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後出師表

關燈
諸葛亮回到家裡,仔細總結了這次北伐的得與失,感到兵不在多而在于訓練質量的高低。于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撤回時是建興六年春天,經過兩季的休整,這時到了十一月,在東吳和魏之間發生了一個戰役,曹休被周舫所騙,東吳的軍隊就兩個本事,一是水裡鬥;二是詐降特老練。結果曹休率領十萬大軍被打的一敗塗地,我看主要是被騙得一塌糊塗,曹休又羞又氣,不久就病死了。

    諸葛亮看到機會挺好,于是上了後出師表,關于這篇表很多專家考證它是别人後來模訪孔明的語氣寫的,因為在諸葛亮集裡沒有這篇文章的存在。我認為這篇文章這麼好,何必這麼認真呢,就當是諸葛亮寫得有什麼不好呢?

    第二次北伐開始,這次諸葛亮沒有走祁山這條路,而是出的散關,散關在祁山和箕谷中間,是很有名的地方,後來陸遊曾寫過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出散關就是陳倉,郝昭同志任市長、市委書記兼軍隊司令。于是諸葛亮竟然在這裡碰了個大釘子,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攻了好長時間,郝昭同志拒不投降,還使出韋孝寬的本事,變着花樣守城。然後曹真率援軍趕到,諸葛亮糧草也吃完了,于是主動退軍,魏将王雙想撿現成便宜,帶兵追來,諸葛亮正無處撒氣,幹脆利索收拾了這小子,斬了王雙,撤回漢中。第二次北伐可以說無功而返,不過斬了王雙。

    回到成都,諸葛亮感到恢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于是寫下了論持久戰這篇文章,後來被毛主席抄了來,掙了稿費。

    第二年,即建興七年,諸葛亮又一次北伐,這次先派大将陳式出兵攻武都陰平二郡,這二郡在祁山西南部,魏将郭淮出兵抵抗,這時諸葛亮親自帶兵随後趕來,郭淮本來以為這個陳式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将領,正想一氣拿下,沒想到諸葛亮跟着就到了,于是沒敢出招,帶兵就撤了,郭淮也夠明白,知道打不過,省得自取其辱。于是陳式狐假虎威,沒費勁取了二郡。取了二郡後,三國志上到建興八年這一年多的時間一片空白,沒有交代諸葛亮幹了什麼,陳壽偷了懶,我們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也偷了懶,還是消化這兩個郡。但也算是第三次北伐結束了,由于有平複二郡的功勞,後主下令恢複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這兩次的北伐由于規模不大,戰事不激烈,基本上在很短時間就結束了,第三次北伐結束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這時孫權稱帝,派人送信來蜀國,為了外交上的處理,諸葛亮班師回成都了,面對孫權稱帝的消息,蜀國群臣大多表示反感,甚至建議與吳斷交,諸葛亮堅持已見,派陳震去東吳賀禮,同時簽定了兩國的友好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