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

關燈


    開其德業大略為十例。

    其自叙曰。

    前古撰集多曰名僧。

    然名者實之賓也。

    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

    若寡德适時則名而不高。

    茲焉用紀。

    高而不名則備今錄。

    世以為确論。

     ⊙釋僧朗者。

    常誦法華。

    風度凝遠飲啖不常。

    每出一狗一猴随之。

    日循乞得飲膳。

    即置木盂中。

    食畢舉其餘以飼猴狗。

    善作龜藏。

    或時手足頭頸俱縮不見。

    又嘗登舟初無篙力。

    朗坐其中猴狗馴側。

    舟自溯流而上。

    法師道英。

    初隐太行山禅宴。

    樹枝萦結如蓋覆之。

    居久之棄去。

    行龍台澤。

    觀遊魚愛之。

    即解衣入水。

    宴坐深淵七日而出。

    又嘗隆冬睹嚴冰愛其瑩澈。

    就卧其上信宿而起。

    晚居蒲州普濟寺。

    一日講起信。

    至真如門奄爾氣絕。

    衆意其逝矣。

    有都講識之。

    即謂衆曰。

    此入滅盡想耳。

    三日乃蘇矣。

     (庚子) 改普通○魏改正光。

     ⊙普通元年。

    帝于禁中築圓壇。

    将禀受歸戒。

    妙選德行尤異者為之師。

    朝議以惠約法師望高。

    诏至。

    約以禮遜讓不許。

    夏四月丁巳。

    帝行問道。

    禮禀約為師授具足戒。

    方羯磨次甘露降于庭。

    有三足烏二孔雀。

    曆階馴伏。

    帝大悅。

    賜約别号智者。

    自是入朝必設特榻處之。

    而帝座其側。

    凡太子諸王公卿道俗從約授戒者。

    四萬八千人。

    沙門雖在耆艾。

    亦重禀授。

    獨法雲公曰。

    吾既戒矣。

    其可以佛法為人事耶。

    于是議者高之。

     ⊙時有達禅師者。

    得水觀三昧。

    每入此定。

    有窺之者。

    唯見清水凝渟滿室。

    沙門道仙從達遊。

    得火光三昧。

    所居之室玄夜大明焉。

     ⊙帝留神法門。

    時釋子多縱率。

    主僧懦不能制。

    帝患之。

    欲自以律行僧正事。

    诏下京城大德。

    無敢議者。

    獨藏法師以為佛法淵博非一人能盡之。

    執不奉诏。

    帝訝之。

    召入光華殿問狀。

    藏面陳大旨。

    秉執有據。

    帝不能奪。

    遂從之。

    藏退謂諸僧曰。

    上以佛法為己任誠當推順。

    然衣冠家子弟十輩。

    猶不能俱稱父意。

    今糅雜五方之衆而以一己好惡繩之。

    戒律将廢矣。

    諸君不慮此何也。

    法雲公歎曰。

    教理深緻未能多謝。

    一日之事良可愧服。

     ⊙帝自受具。

    寝處略同沙門。

    雖宮禁每亦恣僧遊覽。

    獨禁禦座而已。

    藏公一日升殿登之。

    左右呵止之。

    藏曰。

    貧道定光金輪之裔。

    甯愧此座。

    倘見殺不慮無受生處。

    帝聞置之弗罪。

    藏少時遇相者曰。

    法師壽不過三十一藏。

    歲懼日誦金剛般若。

    至期夢前人複來告曰。

    法師以般若力故。

    壽倍僧矣。

    又嘗夢維摩诘降其房與語。

    臨别以素麈尾遺之而去。

    藏自是玄辯日新矣。

     ⊙魏正光元年孝明帝加元服。

    命沙門道士講道于禁中。

    時道士姜斌沙門昙谟最對論。

    帝曰。

    佛與老子同時否。

    姜斌曰。

    按開天經雲。

    老子西入化胡。

    佛充侍者。

    明是同時。

    昙谟最曰。

    老子當周何年而生。

    斌曰。

    定王三年生。

    簡王四年仕于周。

    敬王四年年八十五西入化胡。

    最曰。

    吾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誕生。

    穆王五十二年滅度。

    自世尊滅度至定王三年。

    凡三百四十五年。

    老子方生。

    及敬王元年老子西遊。

    則世尊示寂已四百二十五年矣。

    據此相去懸遠。

    而言化胡。

    無乃謬乎。

    斌曰。

    佛生周昭之世。

    有何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

    漢法本内傳。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

    于佛迥無文記何也。

    最曰。

    孔子有三備十經。

    謂天地人也。

    佛之文言出于中備。

    斌曰。

    孔子聖人何假十乎。

    最曰。

    佛是衆聖之王。

    達一切含識先後際。

    吉兇終始不假蔔筮。

    自餘小聖雖曉未然。

    必藉蓍龜方通休咎。

    時侍中劉騰宣敕曰。

    姜斌論無宗旨。

    宜退席。

    又問。

    開天經何從而得。

    是誰所說。

    可疾取來。

    及取經至。

    帝命群臣詳定真僞。

    時太尉蕭綜太傅李寔洎公卿大夫百六十餘人。

    覽畢劾奏曰。

    老子止着五千文。

    更無他說。

    今姜斌所據。

    文詞鄙俚宗旨乖謬。

    既渎先師又罔聖德。

    罪當惑衆。

    制可。

    将抵以刑。

    三藏菩提流支奏解。

    斌特流馬邑。

    昙谟最善大小乘有律行。

    初在邯鄲說律。

    感異比丘六十餘輩降席聽戒。

    流支每見稱為東方開士焉。

     ⊙魏書佛老志曰。

    道家之源出于老子。

    其自言也。

    先天地生以資萬類。

    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千變萬化有德不德。

    随機應物厥迹無常。

    授軒轅于峨嵋。

    教帝喾于牧德。

    大禹聞長生之訣。

    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于丹書紫字升玄飛步之經。

    五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

    不可勝紀。

    其為教也。

    鹹蠲去邪累澡雪精神。

    積行樹功累德增善。

    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

    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

    勞心竭思所在追求。

    終莫之緻。

    退恨于後。

    故有栾大徐氏之誅。

    然其道惑人效學非一。

    靈帝置華蓋于濯龍。

    設壇場而為禮。

    及張陵授道于鶴鳴。

    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

    弟子相授其事大行。

    齋祠跪拜各有成法。

    于是三元九府百二十宮。

    一切諸神鹹所統攝。

    又稱劫數頗竊佛經。

    及其劫終稱天地俱壞。

    其書多有禁秘。

    非其徒不得辄觀。

    至于化金銷王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

    上雲羽化飛天。

    次稱消災減禍。

    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

    初文帝入賓于晉。

    從者雲登仙伊阙。

    太祖好老子之言。

    誦詠不倦。

    天興中儀曹郎董谧上服食仙經數十篇。

    乃置仙人博士。

    立仙坊煮煉百藥。

    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令死罪者服之。

    多死無驗。

    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壬寅) 魏用正光曆。

     (癸卯) 鑄鐵錢。

    民盜鑄者多。

    物價騰踴。

     (乙巳) 魏改孝昌。

     (丁未) 改大通。

    上幸同泰寺舍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天竺南印度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王薨師出家。

    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

    因問。

    我既得法。

    宜化何國。

    多羅曰。

    汝得法已。

    俟吾滅度六十餘年。

    當往震旦國闡化。

    曰彼有法器堪繼吾宗。

    千載之下有留難否。

    多羅曰。

    汝所化方。

    得菩提者不可勝數。

    吾滅度後彼有劫難。

    水中文布善自降之。

    汝至時南方不可久留。

    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複逢羊。

    獨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複演八偈。

    皆預為谶。

    至多羅示寂。

    師演化本國。

    會其侄異見王者輕毀三寶。

    師遣其徒波羅提。

    微現神力攝化歸正。

    師以震旦緣熟即别其衆。

    而異見王枉駕見師。

    曰告之曰。

    當勤修福行護持三寶。

    吾去非晚一九即回。

    王泣曰。

    叔既有緣在彼。

    非吾所留。

    唯願不忘父母之國。

    事畢早回。

    遂具大舟實以衆寶。

    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濱。

    師同商馭舟達于南海。

    廣州刺史蕭昂館之。

    以表聞奏。

    有诏迎見。

    師入朝。

    帝問。

    朕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

    不可勝數。

    有何功德。

    師曰。

    并無功德。

    帝曰。

    何以并無。

    師曰。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雖有非實。

    帝曰。

    何謂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明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帝曰。

    何為聖谛第一義。

    曰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曰不識。

    帝不省玄旨。

    師遲留數日。

    遂度江之魏。

    止于嵩山少林寺。

    終日壁觀而已。

    有僧神光者。

    因神人發起來見師。

    師端坐不顧。

    會天大雪。

    光立雪中。

    至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

    求何事耶。

    光曰。

    唯願大慈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逢。

    豈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誨勵喜不自勝。

    即以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曰。

    諸佛最初求道重法忘身。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矣。

    光承其言即易名惠可。

    複問曰。

    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

    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曰。

    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師曰。

    将心來與汝安。

    可曰。

    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

    久之為可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其辭曰。

     夫入道多雲。

    要而言之。

    不出二種。

    一理入。

    二行入。

    理入者。

    謂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直性。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若舍妄歸真凝住壁觀。

    無自無他凡聖一等。

    堅住不移。

    更不随于文教。

    此則與理冥符。

    無有分别寂然無為。

    名之理入。

    行入者。

    有四。

    一報冤行。

    二随緣行。

    三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謂報冤行者。

    凡修道人若受苦時。

    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

    棄本逐末流浪諸有。

    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今雖無犯。

    是我夙殃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

    甘心忍受都無怨恨。

    作是觀時與理相應。

    體冤進道。

    故名報冤行。

    随緣行者。

    衆生無我并緣業所轉。

    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

    皆是過去夙因所感。

    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喜風不動冥順于道。

    名随緣行。

    無所求行者。

    世人長迷處處貪着。

    智者悟真安心無為。

    萬有皆空無所希冀。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

    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了達此處息念無求。

    故經雲。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是則無求真為道行。

    故名無所求行。

    稱法行者。

    性淨之理因之為法。

    此理衆相斯空。

    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雲。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智者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悭。

    于身命财行檀舍施。

    心無悭惜。

    達解三空不倚不着。

    但為無垢。

    稱化衆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

    亦複利人。

    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

    餘五亦然。

    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是名稱法行。

     大同元年十月。

    師将示寂。

    道副尼總持道育惠可等。

    侍側。

    曰時将至矣。

    汝等蓋各言所得乎。

    時道副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不離文字。

    而為道用。

    師曰。

    汝得吾肉。

    尼總持曰。

    我今所見。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

    汝得吾皮。

    道育禅師曰。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

    而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