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回 夢先帝駕舡伺候 即君位殺戮朝臣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當時程濟等九人,随建文帝到後湖邊,正欲尋船度去。
忽見一個道士駕着一隻船,在那裡觀望。
看見建文帝衆人走近,忙叫人将船撐到岸邊,自立在船頭上,迎請建文帝衆人上船。
到了船中,建文帝坐下,就問道士道:“汝是何人?怎知我到此?卻舣舟相待?”道士跪下奏道:“臣乃神樂觀道士,前蒙太祖聖恩,賜名王升。
怎夜三更,夢見太祖萬歲爺,身穿大紅龍衣,坐在奉天門上,叫兩個校尉将臣縛至禦前,诘問道:‘汝為提點職,居六品,皆皇恩也。
何不圖報?’臣應道:‘臣雖犬馬,豈不感恩?但此身為道士,欲報無門。
’萬歲爺道:‘汝既思報,明日午時,今上皇帝欲親幸你觀中。
你可舣一舟,至後湖鬼門外伺候,迎請到觀,便可算汝之報。
汝能殷勤周處,不緻漏洩,則後福可邀。
倘不奉吾言,定遭阻殛!今且赦汝。
’因命校尉解縛,臣始驚醒。
是以知陛下駕臨,故一操一舟伺候也。
”建文帝聽了,感泣不勝。
不多時,船到太平堤邊,一同上岸。
道士王升在前引路,君臣們散步随行,走到觀中,時已薄暮。
坐不多時,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
查一查,共是二十二人。
建文帝道:“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隻合藏之于心,不可宣之于口。
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向後但以弟子稱師,師使尊矣,其餘禮節一概勿拘,方便于往來。
” 程濟道:“師言是也。
”衆人皆含泣受命。
程濟又道:“從古有衆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
衆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迹,方不至人疑之。
”建文帝道:“此言有理。
”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三人,随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
馮催、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号,往來道路,給運衣食。
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
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衆入宮救火。
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皆稱赴火死矣。
燕王不信,親于火中撿看,一時不見一屍一骨。
再三查問,内官因撿出皇後的一屍一骨,指着道:“這不是。
”燕王方才信了。
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谷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
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于六月十七日親禦奉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
複周王橚、齊王榑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
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一奸一臣所惑,不為親一親,然實系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莅天下四載,天下鹹稱其仁。
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
”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
又揭齊泰、黃子澄等一奸一臣榜于朝,以完其誅一奸一之案。
因衆一奸一逃去,又懸賞格于朝:有能擒獲一奸一臣者,重賞加官。
自賞格一懸,而用事于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
尚書齊泰,被執到京,永樂君問道:“汝今尚能遣張昺、謝貴來監朕麼?”齊泰無語。
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
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
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麼?”亦命誅之。
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
右副都禦史練子甯,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階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麼?”練子甯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
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
兵部尚書鐵铉,亦被擒至。
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于朕何傷?”鐵铉
忽見一個道士駕着一隻船,在那裡觀望。
看見建文帝衆人走近,忙叫人将船撐到岸邊,自立在船頭上,迎請建文帝衆人上船。
到了船中,建文帝坐下,就問道士道:“汝是何人?怎知我到此?卻舣舟相待?”道士跪下奏道:“臣乃神樂觀道士,前蒙太祖聖恩,賜名王升。
怎夜三更,夢見太祖萬歲爺,身穿大紅龍衣,坐在奉天門上,叫兩個校尉将臣縛至禦前,诘問道:‘汝為提點職,居六品,皆皇恩也。
何不圖報?’臣應道:‘臣雖犬馬,豈不感恩?但此身為道士,欲報無門。
’萬歲爺道:‘汝既思報,明日午時,今上皇帝欲親幸你觀中。
你可舣一舟,至後湖鬼門外伺候,迎請到觀,便可算汝之報。
汝能殷勤周處,不緻漏洩,則後福可邀。
倘不奉吾言,定遭阻殛!今且赦汝。
’因命校尉解縛,臣始驚醒。
是以知陛下駕臨,故一操一舟伺候也。
”建文帝聽了,感泣不勝。
不多時,船到太平堤邊,一同上岸。
道士王升在前引路,君臣們散步随行,走到觀中,時已薄暮。
坐不多時,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
查一查,共是二十二人。
建文帝道:“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隻合藏之于心,不可宣之于口。
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向後但以弟子稱師,師使尊矣,其餘禮節一概勿拘,方便于往來。
” 程濟道:“師言是也。
”衆人皆含泣受命。
程濟又道:“從古有衆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
衆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迹,方不至人疑之。
”建文帝道:“此言有理。
”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三人,随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
馮催、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号,往來道路,給運衣食。
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
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衆入宮救火。
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皆稱赴火死矣。
燕王不信,親于火中撿看,一時不見一屍一骨。
再三查問,内官因撿出皇後的一屍一骨,指着道:“這不是。
”燕王方才信了。
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谷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
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于六月十七日親禦奉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
複周王橚、齊王榑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
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一奸一臣所惑,不為親一親,然實系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莅天下四載,天下鹹稱其仁。
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
”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
又揭齊泰、黃子澄等一奸一臣榜于朝,以完其誅一奸一之案。
因衆一奸一逃去,又懸賞格于朝:有能擒獲一奸一臣者,重賞加官。
自賞格一懸,而用事于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
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
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
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麼?”亦命誅之。
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
右副都禦史練子甯,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階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麼?”練子甯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
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
兵部尚書鐵铉,亦被擒至。
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于朕何傷?”鐵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