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像元朝的開國皇帝嗎
關燈
小
中
大
實際上,蒙古皇帝從來沒有真正想漢化過,他們力圖保持他們原有的民族特性。
在統治中國的近百年時間裡,他們也确實成功地保持住了他們“馬背上的民族”這一特點。
後來,漢民族起義反對他們,推翻了他們的統治,他們騎着馬就跑了。
真正“心慕漢化”的是清朝的皇帝及皇族們.他們在二百多年的統治中,把漢族固有的優點和弱點都拿了過去。
在後來,辛亥革命将他們的統治推翻時,他們想跑都沒法跑了。
他們已經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被”漢化”了。
如果,這“心慕漢化”四個字是忽必烈自己講的,或者是他在騙人,或者是作者在虛構,這都沒有什麼。
不過,這四個字是金庸自己站出來對曆史人物進行評論的,這就不免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順便說一下關于楊過擊斃蒙古皇帝蒙哥的問題。
蒙哥死于蒙古軍隊進攻中國南方的戰争中,不過不是在襄陽城下,而是在四川,當然也不是楊過打死的。
有人曾批評楊過在襄陽城下打死蒙哥這個情節與曆史不符,“金學家”們反駁說:“這種批評拘泥不化之甚,……中國曆史上根本沒有楊過,外國曆史上又何曾有一個王子叫哈姆雷特。
”這種反駁也未見有力。
中國曆史上是沒有楊過,但是蒙哥卻是真真實實有的。
對于在小說中如何使用曆史材料才是正确的或最好的,筆者不想去做判斷,也不準備評論這類批評和反批評。
我隻是在想,為什麼在一部幾乎從頭到尾都是虛構的武俠小說,一定要拉出幾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來,又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寫的“七實三虛”,而是和曆史記載相差極大,幾乎元“實”可言。
這樣做很可能是要用這些曆史人物起一,種“震懾”作用,讓讀者對小說,甚至對作者産主一種敬畏感。
使讀者以為小說具有極豐富的内涵,作者是無所不知的。
不知道這種“震懾”對廣大讀者能起什麼作用,但對一些“金學家”們說來卻不啻是“興奮劑”。
譬如,一篇評論就指出“說金庇的小說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一點也不過分。
” 也許在前面已經講了那麼多的話後,這裡再勸告讀者不要輕易地相信那些“金學家”們簡直有點多餘,隻要稍嚴肅點的人都知道,拿金庸的小說當百科全書,隻會被誤導到十萬八千裡之外去。
以筆者之陋見,金庸寫小說之才奇高,形象俱在,無須濃墨勾勒。
《神雕俠侶》中出現了一系列曆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如蒙古皇帝蒙哥、忽必烈,宋朝将軍呂文德、王堅,道教著名人物王重陽、丘處機、李志常等。
但這本小說卻未必會真正産生一種對讀者的“震懾”作用,讀者也未必都喜愛它。
《笑傲江湖》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的名字,隻有很仔細地閱讀才能看出這故事是發生在明代,但仍然有大量的讀者喜愛它,而且,不少人認為《笑傲江湖》中,寫到正派俠客們拉幫結派、争權奪利,創作了僞君子真小人的形象,其内涵并不在《神雕俠侶》之下。
在曆史上,呂文德和王堅這兩個人都是有的。
關于呂文德,在第一章第五節中已講過了,他和小說中所寫差别很大。
按金庸這兩本小說所寫,他鎮守襄陽達三十餘年,時間也太長了一些。
王堅則從來沒有守過襄陽。
蒙哥率兵進攻四川,死在合州(即現在的合川,在重慶北邊)城下軍中時,王堅正是四川合州的守将,官拜都統制兼合州知州。
他是真正地抵抗蒙古軍隊的英雄。
可能是因為已經把蒙古皇帝蒙哥的死地移到襄陽城下,于是,金庸就順手把王堅也移到襄陽來。
但是,又為了把使蒙哥死亡蒙古軍隊敗退的功勞加在楊過頭上,就不得不把工堅寫得可有可無,隻在很不顯眼的地方提了一兩次。
既然已經把王堅的功勞移到楊過頭上,一句不提王堅的名字可能更好些。
用了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但又違背曆史記載,讀起來總覺得很是别扭。
不過,沒有因為要陪襯楊過或别的什麼人,把王堅和呂文德一樣寫成十足的窩囊廢,也就算是筆下超生吧。
如果,在《神雕俠侶》中,不用忽必烈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而換成一個蒙古皇族角色,就像《射雕英雄傳》中子虛烏有的完顔洪烈那樣,讓人看起來反而會舒服些。
如果楊過在襄陽城下擊斃的不是蒙哥皇帝,而是蒙古軍隊的主帥,一位骁将,對于楊過的形象不會有什麼壞處,而讀起來也會覺得舒服點。
在一篇“金學家”的評論中說:“金庸為現代小說運用曆史題材樹立了典範,他的小說确實做到了。
”筆者希望,這位“金學家”在寫這些文字時,隻是稍多喝了些酒,而不是“走火人魔”。
要是像小龍女那樣走火人魔,弄出一個咯血的後遺症,可不是好事。
小說是可以虛構的,不在虛構故事上硬披上一張曆史真實的虎皮,也同樣可以是好小說。
在統治中國的近百年時間裡,他們也确實成功地保持住了他們“馬背上的民族”這一特點。
後來,漢民族起義反對他們,推翻了他們的統治,他們騎着馬就跑了。
真正“心慕漢化”的是清朝的皇帝及皇族們.他們在二百多年的統治中,把漢族固有的優點和弱點都拿了過去。
在後來,辛亥革命将他們的統治推翻時,他們想跑都沒法跑了。
他們已經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被”漢化”了。
如果,這“心慕漢化”四個字是忽必烈自己講的,或者是他在騙人,或者是作者在虛構,這都沒有什麼。
不過,這四個字是金庸自己站出來對曆史人物進行評論的,這就不免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順便說一下關于楊過擊斃蒙古皇帝蒙哥的問題。
蒙哥死于蒙古軍隊進攻中國南方的戰争中,不過不是在襄陽城下,而是在四川,當然也不是楊過打死的。
有人曾批評楊過在襄陽城下打死蒙哥這個情節與曆史不符,“金學家”們反駁說:“這種批評拘泥不化之甚,……中國曆史上根本沒有楊過,外國曆史上又何曾有一個王子叫哈姆雷特。
”這種反駁也未見有力。
中國曆史上是沒有楊過,但是蒙哥卻是真真實實有的。
對于在小說中如何使用曆史材料才是正确的或最好的,筆者不想去做判斷,也不準備評論這類批評和反批評。
我隻是在想,為什麼在一部幾乎從頭到尾都是虛構的武俠小說,一定要拉出幾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來,又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寫的“七實三虛”,而是和曆史記載相差極大,幾乎元“實”可言。
這樣做很可能是要用這些曆史人物起一,種“震懾”作用,讓讀者對小說,甚至對作者産主一種敬畏感。
使讀者以為小說具有極豐富的内涵,作者是無所不知的。
不知道這種“震懾”對廣大讀者能起什麼作用,但對一些“金學家”們說來卻不啻是“興奮劑”。
譬如,一篇評論就指出“說金庇的小說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一點也不過分。
” 也許在前面已經講了那麼多的話後,這裡再勸告讀者不要輕易地相信那些“金學家”們簡直有點多餘,隻要稍嚴肅點的人都知道,拿金庸的小說當百科全書,隻會被誤導到十萬八千裡之外去。
以筆者之陋見,金庸寫小說之才奇高,形象俱在,無須濃墨勾勒。
《神雕俠侶》中出現了一系列曆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如蒙古皇帝蒙哥、忽必烈,宋朝将軍呂文德、王堅,道教著名人物王重陽、丘處機、李志常等。
但這本小說卻未必會真正産生一種對讀者的“震懾”作用,讀者也未必都喜愛它。
《笑傲江湖》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的名字,隻有很仔細地閱讀才能看出這故事是發生在明代,但仍然有大量的讀者喜愛它,而且,不少人認為《笑傲江湖》中,寫到正派俠客們拉幫結派、争權奪利,創作了僞君子真小人的形象,其内涵并不在《神雕俠侶》之下。
在曆史上,呂文德和王堅這兩個人都是有的。
關于呂文德,在第一章第五節中已講過了,他和小說中所寫差别很大。
按金庸這兩本小說所寫,他鎮守襄陽達三十餘年,時間也太長了一些。
王堅則從來沒有守過襄陽。
蒙哥率兵進攻四川,死在合州(即現在的合川,在重慶北邊)城下軍中時,王堅正是四川合州的守将,官拜都統制兼合州知州。
他是真正地抵抗蒙古軍隊的英雄。
可能是因為已經把蒙古皇帝蒙哥的死地移到襄陽城下,于是,金庸就順手把王堅也移到襄陽來。
但是,又為了把使蒙哥死亡蒙古軍隊敗退的功勞加在楊過頭上,就不得不把工堅寫得可有可無,隻在很不顯眼的地方提了一兩次。
既然已經把王堅的功勞移到楊過頭上,一句不提王堅的名字可能更好些。
用了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但又違背曆史記載,讀起來總覺得很是别扭。
不過,沒有因為要陪襯楊過或别的什麼人,把王堅和呂文德一樣寫成十足的窩囊廢,也就算是筆下超生吧。
如果,在《神雕俠侶》中,不用忽必烈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而換成一個蒙古皇族角色,就像《射雕英雄傳》中子虛烏有的完顔洪烈那樣,讓人看起來反而會舒服些。
如果楊過在襄陽城下擊斃的不是蒙哥皇帝,而是蒙古軍隊的主帥,一位骁将,對于楊過的形象不會有什麼壞處,而讀起來也會覺得舒服點。
在一篇“金學家”的評論中說:“金庸為現代小說運用曆史題材樹立了典範,他的小說确實做到了。
”筆者希望,這位“金學家”在寫這些文字時,隻是稍多喝了些酒,而不是“走火人魔”。
要是像小龍女那樣走火人魔,弄出一個咯血的後遺症,可不是好事。
小說是可以虛構的,不在虛構故事上硬披上一張曆史真實的虎皮,也同樣可以是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