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大師的佛學有點奇特

關燈
作者:閻大為

    一燈大師本是大理國的皇帝,後來出家為僧,他當然是信佛教的了。但是,他的有些行為和一個佛教徒頗不相同,這裡隻以裘千仞臨終前請求瑛姑饒恕的事作為例子,加以說明。

    裘千仞原為鐵掌幫幫主;幹了不少壞事,在華山衆大俠準備處他以死刑時,一燈救了他,讓他皈依佛門。他就拜一燈為師,法号為慈恩。

    在第三十四回中,楊過帶着郭襄來到黑沼尋找靈狐,看見一燈帶着生命垂危的慈恩,即裘千仞,求見瑛姑。他們希望在裘千仞臨死之前,能得到瑛姑的饒恕,饒恕他當初一掌打死其子的罪孽,瑛姑不見。楊過以高深内功逼出了瑛姑又答應了瑛姑的條件,帶着郭襄去邀來了周伯通。周伯通和玻姑二人饒恕了裘千仞,裘千仞也就安心地死去了。

    佛教是講究“六道輪回”的,如不能解脫,不能成佛,就隻能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中輪回。

    生死相續,永無止休。按一般的說法,一個人一生中的善惡将決定他來生輪回到哪一道。如果有了覺悟,有了善心,進行了忏悔,一心皈依佛門,多行善事,就可能抵消以前的惡行。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個意思。從佛教的說法來看,忏悔的人并不需要去找到被“屠刀”所傷的人或他們的親屬,去求得他們寬恕。

    按這樣的道理,裘千仞在一燈的點化下,一心向佛,出家當了和尚,如果戒律嚴謹,那就已經足夠抵消以前的罪孽了,佛自然會知道這種善行。對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來說,已經是足夠的了,至于是否得到瑛姑的饒恕,是否能親耳聽到瑛姑原諒的話語,那是沒有關系的,也就是沒有必要的。

    在裘千仞臨死前,一燈一定要帶他千裡迢迢地來找瑛姑,“但願能獲得一人饒恕,便可安心而逝。”看來一燈于佛理是不通的,他的做法有些莫名其妙。

    這倒使人想到了基督教。許多基督教徒在臨死前,除請牧師來為他做臨終的祈禱,祈求上帝饒恕外.還多祈求别人對他的饒恕。這可能是因為《聖經?啟示錄》中講到在世界未日來臨時,每一個人或他的靈魂,都将受到最後的審判。如果,在生前沒有得到曾被自己冒犯過的人的饒恕,在最後審判時,他要是當原告,那不就增加了一項罪孽嗎?

    裘千仞大概是不知怎麼地受了這種影響,生怕在最後審判時,瑛姑會當原告,會使自己吃罪不起,所以不得到瑛姑的饒恕,死不瞑目。至于對一燈大師而言,如果,在最後審判時,瑛姑告裘千仞,他也一定會因未救無辜嬰兒一命,被牽扯進去,所以,還是千裡迢迢地帶裘千仞來求個饒恕為妙。

    隻是不知在中國的宋代,一個佛學大師,是怎麼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受到西方習俗的熏染的?他怎麼會按基督教的教義和西方習俗來行事,來教徒弟?這位佛教大師的佛學理論是不是有點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