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第六一回 東窗下夫妻設計 風波亭父子歸神
關燈
小
中
大
句說的是:‘歲底不足,提防天哭。
奉下兩點,将人茶毒。
’我想今日是臘月二十九日,豈不是‘歲底不足’麼?恰恰下起雨來,豈不是‘天哭’麼?‘奉’下加将兩點,豈不是個‘秦’字?‘将人茶毒’,正是毒我了!這四句已經應驗。
後四句道是:‘老柑騰挪,纏人奈何?切些把舵,留意風波!’這四句還解不來,大約是要去我的意思。
也罷!恩公借紙筆來一用。
” 倪完即将紙筆取來。
嶽爺修書一封,把來封好,遞與倪完道:“恩公請收下此書。
倘我死後,拜煩恩公前往朱仙鎮去。
我那大營内,是我的好友施全、牛臯護着帥印;還有一班弟兄們,個個是英雄好漢。
倘若間我兇信,必然做出事來,豈不壞了我的忠名?恩公可将此書投下,一則救了朝廷,二來全了我嶽飛的名節,陰功不小!”倪完道:‘小官久已看破世情,若是帥爺安然出獄便罷,倘果有什麼三長兩短,小官也不戀這一點微奉,帶了家眷回鄉去做個安逸人。
小官家離朱仙鎮不遠,順便将這封書送去便了!”兩個人一面吃酒,一面說話。
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
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面赤。
嶽爺道:“為着何事,這等驚慌?”倪完料瞞不過,隻得跪下禀道:“現有聖旨下了!”嶽爺道:“敢是要去我了?”倪完道:“果有此旨意,隻是小官等怎敢!”嶽爺道:“這是朝廷之命,怎敢有違?但是嶽雲、張憲猶恐有變,你可去叫他兩個出來,我自有處置。
”倪完即喚心腹去報知王能、李直,一面請到嶽雲、張憲。
嶽爺道:“朝廷旨意下來,未知吉兇。
可一同綁了,好去接旨。
”嶽雲道:“恐怕朝廷要去我們父子,怎麼綁了去?”嶽爺道:“犯宮接旨,自然要綁了去。
” 嶽爺就親自動手,将二人綁了,然後自己也叫禁子綁起,問道:“在那裡接旨?”倪完道:“在風波亭上。
”嶽爺道:“罷了,罷了!那道悅和尚的偈言,有一句:‘留意風波。
’我隻道是揚子江中的風波,誰知牢中也有什麼‘風波亭’!不想我三人,今日死于這個地方!”嶽雲、張憲道:“我們血戰功勞,反要去我們,我們何不打出去?”嶽爺喝道:“胡說!自古忠臣不怕死。
大丈夫視死如歸,何足懼哉!且在冥冥之中,看那奸臣受用到幾時!”就大踏步走到風波亭上。
兩邊禁子不由分說,拿起麻繩來,将嶽爺父子三人勒死于亭上。
時嶽爺三十九歲,公子嶽雲二十三歲。
三人歸天之時,忽然狂風大作,燈火皆滅。
黑霧漫天,飛沙走石。
後人讀史至此,無不傷心慘切,唾罵秦桧夫妻并那些依附權奸為逆者。
後人有吊嶽王,詩曰: 金人鐵騎蕩征塵,南渡安危系此身。
二帝不歸天地老,可憐泉下泣孤臣! 又詩曰: 遺恨高宗不鑒忠,感斯墓木撼天風。
赤心為國遭讒沒,青史徒修百戰功! 又詩曰: 華表松枝向北寒,周情孔思楷模看。
湖波已洩金牌恨,絮酒無人酬曲端。
又詩曰: 忠臣為國死銜冤,天道昭昭自可憐。
留得青青公道史,是非千載在人間。
又詩曰: 雙劍龍飛脫寶函,将軍扼腕虎眈眈。
奸邪誤國忠良死,千古令人恨不甘! 又詩曰: 劍戟橫空殺氣高,金兵百萬望風逃。
自從公死錢塘後,宋室江山把不牢。
又詩曰: 泰山頹倒哲人萎,白玉樓成似有期。
天道朦朦無可問,人心憤憤豈無為? 一生忠義昭千古,滿腔豪氣吐虹霓。
奸臣未死身先喪,常使英雄淚濕衣! 又詩曰: 報國忘軀矢血誠,誰教萬裡壞長城? 十年情積龍沙遠,一死身嫌泰岱輕。
自願藏弓雖弱主,何來叩馬有書生? 于今墓畔南枝樹,猶見忠魂怒未平。
又詩曰: 十二牌來馬首東,郾城憔悴哭相從。
千年宗社孤墳在,百戰金兵寸鐵空! 徑草有靈枝不北,江湖無恙水流東。
堪嗟詞客經年過,惆怅遙吟夕照中! 後又有過嶽王墳而作者曰: 将軍埋骨處,過客式英風。
北伐生前烈,南枝死後忠。
山川戎馬異,涕淚古今同。
凄絕封丘草,蒼蒼落照中! 浙江衙州太學生徐應鹿有祭嶽王文雲: 嗚呼!維王生焉義烈,死矣忠良。
恒矢心以攘金虜,每銳志以複封疆。
奇勳未入淩煙之間,奸計先成侵月之堂。
含冤泉壤,地久天長。
中原塗炭,故國荒涼。
歎狐奔而兔逐,恨狼競以鷗張!王如在也,必能保全社稷;王今沒矣,伊誰力挽頹唐?的生才谫,事類參商。
方徙薪乎曲突,忽禍起于蕭牆。
立身迥異于禽獸,含污忍入于大羊。
舍生取義,扶植綱常。
來今往古,人誰不死?轟轟烈烈,萬古流芳!嗚呼!罄南山之村而書情無盡,決東海之波而流恨難量。
王之名,與天地同大;王之德,與日月争光。
嗚呼哀哉!伏維尚飨。
當時倪完痛哭一場,那王能、李直得知此事,暗暗買了三口棺木,擡放牆外。
獄卒禁子俱是一路的,将三人的屍骨從牆上吊出,連夜入格盛殓,寫了記号,悄悄的擡出了城,到西湖邊爬開了螺蜘殼,将棺埋在裡面。
那倪完也不等到天明,當夜收拾行囊,挨出城
奉下兩點,将人茶毒。
’我想今日是臘月二十九日,豈不是‘歲底不足’麼?恰恰下起雨來,豈不是‘天哭’麼?‘奉’下加将兩點,豈不是個‘秦’字?‘将人茶毒’,正是毒我了!這四句已經應驗。
後四句道是:‘老柑騰挪,纏人奈何?切些把舵,留意風波!’這四句還解不來,大約是要去我的意思。
也罷!恩公借紙筆來一用。
” 倪完即将紙筆取來。
嶽爺修書一封,把來封好,遞與倪完道:“恩公請收下此書。
倘我死後,拜煩恩公前往朱仙鎮去。
我那大營内,是我的好友施全、牛臯護着帥印;還有一班弟兄們,個個是英雄好漢。
倘若間我兇信,必然做出事來,豈不壞了我的忠名?恩公可将此書投下,一則救了朝廷,二來全了我嶽飛的名節,陰功不小!”倪完道:‘小官久已看破世情,若是帥爺安然出獄便罷,倘果有什麼三長兩短,小官也不戀這一點微奉,帶了家眷回鄉去做個安逸人。
小官家離朱仙鎮不遠,順便将這封書送去便了!”兩個人一面吃酒,一面說話。
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
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面赤。
嶽爺道:“為着何事,這等驚慌?”倪完料瞞不過,隻得跪下禀道:“現有聖旨下了!”嶽爺道:“敢是要去我了?”倪完道:“果有此旨意,隻是小官等怎敢!”嶽爺道:“這是朝廷之命,怎敢有違?但是嶽雲、張憲猶恐有變,你可去叫他兩個出來,我自有處置。
”倪完即喚心腹去報知王能、李直,一面請到嶽雲、張憲。
嶽爺道:“朝廷旨意下來,未知吉兇。
可一同綁了,好去接旨。
”嶽雲道:“恐怕朝廷要去我們父子,怎麼綁了去?”嶽爺道:“犯宮接旨,自然要綁了去。
” 嶽爺就親自動手,将二人綁了,然後自己也叫禁子綁起,問道:“在那裡接旨?”倪完道:“在風波亭上。
”嶽爺道:“罷了,罷了!那道悅和尚的偈言,有一句:‘留意風波。
’我隻道是揚子江中的風波,誰知牢中也有什麼‘風波亭’!不想我三人,今日死于這個地方!”嶽雲、張憲道:“我們血戰功勞,反要去我們,我們何不打出去?”嶽爺喝道:“胡說!自古忠臣不怕死。
大丈夫視死如歸,何足懼哉!且在冥冥之中,看那奸臣受用到幾時!”就大踏步走到風波亭上。
兩邊禁子不由分說,拿起麻繩來,将嶽爺父子三人勒死于亭上。
時嶽爺三十九歲,公子嶽雲二十三歲。
三人歸天之時,忽然狂風大作,燈火皆滅。
黑霧漫天,飛沙走石。
後人讀史至此,無不傷心慘切,唾罵秦桧夫妻并那些依附權奸為逆者。
後人有吊嶽王,詩曰: 金人鐵騎蕩征塵,南渡安危系此身。
二帝不歸天地老,可憐泉下泣孤臣! 又詩曰: 遺恨高宗不鑒忠,感斯墓木撼天風。
赤心為國遭讒沒,青史徒修百戰功! 又詩曰: 華表松枝向北寒,周情孔思楷模看。
湖波已洩金牌恨,絮酒無人酬曲端。
又詩曰: 忠臣為國死銜冤,天道昭昭自可憐。
留得青青公道史,是非千載在人間。
又詩曰: 雙劍龍飛脫寶函,将軍扼腕虎眈眈。
奸邪誤國忠良死,千古令人恨不甘! 又詩曰: 劍戟橫空殺氣高,金兵百萬望風逃。
自從公死錢塘後,宋室江山把不牢。
又詩曰: 泰山頹倒哲人萎,白玉樓成似有期。
天道朦朦無可問,人心憤憤豈無為? 一生忠義昭千古,滿腔豪氣吐虹霓。
奸臣未死身先喪,常使英雄淚濕衣! 又詩曰: 報國忘軀矢血誠,誰教萬裡壞長城? 十年情積龍沙遠,一死身嫌泰岱輕。
自願藏弓雖弱主,何來叩馬有書生? 于今墓畔南枝樹,猶見忠魂怒未平。
又詩曰: 十二牌來馬首東,郾城憔悴哭相從。
千年宗社孤墳在,百戰金兵寸鐵空! 徑草有靈枝不北,江湖無恙水流東。
堪嗟詞客經年過,惆怅遙吟夕照中! 後又有過嶽王墳而作者曰: 将軍埋骨處,過客式英風。
北伐生前烈,南枝死後忠。
山川戎馬異,涕淚古今同。
凄絕封丘草,蒼蒼落照中! 浙江衙州太學生徐應鹿有祭嶽王文雲: 嗚呼!維王生焉義烈,死矣忠良。
恒矢心以攘金虜,每銳志以複封疆。
奇勳未入淩煙之間,奸計先成侵月之堂。
含冤泉壤,地久天長。
中原塗炭,故國荒涼。
歎狐奔而兔逐,恨狼競以鷗張!王如在也,必能保全社稷;王今沒矣,伊誰力挽頹唐?的生才谫,事類參商。
方徙薪乎曲突,忽禍起于蕭牆。
立身迥異于禽獸,含污忍入于大羊。
舍生取義,扶植綱常。
來今往古,人誰不死?轟轟烈烈,萬古流芳!嗚呼!罄南山之村而書情無盡,決東海之波而流恨難量。
王之名,與天地同大;王之德,與日月争光。
嗚呼哀哉!伏維尚飨。
當時倪完痛哭一場,那王能、李直得知此事,暗暗買了三口棺木,擡放牆外。
獄卒禁子俱是一路的,将三人的屍骨從牆上吊出,連夜入格盛殓,寫了記号,悄悄的擡出了城,到西湖邊爬開了螺蜘殼,将棺埋在裡面。
那倪完也不等到天明,當夜收拾行囊,挨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