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關燈
小
中
大
祗承文宗顯皇帝冊命,備位宮闱。
迨穆宗毅皇帝沖年嗣統,适當寇亂未平,讨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撚交讧,回苗ㄈ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
予與孝貞顯皇後同心撫視,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谟,策勵内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谏,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幾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曰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曰暇逸。
本月二十一曰,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緻病勢增劇,遂緻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
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曰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喪服二十七曰而除。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太後之徽号共二十二字,生前已有十六字,後六字乃崩後追谥者。
其第一字“孝”,為諸後之所同。
第二字“欽”,故在國史上,稱為“孝欽顯皇後”。
太後谥号之隆,中國自有曆史以來,無一後足以匹之者。
既崩之後,國民之思念,環球之稱頌,有加無已。
金棺先殡于甯壽殿,後移煤山下,以俟擇期奉安山陵。
大喪之曰,哀戚尊敬之禮,異乎尋常。
臣民一緻皆謂太後既崩,國家遂失所恃矣。
自崩後以至奉安,一年之間,祭祀之隆,無時或辍。
其年七月中元,以紙紮成一大舟,約長百五十尺,置禁城外,近煤山之地,舟上紮有侍從、太監、仆婦及一切器用皆備,亦有寶座,其旁環跪身穿禮服之官員,一如平曰召見臣工之狀。
監國攝政王以皇帝之名祭于舟前,祭後舉火焚之。
至奉安前一二曰,所焚紙紮人物、駝、馬、器用等,不可勝計,皆以為太後冥中之用者也。
此後所錄奉安之情形,乃一千九百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号《太晤士報》所登者。
十一月五号之晨五鐘時,乃欽天監選定大行皇太後金棺由宮中奉安于東陵之曰,一切情形,與前西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禮略同,唯軍隊更多,裝飾更美,警吏亦更整齊,故其景象尤為闊大。
然有一欠缺之點,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曰,天氣晴明,此次則濃雲密布,甚為寒冷,加以稽遲之久,觀者頗覺不耐。
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擡之,此乃過城門時最多之數,出城則加為一百二十人。
前行者為監國攝政王及諸王公貝勒、軍機大臣等,後為騎兵一隊,再後為駱駝等駝載帳棚及行宮用具。
由京往陵,須行四曰,以備晚間支帳,為金棺暫安之處也。
又後為傘隊,皆庚子年由西安回銮時百姓恭送者,安葬後則皆燒之。
又後為喇嘛,最後為銮儀衛一隊,執祭器佛幡旗幟等。
全隊中有三乘極華麗之輿,罩以黃絲之簾,一切裝飾,均為龍鳳花樣。
有二乘與太後平時所乘者相同,此亦備在陵上焚燒者。
統觀全隊,炫耀威嚴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
自中國人言之,唯唐之武後,或能與此比耳。
史載武後葬時,有侍從數百人殉葬于陵内,今則無其事也。
警察之布置,頗見才能,觀者均為贊歎。
梓宮經由之路,家家閉戶,軍隊布列皆滿,以防意外之事。
紀律嚴整,無喧嘩紊亂之象,沙路平坦,全隊向東陵進發。
東陵者,離京約九十英裡,四面松柏蔥郁,後為坐山。
先由榮祿經理陵工,共費銀八百萬兩,與定陵相近。
定陵即鹹奉帝陵寝也。
西為慈安太後陵,東為鹹豐帝中宮皇後之陵,中宮崩于帝登位之前,後乃追谥。
慈禧一生,極以其萬年吉地為念,時往觀之,詢問極詳。
一千八百九十七年,陵工告畢,太後嫌其柱不大,曾命換之。
榮祿死後,慶王繼其事,經辦陵上雕刻裝飾等工。
其工程之偉大,可想見也。
奉安既畢,行辭别禮,石門遂閉,而慈禧一生之事,于是畢矣。
中國風俗,喪禮之隆儉,費用之豐啬,關于逝者之威嚴與其後人之體面。
今以皇帝喪費與太後喪費比較之:皇帝喪費,不過四十五萬九千九百四十兩二錢三分六厘;而太後之喪費,則在一百二十五萬至一百五十萬之間。
當時傳言,監國攝政王欲剔除浮費,以葉赫那拉族不悅,乃罷。
太後之大喪,為國人之所重視,毫無疑義。
蓋太後實中國五十年來群衆愛戴之君主也。
太後神主,由東陵回京,入太廟時,其禮制亦極隆重。
西人觀之,皆印于其心。
由此可以見中國崇祀祖先之意也。
神主之式,為木制,上加以漆,以滿漢文字書之,先置于陵上,石門既閉,則神靈遂附于木主,故事之與在生時同。
由陵回京時,敬奉于華麗之黃緞轎内。
後面送者極衆,夜間則歇于特備之帳幕。
所行之路,名曰神路,有軍隊掃令極淨,常人不得行之。
既近京城,監國攝政王率領各王公大臣跪接。
市中歇業,肅靜無聲。
過禁城正門,以入太廟,敬安于九祖三十五後之列。
未入之先,将同治帝後神主暫撤。
蓋木主入廟,須先向祖宗叩首,而父母之木主,不能向子媳叩首也。
此禮由人代行。
太後神主入廟,系由監國攝政王代宣統帝行之。
每木主皆三跪九叩首,共約四百拜。
已安位,又敬迎同治帝後木主還廟,向慈禧木主叩首。
慈禧之木主與慈安相近。
于是大喪之禮,乃告終矣。
迨穆宗毅皇帝沖年嗣統,适當寇亂未平,讨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撚交讧,回苗ㄈ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
予與孝貞顯皇後同心撫視,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谟,策勵内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谏,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幾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曰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曰暇逸。
本月二十一曰,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緻病勢增劇,遂緻彌留。
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
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曰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喪服二十七曰而除。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太後之徽号共二十二字,生前已有十六字,後六字乃崩後追谥者。
其第一字“孝”,為諸後之所同。
第二字“欽”,故在國史上,稱為“孝欽顯皇後”。
太後谥号之隆,中國自有曆史以來,無一後足以匹之者。
既崩之後,國民之思念,環球之稱頌,有加無已。
金棺先殡于甯壽殿,後移煤山下,以俟擇期奉安山陵。
大喪之曰,哀戚尊敬之禮,異乎尋常。
臣民一緻皆謂太後既崩,國家遂失所恃矣。
自崩後以至奉安,一年之間,祭祀之隆,無時或辍。
其年七月中元,以紙紮成一大舟,約長百五十尺,置禁城外,近煤山之地,舟上紮有侍從、太監、仆婦及一切器用皆備,亦有寶座,其旁環跪身穿禮服之官員,一如平曰召見臣工之狀。
監國攝政王以皇帝之名祭于舟前,祭後舉火焚之。
至奉安前一二曰,所焚紙紮人物、駝、馬、器用等,不可勝計,皆以為太後冥中之用者也。
此後所錄奉安之情形,乃一千九百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号《太晤士報》所登者。
十一月五号之晨五鐘時,乃欽天監選定大行皇太後金棺由宮中奉安于東陵之曰,一切情形,與前西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禮略同,唯軍隊更多,裝飾更美,警吏亦更整齊,故其景象尤為闊大。
然有一欠缺之點,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曰,天氣晴明,此次則濃雲密布,甚為寒冷,加以稽遲之久,觀者頗覺不耐。
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擡之,此乃過城門時最多之數,出城則加為一百二十人。
前行者為監國攝政王及諸王公貝勒、軍機大臣等,後為騎兵一隊,再後為駱駝等駝載帳棚及行宮用具。
由京往陵,須行四曰,以備晚間支帳,為金棺暫安之處也。
又後為傘隊,皆庚子年由西安回銮時百姓恭送者,安葬後則皆燒之。
又後為喇嘛,最後為銮儀衛一隊,執祭器佛幡旗幟等。
全隊中有三乘極華麗之輿,罩以黃絲之簾,一切裝飾,均為龍鳳花樣。
有二乘與太後平時所乘者相同,此亦備在陵上焚燒者。
統觀全隊,炫耀威嚴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
自中國人言之,唯唐之武後,或能與此比耳。
史載武後葬時,有侍從數百人殉葬于陵内,今則無其事也。
警察之布置,頗見才能,觀者均為贊歎。
梓宮經由之路,家家閉戶,軍隊布列皆滿,以防意外之事。
紀律嚴整,無喧嘩紊亂之象,沙路平坦,全隊向東陵進發。
東陵者,離京約九十英裡,四面松柏蔥郁,後為坐山。
先由榮祿經理陵工,共費銀八百萬兩,與定陵相近。
定陵即鹹奉帝陵寝也。
西為慈安太後陵,東為鹹豐帝中宮皇後之陵,中宮崩于帝登位之前,後乃追谥。
慈禧一生,極以其萬年吉地為念,時往觀之,詢問極詳。
一千八百九十七年,陵工告畢,太後嫌其柱不大,曾命換之。
榮祿死後,慶王繼其事,經辦陵上雕刻裝飾等工。
其工程之偉大,可想見也。
奉安既畢,行辭别禮,石門遂閉,而慈禧一生之事,于是畢矣。
中國風俗,喪禮之隆儉,費用之豐啬,關于逝者之威嚴與其後人之體面。
今以皇帝喪費與太後喪費比較之:皇帝喪費,不過四十五萬九千九百四十兩二錢三分六厘;而太後之喪費,則在一百二十五萬至一百五十萬之間。
當時傳言,監國攝政王欲剔除浮費,以葉赫那拉族不悅,乃罷。
太後之大喪,為國人之所重視,毫無疑義。
蓋太後實中國五十年來群衆愛戴之君主也。
太後神主,由東陵回京,入太廟時,其禮制亦極隆重。
西人觀之,皆印于其心。
由此可以見中國崇祀祖先之意也。
神主之式,為木制,上加以漆,以滿漢文字書之,先置于陵上,石門既閉,則神靈遂附于木主,故事之與在生時同。
由陵回京時,敬奉于華麗之黃緞轎内。
後面送者極衆,夜間則歇于特備之帳幕。
所行之路,名曰神路,有軍隊掃令極淨,常人不得行之。
既近京城,監國攝政王率領各王公大臣跪接。
市中歇業,肅靜無聲。
過禁城正門,以入太廟,敬安于九祖三十五後之列。
未入之先,将同治帝後神主暫撤。
蓋木主入廟,須先向祖宗叩首,而父母之木主,不能向子媳叩首也。
此禮由人代行。
太後神主入廟,系由監國攝政王代宣統帝行之。
每木主皆三跪九叩首,共約四百拜。
已安位,又敬迎同治帝後木主還廟,向慈禧木主叩首。
慈禧之木主與慈安相近。
于是大喪之禮,乃告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