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秋風五丈原續(完)

關燈
上回書寫到的滿寵、王淩都是可以單獨成篇的人物,不過本文以諸葛亮為主就不細說這兩位了。

    簡單說一下王淩,這個人是王允的侄子,當年王允被李傕、郭汜兩個軍閥滅門時,他和兄弟翻牆逃了一條小命,後來就跟着曹操幹,表現非常好,救了曹休,打敗了孫權大女婿全琮,卻在詐降上象中了邪一樣相信東吳,還和滿寵鬧不和,打小報告,後來司馬家欺負曹家,他不幹了,就起兵要和司馬懿單挑,司馬懿帶大兵來鎮壓他這個反革命,老王自知打不過,見了司馬懿後自殺,後家族被滅門。

    宋朝時大詞人李清照有一句詩叫做“死亦為鬼雄”,應該就是以王淩為基礎寫的,王淩雖然自殺,卻不去正常投胎做人,天天夜裡去騷擾司馬懿,司馬懿被弄得失眠不已,痛苦之極,不久幹脆也跟王淩的鬼魂一塊投胎去了。

     這是後話,我們把眼光回到蜀國,又是一年春草綠,讓人一呆就不想走的成都又迎來了建興十二年的春天。

    可是諸葛亮又一次要北伐了,我們當然知道這次北伐對諸葛亮來說是他一生的最後一次。

    出發前,諸葛亮先給孫權發了短信,雙方聯合同時發動總攻,以使魏國首尾難顧。

    二月,諸葛亮告别了夫人,他不知道這是和妻子的最後一面,帶兵進漢中,然後走斜谷,斜谷去年已經建成了大糧庫,讓人覺得心裡很穩當。

    一路順利,出了斜谷,前面是渭水,右邊是眉縣,左邊是陳倉,右下是武功,司馬懿已經帶兵過了渭水,在險峻的地方紮下了大營。

     來之前,司馬懿輕松地說:“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将無事矣。

    ”諸葛亮果然紮營在五丈原。

     那麼很多網友依據這一句話,對司馬懿大加贊歎,對孔明大加貶低,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于是查一些資料,得知五丈原現在是一個鎮,屬于歧山縣所管轄,這個歧山縣屬于寶雞市,是市東南的一個縣,現有人口47萬人,特産歧山挂面馳名中外,下有蔡家坡和五丈原兩個鎮,經過縣市領導的努力發展,現正向縣級市的方向努力,計劃以蔡家坡為工業基地,以五丈原為住宅區和商業區,在五丈原鎮建成四橫六縱的公路網。

    而五丈原上的諸葛亮廟規模并不大,内有嶽飛所手書的前後出師表,是其中主要的看點,從1991年成為省級風景區,年接待遊人達15萬左右,還是不少的。

    而五丈原這個地方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是行軍布陣的好地方。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如此說呢,我的想法是司馬懿這次來的戰略企圖隻有一個,就是以烏龜為榜樣,以不出戰為手段,以熬走諸葛亮為最終目的。

    誰知他運氣好,沒有熬走,而是熬死了諸葛亮,真是讓他喜出望外呀,所以當地人嘲笑他死諸葛走活仲達時,司馬懿隻是樂呵呵地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 在這種軍事思想的指導下,當然希望諸葛亮駐兵在利于急攻而不利于長久對恃的地方,五丈原是一個攻守兼備的地方,是很理想的駐營地,但是由于漢中北部地勢本來就險峻,司馬懿駐營的地方當然是越難攻越好,他又不出戰,就一個拼命守住就算完成任務了,所以司馬懿會這樣說,而武功東一帶,有一大片開闊地,可以長久屯田對恃。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駐兵在武功而到五丈原呢,下次再說吧。

     諸葛亮為什麼到五丈原而不去武功呢?是不是到五丈原就象司馬懿說的那樣,諸将無事呢? 我可以有信心地肯定幾點: 1:司馬懿在吹牛,他根本沒有認識到諸葛亮的真實戰略意圖,如果依他的思路,一定會大敗,為什麼這麼說呢?司馬懿得好好請郭大明白喝兩頓小酒,正是這位郭淮在與諸葛亮的交手中,雖然被收拾得痛苦不堪,但是畢竟在高手的打擊下成長起來了,可以說諸葛亮的進攻培養了他。

     在司馬懿自以為是的确定了烏龜不出頭的死守計劃後,郭大明白覺得不對勁,于是提出建議分兵守北邊的一個據點,防止諸葛亮用兵迂回過河包抄,司馬懿倒是挺聽話,連忙派他去,結果就比諸葛亮的軍隊提前了一個小時,正在修工事,蜀軍就到了,在漢中北部那種地形下,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