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劉備托孤
關燈
小
中
大
法正和孔明的地位問題,也是很多網上文章争論的熱點,我認為法正是一個快意恩仇、追求痛快的人物,而諸葛亮與之不同,是一個冷靜理智,能戰勝感情沖動的人。所以法正可以在如雨的箭矢中擋在劉備的馬前勸主公回去,而孔明不一定會這麼做,可以想象法正如果不死,是一定會用盡各種不要臉的辦法阻止劉備伐吳的。但是在劉備心目中,這兩者都是他重要的依靠,諸葛亮從跟随劉備起,其實并未打過什麼仗,主要以外交和治國為主,換做你是劉備,對一個從未上過軍校和戰場的年青農民,你會讓他去指揮戰争嗎?所以說,劉備打仗會帶上法正,但卻不會讓他治國,而國家的政事都交給了孔明,劉備看來是忽視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肯定呢,試想想,一個在地裡種地的農民,從來沒有上過軍校,沒有經過戰争的鍛煉,卻把司馬懿吓得不敢應戰,又服氣得一塌塗地,有的網友看了一些網上的文章或是三國志中的片段評論就說孔明不會打仗,不敢過子午谷,說這些話的朋友,我建議你去四川旅遊一圈就知道了。
話休絮煩,言歸正傳,劉備稱帝後,決定伐吳,大家都覺得不好,趙雲給了明确的反對,諸葛亮當時說了什麼,史無明載。我覺得諸葛亮是不是由于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的原因沒說呢?但是諸葛亮心裡肯定是反對這次報仇行動的,因為聯吳抗曹是諸葛亮一生的主張,這一點吳蜀兩國中隻有他和魯肅兩人看得最清楚,執行得最徹底,如果魯肅不死得早,荊州之變是不會發生的。而事後諸葛亮長歎說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阻止劉備伐吳,就是伐了,也不會損失如此嚴重。從這些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出孔明和法正之間關系處得是相當可以的,兩人之間有惺惺相惜的感情存在。
我們可以說劉備是個好皇帝、好哥們,他有知人之明,卻無自知之明。他認為孫權不怎麼樣,一氣拿下就是了,于是乎,逼出一位陸伯嚴,一把大火,雙方都損失不小,總的來說,蜀方損失大于吳方。而在劉備大舉進兵的時候,那位曹丕卻愚蠢到不出兵伐吳,很多大臣勸他出兵滅吳,他都不應,後來吳蜀雙方戰罷了,他卻帶好多兵馬列于江邊吓唬孫權,他不知道,當年他爹都吓不住孫權,何況他呢?劉備在死時候對孔明說曹丕的才能是諸葛亮的十分之一,這位大耳朵真是有知人之明啊!曹操無後,也是報應。
焦頭爛額的劉備在白帝城布置了後事,他給孔明說的話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嘴了。那麼,有的文章說李嚴在這時是同受托的,位置與孔明相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正史白紙黑字已定正副,史料簡單明了,劉備托孤二大輔臣:孔明為正,李嚴為副。在劉備的心裡,北方漢中有魏延守,東邊由李嚴守防吳,那麼劉阿鬥這大傻冒跟他媽就一定要托付給可以相信的諸葛亮了,因為無論從人望上,地位上,水平上,私人感情上諸葛都是唯一人選,有的文章更是在李嚴和孔明的關系上大作想象,甚至說李嚴的地位高于孔明。這可能嗎,劉備跟李嚴說過馬谡不可大用的話嗎?說過能輔則輔之,不能輔則取之的話嗎?而李嚴這個人如果象有的朋友說的那麼好,那麼他為什麼勸諸葛亮加九錫,這是曹操才幹的玩意,被孔明書面拒絕了。而李嚴後來想在江州開府,治一幫兄弟們搞小幫派,被諸葛嚴辭批評,隻是批評,未有行動,李嚴于是在運糧中搞小動作,最後下崗了事,真是咎由自取。以劉備的腦袋瓜子,會看不出孔明和李嚴這兩個人那個更可信嗎?
話休絮煩,言歸正傳,劉備稱帝後,決定伐吳,大家都覺得不好,趙雲給了明确的反對,諸葛亮當時說了什麼,史無明載。我覺得諸葛亮是不是由于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的原因沒說呢?但是諸葛亮心裡肯定是反對這次報仇行動的,因為聯吳抗曹是諸葛亮一生的主張,這一點吳蜀兩國中隻有他和魯肅兩人看得最清楚,執行得最徹底,如果魯肅不死得早,荊州之變是不會發生的。而事後諸葛亮長歎說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阻止劉備伐吳,就是伐了,也不會損失如此嚴重。從這些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出孔明和法正之間關系處得是相當可以的,兩人之間有惺惺相惜的感情存在。
我們可以說劉備是個好皇帝、好哥們,他有知人之明,卻無自知之明。他認為孫權不怎麼樣,一氣拿下就是了,于是乎,逼出一位陸伯嚴,一把大火,雙方都損失不小,總的來說,蜀方損失大于吳方。而在劉備大舉進兵的時候,那位曹丕卻愚蠢到不出兵伐吳,很多大臣勸他出兵滅吳,他都不應,後來吳蜀雙方戰罷了,他卻帶好多兵馬列于江邊吓唬孫權,他不知道,當年他爹都吓不住孫權,何況他呢?劉備在死時候對孔明說曹丕的才能是諸葛亮的十分之一,這位大耳朵真是有知人之明啊!曹操無後,也是報應。
焦頭爛額的劉備在白帝城布置了後事,他給孔明說的話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嘴了。那麼,有的文章說李嚴在這時是同受托的,位置與孔明相同,《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正史白紙黑字已定正副,史料簡單明了,劉備托孤二大輔臣:孔明為正,李嚴為副。在劉備的心裡,北方漢中有魏延守,東邊由李嚴守防吳,那麼劉阿鬥這大傻冒跟他媽就一定要托付給可以相信的諸葛亮了,因為無論從人望上,地位上,水平上,私人感情上諸葛都是唯一人選,有的文章更是在李嚴和孔明的關系上大作想象,甚至說李嚴的地位高于孔明。這可能嗎,劉備跟李嚴說過馬谡不可大用的話嗎?說過能輔則輔之,不能輔則取之的話嗎?而李嚴這個人如果象有的朋友說的那麼好,那麼他為什麼勸諸葛亮加九錫,這是曹操才幹的玩意,被孔明書面拒絕了。而李嚴後來想在江州開府,治一幫兄弟們搞小幫派,被諸葛嚴辭批評,隻是批評,未有行動,李嚴于是在運糧中搞小動作,最後下崗了事,真是咎由自取。以劉備的腦袋瓜子,會看不出孔明和李嚴這兩個人那個更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