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回 北平城燕王起義 奪九門守将降燕
關燈
小
中
大
人!”殿上隻傳得一聲,兩庑下早湧一出二百一精一兵來。
有許多跑到殿前,将張昺、謝貴綁縛起來;又有許多走到殿上,将長史葛誠拿将下去。
三人被擒,忙大叫道:“此系朝廷明诏所為,與臣等何幹?今殿下加罪臣等,莫非殿下之病尚未痊愈?”燕王大怒,因将所倚之杖投于地上,大罵道:“我有何病,不過為你一班一奸一臣所一逼一耳!”張昺道:“殿下今日倚着伏兵,誘殺臣等。
但恐朝廷聞知殿下擅殺欽命大臣,怎肯幹休!那時大兵臨國,恐大王悔之晚矣。
”謝貴道:“一時之怒,終身之禍。
大王須三思而行,莫若姑留臣等,尚可挽回。
” 燕王道:“寡人一大兵,就要南下。
朝廷救死不暇,焉敢加予。
今先斬汝三一奸一人之首,懸之藁街,曉谕滿城一奸一人,使他知警。
留之何用!”因叱校尉,把三人推出斬首。
就要發兵去奪北平九門,忽官僚中閃出一人,俯伏殿前,大聲痛哭道:“大王斬此三人,禍不久矣!” 燕王視之,乃伴讀餘逢辰也。
因罵道:“迂儒!毖人今日起義,乃大吉之期,為何哭泣,說此不祥之語?”餘逢辰道:“臣見大王所為非禮,又有三大不可,故一時激切言之。
至于吉不吉祥,不暇計也。
”燕王道:“有甚麼三大不可?”餘逢辰道:“朝廷君也,大王臣也;以臣殺君之臣,名分必有傷,此一大不可也。
朝廷所有天下也,大王所據不過一隅;以一隅而欲抗衡天下,勢力不敵,此二大不可也。
朝廷不加兵,而以诏敕勸戒,仁義也;大王不謝過而擅殺命臣,暴虐也;以暴虐而欲加仁義,人心必不服,此三大不可也。
有此三大不可,故臣但見為取禍,不見為舉義,乞大王加察。
” 燕王聽了,又罵道:“腐儒,隻知死泥虛名,不知深思實義。
寡人乃高皇帝嫡親第四子,以上三皇兄皆薨逝,則高皇帝之天下,原寡人之天下。
孰當為君,孰當為臣?天下雖大,而一小子與兩班書生,豈能用之!毖人一隅縱小,明日兵出,不異漢之席卷三秦,勢力又安在哉!若其不一年,而廢削五皇叔,今又兵圍寡人,仁義乎?暴虐乎?寡人遵祖訓,今日先誅此三一奸一,明日再舉兵向阙,盡除君側之一奸一,使朝堂肅清。
迹雖似乎暴虐,實大聖人之真仁義也。
汝腐儒拘牽固執,安能知之?此等腐儒,留在世間,誤天下蒼生不少!”因命校尉,亦推出斬首。
随即令張玉、朱能,領兵擒捉圍繞王城将士,并分奪省城九門。
二将奉旨,領兵突出,正要擒捉圍城将士,不料圍城将士,聽見燕王殺了張昺、謝貴,大家心慌膽碎,一齊散去。
及二将領兵,突出王城,已不見一人。
正欲分奪九門,忽見一将領着千餘人,竟奔府城而來。
原來來的這将叫做彭二,也是一個都指揮,與謝貴同一營。
聽得謝貴被燕王誘去要殺,不勝憤怒。
忙傳号令,招呼兵将,要攻入王城去救。
不料将士不齊心,一時招呼不來。
招了半晌,止招得千餘人,遂領了竟奔王城而來。
恰遇着張、朱二将領兵而來。
彭二一馬當先,大叫道:“燕王藩臣,敢于擅殺天子命吏,已犯大逆之罪。
汝臣下之臣,複助纣為虐,其罪更當何如?”朱能大怒道:“燕王舉義靖難,汝等一輩為難一奸一臣,不殺何為?”因舉槍劈面刺來。
彭二忙側身躲過,亦舉槍還刺。
朱能初出王城,正要賣弄英雄,鬥了數合,就乘空大喝一聲“着”,将彭二刺死于馬下。
衆兵見彭二刺死,早紛紛逃散。
及張、朱分奪九門,九門将士,早有八門自知力不能敵,皆拱手而降。
惟西直門守将,堅持不下。
有人報知燕王,燕王複遣指揮唐雲傳谕守将:“汝毋自苦,朝廷已聽燕王自制一方矣,汝為誰守?”守将信之,遂亦降燕。
燕王一舉義誅了五臣,奪了九門,滿心歡喜,遂與道衍商量後事。
隻因這一商量,有分教: 征誅得計,仁義抱慚。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有許多跑到殿前,将張昺、謝貴綁縛起來;又有許多走到殿上,将長史葛誠拿将下去。
三人被擒,忙大叫道:“此系朝廷明诏所為,與臣等何幹?今殿下加罪臣等,莫非殿下之病尚未痊愈?”燕王大怒,因将所倚之杖投于地上,大罵道:“我有何病,不過為你一班一奸一臣所一逼一耳!”張昺道:“殿下今日倚着伏兵,誘殺臣等。
但恐朝廷聞知殿下擅殺欽命大臣,怎肯幹休!那時大兵臨國,恐大王悔之晚矣。
”謝貴道:“一時之怒,終身之禍。
大王須三思而行,莫若姑留臣等,尚可挽回。
” 燕王道:“寡人一大兵,就要南下。
朝廷救死不暇,焉敢加予。
今先斬汝三一奸一人之首,懸之藁街,曉谕滿城一奸一人,使他知警。
留之何用!”因叱校尉,把三人推出斬首。
就要發兵去奪北平九門,忽官僚中閃出一人,俯伏殿前,大聲痛哭道:“大王斬此三人,禍不久矣!” 燕王視之,乃伴讀餘逢辰也。
因罵道:“迂儒!毖人今日起義,乃大吉之期,為何哭泣,說此不祥之語?”餘逢辰道:“臣見大王所為非禮,又有三大不可,故一時激切言之。
至于吉不吉祥,不暇計也。
”燕王道:“有甚麼三大不可?”餘逢辰道:“朝廷君也,大王臣也;以臣殺君之臣,名分必有傷,此一大不可也。
朝廷所有天下也,大王所據不過一隅;以一隅而欲抗衡天下,勢力不敵,此二大不可也。
朝廷不加兵,而以诏敕勸戒,仁義也;大王不謝過而擅殺命臣,暴虐也;以暴虐而欲加仁義,人心必不服,此三大不可也。
有此三大不可,故臣但見為取禍,不見為舉義,乞大王加察。
” 燕王聽了,又罵道:“腐儒,隻知死泥虛名,不知深思實義。
寡人乃高皇帝嫡親第四子,以上三皇兄皆薨逝,則高皇帝之天下,原寡人之天下。
孰當為君,孰當為臣?天下雖大,而一小子與兩班書生,豈能用之!毖人一隅縱小,明日兵出,不異漢之席卷三秦,勢力又安在哉!若其不一年,而廢削五皇叔,今又兵圍寡人,仁義乎?暴虐乎?寡人遵祖訓,今日先誅此三一奸一,明日再舉兵向阙,盡除君側之一奸一,使朝堂肅清。
迹雖似乎暴虐,實大聖人之真仁義也。
汝腐儒拘牽固執,安能知之?此等腐儒,留在世間,誤天下蒼生不少!”因命校尉,亦推出斬首。
随即令張玉、朱能,領兵擒捉圍繞王城将士,并分奪省城九門。
二将奉旨,領兵突出,正要擒捉圍城将士,不料圍城将士,聽見燕王殺了張昺、謝貴,大家心慌膽碎,一齊散去。
及二将領兵,突出王城,已不見一人。
正欲分奪九門,忽見一将領着千餘人,竟奔府城而來。
原來來的這将叫做彭二,也是一個都指揮,與謝貴同一營。
聽得謝貴被燕王誘去要殺,不勝憤怒。
忙傳号令,招呼兵将,要攻入王城去救。
不料将士不齊心,一時招呼不來。
招了半晌,止招得千餘人,遂領了竟奔王城而來。
恰遇着張、朱二将領兵而來。
彭二一馬當先,大叫道:“燕王藩臣,敢于擅殺天子命吏,已犯大逆之罪。
汝臣下之臣,複助纣為虐,其罪更當何如?”朱能大怒道:“燕王舉義靖難,汝等一輩為難一奸一臣,不殺何為?”因舉槍劈面刺來。
彭二忙側身躲過,亦舉槍還刺。
朱能初出王城,正要賣弄英雄,鬥了數合,就乘空大喝一聲“着”,将彭二刺死于馬下。
衆兵見彭二刺死,早紛紛逃散。
及張、朱分奪九門,九門将士,早有八門自知力不能敵,皆拱手而降。
惟西直門守将,堅持不下。
有人報知燕王,燕王複遣指揮唐雲傳谕守将:“汝毋自苦,朝廷已聽燕王自制一方矣,汝為誰守?”守将信之,遂亦降燕。
燕王一舉義誅了五臣,奪了九門,滿心歡喜,遂與道衍商量後事。
隻因這一商量,有分教: 征誅得計,仁義抱慚。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