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澀
關燈
小
中
大
“你跟她媽說了一夜話,舍不得分開,定是不住地講她了。
”袁承志恍然大悟,原來她生氣為的是這個,于是誠誠懇懇的道:“青弟,我對你的心,難道你還不明白嗎?”青青雙頰暈紅,轉過頭去。
袁承志又道:“我以後永遠不會離開你的,你放心好啦!”……(第13回) 袁承志終于說啦。
夏青青要的就是這個。
袁承志此時也以為自己對青青負有責任,青青是他的拜弟,又是地唯一的紅顔知己,他對安小慧、宛兒幾位姑娘都不相愛,那麼,與夏青青的盟誓和表白,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至于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愛情,多少是因為要安慰夏青青的焦灼的心,報答她的—腔真情,這就誰也弄不清楚了。
初戀時,誰能懂得愛情? 更何況像袁承志這樣從小在男人堆裡長大、又在華山絕頂之上學藝十年的人。
眼見得夏青青一片癡情,如若沒有報答,似乎已是天理不容。
而自己原本就答應與她禍福與共,又答應她母親臨終囑托,要照顧她一輩子。
…… 直到阿九的出現,直到他無意鬧進皇宮,發現阿九不僅是崇幀的女兒太平公主,而且還對他暗暗傾心,将自己的畫像擺在床頭……從此他的心中就多了—個秘密,也多了—份苦澀。
這是一種無名的苦澀。
他隻能用“青弟對你如此情意,怎可别有邪念?”(第18回)這樣的話來進行自我暗示,自我監督和自我克制。
因為阿九是仇人的女兒,自己又怎能與她……? 可是,他還是不知不覺地為了阿九而救了他的殺父仇人崇祯,幫助平息了一場宮廷叛亂。
表面上是為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大義,内心深處則多少是因為阿九才這樣做的。
隻是他還不明白,也不願明白罷了。
可是,夏青青卻憑着本能的敏感,發現了這一點。
— 她的妒忌固然是毫無理性、不可理喻的,但不能不承認,她的妒忌也往往是一種自然情感探測器,她能憑着自己的女性不能發現許多連當事人都還不太明白的情感真相。
—— 于是,就有了最後這樣一幕: 袁承志見大事已了,懸念義兄,便欲要下山。
對青青道:“青弟,你在這裡休養,我救出義兄後即來瞧你。
”青青不答,隻是瞧着阿九,心中氣憤,眼圈一紅,流下淚來。
阿九突然走到她跟前,黯然說道:“青青弟弟,你不要再恨我了吧?”伸手拉下皮帽,露出一個光頭。
原來她父喪國亡,又從何惕守口中得知了袁承志對青青的一片情意,心灰意懶,在半路上悄悄自行削發,出家為尼。
衆人見她如此,都大感意外,青青更是心中慚愧。
袁承志心神大亂,不知如何是好,待要說幾句話相慰,卻又有什麼話好說?…… ……袁承志定到阿九面前,說道:“阿九妹子……你……你一切保重。
”阿九垂下頭不語,過了良久,輕輕的道:“我是出家人,法名叫做‘九難’。
”過了一會,又輕輕的道:“你也一切保重。
” (第20回) 這是一幕苦澀的悲劇,無可挽回。
袁承志心裡更加不是滋味。
他之所以要“心神大亂,不知如何是好”,絕不僅僅是因為阿九出家,而且也意味着他對阿九之情“不知如何是好”的惆怅與苦澀。
夏青青之所以受傷,乃是因為袁承志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打進皇宮之際,袁承志并沒有殺崇祯,隻是從崇祯的劍下救出了被砍斷一隻手臂的阿九。
他之所以要救阿九,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他是一個俠,自是不忍傷害無辜而不救;他是—個男人,也不能不救一個受難的少女……6可是阿青從他的神情中看出了——憑着她的本能感覺到了——袁承志對阿九的那番深摯的情意,是關懷、是愛憫,更是一種不自禁的深情。
所以夏青青這才再次絕望地出走,以至于碰到了瘋狂的溫氏五老和何紅藥,這才幾曆生死,身受重傷。
袁承志為之氣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袁承志能幹什麼呢?他甚至不明白自己是刻骨銘心地愛上了這位阿九、這位仇人的女兒。
可是他卻不敢承認,也不能承認。
阿九不僅是仇人的女兒,而他則又對青青早有過愛的承諾。
袁承志滿心苦澀,确實不知如何是好,隻有徒然的心神大亂。
可是,我們從他的無意識的言行之中,還是能發現他的内心的隐秘。
他稱呼夏青青:是“青弟”,而叫阿九則是“阿九妹子”!——應該叫“妹”的他叫‘‘
”袁承志恍然大悟,原來她生氣為的是這個,于是誠誠懇懇的道:“青弟,我對你的心,難道你還不明白嗎?”青青雙頰暈紅,轉過頭去。
袁承志又道:“我以後永遠不會離開你的,你放心好啦!”……(第13回) 袁承志終于說啦。
夏青青要的就是這個。
袁承志此時也以為自己對青青負有責任,青青是他的拜弟,又是地唯一的紅顔知己,他對安小慧、宛兒幾位姑娘都不相愛,那麼,與夏青青的盟誓和表白,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至于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愛情,多少是因為要安慰夏青青的焦灼的心,報答她的—腔真情,這就誰也弄不清楚了。
初戀時,誰能懂得愛情? 更何況像袁承志這樣從小在男人堆裡長大、又在華山絕頂之上學藝十年的人。
眼見得夏青青一片癡情,如若沒有報答,似乎已是天理不容。
而自己原本就答應與她禍福與共,又答應她母親臨終囑托,要照顧她一輩子。
…… 直到阿九的出現,直到他無意鬧進皇宮,發現阿九不僅是崇幀的女兒太平公主,而且還對他暗暗傾心,将自己的畫像擺在床頭……從此他的心中就多了—個秘密,也多了—份苦澀。
這是一種無名的苦澀。
他隻能用“青弟對你如此情意,怎可别有邪念?”(第18回)這樣的話來進行自我暗示,自我監督和自我克制。
因為阿九是仇人的女兒,自己又怎能與她……? 可是,他還是不知不覺地為了阿九而救了他的殺父仇人崇祯,幫助平息了一場宮廷叛亂。
表面上是為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大義,内心深處則多少是因為阿九才這樣做的。
隻是他還不明白,也不願明白罷了。
可是,夏青青卻憑着本能的敏感,發現了這一點。
— 她的妒忌固然是毫無理性、不可理喻的,但不能不承認,她的妒忌也往往是一種自然情感探測器,她能憑着自己的女性不能發現許多連當事人都還不太明白的情感真相。
—— 于是,就有了最後這樣一幕: 袁承志見大事已了,懸念義兄,便欲要下山。
對青青道:“青弟,你在這裡休養,我救出義兄後即來瞧你。
”青青不答,隻是瞧着阿九,心中氣憤,眼圈一紅,流下淚來。
阿九突然走到她跟前,黯然說道:“青青弟弟,你不要再恨我了吧?”伸手拉下皮帽,露出一個光頭。
原來她父喪國亡,又從何惕守口中得知了袁承志對青青的一片情意,心灰意懶,在半路上悄悄自行削發,出家為尼。
衆人見她如此,都大感意外,青青更是心中慚愧。
袁承志心神大亂,不知如何是好,待要說幾句話相慰,卻又有什麼話好說?…… ……袁承志定到阿九面前,說道:“阿九妹子……你……你一切保重。
”阿九垂下頭不語,過了良久,輕輕的道:“我是出家人,法名叫做‘九難’。
”過了一會,又輕輕的道:“你也一切保重。
” (第20回) 這是一幕苦澀的悲劇,無可挽回。
袁承志心裡更加不是滋味。
他之所以要“心神大亂,不知如何是好”,絕不僅僅是因為阿九出家,而且也意味着他對阿九之情“不知如何是好”的惆怅與苦澀。
夏青青之所以受傷,乃是因為袁承志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打進皇宮之際,袁承志并沒有殺崇祯,隻是從崇祯的劍下救出了被砍斷一隻手臂的阿九。
他之所以要救阿九,完全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他是一個俠,自是不忍傷害無辜而不救;他是—個男人,也不能不救一個受難的少女……6可是阿青從他的神情中看出了——憑着她的本能感覺到了——袁承志對阿九的那番深摯的情意,是關懷、是愛憫,更是一種不自禁的深情。
所以夏青青這才再次絕望地出走,以至于碰到了瘋狂的溫氏五老和何紅藥,這才幾曆生死,身受重傷。
袁承志為之氣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袁承志能幹什麼呢?他甚至不明白自己是刻骨銘心地愛上了這位阿九、這位仇人的女兒。
可是他卻不敢承認,也不能承認。
阿九不僅是仇人的女兒,而他則又對青青早有過愛的承諾。
袁承志滿心苦澀,确實不知如何是好,隻有徒然的心神大亂。
可是,我們從他的無意識的言行之中,還是能發現他的内心的隐秘。
他稱呼夏青青:是“青弟”,而叫阿九則是“阿九妹子”!——應該叫“妹”的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