
然燭測光常至戊夜。
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
贊序诏诰銘诔箴頌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
晚奉佛道日止一食。
膳無鮮腴唯豆羹粝飯而已。
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
便嗽口而坐。
制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百卷。
聽覽餘暇即于重雲殿同泰寺講說。
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餘。
衣布衣木綿皂帳。
一冠三載一被二年。
自五十外便斷房室不飲酒不取音樂。
非宗廟祭祀大會飨宴及諸法事。
未嘗舉樂。
勤于政事。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
執筆觸寒手為皴裂。
然仁愛不斷。
親親及所近幸愆犯多縱舍。
坐是政刑珥紊。
每決死罪常矜哀流涕然後可奏。
性方正為居小殿暗室常理衣冠小坐。
暑月未嘗褰袒。
雖見内豎小臣如遇嚴賓焉。
谥曰武皇帝。
廟号高祖(出南史) ⊙史官魏征曰。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
道亞生知學為博物。
允文允武多藝多才。
爰自諸生不羁之度。
屬昏兇肆虐天倫及禍。
糾合義旅将雪家冤。
曰纣可伐。
不期而會。
龍躍樊漢電擊湘郢。
剪離德如振槁。
取獨夫如拾遺。
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
既懸白旗之首。
方應皇天之眷。
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
開蕩蕩之王道。
革靡靡之商俗。
大修文學盛飾禮容。
鼓扇玄風闡揚儒業。
介胃仁義折沖樽俎。
聲振寰區澤周遐裔。
幹戈載戢凡數十年。
濟濟焉洋洋焉。
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為樸。
慕名好事崇尚浮華。
抑揚孔墨流連釋老。
或終夜不寐。
或日旰不食。
非弘道以利物。
唯[飢-幾+希]智以驚愚。
且心未遺榮。
虛廁蒼頭之位。
高談脫屣。
終戀黃屋之尊。
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
至于軒冕殿堂。
非有切身之慈。
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
得其所難而滞其所易。
可謂神有所不達。
智有所不通矣。
論曰。
魏鄭公論梁武帝。
可謂天下仁人之言也。
而新唐史蕭瑀傳贊。
亦曰。
梁蕭氏興江左。
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
以浸微而已。
故餘祉及其後裔。
以此驗鄭公之論。
益可詳矣。
然韓退之嘗曰。
梁武餓死台城。
蓋謂其屏嗜欲絕午後食至臨終齋戒不衰。
在恣情豐美享用者視之。
近乎餓死耳。
猶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死首陽。
其微意乃所以成其美焉。
豈謂不得食而餓死哉。
凡謂得失成敗。
如魏鄭公之言。
乃春秋責備賢者之旨。
得不為萬世之公道哉。
⊙(庚午) 簡文綱改大安(字世贊。
小字六通。
武帝第三子。
侯景破台城立帝。
大安二年景又廢之) 右東魏十六年(而高洋篡之) 北齊(姓高氏五主都于邺)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後主。
北齊五帝。
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歡(字賀六。
渾渤海蓨人。
崩于晉陽。
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
高祖長子。
為梁将所害。
壽二十九歲也) 文宣帝洋(字子進。
高祖次子。
承父相位。
朝臣使受禅。
使中張亮謂孝靜曰。
五行遞運有始有終。
願陛下遠法堯舜。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
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滞寂。
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無能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隐顯不定。
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刹那造作。
還複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盡在身心。
無為法寶。
皆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甲寅) 東魏孝靜善見改天平(孝文之孫。
清河宣王亶之子。
高歡迎立都洛遷邺。
年十一即位。
十七年。
壽二十八歲) ⊙(乙卯) 改大同○惠約法師垂誡門人。
言訖合掌而逝。
帝辍朝三日。
素服哭之。
葬志公塔之左方。
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
皆服缌麻哭送至塔。
約嘗所乘青牛垂淚悲鳴。
及雙鶴繞塔哀唳。
彌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号山中宰相。
⊙(丁巳) 東魏定州孫敬德。
虔事觀音。
為賊橫引坐罪。
臨刑念救苦觀音。
刀三斫不傷。
三換刀俱折。
有司以聞高歡。
歡為表請免死。
敬德還家。
事像項有三痕。
今世謂高王經出此也。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東魏改元象東魏元象元年。
有使西域。
回至蔥嶺。
見達磨隻履單己而西還。
門徒啟圹禮之唯存隻履。
(己未) 東魏改興和。
⊙(庚申) 佛祖傳法偈。
按禹門太守楊炫之銘系記雲。
東魏靜帝興和二年庚申。
西魏文帝大統六年。
梁武大同六年。
高僧雲啟往西域求法。
至龜茲國。
遇天竺三藏那連耶舍欲來東土傳法。
雲啟曰。
佛法未興且同止此。
遂将梵本譯為華言。
雲啟去遊印土。
那連親将至西魏。
值時多故乃入高齊。
以宣帝禮遇甚厚廷居石窟寺。
以齊方受禅。
未暇翻譯别經。
乃将龜茲與之合所譯祖偈因緣。
傳居士萬天懿。
乃殷勤扣問深悟玄旨。
遂将校勘昭玄沙門昙曜同天竺三藏吉迦夜所譯付法藏。
失于次序兼無偈谶。
寫本進去魏朝證其差謬付法藏傳乃魏武真君年中。
崔浩寇謙之邪說毀滅佛法。
至文成帝和平中重興故缺。
梁簡文帝聞魏有本。
遣使劉玄運往彼傳寫。
歸建康流布江表。
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惠炬将此祖偈往曹溪。
同西天勝持三藏。
重共參校。
并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集成寶林傳。
光化中華嶽玄偉禅師集貞元以來出世宗師機緣。
将此祖偈作其基緒。
編為聖胄集。
開平南嶽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錄光化以後出世宗匠機緣。
亦以祖偈為由。
集成續寶林傳。
宋景德中吳僧道原集傳燈錄進于真宗。
敕翰林學士楊億工部員外李淮太常丞王曙同議校勘具奏。
诏作序編入大藏頒行。
天聖中附馬都尉李遵勖參石門聰禅師發明因緣。
聚禅學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緣。
成廣燈錄上仁宗。
禦制序文。
敕入大藏流通。
建中靖國元年沙門惟白将此祖偈以為标本。
成續燈錄進上(雲雲)。
他宗不知其原。
謂七佛偈無譯。
寡聞淺識一至妄謬。
良可笑也。
⊙時隐士阮孝緒。
陳留人也。
家世仕宦。
父彥大尉從事中郎。
孝緒年十三通五經大旨。
十六丁家難。
終喪入鐘山。
聽講久之。
母有疾。
緒在席心驚而歸。
合藥須生人參。
躬入鐘山采求未獲。
忽一鹿在前。
心異之至鹿息處。
果得人參。
藥成母疾得愈。
齊尚書令王晏來候之。
緒惡其人穿籬而遁。
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
嘗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遊。
世罕得而見之。
禦史中丞任昉欲訪焉而不敢進。
乃指鹿林謂其兄曰。
其室則迩。
其人甚遠。
繇是朝貴絕于造請。
唯與裴子野交好。
天監末累召不赴。
天子以為苟立虛名以要顯譽。
故二何孝緒并得遂其高焉。
南平元襄謂曰。
昔君大父舉不以來遊取累。
吾弟獨執其志何也。
緒曰。
若麕麚盡可參馭。
何以異乎騄骥哉。
鄱陽忠烈王其姊夫也。
歲時之饋。
一無所受。
與劉著作同年。
劉卒。
緒曰。
吾其幾何。
即辨後事數日而亡。
壽五十八。
孝緒博極群書。
無一不善。
精力強記為學者所宗。
既卒。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初漢劉歆着七略。
齊王儉着七志。
孝緒普通四年着七錄。
前五曰内篇。
六曰佛法錄七曰仙道錄。
謂之外篇。
劉歆七略則以道家為諸子。
以神仙為方技。
王儉七志則先道而後佛。
孝緒七錄則先佛而後道。
蓋所宗有不同。
亦由其教有淺深也。
⊙七錄内外圖書。
總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
凡天下之遺書秘記盡于此矣。
内佛法錄經律論等五部。
凡五千四百卷。
至隋文帝仁壽間。
嘉則殿書凡三十七萬卷。
及唐開元中秘府以甲乙丙丁四部為次。
列經史集四庫。
并唐之學者所著之書。
共八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卷。
今唐書藝文志。
四部著錄者。
凡五萬二千一百卷。
不著錄者二萬七千六百三十卷。
共七萬九千八百三十卷。
其間釋部特載僧俗二十五家所著之書。
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
此古今書籍之數也。
(癸亥) 東魏改武定。
沙門尚圓為武陵王。
遣宮中鬼怪。
一稱南無佛陀。
鬼皆失所。
自爾安靜○是年黃門侍郎顧野王玉篇成。
(甲子 五四) 上自天監以來事佛長齋。
日止一食。
惟菜羹粝飯。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
逆賊侯景陷台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衛。
帶劍上殿拜訖。
帝神色自若。
使引向三公坐榻。
謂曰。
卿在戎日久。
無乃為勞。
景惶懼不能對。
出謂左右曰。
吾每據鞍臨敵。
矢石交下了無所怖。
今見蕭公使人畏懾。
豈非天威難犯。
吾不複見之矣。
及景自稱大丞相而征求無已。
帝憤之。
遂寝疾。
然齋戒不衰。
日夕念佛不絕于口。
獨皇子侍側。
五月丙辰大測。
不能進膳。
久而口苦。
索蜜未至。
而舉手曰荷荷。
遂崩于淨居殿。
年八十有六。
帝日角龍顔舌文八字。
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
右手文成武字。
幼嘗蹈空而行。
所居之室常若雲氣。
人或遇者體辄肅栗。
前後受命符端凡六十餘事。
及即位太極殿常有六龍。
各守一柱。
其神奇異瑞自書契以來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好學。
六藝備閑棋登逸品。
至于陰陽緯候蔔筮占決草隸尺牍騎射。
并洞精微。
雖登大位萬機多務。
猶手不釋卷。
然燭測光常至戊夜。
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
贊序诏诰銘诔箴頌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
晚奉佛道日止一食。
膳無鮮腴唯豆羹粝飯而已。
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
便嗽口而坐。
制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百卷。
聽覽餘暇即于重雲殿同泰寺講說。
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餘。
衣布衣木綿皂帳。
一冠三載一被二年。
自五十外便斷房室不飲酒不取音樂。
非宗廟祭祀大會飨宴及諸法事。
未嘗舉樂。
勤于政事。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
執筆觸寒手為皴裂。
然仁愛不斷。
親親及所近幸愆犯多縱舍。
坐是政刑珥紊。
每決死罪常矜哀流涕然後可奏。
性方正為居小殿暗室常理衣冠小坐。
暑月未嘗褰袒。
雖見内豎小臣如遇嚴賓焉。
谥曰武皇帝。
廟号高祖(出南史) ⊙史官魏征曰。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
道亞生知學為博物。
允文允武多藝多才。
爰自諸生不羁之度。
屬昏兇肆虐天倫及禍。
糾合義旅将雪家冤。
曰纣可伐。
不期而會。
龍躍樊漢電擊湘郢。
剪離德如振槁。
取獨夫如拾遺。
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
既懸白旗之首。
方應皇天之眷。
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
開蕩蕩之王道。
革靡靡之商俗。
大修文學盛飾禮容。
鼓扇玄風闡揚儒業。
介胃仁義折沖樽俎。
聲振寰區澤周遐裔。
幹戈載戢凡數十年。
濟濟焉洋洋焉。
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為樸。
慕名好事崇尚浮華。
抑揚孔墨流連釋老。
或終夜不寐。
或日旰不食。
非弘道以利物。
唯[飢-幾+希]智以驚愚。
且心未遺榮。
虛廁蒼頭之位。
高談脫屣。
終戀黃屋之尊。
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
至于軒冕殿堂。
非有切身之慈。
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
得其所難而滞其所易。
可謂神有所不達。
智有所不通矣。
論曰。
魏鄭公論梁武帝。
可謂天下仁人之言也。
而新唐史蕭瑀傳贊。
亦曰。
梁蕭氏興江左。
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
以浸微而已。
故餘祉及其後裔。
以此驗鄭公之論。
益可詳矣。
然韓退之嘗曰。
梁武餓死台城。
蓋謂其屏嗜欲絕午後食至臨終齋戒不衰。
在恣情豐美享用者視之。
近乎餓死耳。
猶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死首陽。
其微意乃所以成其美焉。
豈謂不得食而餓死哉。
凡謂得失成敗。
如魏鄭公之言。
乃春秋責備賢者之旨。
得不為萬世之公道哉。
⊙(庚午) 簡文綱改大安(字世贊。
小字六通。
武帝第三子。
侯景破台城立帝。
大安二年景又廢之) 右東魏十六年(而高洋篡之) 北齊(姓高氏五主都于邺)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後主。
北齊五帝。
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歡(字賀六。
渾渤海蓨人。
崩于晉陽。
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
高祖長子。
為梁将所害。
壽二十九歲也) 文宣帝洋(字子進。
高祖次子。
承父相位。
朝臣使受禅。
使中張亮謂孝靜曰。
五行遞運有始有終。
願陛下遠法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