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關燈
印度史綱[1] 康樂 印度曆史的暧昧模糊,恰與其宗教思想的光輝燦爛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的确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極端罕見的現象。

    不過,為了讀者閱讀本書時的方便,提供一幅簡單的曆史圖像,似乎還是有其必要。

    下面我們就以表列的方式簡述各個主要時期。

    但是這個年代表并非連續不斷的,而且即使在編年秩序上沒有間隙,也往往隻是某一個政治區域在一片黑暗中獨放光芒,通常也沒能持續太久。

     一、一般公認,在年代不太能确定的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某一個時期,有一群稱為雅利安人的侵略者,從西北山區進入印度,他們與古代的伊朗人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當時的印度有其他的種族(或許是更早時期移入印度的),也有相當程度的文明,隻是這并無助于他們抵抗入侵者。

    他們被迫退往南方,通常稱為德拉威人(Dravidas)。

    編寫早期《梨俱吠陀》之時,雅利安人顯然是住在旁遮普,對海洋一無所知。

    這些雅利安人分成幾個集團,其中特别被提到的有五個。

    我們聽說在拉維河上發生過一次大戰,在此次戰役中,有十個國王的聯軍想以武力向東推進,結果遭到挫敗。

    但是另外一支向東南方前進的軍隊,則成功地越過現在的聯合省而抵達孟加拉一帶。

    到了《梵書》及早期《奧義書》編成之時(約前800&mdash前600),主要的政治勢力是住在德裡地區的畔遮羅人和拘盧人。

     二、印度的信史開始于公元前6世紀佛陀生活的時期。

    當時北印度的諸小國雖然已有君主或貴族,但權力仍受到部落會議的極大限制。

    而其他的一些大國則已經轉化為絕對君主專制的政體,并亟謀吞并這些小國。

    佛陀自己的國家(加毗羅衛),當他還在世時,即已為拘薩羅所征服。

    在此時期及以後的大約兩百年間,波斯帝國在這個地區有兩個屬地:一個被稱為&ldquo印度&rdquo,包括印度河以東、部分旁遮普地區;另一則為&ldquo犍陀羅&rdquo,在今巴基斯坦白夏瓦一帶。

     三、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大帝在消滅波斯帝國後,侵入印度,他在印度隻逗留了19個月。

    公元前322年,亦即亞曆山大死後的第二年,摩揭陀國王室的後裔旃陀羅笈多結束了馬其頓人在印度的勢力,取得王位,建立了孔雀王朝。

    他的孫子阿育王是第一個統治全印度的君主,在他統治時期(約前273&mdash前231),孔雀王朝擴張成一個帝國,統治領域從阿富汗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島的最南端。

    阿育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佛教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成為印度最為重要的宗教,基本上也是由于他的努力。

    在内政方面,阿育王頗為接近我們儒家所強調的聖君,雖然是個專制君主,實行的卻是一種我們或可稱之為&ldquo福利國家&rdquo的政策。

    阿育王的帝國在他去世後即告崩潰,印度也再度進入一個混亂時期。

     亞曆山大的侵略沒有産生多少直接的影響,印度的文獻中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件事。

    但是它對于印度人的政治、藝術和宗教發展則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為以後一連串從西方及北方來的侵略鋪平了道路,從而在印度的西北部興起了許多的小國,《彌蘭陀王所問經》裡的希臘人彌蘭陀王,就是公元前2世紀中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