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像元朝的開國皇帝嗎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閻大為
在《神雕俠侶》中忽必烈曾數次出場,第一次是楊過經金輪法王引見,在忽必烈的大帳中,楊過見到“一位二十五六歲的青年男子,科頭布服,正在讀書。
”是個“謙和可親的青年。
” 這時金庸自己評論到:“忽必烈奉命南取大宋江山,在中原日久,心慕漢化,……”後來,忽必烈領兵攻襄陽,在襄陽城下和郭靖還有一次會面。
這裡強調忽必烈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知是什麼用意。
忽必烈是在他的長兄蒙哥當了皇帝後,受命“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的,時年36歲,至于領兵攻宋,那更是在45歲左右的事了。
他不可能在二十五六歲時“奉命南取大宋江山”。
在這裡把忽必烈寫成青年人或中年人本元什麼大差别,但對中國古代文史深有造詣的金庸,有意将忽必烈寫得這樣年輕,不知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上面所講的事,是在小龍女尚未跳入絕情谷斷腸崖前的深谷之前的事。
小龍女在谷中住了十六年,和楊過重逢不久,楊過擊斃蒙哥。
蒙哥是當了九年皇帝後,死在四川合州城下的,所以,楊過第一次看見忽必烈的時間,必是在蒙哥當皇帝前七年或更早一些時間,那時,忽必烈絕不可能“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
在忽必烈第一次出場時,在他的大帳中,他請來的武士們,包括金輪法王在内,竟未經他允許,就在他面前比試起來,接着周伯通又來搗亂,忽必烈毫無威儀可言。
在這一段中,好像真正的大帳主人是金輪法王而不是他。
這個形象一點也不像一位統帥大軍南征北戰的“開國之君”。
忽必烈是在激烈的競争中,戰敗了自己的堂兄弟。
殺了不少親族,才當上皇帝的。
他出兵伐宋,以四年的時間滅掉了南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元朝帝國。
在以後的年代裡,又相繼平定了多起蒙古諸王的叛亂,他還曾一次征日本、三次征越南、兩次征爪哇、兩次征緬甸。
從他開始掌權直到他當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後死掉,沒有一年是沒有征戰的。
從忽必烈的畫像上看,有一些像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諸多孫子中,像他這樣窮兵黩武,年年打仗,是最像乃祖的一位。
隻是在征服南宋以後,他的征戰的結果多遭失敗或無功而返,這和乃祖是不能比的。
除了年年征戰外,忽必烈還有一項“偉業”,這就是拼命搜刮民财。
他任用有名的奸臣阿合馬為宰相,專門收聚錢财。
忽必烈用大臣的标準是,隻要增加财政收入就是好大臣,這種“内用聚斂之臣,外興無名之師”的皇帝,實在和儒家學說挂不上鈎。
把忽必烈寫得溫文儒雅,謙和可親,喜好讀書,實在和這樣一個曆史人物相差大遠。
寫小說時,情節當然可以虛構。
但是作為事件發生時的氣氛,則應該盡量真實些,這才可能使讀者承認這情節虛構得妙。
人物性格也可以虛構,但對這樣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大人物,最好還是不要寫得大離譜。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忽必烈是“心慕漢化”嗎?他在“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時,确曾标榜文治,學習漢法,曾招了一批漢族丈人如劉秉忠、姚樞等作為他的文官。
這是他在為進攻南宋做準備,也是為了更有效地統治蒙古人已經占領的漢族人居住的區域,而不是“心慕漢化”。
忽必烈是不認識漢字的,漢語的修養也很差。
據記載。
在他當皇帝後,臣下用漢字編寫了關于成吉恩汗的史實的“實錄”進呈給他審查之前,要先翻譯成蒙古文字,然後讀給他聽(見《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十,趙翼)。
忽必烈有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就是在他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後,将他所統治的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回回、西域及居住在中國的歐洲人;第三等是漢人,實際上包括了原金國、遼國的臣民。
居住在北方的漢族人屬于此等;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下的漢族人和西南地區其他各民族的人民。
第四等的南人地位最低,在忽必烈當皇帝和後來相當長的時期内,實際上是不允許南人在中央政府做官的。
按元朝的制度,地方的主要長官及其副手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的,漢人隻能擔任再低一級的職務。
蒙古人還專門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是專門針對漢人和南人的。
把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江南地區的人都定作最低等的人,不給他們參加政治的機會;還專門制定特殊法律壓制他們,這能說有一點“心慕漢化”嗎? 在元順帝,即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時,南人才被允許任中央官吏。
這時江淮一帶民族起義已經如火如荼般地開展起來。
為了收買人心,利于鎮壓,才在順帝至正十三年下诏說,南人中有才學者,也可在中書省和樞密院等處任職。
關于元順帝,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三十四回的大遊皇城中有描寫。
”是個“謙和可親的青年。
” 這時金庸自己評論到:“忽必烈奉命南取大宋江山,在中原日久,心慕漢化,……”後來,忽必烈領兵攻襄陽,在襄陽城下和郭靖還有一次會面。
這裡強調忽必烈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知是什麼用意。
忽必烈是在他的長兄蒙哥當了皇帝後,受命“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的,時年36歲,至于領兵攻宋,那更是在45歲左右的事了。
他不可能在二十五六歲時“奉命南取大宋江山”。
在這裡把忽必烈寫成青年人或中年人本元什麼大差别,但對中國古代文史深有造詣的金庸,有意将忽必烈寫得這樣年輕,不知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上面所講的事,是在小龍女尚未跳入絕情谷斷腸崖前的深谷之前的事。
小龍女在谷中住了十六年,和楊過重逢不久,楊過擊斃蒙哥。
蒙哥是當了九年皇帝後,死在四川合州城下的,所以,楊過第一次看見忽必烈的時間,必是在蒙哥當皇帝前七年或更早一些時間,那時,忽必烈絕不可能“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
在忽必烈第一次出場時,在他的大帳中,他請來的武士們,包括金輪法王在内,竟未經他允許,就在他面前比試起來,接着周伯通又來搗亂,忽必烈毫無威儀可言。
在這一段中,好像真正的大帳主人是金輪法王而不是他。
這個形象一點也不像一位統帥大軍南征北戰的“開國之君”。
忽必烈是在激烈的競争中,戰敗了自己的堂兄弟。
殺了不少親族,才當上皇帝的。
他出兵伐宋,以四年的時間滅掉了南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元朝帝國。
在以後的年代裡,又相繼平定了多起蒙古諸王的叛亂,他還曾一次征日本、三次征越南、兩次征爪哇、兩次征緬甸。
從他開始掌權直到他當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後死掉,沒有一年是沒有征戰的。
從忽必烈的畫像上看,有一些像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諸多孫子中,像他這樣窮兵黩武,年年打仗,是最像乃祖的一位。
隻是在征服南宋以後,他的征戰的結果多遭失敗或無功而返,這和乃祖是不能比的。
除了年年征戰外,忽必烈還有一項“偉業”,這就是拼命搜刮民财。
他任用有名的奸臣阿合馬為宰相,專門收聚錢财。
忽必烈用大臣的标準是,隻要增加财政收入就是好大臣,這種“内用聚斂之臣,外興無名之師”的皇帝,實在和儒家學說挂不上鈎。
把忽必烈寫得溫文儒雅,謙和可親,喜好讀書,實在和這樣一個曆史人物相差大遠。
寫小說時,情節當然可以虛構。
但是作為事件發生時的氣氛,則應該盡量真實些,這才可能使讀者承認這情節虛構得妙。
人物性格也可以虛構,但對這樣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大人物,最好還是不要寫得大離譜。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忽必烈是“心慕漢化”嗎?他在“總理漠南漢國軍庶事”時,确曾标榜文治,學習漢法,曾招了一批漢族丈人如劉秉忠、姚樞等作為他的文官。
這是他在為進攻南宋做準備,也是為了更有效地統治蒙古人已經占領的漢族人居住的區域,而不是“心慕漢化”。
忽必烈是不認識漢字的,漢語的修養也很差。
據記載。
在他當皇帝後,臣下用漢字編寫了關于成吉恩汗的史實的“實錄”進呈給他審查之前,要先翻譯成蒙古文字,然後讀給他聽(見《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十,趙翼)。
忽必烈有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就是在他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後,将他所統治的臣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回回、西域及居住在中國的歐洲人;第三等是漢人,實際上包括了原金國、遼國的臣民。
居住在北方的漢族人屬于此等;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下的漢族人和西南地區其他各民族的人民。
第四等的南人地位最低,在忽必烈當皇帝和後來相當長的時期内,實際上是不允許南人在中央政府做官的。
按元朝的制度,地方的主要長官及其副手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的,漢人隻能擔任再低一級的職務。
蒙古人還專門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是專門針對漢人和南人的。
把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江南地區的人都定作最低等的人,不給他們參加政治的機會;還專門制定特殊法律壓制他們,這能說有一點“心慕漢化”嗎? 在元順帝,即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時,南人才被允許任中央官吏。
這時江淮一帶民族起義已經如火如荼般地開展起來。
為了收買人心,利于鎮壓,才在順帝至正十三年下诏說,南人中有才學者,也可在中書省和樞密院等處任職。
關于元順帝,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三十四回的大遊皇城中有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