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回 北平城燕王起義 奪九門守将降燕
關燈
小
中
大
再說張昺疏到了京師,朝廷果差一個内官赍诏來,坐名拿捉護衛、官屬。
又敕張昺、謝貴協同捉拿,不許走漏一人。
張昺、謝貴得旨,便将北平城中,七衛兵馬并屯田軍士俱調來,布列城中,暗暗圍着王府。
又恐怕王城中有兵突出,複于端禮等門,盡将木栅塞斷,甚是嚴謹。
但未奉诏擒王,不敢一逼一入王宮,隻日夜提防。
而燕王府中,隻稱王病,不開讀诏書,内臣不敢拿人。
捱了數日,見燕府隻是如此,内臣急了,隻得與張昺、謝貴商量道:“诏書原敕王自拿官屬付我,而王隻托病,不開讀诏書,我輩豈敢妄動!”三人隻得又同飛疏奏報朝廷。
朝廷又降下密敕與衛官張信,敕他乘入衛之便,手執燕王。
張信接了密敕,大驚道:“朝廷殊無分曉!燕王何人,我一衛官怎能手執?”又系密敕,不敢與人商量,隻得告知母親。
其母甚是賢智,因說道:“此事斷不可行。
汝父在日常說‘天下的王氣,在于燕分。
故今燕王所為所行,豁達大度,有王者氣象。
’妾聞‘王者不死’,豈汝所能手執?若從密敕,輕舉妄動,徒自取滅亡耳。
”張信道:“若不執王,何以繳此密敕?朝廷問罪,禍亦不免。
”其母道:“不如轉禍為福,密告于王,王無禍則汝亦無禍矣。
” 張信細細忖度,知母言為是。
遂暗懷密敕,走到燕府,要見燕王。
府中人辭以王病,不敢通傳。
張信道:“我之要見王,非我私自要見,乃奉朝廷密敕要見。
就病在一床一,也須一面。
”俯中人隻得通報,就引他入去。
燕王見張信奉敕來見,不知何意,愈加裝出許多病态。
張信見了,拜伏于地道:“微臣犬馬之誠,實在殿下不必瞞臣,有事當與臣商之。
王若必以臣為不誠,過加疑忌,則臣奉有密敕,在此執王,王須就執。
”一面說,一面懷中就取出密敕呈與燕王。
燕王看了,真是密敕,忙忙起來,用手挽扶張信道:“賢卿救我一家一性一命,何以報德!”張信道:“君臣何言報也。
但事急矣,願大王早為之計,遲則恐有變。
”燕王點首道:“卿言是也。
可暫退,即當舉義,隻不讓朝廷累你。
”張信因退出去。
燕王就召道衍入宮,将密敕與他看了。
遂問:“今用何計?”道衍道:“今大王不必問矣。
年交四十,髯已過臍,将士聚籠,兵馬訓練,錢糧充足,天時已至。
朝廷一诏二诏,人事又迫,此時不一舉義,更待何時!”燕王大喜,遂召張玉、朱能入宮,商議舉義當從何起。
朱能道:“七衛兵馬,雖布滿城中,不過虛張聲勢而已。
大王起義之日,隻消臣帶護衛一二百人,先擒張昂、謝貴來斬首祭旗,則其餘自驚散矣。
”道衍道:“将軍以兵擒之,不如以計捉之。
”朱能道:“國師有何計策?”道衍道:“隻須依诏書,将所逮官屬收下,命謝貴、張昺入宮付之,彼一入宮,須如此如此擒之。
” 燕王大喜,遂傳出令旨,稱說病愈,約壬申日親禦東殿,将來逮護衛官屬,照坐名拿下。
召謝貴、張昺入宮,查明交付内官,以複明诏。
正傳旨間,忽殿之前,掉落下一片瓦來,跌得粉碎。
燕王見了不悅道:“莫非此舉不祥?”道衍道:“此大吉之兆,非不祥也。
”燕王道:“何以言之?”道衍道:“舊瓦碎,欲殿下易黃瓦耳。
”燕王方才大喜。
到了壬申這日,燕王清晨出來,坐于東殿,暗暗埋伏一精一兵于殿旁之兩庑。
然後大集王府護衛,傳出令旨,召市政張昺、都指揮謝貴入宮,交付朝廷所逮官屬。
張昺、謝貴以為兵馬圍繞王城甚衆,燕王不得已而交付所逮官屬,遂信以為實,欣然而入。
走到殿前,望見殿上燕王雖然病愈,卻尚倚杖。
二人上前朝見,朝見過,因奏道:“前奉朝廷明诏,坐名逮護衛并官屬人等。
今又奉殿下令旨,捉拿交付臣等。
故臣等特來朝見領會。
”燕王道:“你要拿人麼?這個容易。
”将頭一舉,近侍就大呼道:“護衛何在?有旨拿
又敕張昺、謝貴協同捉拿,不許走漏一人。
張昺、謝貴得旨,便将北平城中,七衛兵馬并屯田軍士俱調來,布列城中,暗暗圍着王府。
又恐怕王城中有兵突出,複于端禮等門,盡将木栅塞斷,甚是嚴謹。
但未奉诏擒王,不敢一逼一入王宮,隻日夜提防。
而燕王府中,隻稱王病,不開讀诏書,内臣不敢拿人。
捱了數日,見燕府隻是如此,内臣急了,隻得與張昺、謝貴商量道:“诏書原敕王自拿官屬付我,而王隻托病,不開讀诏書,我輩豈敢妄動!”三人隻得又同飛疏奏報朝廷。
朝廷又降下密敕與衛官張信,敕他乘入衛之便,手執燕王。
張信接了密敕,大驚道:“朝廷殊無分曉!燕王何人,我一衛官怎能手執?”又系密敕,不敢與人商量,隻得告知母親。
其母甚是賢智,因說道:“此事斷不可行。
汝父在日常說‘天下的王氣,在于燕分。
故今燕王所為所行,豁達大度,有王者氣象。
’妾聞‘王者不死’,豈汝所能手執?若從密敕,輕舉妄動,徒自取滅亡耳。
”張信道:“若不執王,何以繳此密敕?朝廷問罪,禍亦不免。
”其母道:“不如轉禍為福,密告于王,王無禍則汝亦無禍矣。
” 張信細細忖度,知母言為是。
遂暗懷密敕,走到燕府,要見燕王。
府中人辭以王病,不敢通傳。
張信道:“我之要見王,非我私自要見,乃奉朝廷密敕要見。
就病在一床一,也須一面。
”俯中人隻得通報,就引他入去。
燕王見張信奉敕來見,不知何意,愈加裝出許多病态。
張信見了,拜伏于地道:“微臣犬馬之誠,實在殿下不必瞞臣,有事當與臣商之。
王若必以臣為不誠,過加疑忌,則臣奉有密敕,在此執王,王須就執。
”一面說,一面懷中就取出密敕呈與燕王。
燕王看了,真是密敕,忙忙起來,用手挽扶張信道:“賢卿救我一家一性一命,何以報德!”張信道:“君臣何言報也。
但事急矣,願大王早為之計,遲則恐有變。
”燕王點首道:“卿言是也。
可暫退,即當舉義,隻不讓朝廷累你。
”張信因退出去。
燕王就召道衍入宮,将密敕與他看了。
遂問:“今用何計?”道衍道:“今大王不必問矣。
年交四十,髯已過臍,将士聚籠,兵馬訓練,錢糧充足,天時已至。
朝廷一诏二诏,人事又迫,此時不一舉義,更待何時!”燕王大喜,遂召張玉、朱能入宮,商議舉義當從何起。
朱能道:“七衛兵馬,雖布滿城中,不過虛張聲勢而已。
大王起義之日,隻消臣帶護衛一二百人,先擒張昂、謝貴來斬首祭旗,則其餘自驚散矣。
”道衍道:“将軍以兵擒之,不如以計捉之。
”朱能道:“國師有何計策?”道衍道:“隻須依诏書,将所逮官屬收下,命謝貴、張昺入宮付之,彼一入宮,須如此如此擒之。
” 燕王大喜,遂傳出令旨,稱說病愈,約壬申日親禦東殿,将來逮護衛官屬,照坐名拿下。
召謝貴、張昺入宮,查明交付内官,以複明诏。
正傳旨間,忽殿之前,掉落下一片瓦來,跌得粉碎。
燕王見了不悅道:“莫非此舉不祥?”道衍道:“此大吉之兆,非不祥也。
”燕王道:“何以言之?”道衍道:“舊瓦碎,欲殿下易黃瓦耳。
”燕王方才大喜。
到了壬申這日,燕王清晨出來,坐于東殿,暗暗埋伏一精一兵于殿旁之兩庑。
然後大集王府護衛,傳出令旨,召市政張昺、都指揮謝貴入宮,交付朝廷所逮官屬。
張昺、謝貴以為兵馬圍繞王城甚衆,燕王不得已而交付所逮官屬,遂信以為實,欣然而入。
走到殿前,望見殿上燕王雖然病愈,卻尚倚杖。
二人上前朝見,朝見過,因奏道:“前奉朝廷明诏,坐名逮護衛并官屬人等。
今又奉殿下令旨,捉拿交付臣等。
故臣等特來朝見領會。
”燕王道:“你要拿人麼?這個容易。
”将頭一舉,近侍就大呼道:“護衛何在?有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