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關燈
的一個君主。

    這些侵略帶來了一種包含有希臘、波斯及其他因素的混合文化。

     月支人也是這陣入侵浪潮中的一支,他們原本遊牧于中國西部的敦煌、祁連山一帶,到了公元前2世紀中葉,受到匈奴人的攻擊,向西遷移,&ldquo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阿姆河)北,為王庭(《史記·大宛列傳》)。

    &rdquo此後的發展,在《後漢書·西域傳》裡有一段簡短的記載:&ldquo遷于大夏,分其國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翕侯。

    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号貴霜。

    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

    &rdquo這就是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繼續擴張,到了1世紀中葉,領土已包括有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西北地區。

    這個王朝最著名的君主就是迦膩色迦,他與大乘佛教的興起有着密切的關系。

    這個帝國結束于3世紀,其崩潰的原因則含糊不清。

     四、印度本土的笈多王朝興起于320年,我們再度回到比較清楚的曆史脈絡中。

    這個王朝大緻标志着現代印度教的開始,也是反對佛教的複古運動的開始。

    笈多王朝統治了幾乎整個的北印度,一直到5世紀末才被厭哒人(匈奴人的一支)所推翻。

    北印度再度陷入混亂之中。

     7世紀初,戒日王(606&mdash647)經過多年的争戰,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大緻可與笈多王朝的富貴和繁榮相媲美。

    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時,曾經訪問過他的朝廷。

    不過,這個帝國在戒日王去世後即告崩潰。

     五、從650年至1000年,印度分裂成許多獨立王國,沒有顯著的中央權力存在,印度史上稱之為拉吉普時期。

     六、1000年以後,伊斯蘭教徒的侵略成為印度史上最重要的大事。

    他們以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邊境為基地,對印度本土發動一連串的攻擊,在這些攻擊行動中,北印度與中印度的王國幾乎全部被摧毀,連帶的當然還有無數的印度教與佛教的寺院和僧侶,印度教在此後的歲月中逐漸複蘇,佛教則一蹶不振,從此自印度銷聲匿迹。

     不過,即使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中,南印度及孟加拉、奧利薩和拉吉普特一帶仍頑強抵抗,這些地區的印度教徒一直到阿克巴時代都能夠維持政治上的獨立。

     七、1526年,莫卧兒帝國興起,到了第三代君主阿克巴的統治時期(1556&mdash1605),帝國聲勢達于極盛,幾乎奄有印度全境。

    由于在宗教上采取容忍的政策,阿克巴及其後繼的一兩個君主得到其印度教臣民的敬服,這也是莫卧兒帝國在他之後還能維持近百年長治久安之局面的主要緣故。

    然而,與此同時,歐洲人的勢力從16世紀開始,也已悄悄伸展至印度半島,首先是葡萄牙人據有半島南端的果阿,接着是法國人與英國人。

    等到18世紀初,莫卧兒帝國由盛轉衰,歐洲人逐步掌控大局,最終則是整個印度半島成為大不列颠帝國的屬地,這已經進入印度史上最近代的階段。

     *** [1]本文主要參考CharlesEliot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頁179&mdash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