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關燈
小
中
大
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世尊,所以在這裡,我們第一,要認清全部的佛法,都是出于釋尊一代中所應化施設的教法;雖然由後世的學者将它發揮光大而進展,而推其根、尋其源,則皆基于釋尊一代中所開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曆史者,或以為後世學者所新創的觀念。
我們真正信佛法的人,須首先在這點上認清楚,才曉得後世所流傳的佛法,皆是以釋尊一代所示的教法為根源。
有了這根源,後世學者依着時代潮流的特殊機緣,就能把它這部份那部份的傳播四方而發揮光大,而其根源總不外釋尊現身說法的施教。
這樣,知道佛法的流傳,都是從佛陀親證的法界性相中流露出來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但不必完全由于他們,先時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們共同結集或各成記錄,不過在佛滅後首先盛傳的,以阿難、迦葉為重要的領袖而已。
在佛成佛後五六年間,即有律條的制定,至十二年間,已有完成的戒律,為當時各處的僧團所共遵行。
在廣律上說到佛在世時,已有比丘或長者、國王夫人等讀誦佛說的經典,可見佛法不特佛滅後流傳,即佛世時亦已有記錄流傳。
這樣、我們對于後世佛法各派流傳的思想,可知其皆出于佛在世或佛滅後的各種集錄的傳流;因為除了阿難、迦葉的結集外,尚有其他許多的弟子們結集、記錄,流傳于後世而各别的逐慚發揚光大。
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設施。
而由當時其他主持佛教中堅人物的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份發揚廣大。
認清這一原則,便可想知世界上從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
大概在佛滅度第一百年到第六百年間,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時期,所以這時期中所傳的教法,是以聲聞乘為中心的三乘共法。
然所傳的三乘共法,雖以聲聞乘為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說全然烏有、不過因這時期中聲聞教法特别光大發展,大乘佛法伏于其中,隐沒而不彰罷了。
因為當時都以聲聞人的眼光去觀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隐蔽而難以顯彰。
是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個弘盛小乘佛法的時期。
2大乘興盛時期在佛滅度後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間,為第二時期的佛教。
在第一時期漸次因諸部的意見分歧,經了許多的決裂,緻使整個正統傳持佛教的威權,漸形失墜;并以當時的佛法已漸漸地傳播擴大到印度之外了,而衆人的思想亦漸進于複雜了。
恰有馬鳴菩薩等應運而生,作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
龍樹繼承而興起,乃至提婆、無着、世親等接踵而出,闡揚大乘教義,遂使素來隐沒不彰的大乘佛法,如雨後的春枝發揚茂盛而開出燦爛耀目的花朵了!但在這時期中聲聞乘的教法,并非就斷絕了流傳。
不過因大乘性相的教義特别發展、弘盛,發揮光大,小乘教義附屬于其中流傳,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個反比例。
但在龍樹時代,還是對破小乘而顯揚大乘。
至于無着時代,便由大乘提攜小乘了。
這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二個大乘弘盛的時期。
3密咒興盛的時期這從千二百年以後的時代,當時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精深而嚴密;同時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于民間,而一般崇信的人們,由祟信而要求實行。
佛法既然普遍民衆,又重于實踐修持的要求,于是就有一龍智菩薩出來,弘揚真言陀羅尼的密法,遂緻密法流行發達,極隆盛于一時了。
但在這時期中亦并非大小乘教法就斷絕了流傳,不過以陀羅尼真言密法特别發達弘盛,其餘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流行。
而小乘教法幾于湮沒。
這時佛法雖普遍流行,而不重于教理,但偏于密咒的傳持,濫同民俗的風習,遂令婆羅門教乘之崛興而弘盛,緻佛法反慚趨于衰落,乃至後來的印度佛教竟趨于頹敗而幾乎絕響為止!是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三時期佛法的狀況。
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時代弘盛傳播,上面曾說,靠着佛教中特殊的中堅分子,遇着時代的特殊機緣,所以得到特殊的發展。
可是現在印度的佛法,已處于絕響的境地,沒有純正的佛教可言了。
雖然,佛教在即度三個時期中特殊發展的部份,曾經分别流行于各處,成為現存于世界的佛教。
第二系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于高麗、日本、安南等處。
第三系是以西藏為中心──西藏亦屬于中國範圍,現在所謂「五族共和」,西藏是其一。
雖然,其語言、文字、風尚習慣等等皆迥異于中國内地,故另成為一系──,由西藏流傳于蒙古與西北、東北、及尼泊爾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