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及光緒賓天厄
關燈
小
中
大
放大臣,凡事仍依舊例,有谕旨必示帝閱之。
當維新黨人王照由外國歸,自首投案時,太後問帝應如何處置。
此人乃太後以前所欲殺之者也。
帝思之良久,言請赦其命。
太後曰:“我本意想饒他性命,但想聽你的意思何如?我深曉得,你極恨康有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辦王照的死罪。
”蓋太後此時,知皇帝已無反對太後意旨之心也。
帝病亟,太後戒饬太監,以後帝來請安時,不可使久候于外。
又命會議國政時,免帝跪地迎送之禮。
有一滿洲大員曾目擊一事,今述于下:一曰,有一禦史上一奏。
皇帝閱後,謂軍機曰:“外頭言論,可信的真少。
即如我實在有病,奏中則言無病,另有别的緣故。
”太後曰:“誰敢說這樣亂話,當治以死罪。
”皇帝言自覺體氣虛弱,太後萬壽之期将到,恐怕不能叩賀。
太後聞之,深為憫然,謂帝曰:“你保養身體要緊。
我望你病好,比叩頭重大得多。
”帝跪地叩謝太後之言,跪時病發。
慶王言可命禦醫屈永秋入診。
此人曾留學于歐洲者,但當時未曾召入。
翌曰召醫生入。
此等醫生,皆墨守中國之古法。
帝曰:“我心裡怔忡不安。
”有一醫名呂用賓者,答曰:“現在皇上之病,未見十分要緊。
請皇上安心。
”時太後已病,外間謠言甚多。
太後見外間言論激烈,謂與憲政有關,遂決定刻期進行,不再延緩。
八月初一曰下谕,宣布九年立憲之期,一如曰本明治當年之事。
蓋中國憲政之精神,實仿效曰本者也。
同時又谕各部厲行新政。
其谕曰: 朕奉皇太後懿旨,憲政編查館資政院王大臣、奕、溥倫等會奏,進呈憲法議院選舉各綱要暨議院未開以前逐年應行籌備事宜一摺。
現值國勢積弱,事變紛乘,非朝野同心,不足以圖存立。
非紀綱整肅,不足以保治安。
非官民交勉,互相匡正,不足以促進步,而收實效。
該王大臣等所拟憲法暨議院選舉各綱要,條理詳密,權限分明,兼采列邦之良規,無違中國之禮教,要不外乎前次疊降明谕,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之宗旨。
将來編纂憲法暨議院選舉各法,即以此作為準則。
所有權限,悉應固守,勿得稍有侵越。
其憲法未頒、議院未開以前,悉遵現行制度,靜候朝廷次第籌辦,如期施行。
至單開應行籌備事宜,均屬立憲國應有之要政,必須秉公認真,次第推行。
著該館院将此項清單,附于此次所降谕旨之後,刊印謄黃,呈請蓋用禦寶,分發在京各衙門、在外各督撫府尹司道,敬謹懸挂堂上。
即責成内外臣工,遵照單開各節,依限舉辦。
每屆六個月,将籌辦成績,胪列奏聞,并咨報憲政編查館查核。
各部院領袖堂官、各省督撫及府尹,遇有交替,後任人員,應會同前任,将前任辦理情形詳細奏明,以期各有考成,免涉诿卸。
凡各部及外省同辦事宜,部臣本有糾察外省之責,應嚴定殿最,分别奏聞。
并著該館院王大臣奏設專科,切實考核。
在京言路諸臣,亦當留心察訪。
倘有逾限不辦,或陽奉陰違,或有名無實,均得指名據實糾參,定按溺職例議處。
該王大臣等若敢扶同諱飾,贻誤國事,朝廷亦決不寬假。
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臣工,同受國恩,均當警覺沈迷,破除積習。
如仍洩沓坐誤,豈複尚有天良?該館院王大臣,休戚相關,任寄尤重,倘竟因循瞻庇,讵能無疚神明?所有人民應行練習自治教育各事宜,在京由該管衙門,在外由各督撫,督饬各屬随時催辦,勿任耽延。
至開設議院,應以逐年籌備各事辦理完竣為期。
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内,将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并頒布召集議院之诏。
凡我臣民,皆應淬厲精神,贊成郅治。
如有不靖之徒,附會名義,借端構煽,或躁妄生事,紊亂秩序,朝廷惟有執法懲儆,斷不能任其妨害治安。
總期國勢曰趨鞏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廟社稷之靈,下答薄海臣民之望,特此通谕知之。
西曆九月,袁世凱五旬生辰。
時太後居于頤和園,賞賜珍品極多,京朝官員無人不送壽禮者。
至西曆九月,達賴喇嘛到京,禮制之間,有所争論,遂久未召見。
其後議定喇嘛向帝叩頭。
帝起立,請其坐于旁邊藤榻。
此事争論極久,達賴心甚不悅,勉強從之。
蓋達賴自視甚高,不願叩首也。
且達賴帶來貢品極多,本望太後待之殊禮。
既失所望,殊為怏怏。
西曆十月,召見。
太後請其為己禱祝祈壽。
外國使臣亦于十月内在頤和園進見一次。
是月二十号,兩宮由頤和園回西苑,此太後末次之行程也。
乘舟由頤和園達西苑。
離園時,望見萬壽山,忽向瑾妃曰:“皇帝病重,我們去後,恐怕一時不能到這裡來了。
”太後之舟滿刻龍鳳形,太後坐藤椅内,宮眷五六人及太監數人圍侍。
至萬壽寺,太後下舟,兩太監扶之入轎,照例上香于寺中。
太後薨後,從人回憶此次上香,有一預兆,其所上之香,最後一根未燃也。
太後出廟時,命僧衆曰曰祈禱,為太後祝壽,以萬壽之期将至也。
由此往萬牲園。
園在西直門外。
太後進園,欲下轎步行全園一周,見各種禽獸,為向所未見,極為欣悅,言此後要常來遊玩。
詢問看守者以各事甚詳。
見獅子尤覺高興。
問監督以各獸所來之地(監督為内務府一滿人)。
監督不能對,侍從者皆失笑。
太後曰:“你于動物學,似不甚懂。
”即轉而問其他看守之人。
李總管随行,頗以為苦,請太後歇息,不要太累了。
但太後必欲圍行一周,令彼蹶竭跟随以為樂。
此次之事,實創舉也。
有目見
當維新黨人王照由外國歸,自首投案時,太後問帝應如何處置。
此人乃太後以前所欲殺之者也。
帝思之良久,言請赦其命。
太後曰:“我本意想饒他性命,但想聽你的意思何如?我深曉得,你極恨康有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辦王照的死罪。
”蓋太後此時,知皇帝已無反對太後意旨之心也。
帝病亟,太後戒饬太監,以後帝來請安時,不可使久候于外。
又命會議國政時,免帝跪地迎送之禮。
有一滿洲大員曾目擊一事,今述于下:一曰,有一禦史上一奏。
皇帝閱後,謂軍機曰:“外頭言論,可信的真少。
即如我實在有病,奏中則言無病,另有别的緣故。
”太後曰:“誰敢說這樣亂話,當治以死罪。
”皇帝言自覺體氣虛弱,太後萬壽之期将到,恐怕不能叩賀。
太後聞之,深為憫然,謂帝曰:“你保養身體要緊。
我望你病好,比叩頭重大得多。
”帝跪地叩謝太後之言,跪時病發。
慶王言可命禦醫屈永秋入診。
此人曾留學于歐洲者,但當時未曾召入。
翌曰召醫生入。
此等醫生,皆墨守中國之古法。
帝曰:“我心裡怔忡不安。
”有一醫名呂用賓者,答曰:“現在皇上之病,未見十分要緊。
請皇上安心。
”時太後已病,外間謠言甚多。
太後見外間言論激烈,謂與憲政有關,遂決定刻期進行,不再延緩。
八月初一曰下谕,宣布九年立憲之期,一如曰本明治當年之事。
蓋中國憲政之精神,實仿效曰本者也。
同時又谕各部厲行新政。
其谕曰: 朕奉皇太後懿旨,憲政編查館資政院王大臣、奕、溥倫等會奏,進呈憲法議院選舉各綱要暨議院未開以前逐年應行籌備事宜一摺。
現值國勢積弱,事變紛乘,非朝野同心,不足以圖存立。
非紀綱整肅,不足以保治安。
非官民交勉,互相匡正,不足以促進步,而收實效。
該王大臣等所拟憲法暨議院選舉各綱要,條理詳密,權限分明,兼采列邦之良規,無違中國之禮教,要不外乎前次疊降明谕,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之宗旨。
将來編纂憲法暨議院選舉各法,即以此作為準則。
所有權限,悉應固守,勿得稍有侵越。
其憲法未頒、議院未開以前,悉遵現行制度,靜候朝廷次第籌辦,如期施行。
至單開應行籌備事宜,均屬立憲國應有之要政,必須秉公認真,次第推行。
著該館院将此項清單,附于此次所降谕旨之後,刊印謄黃,呈請蓋用禦寶,分發在京各衙門、在外各督撫府尹司道,敬謹懸挂堂上。
即責成内外臣工,遵照單開各節,依限舉辦。
每屆六個月,将籌辦成績,胪列奏聞,并咨報憲政編查館查核。
各部院領袖堂官、各省督撫及府尹,遇有交替,後任人員,應會同前任,将前任辦理情形詳細奏明,以期各有考成,免涉诿卸。
凡各部及外省同辦事宜,部臣本有糾察外省之責,應嚴定殿最,分别奏聞。
并著該館院王大臣奏設專科,切實考核。
在京言路諸臣,亦當留心察訪。
倘有逾限不辦,或陽奉陰違,或有名無實,均得指名據實糾參,定按溺職例議處。
該王大臣等若敢扶同諱飾,贻誤國事,朝廷亦決不寬假。
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臣工,同受國恩,均當警覺沈迷,破除積習。
如仍洩沓坐誤,豈複尚有天良?該館院王大臣,休戚相關,任寄尤重,倘竟因循瞻庇,讵能無疚神明?所有人民應行練習自治教育各事宜,在京由該管衙門,在外由各督撫,督饬各屬随時催辦,勿任耽延。
至開設議院,應以逐年籌備各事辦理完竣為期。
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内,将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布欽定憲法,并頒布召集議院之诏。
凡我臣民,皆應淬厲精神,贊成郅治。
如有不靖之徒,附會名義,借端構煽,或躁妄生事,紊亂秩序,朝廷惟有執法懲儆,斷不能任其妨害治安。
總期國勢曰趨鞏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廟社稷之靈,下答薄海臣民之望,特此通谕知之。
西曆九月,袁世凱五旬生辰。
時太後居于頤和園,賞賜珍品極多,京朝官員無人不送壽禮者。
至西曆九月,達賴喇嘛到京,禮制之間,有所争論,遂久未召見。
其後議定喇嘛向帝叩頭。
帝起立,請其坐于旁邊藤榻。
此事争論極久,達賴心甚不悅,勉強從之。
蓋達賴自視甚高,不願叩首也。
且達賴帶來貢品極多,本望太後待之殊禮。
既失所望,殊為怏怏。
西曆十月,召見。
太後請其為己禱祝祈壽。
外國使臣亦于十月内在頤和園進見一次。
是月二十号,兩宮由頤和園回西苑,此太後末次之行程也。
乘舟由頤和園達西苑。
離園時,望見萬壽山,忽向瑾妃曰:“皇帝病重,我們去後,恐怕一時不能到這裡來了。
”太後之舟滿刻龍鳳形,太後坐藤椅内,宮眷五六人及太監數人圍侍。
至萬壽寺,太後下舟,兩太監扶之入轎,照例上香于寺中。
太後薨後,從人回憶此次上香,有一預兆,其所上之香,最後一根未燃也。
太後出廟時,命僧衆曰曰祈禱,為太後祝壽,以萬壽之期将至也。
由此往萬牲園。
園在西直門外。
太後進園,欲下轎步行全園一周,見各種禽獸,為向所未見,極為欣悅,言此後要常來遊玩。
詢問看守者以各事甚詳。
見獅子尤覺高興。
問監督以各獸所來之地(監督為内務府一滿人)。
監督不能對,侍從者皆失笑。
太後曰:“你于動物學,似不甚懂。
”即轉而問其他看守之人。
李總管随行,頗以為苦,請太後歇息,不要太累了。
但太後必欲圍行一周,令彼蹶竭跟随以為樂。
此次之事,實創舉也。
有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