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論曰。
轉法輪具四義。
一輪二轉三方四降敵。
輪者大乘以無生滅觀為體。
小乘以生滅觀為體。
大乘無生觀為輪。
略具十義。
一唯聖王有餘人則無。
唯無所得聖王有此無生滅觀。
有所得人則無。
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
佛菩薩了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得無生觀非破生滅故有無生也。
方便品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輻辋具足。
無生觀圓則衆行皆備。
四自在王前導。
以無生觀常居衆行之首。
五餘人不能壞。
天魔外道不能壞。
六能摧怨敵。
得無生觀能破一切生心動念。
七停空不堕。
得無生觀常在實相虛空不複退轉。
八圓而無際。
得無生觀離斷常諸邊。
九上下回轉。
得無生觀能于生無生不相妨礙。
如法身無生無處不生。
以無生故諸趣門閉。
即是上回無處不生而生五道。
謂下轉也。
十速疾得無生觀心無所礙。
一念遍知。
所言輪者轉輪為義。
前佛得如實悟授于後佛。
衆生不盡輪無息時。
故雲輪轉也。
又輪者謂具足義。
此無生觀無德不含。
如波若說一念具萬行。
又輪者圓正義。
無生實觀圓正不偏也 問。
何故名法輪複名梵輪耶 答。
可軌名法清淨名梵。
十住論雲此輪能除衆生三毒使得清淨。
故雲梵輪。
婆娑雲梵音說故名為梵輪 釋論文已具足。
次論位但一無生中道正觀。
約明昧不同開為四位。
初地至三地名信無生。
四地至六地名順無生。
七地至九地謂真無生。
十地至佛地謂寂滅無生。
即喻四轉輪王也。
又地前亦具四位。
外凡十信信無生。
次十住謂解無生。
十行因無生起行。
十回向明解行具足順無生流。
後四名似輪。
前四名真輪。
似中内外凡。
真中并不并如一乘中釋 問。
何故地前至佛皆無生觀 答。
般若雲菩薩初發心皆學無所得。
以無所得故能從一位至一位耳。
有所得是魔眷屬無道無果。
是故皆學無生 問。
雲何名無生觀 答。
于一切生死涅槃緣之與觀不生心動念。
故名無生。
是故經雲。
動心是魔網。
不動為法印也 次釋轉義。
既以無生為輪即以無轉為轉也。
淨名雲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像法決疑經雲。
鹿園不說鹄樹無言。
善吉雲我無所論乃至不說一字。
大經雲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則名為具足多聞。
此皆無轉而轉。
故言無所言。
但轉有二種。
一者他轉二者自轉。
此二種開三種成佛。
一者法身成佛。
謂坐無生觀道場将滿不二念。
若假諸佛為作因緣故。
無生觀輪于心中轉名為他轉。
二者應身成佛。
謂十地行滿坐于道場無師自悟名為自轉也。
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無。
次明三僧祇劫行滿三十四心成佛。
亦無師自悟得眼智明覺此三藏成佛。
成佛雖多不出此三。
若以本迹而言初一為本。
後二為迹。
大小為論初二大乘後一三藏。
權實而言三藏辨權大乘有權有實。
法身為實成迹身為權成也 次就應身成佛複有自他。
婆娑雲佛在菩提樹下轉自身法輪。
謂自得無漏慧行四谛境。
于鹿園為他身轉法輪。
謂陳如等有應發之慧須佛言教為其扣發名為他轉。
但自轉之義就初成道。
此義則短。
從爾已後皆屬他轉。
故他轉時長。
小乘既爾大乘亦同也 次明方義。
轉必有方所即是轉境義。
若爾小乘生滅觀照四谛境。
故輪于四方轉。
大乘明無生滅觀于一實谛方轉也 問。
雲何爾耶 答。
小乘以苦集為相生。
滅道為還滅。
境即生滅觀亦複然。
故生滅境發生滅觀。
生滅觀照生滅境。
所以言生滅之輪四方轉也。
大乘則明不苦不集故不生。
不道不滅故無滅。
故名一谛。
以無生滅一谛發不生滅一觀。
無生滅一觀照無生滅一境。
故雲無生滅輪于一谛方轉也。
然轉輪既是無轉而轉。
境生亦無生而生。
無轉而轉雖轉不照。
無生而生雖生不發也。
次明小乘之輪于四方轉。
大乘亦爾。
但小乘于有量四方轉。
大乘于無量四方轉 問。
小乘有量故有生滅。
大乘無量亦有生滅。
量無量乃異。
生滅觀應同耶 答。
亦不同也。
大乘明苦者如大經雲。
解苦無苦為苦谛。
又雲五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豈同小乘逼惱為苦。
已有還無稱為滅耶 次明降怨即辨輪用。
小乘于四谛方轉降四谛下怨。
正觀之輪于一實谛方轉降生滅斷常怨也。
又小乘輪于有量四谛轉降有量四谛下惑。
大乘輪于無量四谛方轉降無量四谛下惑也 次明權實。
以内照四谛為實智。
外說教為權智者。
佛自轉法輪則轉之與輪皆是實智。
若為衆生轉法輪者則所轉之輪為實智。
能轉之教為權智也 次明教智兩輪 問。
大經雲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為轉法輪也。
此用何物為轉雲何為輪耶 答。
可具二義。
一者佛教為能轉。
衆生智為所轉之輪。
以諸佛說法皆能生物智慧故。
以佛教為能轉。
衆生之智為所轉之輪也。
二者以教為所轉之輪。
以佛智為能轉也。
所以然者佛二智能說二谛。
二谛之教為所轉之輪也 問。
前雲教為能轉。
衆生二智為所轉之輪。
與後相違雲何會通耶 答。
佛為衆生轉法輪要須具二種能所。
一者以二智說二輪。
則二智為能轉。
二谛教為所轉之輪。
二者二谛教複能發生衆生二智。
則二谛教為能轉。
衆生二智為所轉之輪也。
初則智能谛所。
次則谛能智所也 問。
就佛自轉亦有能所不耶 答。
佛二谛能發生佛二智。
則二谛為能轉佛智為所轉之輪。
合前則有三種能所也 問。
教雲何名輪 答。
教有摧邪顯正之能亦名輪也。
以智為輪通自他。
以教為輪但為他也 問。
智教為輪出何文耶 答。
大經雲。
凡有所說皆名為轉法輪此教也。
淨名雲得無生忍轉不退輪。
以智為輪也。
十住論具出二解。
一雲十二種行為輪。
十二種行謂眼智明覺此用智為輪。
二雲分别三乘之法名轉法輪。
用教為輪也 次明三輪義。
一為聲聞轉四谛此則三轉謂示勸證也。
為緣覺明再轉。
謂十二因緣相生及以還滅也。
為菩薩說六度輪。
但明一轉。
不三說六度。
亦不言有生滅二也 問。
何以知然耶 答。
法華經文自作此判。
四谛則言三轉。
十二因緣則言生滅。
六度直說而已也 問。
何故爾耶 答。
示聲聞根鈍故三轉。
示緣覺中根故再轉。
示菩薩上根故一轉也。
次明通方義者。
聲聞既三轉。
餘二亦然互例也。
又通者三乘人同觀十二因緣。
故得通為三乘人轉十二因緣法輪。
但就十二因緣教可分二位。
為二乘人說生滅十二因緣故名為二轉。
為菩薩說無生滅一中道正觀名為一轉。
故中論雲。
前于聲聞法中說生滅十二因緣。
次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因緣。
生滅十二者即是相生及還滅也。
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者。
十二本不生今亦不滅也。
次明四谛通别者。
為二乘人說有量聖谛。
為菩薩說無量聖谛 問。
何文明為緣覺人說四谛耶 答。
十二相生即苦集。
還滅即滅道。
義可知。
又釋論往生品雲。
菩薩若證四谛成辟支佛。
即共文也。
次明六度通别者。
通得為三乘人說六度。
大品發趣品雲。
阿羅漢辟支佛諸佛因六波羅蜜到彼岸。
攝大乘論雲。
凡夫二乘皆有六。
但六不同菩薩耳 問。
若三乘皆六者。
亦應但名波羅蜜不 答。
二乘人行此行到涅槃彼岸。
亦稱波羅蜜。
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故。
比菩薩非波羅蜜耳。
又釋論明小乘人具有六度。
以佛毗昙即是波若。
定即禅戒為屍羅。
道品中精進即毗梨耶。
能忍呵罵即忍。
有布施即是檀也 問。
六度即是四谛不 答。
六弊相生為苦集。
六行能滅即道谛。
所滅之無謂滅谛。
亦得具四谛也。
次明别釋聲聞三轉義 問。
何故明三轉耶 答。
三世十方諸佛法語不過三。
鹿園之時此是初轉法輪。
示諸佛法所以三說也。
二者為衆生有三根故三說。
釋論第百卷雲。
受法者有三種利根一聞即悟。
中根二聞方解鈍根三說始悟。
婆娑亦作此判也 問。
為五比丘三說四谛。
此中雲何有三根耶 答。
此中有八萬天及五人。
何故無三根耶。
三者發生三慧。
是故三轉初轉生聞慧。
次轉生思慧。
三轉生修慧四者初轉生未知欲知根。
次轉生知根。
三說生知已根。
五者初說生見道。
次說生修道。
後說生無學道 問。
鹿園三說生何物耶 答。
但生未知欲知根。
但生見道而具生三慧。
至見道時是修慧位也 問。
何以然耶 答。
以五人及八萬天皆得初道故也。
又第一說利根人生見道。
中下
轉法輪具四義。
一輪二轉三方四降敵。
輪者大乘以無生滅觀為體。
小乘以生滅觀為體。
大乘無生觀為輪。
略具十義。
一唯聖王有餘人則無。
唯無所得聖王有此無生滅觀。
有所得人則無。
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
佛菩薩了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得無生觀非破生滅故有無生也。
方便品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輻辋具足。
無生觀圓則衆行皆備。
四自在王前導。
以無生觀常居衆行之首。
五餘人不能壞。
天魔外道不能壞。
六能摧怨敵。
得無生觀能破一切生心動念。
七停空不堕。
得無生觀常在實相虛空不複退轉。
八圓而無際。
得無生觀離斷常諸邊。
九上下回轉。
得無生觀能于生無生不相妨礙。
如法身無生無處不生。
以無生故諸趣門閉。
即是上回無處不生而生五道。
謂下轉也。
十速疾得無生觀心無所礙。
一念遍知。
所言輪者轉輪為義。
前佛得如實悟授于後佛。
衆生不盡輪無息時。
故雲輪轉也。
又輪者謂具足義。
此無生觀無德不含。
如波若說一念具萬行。
又輪者圓正義。
無生實觀圓正不偏也 問。
何故名法輪複名梵輪耶 答。
可軌名法清淨名梵。
十住論雲此輪能除衆生三毒使得清淨。
故雲梵輪。
婆娑雲梵音說故名為梵輪 釋論文已具足。
次論位但一無生中道正觀。
約明昧不同開為四位。
初地至三地名信無生。
四地至六地名順無生。
七地至九地謂真無生。
十地至佛地謂寂滅無生。
即喻四轉輪王也。
又地前亦具四位。
外凡十信信無生。
次十住謂解無生。
十行因無生起行。
十回向明解行具足順無生流。
後四名似輪。
前四名真輪。
似中内外凡。
真中并不并如一乘中釋 問。
何故地前至佛皆無生觀 答。
般若雲菩薩初發心皆學無所得。
以無所得故能從一位至一位耳。
有所得是魔眷屬無道無果。
是故皆學無生 問。
雲何名無生觀 答。
于一切生死涅槃緣之與觀不生心動念。
故名無生。
是故經雲。
動心是魔網。
不動為法印也 次釋轉義。
既以無生為輪即以無轉為轉也。
淨名雲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像法決疑經雲。
鹿園不說鹄樹無言。
善吉雲我無所論乃至不說一字。
大經雲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則名為具足多聞。
此皆無轉而轉。
故言無所言。
但轉有二種。
一者他轉二者自轉。
此二種開三種成佛。
一者法身成佛。
謂坐無生觀道場将滿不二念。
若假諸佛為作因緣故。
無生觀輪于心中轉名為他轉。
二者應身成佛。
謂十地行滿坐于道場無師自悟名為自轉也。
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無。
次明三僧祇劫行滿三十四心成佛。
亦無師自悟得眼智明覺此三藏成佛。
成佛雖多不出此三。
若以本迹而言初一為本。
後二為迹。
大小為論初二大乘後一三藏。
權實而言三藏辨權大乘有權有實。
法身為實成迹身為權成也 次就應身成佛複有自他。
婆娑雲佛在菩提樹下轉自身法輪。
謂自得無漏慧行四谛境。
于鹿園為他身轉法輪。
謂陳如等有應發之慧須佛言教為其扣發名為他轉。
但自轉之義就初成道。
此義則短。
從爾已後皆屬他轉。
故他轉時長。
小乘既爾大乘亦同也 次明方義。
轉必有方所即是轉境義。
若爾小乘生滅觀照四谛境。
故輪于四方轉。
大乘明無生滅觀于一實谛方轉也 問。
雲何爾耶 答。
小乘以苦集為相生。
滅道為還滅。
境即生滅觀亦複然。
故生滅境發生滅觀。
生滅觀照生滅境。
所以言生滅之輪四方轉也。
大乘則明不苦不集故不生。
不道不滅故無滅。
故名一谛。
以無生滅一谛發不生滅一觀。
無生滅一觀照無生滅一境。
故雲無生滅輪于一谛方轉也。
然轉輪既是無轉而轉。
境生亦無生而生。
無轉而轉雖轉不照。
無生而生雖生不發也。
次明小乘之輪于四方轉。
大乘亦爾。
但小乘于有量四方轉。
大乘于無量四方轉 問。
小乘有量故有生滅。
大乘無量亦有生滅。
量無量乃異。
生滅觀應同耶 答。
亦不同也。
大乘明苦者如大經雲。
解苦無苦為苦谛。
又雲五陰洞達空無所起。
是苦義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豈同小乘逼惱為苦。
已有還無稱為滅耶 次明降怨即辨輪用。
小乘于四谛方轉降四谛下怨。
正觀之輪于一實谛方轉降生滅斷常怨也。
又小乘輪于有量四谛轉降有量四谛下惑。
大乘輪于無量四谛方轉降無量四谛下惑也 次明權實。
以内照四谛為實智。
外說教為權智者。
佛自轉法輪則轉之與輪皆是實智。
若為衆生轉法輪者則所轉之輪為實智。
能轉之教為權智也 次明教智兩輪 問。
大經雲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為轉法輪也。
此用何物為轉雲何為輪耶 答。
可具二義。
一者佛教為能轉。
衆生智為所轉之輪。
以諸佛說法皆能生物智慧故。
以佛教為能轉。
衆生之智為所轉之輪也。
二者以教為所轉之輪。
以佛智為能轉也。
所以然者佛二智能說二谛。
二谛之教為所轉之輪也 問。
前雲教為能轉。
衆生二智為所轉之輪。
與後相違雲何會通耶 答。
佛為衆生轉法輪要須具二種能所。
一者以二智說二輪。
則二智為能轉。
二谛教為所轉之輪。
二者二谛教複能發生衆生二智。
則二谛教為能轉。
衆生二智為所轉之輪也。
初則智能谛所。
次則谛能智所也 問。
就佛自轉亦有能所不耶 答。
佛二谛能發生佛二智。
則二谛為能轉佛智為所轉之輪。
合前則有三種能所也 問。
教雲何名輪 答。
教有摧邪顯正之能亦名輪也。
以智為輪通自他。
以教為輪但為他也 問。
智教為輪出何文耶 答。
大經雲。
凡有所說皆名為轉法輪此教也。
淨名雲得無生忍轉不退輪。
以智為輪也。
十住論具出二解。
一雲十二種行為輪。
十二種行謂眼智明覺此用智為輪。
二雲分别三乘之法名轉法輪。
用教為輪也 次明三輪義。
一為聲聞轉四谛此則三轉謂示勸證也。
為緣覺明再轉。
謂十二因緣相生及以還滅也。
為菩薩說六度輪。
但明一轉。
不三說六度。
亦不言有生滅二也 問。
何以知然耶 答。
法華經文自作此判。
四谛則言三轉。
十二因緣則言生滅。
六度直說而已也 問。
何故爾耶 答。
示聲聞根鈍故三轉。
示緣覺中根故再轉。
示菩薩上根故一轉也。
次明通方義者。
聲聞既三轉。
餘二亦然互例也。
又通者三乘人同觀十二因緣。
故得通為三乘人轉十二因緣法輪。
但就十二因緣教可分二位。
為二乘人說生滅十二因緣故名為二轉。
為菩薩說無生滅一中道正觀名為一轉。
故中論雲。
前于聲聞法中說生滅十二因緣。
次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因緣。
生滅十二者即是相生及還滅也。
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者。
十二本不生今亦不滅也。
次明四谛通别者。
為二乘人說有量聖谛。
為菩薩說無量聖谛 問。
何文明為緣覺人說四谛耶 答。
十二相生即苦集。
還滅即滅道。
義可知。
又釋論往生品雲。
菩薩若證四谛成辟支佛。
即共文也。
次明六度通别者。
通得為三乘人說六度。
大品發趣品雲。
阿羅漢辟支佛諸佛因六波羅蜜到彼岸。
攝大乘論雲。
凡夫二乘皆有六。
但六不同菩薩耳 問。
若三乘皆六者。
亦應但名波羅蜜不 答。
二乘人行此行到涅槃彼岸。
亦稱波羅蜜。
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故。
比菩薩非波羅蜜耳。
又釋論明小乘人具有六度。
以佛毗昙即是波若。
定即禅戒為屍羅。
道品中精進即毗梨耶。
能忍呵罵即忍。
有布施即是檀也 問。
六度即是四谛不 答。
六弊相生為苦集。
六行能滅即道谛。
所滅之無謂滅谛。
亦得具四谛也。
次明别釋聲聞三轉義 問。
何故明三轉耶 答。
三世十方諸佛法語不過三。
鹿園之時此是初轉法輪。
示諸佛法所以三說也。
二者為衆生有三根故三說。
釋論第百卷雲。
受法者有三種利根一聞即悟。
中根二聞方解鈍根三說始悟。
婆娑亦作此判也 問。
為五比丘三說四谛。
此中雲何有三根耶 答。
此中有八萬天及五人。
何故無三根耶。
三者發生三慧。
是故三轉初轉生聞慧。
次轉生思慧。
三轉生修慧四者初轉生未知欲知根。
次轉生知根。
三說生知已根。
五者初說生見道。
次說生修道。
後說生無學道 問。
鹿園三說生何物耶 答。
但生未知欲知根。
但生見道而具生三慧。
至見道時是修慧位也 問。
何以然耶 答。
以五人及八萬天皆得初道故也。
又第一說利根人生見道。
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