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回 葛誠還燕複王命 齊黃共謀削諸藩

關燈
道:“是教谕程濟。

    皇上不聽其言,今已監禁獄中,隻待過期斬首。

    ”燕王又問:“有人議論欲加兵于寡人否?”葛誠道:“時時有人,皇上都不深信,決不允行。

    ”燕王道:“據你說來,他竟相忘于寡人矣?”葛誠道:“縱不相忘,亦實無苛求之意。

    殿下不必疑之。

    ”燕王道:“既如此,寡人可無憂矣。

    ”遂命出。

     因召道衍商量,道:“吾觀葛誠,言語支離,似懷二心。

    以後有謀,不可使知。

    ”道衍道:“葛誠腐儒,但知小忠,而不知立國承家之大計。

    宜有如殿下所慮者,且未可說破,留彼訛以傳訛可也。

    ”燕王點頭稱是,按下不題。

     卻說建文帝,自聞葛誠之言,方信燕王一陰一謀不軌是實,日夜憂心。

    到了元年四月,忽有人告周王橚與燕、湘、代、岷四府通謀。

    建文帝因召齊泰、黃子澄商議道:“二卿前言削周,使燕知警。

    朕非不即舉行,因念無實迹可據,而即加廢削,非親一親之道。

    今既有人告周王與四國通謀,則廢之削之,不為無辭矣。

    朕意欲降诏削周王爵為庶人,遷之他方,使他彼此不相顧,庶可無憂。

    ” 齊泰道:“陛下念及此,社稷之福也。

    若明明降诏削爵,則周王必不奉诏,即聯合四國而兵起矣。

    莫若密遣一武臣,提兵暗至其地,執之到京。

    然後削之遷之,方無他變。

    ”黃子澄贊道:“齊泰之言甚善!”建文帝道:“二卿如此盡心謀國,何憂天下不治!但此舉誰人可遣?”黃子澄道:“曹國公李景隆實有文武全才,陛下遣之,當不辱命。

    ”建文帝依奏,即傳旨令李景隆暗領兵馬,擒捉周王并家屬到京回話。

     李景隆領了密旨,悄悄帶了一千甲士,潛至河南,将周王府圍定,一一捉出,周王并世子、周宅眷屬,不曾走了一個。

    即押至京師複命。

     朝廷發下旨意,說周王大藩,不思衛阙,乃交結諸王謀為不道,本當加法,笃念親一親,姑削王爵,廢為庶人,改遷雲南,滌心易慮,以保厥終。

    周王奉旨,有屈無伸,隻得領了世子、眷屬,遷往雲南而去。

    正是: 九重龍種高皇子,一旦遷為滇庶人。

    王法無情乃如此,算來何貴又何親。

     周王遷廢之後,各國親王聞知,俱大驚疑,各不自安。

    山東齊王恐怕朝廷議己,因輕身入朝,留住京師數月,看見朝廷舉動,一味仁柔,全無重兵防禦。

    心下想道:“京師重地,疏虞至此。

    若有一精一兵一支,可襲而得也。

    ”因悄悄差一心腹歸國,密令護衛柴真,訓練兵馬,以圖襲取。

    不料差的心腹,一時不密,為青州中護衛軍曾深探知,竟入京告柴真練兵從王謀反。

    有旨拿柴真赴京師與刑,廢齊王為庶人,還國。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湘王僞造寶鈔,及殘虐殺人等事。

    廷臣議欲加罪,建文帝念事小,但降诏切責,令其修省。

    原來湘王名栢,是太祖第十一子,生得豐姿秀骨。

    其文武全才,好結交名人賢士。

    自分封到荊州,造一景賢閣,以延攬四方俊彥,一國士民皆稱其賢。

    今忽接責诏,心甚不平,因口出怨言。

    謝恩表又詞多不遜。

    朝廷大怒,發兵至荊州,圍其城又圍其宮,欲執之京師,削奪遷徙。

    湘王憤恨,便欲自盡。

    左右勸解道:“殿下無罪,到京自有辯處,何苦乃爾?”湘王道:“寡人非不自知無大罪,但思寡人是太祖之子,今上之叔,南面為王,尊榮極矣。

    如今為小人離間,遣兵相逮,若至京師,自當聽一班白面書生、刀筆奴吏妄肆譏議,心實不堪。

    況太祖不豫,寡人不及視疾;太祖賓天,寡人又不能會葬,使寡人抱恨。

    況痛何樂為人,而猶欲向奴吏之手苟求生活,寡人不願也。

    ”因痛哭呼太祖“父皇!”不已,灑淚滿地,淚盡繼之以血。

    左右見者,皆唏噓不勝。

     湘王又道:“寡人王者,倉卒效庶民自裁,殊失大體。

    ”因命宮中縱火,聚妃妾于大殿,自具衣冠,向北拜辭宗廟。

    拜畢,說道:“寡人文武才也,苟為亂,孰能擋之!”遂乘馬執弓,躍入火中而死。

    阖宮妃妾,盡皆赴火焚死。

    使者細細回奏,建文帝聽了,慘然不樂。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岷王兇悖。

    有旨削其護衛。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代王貪虐,将為不軌。

    廷臣議要發兵讨之,侍讀方孝孺奏道:“治民者,當以德化,不當以威武。

    況諸王至親乎!諸王有過,若盡用兵,則存者無幾。

    枝葉盡而根本孤,豈立國親一親之道哉?” 建文帝道:“朕亦知威武不如德化,但諸王驕肆異常,非德化所能入。

    朕之用兵,不得已也。

    ”方孝孺道:“人生有賢有不肖,賢者,不肖之師也。

    臣聞蜀王好善樂道,四海欽其賢哲。

    今代王不肖,與其發兵執之,莫若下诏遷之于蜀,使與蜀王相親,則不孝者将漸積而為賢矣。

    ”建文帝聞奏大喜道:“卿言是也。

    惜朕不早聞此嘉謀,令骨肉多慚。

    ”因诏遷代王于蜀。

    隻因這廢了五個親王,有分教: 釁起朝廷,禍生藩國。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