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回 忠心從亡惜身亡 立志遜國終歸國
關燈
小
中
大
在,文,思主也,今幸瞻天,豈可不拜!”
仲彬不得已,報知建文,史弘進拜堂下。
拜畢,叫他坐于仲彬之上,就說往日感恩之事。
建文不勝感歎。
四人飲至夜深而止。
住了數日,建文欲起身往遊海上。
史弘道:“弟子才得面師,不忍即别,願随行一程,以表戀戀。
”仲彬亦要随行。
建文不欲拂其意,隻得允了。
遂行到了杭州,方辭史弘、仲彬回去,止同程濟渡過錢塘江,直到南海,禮過大士,方才從福建、兩廣,回到渌泉。
此時已是洪熙元年六月。
洪熙又晏駕,又是太子即位,改元宣德。
建文聞知說道:“吾心可放下矣。
” 到了宣德二年,建文又将發剃去,複移居鶴慶靜室中。
忽聞知趙天泰、梁田玉、王資、王良皆死了,不勝悲恸。
到宣德三年正月,又聞知史仲彬為仇家訟其從亡之事,竟以此累死,又恸哭不已。
到了十月,遊行漢中,遇見廖平之弟廖年,報知廖平已于元年死于會稽山中。
未死之前,曾寄書家中,囑将他妹一子配與太子文奎為室,今已成親三年矣。
建文聽了,又大恸不已。
想起從亡諸臣,死去八九,竟神情恍忽,中心無主,又蓄發出遊。
自此以後,東西遊行,了無定所。
直到宣德八年,朝廷因一奸一僧李臯反,就下令:凡是府縣,但遇削發之人,即着押送原籍治罪。
建文聞知,又還渌泉。
到宣德十年,聞知何洲、蔡運、梁中節、郭節、王之臣、周恕又俱死了,心下更驚惕不安,因謂程濟道:“請從亡皆東西死矣,我不知埋骨何所!”程濟道:“葉落還是歸根。
”建文道:“可歸麼?”程濟道:“事往矣,人老矣,朝代已換矣,恩怨全消矣,天下久定矣,何不可歸!”建文自此遂萌歸念。
到正統二年,又削發行遊。
到正統五年庚申,建文年已六十四,遂決意東歸,命程濟蔔其吉兇。
程濟蔔完,道:“無吉無兇,正合東歸。
”建文遂投五華山寺,登梵宮正殿,呼衆僧齊集,大聲說道:“我,建文皇帝也。
一向行遁于此,今欲東歸,可報知有司。
” 衆僧聽了皆驚,忙報知府縣。
府縣不敢怠慢,因請至藩司堂上。
建文竟南面而坐,自稱露姓名,道述往事:“前給事胡,名雖訪張邋遢,實為我也。
”府縣不敢隐,報知撫按,飛章奏聞。
不多時,有旨着乘驿迎至京師。
師既到京師,衆争看之,則一老僧也。
詣寓大興降寺。
此時,正統皇帝不知建文是真是僞,因知老太監吳亮,曾經侍過建文,遂命他去辨視真假。
吳亮走到面前,建文即叫道:“汝吳亮也,還在耶?”吳亮說道:“我不是吳亮。
”建文笑道:“你怎麼不是?我禦便殿食子雞,曾擲片肉于地,命汝食吃,你難道忘了?”吳亮聽說是真,遂伏地痛哭,不能仰視。
建文道:“妝不必悲,可為我好好複命,說我乃太祖高皇帝嫡孫,今朱家天下正盛,豈可輕抛骸鼻于外?今歸無他,不過欲葬故鄉耳。
”吳亮複命後,恐不能聽信,遂缢死以自明。
正統感悟,命迎入大内,造庵以居,厚加供奉,不便稱呼,但稱老佛,以後壽終,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龍潭北,一丘一碑,碑題曰:天下大師之墓。
因禮非天子,故相傳葬之西山,不封不樹。
此時,從亡二十二臣俱死,維程濟從師至京,送入大内,方還南去,不知所終。
程濟當革除時,與魏冕言志,魏冕道:“願為忠臣。
”程濟道:“願為智士。
”今從亡幾五十年,屢脫主于難,後竟主歸骨。
自稱智士,真無愧矣! 後人覽靖難遜國遺編,不勝感憤,因起詩歎息道: 風辰日午雨黃昏,時世休教一概論。
神武禦天英烈著,仁柔遜國隐忠存。
各行各是何嘗悖,孤一性一孤成亦自尊。
反覆遺編深怅望,殘燈挑盡斷人魂。
拜畢,叫他坐于仲彬之上,就說往日感恩之事。
建文不勝感歎。
四人飲至夜深而止。
住了數日,建文欲起身往遊海上。
史弘道:“弟子才得面師,不忍即别,願随行一程,以表戀戀。
”仲彬亦要随行。
建文不欲拂其意,隻得允了。
遂行到了杭州,方辭史弘、仲彬回去,止同程濟渡過錢塘江,直到南海,禮過大士,方才從福建、兩廣,回到渌泉。
此時已是洪熙元年六月。
洪熙又晏駕,又是太子即位,改元宣德。
建文聞知說道:“吾心可放下矣。
” 到了宣德二年,建文又将發剃去,複移居鶴慶靜室中。
忽聞知趙天泰、梁田玉、王資、王良皆死了,不勝悲恸。
到宣德三年正月,又聞知史仲彬為仇家訟其從亡之事,竟以此累死,又恸哭不已。
到了十月,遊行漢中,遇見廖平之弟廖年,報知廖平已于元年死于會稽山中。
未死之前,曾寄書家中,囑将他妹一子配與太子文奎為室,今已成親三年矣。
建文聽了,又大恸不已。
想起從亡諸臣,死去八九,竟神情恍忽,中心無主,又蓄發出遊。
自此以後,東西遊行,了無定所。
直到宣德八年,朝廷因一奸一僧李臯反,就下令:凡是府縣,但遇削發之人,即着押送原籍治罪。
建文聞知,又還渌泉。
到宣德十年,聞知何洲、蔡運、梁中節、郭節、王之臣、周恕又俱死了,心下更驚惕不安,因謂程濟道:“請從亡皆東西死矣,我不知埋骨何所!”程濟道:“葉落還是歸根。
”建文道:“可歸麼?”程濟道:“事往矣,人老矣,朝代已換矣,恩怨全消矣,天下久定矣,何不可歸!”建文自此遂萌歸念。
到正統二年,又削發行遊。
到正統五年庚申,建文年已六十四,遂決意東歸,命程濟蔔其吉兇。
程濟蔔完,道:“無吉無兇,正合東歸。
”建文遂投五華山寺,登梵宮正殿,呼衆僧齊集,大聲說道:“我,建文皇帝也。
一向行遁于此,今欲東歸,可報知有司。
” 衆僧聽了皆驚,忙報知府縣。
府縣不敢怠慢,因請至藩司堂上。
建文竟南面而坐,自稱露姓名,道述往事:“前給事胡,名雖訪張邋遢,實為我也。
”府縣不敢隐,報知撫按,飛章奏聞。
不多時,有旨着乘驿迎至京師。
師既到京師,衆争看之,則一老僧也。
詣寓大興降寺。
此時,正統皇帝不知建文是真是僞,因知老太監吳亮,曾經侍過建文,遂命他去辨視真假。
吳亮走到面前,建文即叫道:“汝吳亮也,還在耶?”吳亮說道:“我不是吳亮。
”建文笑道:“你怎麼不是?我禦便殿食子雞,曾擲片肉于地,命汝食吃,你難道忘了?”吳亮聽說是真,遂伏地痛哭,不能仰視。
建文道:“妝不必悲,可為我好好複命,說我乃太祖高皇帝嫡孫,今朱家天下正盛,豈可輕抛骸鼻于外?今歸無他,不過欲葬故鄉耳。
”吳亮複命後,恐不能聽信,遂缢死以自明。
正統感悟,命迎入大内,造庵以居,厚加供奉,不便稱呼,但稱老佛,以後壽終,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龍潭北,一丘一碑,碑題曰:天下大師之墓。
因禮非天子,故相傳葬之西山,不封不樹。
此時,從亡二十二臣俱死,維程濟從師至京,送入大内,方還南去,不知所終。
程濟當革除時,與魏冕言志,魏冕道:“願為忠臣。
”程濟道:“願為智士。
”今從亡幾五十年,屢脫主于難,後竟主歸骨。
自稱智士,真無愧矣! 後人覽靖難遜國遺編,不勝感憤,因起詩歎息道: 風辰日午雨黃昏,時世休教一概論。
神武禦天英烈著,仁柔遜國隐忠存。
各行各是何嘗悖,孤一性一孤成亦自尊。
反覆遺編深怅望,殘燈挑盡斷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