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回 劉伯溫法伏猿降

關燈
中書富五車,筆下文堪千古。

     人都稱他為“鬥文”宋先生。

    卻為何稱他做個“鬥文”?隻因他父親當初極好風水,用了許多心思,選擇一塊地面葬他乃祖。

    那術人說道:“這形勢分明是金牛開口,葬後必生聰慧文章之傑,卓越百世。

    ”開葬之夜,恰見一道毫光,正沖到那北鬥口内。

    再掘下三尺,一個東西像麒麟,白澤光景,直奔出來,也不撞人,也不聲響,一直徑往宋公住的屋子裡藏躲。

    内中有好事的,便跟了他走入屋子裡來尋,那裡得有?不及一年,生下這宋濂時,四邊鄰舍,但聞得他家似龍吟虎嘯,震響了一一夜。

    後業長成到四五歲,便能日誦萬言。

     偶一日,門前有一個和尚走過,說道:“貧僧善相。

    ”他的父親領宋濂出來,問說:“師父,此子何如?”那和尚道:“此是鬥文獬生身,手心中必有文理。

    ”衆人方去認看,果見他手心中文理宛然,成“鬥文”二字。

    因他大來文聲大震,所以都稱他“鬥文”宋先生。

    因作長歌為之稱贊: 短劍在匣中,秋水連光芒; 芒色佳且好,豈為人所防。

     所貴金玉姿,含輝有毫光; 誠哉宋公子,璠瑜映明堂。

     熏風動九夏,鳴音來锵锵。

     至寶吐洪亮,不特華澤芳。

     沉思不能寐,攬裳看鬥光。

     那大夫孫炎,到了宋濂家邊,誰想緊閉着門,門上大書說:“若有知己來尋,當至台州安平鄉相會。

    ”孫炎便勒轉過馬頭,向台州安平鄉進發。

    不一日,來到安平鄉林莽村,遠遠望見三個人攜手而行,俱戴一頂四角鑲邊東坡巾,都着一領大袖沉香色綿布六幅摺子道衣,腰間各系一條熟經皂絲縧,腳下都套一雙白布襪,踹着的是棕結三耳麻鞋。

    後面又有一個山童,绾一個雙丫髻,随常打扮,肩挑着一擔琴劍衣包,自自在在的對面走來。

    孫炎望見舉動不是個村夫俗子行相,心中想道:“三人之中,或是宋濂在内,也未可知。

    ”便把馬拴在柳樹蔭之下,叫從軍跟了走來,自家便把巾帻整一整,走向前施禮道:“來者莫不是宋濂先生朋友麼?”那三人也齊齊行一個禮。

    其中一個問說:“尊公要問那宋濂為何?”孫炎看三個雖是衣冠中人,還不知心事怎麼,便說:“小生久慕宋先生大名,特來拜谒請教。

    不意昨到金華,他府上門首大書說:‘可到台州安平鄉來尋。

    ’故複來此。

    遠望三位豐采迥異,此處又是安平鄉,故造次動問。

    ”那人便道:“小生就是宋濂,但從來未識尊面,不知高姓大名?今遇田野之中,又失迎待之意,奈何奈何!”隻見那二人說:“尊駕遠來,我們雖要出外訪友,然此去敝齋不遠,便且轉去奉陪,再作區處。

    ”孫炎就同三個分賓主前後而走。

    那二人也吩咐山童先去打掃等候。

    但見: 東風芳草徑泥香,佳景追遊到夕一陽一。

     興引紫絲牽步障,春憐新柳拂行觞。

     奪将花色同人面,望去山光對女牆。

     歌吹自喧人意爽,安平相遘且徜徉。

     未及半刻,已到書齋。

    四人推遜,進退講禮。

    正是: 有緣千裡能相會,一口不開也解愁。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