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戊寅) 韓魏趙 雷氏曰(魏趙韓齊燕楚及秦。
是為七雄) 韓武子(其先與周同姓。
後事晉封于韓。
自武子至王安。
十二君。
一百九十六年) 魏武子(畢公萬之後。
與周同姓。
武王克殷。
封于畢○時秦王嘗欲伐魏。
或曰。
文侯師田子方受子夏經。
義客段幹木過其阊。
君禮人賢國民稱仁。
上下和合。
未可圖也。
有賢人孟轲鄒衍淳于髡之徒矣○惠王時有女子。
化為丈夫○其先畢萬事于晉。
晉獻公封于魏。
在河東郡。
至悼公在绛陽。
文武複魏。
自畢萬至王假。
凡九世。
通計一百年。
至秦始皇滅之) 趙武子(其先與秦同祖。
殷飛廉二子惡來季勝。
季勝趙之先。
後造父為穆王禦。
封于趙城因姓趙氏。
至敬侯都邯鄲。
自後至大王嘉為秦将王贲虜之。
凡十一世。
計一百八十七年。
齊燕楚秦見上注) (庚辰) 安王驕(一名龍威烈王之子)治二十六年。
(辛巳) 二年晉分為三晉。
趙魏及韓。
同謀滅晉三分其地也。
(丙申) ○(齊滅矣) (戊戌)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華氏國人也。
姓瞿昙氏。
父寶身。
既得法于脅尊者。
尋詣波羅奈國。
有馬鳴大士。
迎而作禮。
因問曰。
我欲識佛。
何者即是。
祖曰。
汝欲識佛不識者是。
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
祖曰。
既不識佛焉知不是。
曰此是踞義。
祖曰。
彼是木義。
複問。
踞義者何。
曰與師平出。
又問。
木義者何。
祖曰。
汝被我解。
馬鳴豁然惺悟。
稽首歸依。
遂求剃度。
祖謂衆曰。
此大士者。
昔為毗舍離國王。
其國有一類人。
如馬裸露。
王運神力分身為蠶。
彼乃得衣。
王後複生中印度。
馬人感戀悲。
鳴因号馬鳴焉。
如來記雲。
吾滅度後六百年。
當有賢者馬鳴。
于波羅奈國摧伏異道。
度人無量。
繼吾傳化。
今正是時。
即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于汝。
即說偈曰。
迷悟如隐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隐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
即現神變湛然圓寂。
衆興寶塔以閟全身。
即安王十九年戊戌歲也。
(丙午) 烈王喜(安王子。
王時天雨金子栎陽)治七年。
是歲日食。
(癸醜) 顯王扁(烈王子)在位四十八年(時蘇秦遊說六國) (甲寅) 二年秦惠始稱王矣。
(甲子 三九) 王十二年。
(辛未) 世尊示滅六百年矣。
(甲午)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
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
故名焉。
既受法于夜奢尊者。
後于華氏國轉妙法輪。
忽有老人坐前仆地。
師謂衆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
複化為女子。
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于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瞥然不見。
師曰。
将有魔來與吾校力。
有頃風雨暴至。
天地晦冥。
師曰。
魔之來信矣。
吾當除之。
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
奮發威神震動山岩。
師俨然于坐魔事随滅。
經七日有一小蟲。
大若蟭螟。
潛形坐下。
師以手取之示衆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耳。
乃放之令去。
魔不能動。
師告之曰。
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
遂複本形作禮忏悔。
師問曰。
汝名誰邪。
眷屬多少。
曰我名迦毗摩羅。
有三千眷屬。
師曰。
汝盡神力變化若何。
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
師曰。
汝化性海得否。
曰何謂性海。
我未嘗知。
師即為說性海雲。
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茲發現。
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
與徒衆三千俱求剃度。
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
複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
汝聽偈言。
隐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
即入龍奮迅三昧。
挺身空中如日輪相。
然後示滅。
四衆以真體藏之龍龛。
即顯王四十二年甲午歲也。
(辛醜) 慎靓王定(顯王子)治六年(王時六國皆自稱王) (丁未) 赧王延(慎靓王子)治五十九年(東西周分治為諸侯所侵。
王與居人無異。
王徙都太子治束) (甲子 四十) 十八年。
(丙子) 三十年宋滅矣。
(壬辰)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
後于馬鳴尊者得法。
領徒至西印度。
彼有太子名雲自在。
仰尊者名請于宮中供養。
祖曰。
如來有教。
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
太子曰。
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
山中有一石窟。
師可禅寂于此否。
祖曰諾。
即入彼山。
行數裡逢一大蟒。
祖直進不顧。
遂盤繞祖身。
祖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祖将至石窟。
複有一老人。
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祖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丘多樂寂靜。
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于應答起嗔恨想。
命終堕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載。
适遇尊者獲聞戒法。
故來謝耳。
祖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北去十裡有大樹蔭。
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我亦聽受耳。
尊者遂與徒衆詣彼龍樹。
出迎尊者曰。
深山孤寂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何枉神足。
祖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默念曰。
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祖曰。
汝雖心語吾以意知。
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已悔謝。
尊者即與度脫及五百龍衆俱受具戒。
複告龍樹曰。
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于汝。
谛聽偈言。
非隐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知。
付法已。
即現神變化火焚身。
龍樹收五色舍利。
建塔瘗之。
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歲也。
(乙巳) ○(王與六國攻秦。
昭王怒攻西周。
王懼伏于秦。
盡獻其邑。
是年秦使将軍摎攻之。
取九鼎寶器。
王漸而卒。
已上八百六十七年内三百二十五年載春秋周滅) 右周合三十七君八百六十七年。
秦 雷氏曰(昭襄孝文莊襄始皇胡亥子嬰。
秦朝六君。
四十九年) (丙午) 昭襄王稷(惠文王子)姓嬴氏。
王水德。
都鹹陽(今京兆也)治五年。
至始皇時建亥正通。
霸五十一年。
(辛亥) 世尊示滅七百年矣。
孝文王戊(昭王子)元年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施苑囿除喪。
在位三月。
運數一年。
(壬子) 莊襄王楚(孝文王子以呂不韋為相)治三年○次年癸醜日食。
(乙卯) 始皇政(莊襄子昭。
四十八年正月旦日。
生于鄲邯。
其年十三。
莊襄崩。
代立為秦王。
自号始皇。
欲至萬世。
獨稱曰朕。
改年朝賀。
皆自二月朔。
衣服旌旗皆尚黑。
置守尉監築長城。
名民曰黔首。
用呂不韋趙高李斯為相。
蒙恬白起王翦為将。
并吞六國平一天下。
分三十六郡。
自後驕縱周遊天下。
因之會稽琅琊還至沙丘。
忽患病。
七月丙申崩
是為七雄) 韓武子(其先與周同姓。
後事晉封于韓。
自武子至王安。
十二君。
一百九十六年) 魏武子(畢公萬之後。
與周同姓。
武王克殷。
封于畢○時秦王嘗欲伐魏。
或曰。
文侯師田子方受子夏經。
義客段幹木過其阊。
君禮人賢國民稱仁。
上下和合。
未可圖也。
有賢人孟轲鄒衍淳于髡之徒矣○惠王時有女子。
化為丈夫○其先畢萬事于晉。
晉獻公封于魏。
在河東郡。
至悼公在绛陽。
文武複魏。
自畢萬至王假。
凡九世。
通計一百年。
至秦始皇滅之) 趙武子(其先與秦同祖。
殷飛廉二子惡來季勝。
季勝趙之先。
後造父為穆王禦。
封于趙城因姓趙氏。
至敬侯都邯鄲。
自後至大王嘉為秦将王贲虜之。
凡十一世。
計一百八十七年。
齊燕楚秦見上注) (庚辰) 安王驕(一名龍威烈王之子)治二十六年。
(辛巳) 二年晉分為三晉。
趙魏及韓。
同謀滅晉三分其地也。
(丙申) ○(齊滅矣) (戊戌)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華氏國人也。
姓瞿昙氏。
父寶身。
既得法于脅尊者。
尋詣波羅奈國。
有馬鳴大士。
迎而作禮。
因問曰。
我欲識佛。
何者即是。
祖曰。
汝欲識佛不識者是。
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
祖曰。
既不識佛焉知不是。
曰此是踞義。
祖曰。
彼是木義。
複問。
踞義者何。
曰與師平出。
又問。
木義者何。
祖曰。
汝被我解。
馬鳴豁然惺悟。
稽首歸依。
遂求剃度。
祖謂衆曰。
此大士者。
昔為毗舍離國王。
其國有一類人。
如馬裸露。
王運神力分身為蠶。
彼乃得衣。
王後複生中印度。
馬人感戀悲。
鳴因号馬鳴焉。
如來記雲。
吾滅度後六百年。
當有賢者馬鳴。
于波羅奈國摧伏異道。
度人無量。
繼吾傳化。
今正是時。
即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付于汝。
即說偈曰。
迷悟如隐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隐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
即現神變湛然圓寂。
衆興寶塔以閟全身。
即安王十九年戊戌歲也。
(丙午) 烈王喜(安王子。
王時天雨金子栎陽)治七年。
是歲日食。
(癸醜) 顯王扁(烈王子)在位四十八年(時蘇秦遊說六國) (甲寅) 二年秦惠始稱王矣。
(甲子 三九) 王十二年。
(辛未) 世尊示滅六百年矣。
(甲午)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
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
故名焉。
既受法于夜奢尊者。
後于華氏國轉妙法輪。
忽有老人坐前仆地。
師謂衆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
複化為女子。
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于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瞥然不見。
師曰。
将有魔來與吾校力。
有頃風雨暴至。
天地晦冥。
師曰。
魔之來信矣。
吾當除之。
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
奮發威神震動山岩。
師俨然于坐魔事随滅。
經七日有一小蟲。
大若蟭螟。
潛形坐下。
師以手取之示衆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耳。
乃放之令去。
魔不能動。
師告之曰。
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
遂複本形作禮忏悔。
師問曰。
汝名誰邪。
眷屬多少。
曰我名迦毗摩羅。
有三千眷屬。
師曰。
汝盡神力變化若何。
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
師曰。
汝化性海得否。
曰何謂性海。
我未嘗知。
師即為說性海雲。
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茲發現。
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
與徒衆三千俱求剃度。
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
複告之曰。
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
汝聽偈言。
隐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
即入龍奮迅三昧。
挺身空中如日輪相。
然後示滅。
四衆以真體藏之龍龛。
即顯王四十二年甲午歲也。
(辛醜) 慎靓王定(顯王子)治六年(王時六國皆自稱王) (丁未) 赧王延(慎靓王子)治五十九年(東西周分治為諸侯所侵。
王與居人無異。
王徙都太子治束) (甲子 四十) 十八年。
(丙子) 三十年宋滅矣。
(壬辰)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
後于馬鳴尊者得法。
領徒至西印度。
彼有太子名雲自在。
仰尊者名請于宮中供養。
祖曰。
如來有教。
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
太子曰。
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
山中有一石窟。
師可禅寂于此否。
祖曰諾。
即入彼山。
行數裡逢一大蟒。
祖直進不顧。
遂盤繞祖身。
祖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祖将至石窟。
複有一老人。
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祖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丘多樂寂靜。
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于應答起嗔恨想。
命終堕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載。
适遇尊者獲聞戒法。
故來謝耳。
祖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北去十裡有大樹蔭。
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我亦聽受耳。
尊者遂與徒衆詣彼龍樹。
出迎尊者曰。
深山孤寂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何枉神足。
祖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默念曰。
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祖曰。
汝雖心語吾以意知。
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已悔謝。
尊者即與度脫及五百龍衆俱受具戒。
複告龍樹曰。
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于汝。
谛聽偈言。
非隐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知。
付法已。
即現神變化火焚身。
龍樹收五色舍利。
建塔瘗之。
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歲也。
(乙巳) ○(王與六國攻秦。
昭王怒攻西周。
王懼伏于秦。
盡獻其邑。
是年秦使将軍摎攻之。
取九鼎寶器。
王漸而卒。
已上八百六十七年内三百二十五年載春秋周滅) 右周合三十七君八百六十七年。
秦 雷氏曰(昭襄孝文莊襄始皇胡亥子嬰。
秦朝六君。
四十九年) (丙午) 昭襄王稷(惠文王子)姓嬴氏。
王水德。
都鹹陽(今京兆也)治五年。
至始皇時建亥正通。
霸五十一年。
(辛亥) 世尊示滅七百年矣。
孝文王戊(昭王子)元年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施苑囿除喪。
在位三月。
運數一年。
(壬子) 莊襄王楚(孝文王子以呂不韋為相)治三年○次年癸醜日食。
(乙卯) 始皇政(莊襄子昭。
四十八年正月旦日。
生于鄲邯。
其年十三。
莊襄崩。
代立為秦王。
自号始皇。
欲至萬世。
獨稱曰朕。
改年朝賀。
皆自二月朔。
衣服旌旗皆尚黑。
置守尉監築長城。
名民曰黔首。
用呂不韋趙高李斯為相。
蒙恬白起王翦為将。
并吞六國平一天下。
分三十六郡。
自後驕縱周遊天下。
因之會稽琅琊還至沙丘。
忽患病。
七月丙申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