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收拾爛攤子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離開了他無限熱愛的同志和親人,把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蜀國留給了諸葛亮,幸運地是劉阿鬥極聽他老子的話,把孔明當成父親一樣信任,政事無大小全交給孔明處理。于是乎,有的網友認為是孔明獨攬大權,不給後主鍛煉的機會,我的同志們,你們用一下腦子想一下好不好,以劉備和諸葛亮的聰明還看不出來後主是塊什麼材料,一塊廢塑料想鍛煉成鋼可能嗎?也就是諸葛亮沒一點歪心眼,不然換成司馬家的人,早把後主一家賣到北美當黑奴了。
由于劉備的大舉伐吳,造成軍隊的嚴重損失,而且因為他的死,後主剛立,可以說是内外交困。一是魏國來書讓蜀國去帝号稱蕃,二是南方少數民族趁機造反,三是與吳國的關系不明朗,四是國民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種局面,如果你是孔明,你将如何對待呢?先别看答案哦,尤其是批評孔明同志的網友。
其實沒有什麼标準答案,孔明采取的方法是:對魏國穩固防守,對南方少數民族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内先不管,對吳國積極展開友好結盟運動,全力發展國内經濟。
在與吳國恢複正常外交關系上,諸葛亮是非常老練的。他先後派去了二個外交官,都不合孫權的意,後來終于發現了鄧芝鄧伯苗,這位很有個性的主真是不辱使命,說得孫權服氣得很,孫權給孔明發短信十分稱贊這位鄧先生的水平,于是雖然兩國沒有形成正式的外交備忘錄,卻基本上消除了敵意。而正式的外交文本要一直到八年後,孫權稱帝時,諸葛亮派陳震賀禮時才正式簽定,在這份友好條約中,吳蜀兩方很幹脆地将魏的地盤分成兩半,一家四州,呵呵,有意思。最有看頭的是,整個條約中隻提到了諸葛亮,說他“諸葛丞相德威遠着,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并規定“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讨魏賊。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應該說從這份條約中(原文可見三國志之吳主傳)可以見到大家對諸葛亮的那種發自内心地敬愛之情,而且這份條約恐怕是有史以來執行得最為徹底的條約,我們可以想想無論中外曆史上哪一份條約不是有始無終的呢,就象二戰時的蘇德條約,簡直就是笑話。條約簽後,孫權立即移都建業,把精力用到攻魏上了,而吳蜀兩國忠實地執行到各國被滅為止,甚至在諸葛亮死後,蔣宛當政時,東吳步骘、朱然在孫權面前說蔣琬要與魏私通賣吳,孫權也有意思,竟然說願意以他自己一家來擔保蔣琬不會做這種事,呵呵,這皇帝當得真夠味,跟臣下求情,還要以皇帝一家做擔保,讀史至此,不由得會心而笑!
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面,孔明是高手。他根據長期的實際工作經驗,結合蜀地的特點,制定了一個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努力保護和促進私有制經濟發展的計劃。我就以孔明總理在蜀國第一屆人代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基礎來寫四點:
一: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興修水利,保證農業穩産,高産。
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各地區各部門的負責人對各自分管的農田必須全面走訪到戶,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把黨的好政策貫徹到最基層。經多方協調,對都江堰進行一次大修理,從中央财政撥專款成立護堰武裝巡邏大隊,安排一正兩副位置,享受副部級待遇。并新修小型水庫一座,攔河壩一座,全部通過專家考察設計,估計明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二:鼓勵發展私人燒制井鹽産業,形成一個以國有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孔明總理在今年共視察了N處井鹽生産廠家,對各廠主提出的有共性的問題給予了明确的回答,表示了中央對各廠家的支持和鼓勵。并對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交由專家組進行論證,研究後答複。
三:成立成都第一紡織廠,投資主體為财政部,(呵呵,孔明同志政企不分),設立管理制度。
大家都知道,蜀錦在三國時期可是硬通貨,孔明雖然跟魏不和,卻對兩國之間的大量蜀錦貿易不聞不問(有點象李光耀),對東吳更是不用說,大量輸出。而且不但成立國有企業來發展蜀錦工業,還支持和鼓勵個體、私營、合夥、家庭進行蜀錦加工,由國家外貿部門統一收購,為加強對蜀錦行業的管理,成立機構,設立一位錦官,享受正部級待遇,直接向孔明總理彙報。(所以成都又叫錦官城)。
四:大力加強出口貿易,努力開拓海外市場。
由于蜀國拳頭産品蜀錦質量上乘,除了暢銷吳魏全國外,更發現有羅馬商人不遠萬裡來到東吳購買蜀錦回去,據說可得大利。可以考慮以各紡織廠的名義在吳國設立辦事處,直接與羅馬商人進行交易。另外還要考慮如何加大與吳國的經濟合作結構,鼓勵利用外資,對紡織機械進行改選、挖潛。
唉,别的我就不說了,諸葛亮真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數,在國内國外兩個戰線上都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史有明載“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由于劉備的大舉伐吳,造成軍隊的嚴重損失,而且因為他的死,後主剛立,可以說是内外交困。一是魏國來書讓蜀國去帝号稱蕃,二是南方少數民族趁機造反,三是與吳國的關系不明朗,四是國民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種局面,如果你是孔明,你将如何對待呢?先别看答案哦,尤其是批評孔明同志的網友。
其實沒有什麼标準答案,孔明采取的方法是:對魏國穩固防守,對南方少數民族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内先不管,對吳國積極展開友好結盟運動,全力發展國内經濟。
在與吳國恢複正常外交關系上,諸葛亮是非常老練的。他先後派去了二個外交官,都不合孫權的意,後來終于發現了鄧芝鄧伯苗,這位很有個性的主真是不辱使命,說得孫權服氣得很,孫權給孔明發短信十分稱贊這位鄧先生的水平,于是雖然兩國沒有形成正式的外交備忘錄,卻基本上消除了敵意。而正式的外交文本要一直到八年後,孫權稱帝時,諸葛亮派陳震賀禮時才正式簽定,在這份友好條約中,吳蜀兩方很幹脆地将魏的地盤分成兩半,一家四州,呵呵,有意思。最有看頭的是,整個條約中隻提到了諸葛亮,說他“諸葛丞相德威遠着,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并規定“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讨魏賊。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應該說從這份條約中(原文可見三國志之吳主傳)可以見到大家對諸葛亮的那種發自内心地敬愛之情,而且這份條約恐怕是有史以來執行得最為徹底的條約,我們可以想想無論中外曆史上哪一份條約不是有始無終的呢,就象二戰時的蘇德條約,簡直就是笑話。條約簽後,孫權立即移都建業,把精力用到攻魏上了,而吳蜀兩國忠實地執行到各國被滅為止,甚至在諸葛亮死後,蔣宛當政時,東吳步骘、朱然在孫權面前說蔣琬要與魏私通賣吳,孫權也有意思,竟然說願意以他自己一家來擔保蔣琬不會做這種事,呵呵,這皇帝當得真夠味,跟臣下求情,還要以皇帝一家做擔保,讀史至此,不由得會心而笑!
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面,孔明是高手。他根據長期的實際工作經驗,結合蜀地的特點,制定了一個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努力保護和促進私有制經濟發展的計劃。我就以孔明總理在蜀國第一屆人代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基礎來寫四點:
一: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興修水利,保證農業穩産,高産。
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各地區各部門的負責人對各自分管的農田必須全面走訪到戶,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把黨的好政策貫徹到最基層。經多方協調,對都江堰進行一次大修理,從中央财政撥專款成立護堰武裝巡邏大隊,安排一正兩副位置,享受副部級待遇。并新修小型水庫一座,攔河壩一座,全部通過專家考察設計,估計明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二:鼓勵發展私人燒制井鹽産業,形成一個以國有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孔明總理在今年共視察了N處井鹽生産廠家,對各廠主提出的有共性的問題給予了明确的回答,表示了中央對各廠家的支持和鼓勵。并對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交由專家組進行論證,研究後答複。
三:成立成都第一紡織廠,投資主體為财政部,(呵呵,孔明同志政企不分),設立管理制度。
大家都知道,蜀錦在三國時期可是硬通貨,孔明雖然跟魏不和,卻對兩國之間的大量蜀錦貿易不聞不問(有點象李光耀),對東吳更是不用說,大量輸出。而且不但成立國有企業來發展蜀錦工業,還支持和鼓勵個體、私營、合夥、家庭進行蜀錦加工,由國家外貿部門統一收購,為加強對蜀錦行業的管理,成立機構,設立一位錦官,享受正部級待遇,直接向孔明總理彙報。(所以成都又叫錦官城)。
四:大力加強出口貿易,努力開拓海外市場。
由于蜀國拳頭産品蜀錦質量上乘,除了暢銷吳魏全國外,更發現有羅馬商人不遠萬裡來到東吳購買蜀錦回去,據說可得大利。可以考慮以各紡織廠的名義在吳國設立辦事處,直接與羅馬商人進行交易。另外還要考慮如何加大與吳國的經濟合作結構,鼓勵利用外資,對紡織機械進行改選、挖潛。
唉,别的我就不說了,諸葛亮真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數,在國内國外兩個戰線上都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史有明載“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