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谕沮止傳賢
關燈
小
中
大
臣道:“此對汝諸臣細思,尚有佳對否?”諸臣未及回答,隻見諸王中早閃出一王,俯伏奏道:“臣子不才,願獻一對,以祈聖鑒。
” 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别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
因诏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
”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
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
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一精一切,卻氣象休囚,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才雖關乎學,資必本于天。
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于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群臣。
群臣俱稱萬歲。
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于便殿,正值新月初現,此時太孫正侍立于旁。
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岩灘失釣鈎,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一團一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此汝父詩也。
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
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炆,雖不肖不才,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絕道: 誰将玉一指甲,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于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
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
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舍去,況又已立為皇太孫,一時又難于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決。
忽一日,衆翰臣經筵侍講。
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于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為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
朕今欲于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言未畢,隻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于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為不可?”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于私,止好上古大聖人偶一為之。
傳子傳孫,無一黨一無偏,曆代遵行,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于四海,實天下國家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 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
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
今聖論雖出于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谕。
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
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
倘宸衷有為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謹之,勿開國家骨肉之釁!” 太祖含怒道:“朕實無心。
即使有心,亦為社稷長計,為公也,非為私也。
”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
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
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為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将從此始。
如必欲舍孫立子,舍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著,難于廢棄,且又置秦、晉二王至于何地耶?” 太祖聽了,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一奸一人乘間播弄,開異日争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制由朕定,誰敢争奪?”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太祖愈怒道:“朕心自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
”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拂然還宮矣。
劉三吾隻得歎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于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正是: 隻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決不下。
一日,坐于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
隻因這一召,有分教: 天意有定,人難心逆。
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别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
因诏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
”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
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
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一精一切,卻氣象休囚,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才雖關乎學,資必本于天。
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于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群臣。
群臣俱稱萬歲。
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于便殿,正值新月初現,此時太孫正侍立于旁。
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岩灘失釣鈎,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一團一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此汝父詩也。
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
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炆,雖不肖不才,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絕道: 誰将玉一指甲,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于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
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
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舍去,況又已立為皇太孫,一時又難于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決。
忽一日,衆翰臣經筵侍講。
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于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為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
朕今欲于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言未畢,隻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于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為不可?”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于私,止好上古大聖人偶一為之。
傳子傳孫,無一黨一無偏,曆代遵行,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于四海,實天下國家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 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
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
今聖論雖出于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谕。
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
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
倘宸衷有為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謹之,勿開國家骨肉之釁!” 太祖含怒道:“朕實無心。
即使有心,亦為社稷長計,為公也,非為私也。
”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
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
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為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将從此始。
如必欲舍孫立子,舍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著,難于廢棄,且又置秦、晉二王至于何地耶?” 太祖聽了,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一奸一人乘間播弄,開異日争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制由朕定,誰敢争奪?”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太祖愈怒道:“朕心自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
”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拂然還宮矣。
劉三吾隻得歎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于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正是: 隻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決不下。
一日,坐于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
隻因這一召,有分教: 天意有定,人難心逆。
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