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掌錄
關燈
小
中
大
乃辭去。
既而又有寄酒者,士人聞之,再往,作《仁義正論》三篇,大率皆诋釋氏。
李覽之,笑雲:&ldquo公文采甚奇,但前次被公吃了酒,後極索寞。
今次不敢相留,留此酒以自遣懷。
&rdquo聞者大笑。
張文潛嘗言,近時印書盛行,而鬻書者,往往皆士人躬自負擔。
有一士人,盡掊其家所有,約百餘千,買書将以入京。
至中途,遇一士人,取書目閱之,愛其書,而貧不能得。
家以數古銅器,将以貨之。
而鬻書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見喜甚。
乃曰:&ldquo毋庸貨也,我将與汝估其直而兩易之。
&rdquo于是,盡以随行之書,換數十銅器。
亟返其家,其妻方訝夫之回疾。
視其行李,但見二三布囊,磊磈然,铿铿有聲。
問得其實,乃詈其夫曰:&ldquo你換得他這個,幾時近得飯吃?&rdquo士人曰:&ldquo他換得我那個,也幾時近得飯吃?&rdquo因言人之惑也如此,坐皆絕倒。
魯直在鄂,鄂州太守以其才望信重之。
士人以詩文投贽,守必取質于魯直而報之。
一同人投詩,頗纰缪,守攜見魯直,意其一言少助其人。
魯直閱詩,良久無語。
太守曰:&ldquo此詩不知酬以幾何?&rdquo魯直笑曰:&ldquo不必他物,但公庫送與四兩幹艾,于尻骨上作一大炷灸之,且問曰:&lsquo爾後敢複湊分耶?&rsquo&rdquo同人競無所濟。
科場進士程文,多可笑者。
治平中,國學試策,問體貌大臣,進士對策曰:&ldquo若文相公、富相公,皆大臣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rdquo意謂文、富豐碩,馮、沈美少也。
劉原甫遂目沈、馮為&ldquo有貌大臣。
&rdquo又,歐陽永叔主文,試《貴老為其近于親》賦。
有進士散句雲:&ldquo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
&rdquo時哄堂大笑。
李廷彥曾獻《百韻詩》于一上官。
其間有句雲:&ldquo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
&rdquo上官恻然憫之曰:&ldquo不意君家兇禍重并如此。
&rdquo廷彥遽起,自解曰:&ldquo實無此事,但圖對屬親切耳。
&rdquo上官笑而納之。
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ldquo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rdquo一雲:&ldquo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rdquo歐雲:&ldquo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
&rdquo或問之,答雲:&ldquo當此時徒以上罪亦做了。
&rdquo 黃裳酷嗜燒煉。
晚年疾笃,喻諸子曰:&ldquo我死,以大缸一枚坐之,複以大缸覆之,用鐵線上下管定,赤石脂固縫,置之穴中,足矣。
&rdquo 許義方之妻劉氏,以端潔自許。
義方嘗出,經年始歸。
語其妻曰:&ldquo獨處無聊,得無與鄰裡親戚往還乎?&rdquo劉曰:&ldquo自君之出,惟閉門自守,足未嘗履阈。
&rdquo義方谘歎不已。
又問:&ldquo何以自娛?&rdquo答曰:&ldquo惟時作小詩以适情耳。
&rdquo義方欣然,命取詩觀之。
開卷第一篇題雲:&ldquo月夜招鄰僧閑話。
&rdquo 孫巨源内翰,從劉貢父求墨,而吏送達孫莘老中丞。
巨源以其求而未得,讓劉。
劉曰:&ldquo已嘗送君矣。
&rdquo已而,知莘老誤留也。
以其皆姓孫,而為館職,故吏輩莫得而别焉。
劉曰:&ldquo何不取其髯為别?&rdquo吏曰:&ldquo皆胡,而莫能分也。
&rdquo劉曰:&ldquo既是皆胡,何不以其身之大小為别?&rdquo吏曰:&ldquo諾。
&rdquo于是館中以孫莘老為大胡孫學士,巨源為小胡孫學士。
有一故相遠派,在姑蘇嬉遊。
書其壁曰:&ldquo大丞相再從侄某嘗遊。
&rdquo有士人李璋,素好讪谑,題其旁曰:&ldquo混元皇帝三十七代孫李璋繼至。
&rdquo 章子厚與蘇子瞻,少為莫逆交。
一日,子厚坦腹而卧,适子瞻自外來,摩其腹以問子瞻,曰:&ldquo公道此中何所有?&rd
既而又有寄酒者,士人聞之,再往,作《仁義正論》三篇,大率皆诋釋氏。
李覽之,笑雲:&ldquo公文采甚奇,但前次被公吃了酒,後極索寞。
今次不敢相留,留此酒以自遣懷。
&rdquo聞者大笑。
張文潛嘗言,近時印書盛行,而鬻書者,往往皆士人躬自負擔。
有一士人,盡掊其家所有,約百餘千,買書将以入京。
至中途,遇一士人,取書目閱之,愛其書,而貧不能得。
家以數古銅器,将以貨之。
而鬻書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見喜甚。
乃曰:&ldquo毋庸貨也,我将與汝估其直而兩易之。
&rdquo于是,盡以随行之書,換數十銅器。
亟返其家,其妻方訝夫之回疾。
視其行李,但見二三布囊,磊磈然,铿铿有聲。
問得其實,乃詈其夫曰:&ldquo你換得他這個,幾時近得飯吃?&rdquo士人曰:&ldquo他換得我那個,也幾時近得飯吃?&rdquo因言人之惑也如此,坐皆絕倒。
魯直在鄂,鄂州太守以其才望信重之。
士人以詩文投贽,守必取質于魯直而報之。
一同人投詩,頗纰缪,守攜見魯直,意其一言少助其人。
魯直閱詩,良久無語。
太守曰:&ldquo此詩不知酬以幾何?&rdquo魯直笑曰:&ldquo不必他物,但公庫送與四兩幹艾,于尻骨上作一大炷灸之,且問曰:&lsquo爾後敢複湊分耶?&rsquo&rdquo同人競無所濟。
科場進士程文,多可笑者。
治平中,國學試策,問體貌大臣,進士對策曰:&ldquo若文相公、富相公,皆大臣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rdquo意謂文、富豐碩,馮、沈美少也。
劉原甫遂目沈、馮為&ldquo有貌大臣。
&rdquo又,歐陽永叔主文,試《貴老為其近于親》賦。
有進士散句雲:&ldquo睹茲黃耇之狀,類我嚴君之容。
&rdquo時哄堂大笑。
李廷彥曾獻《百韻詩》于一上官。
其間有句雲:&ldquo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
&rdquo上官恻然憫之曰:&ldquo不意君家兇禍重并如此。
&rdquo廷彥遽起,自解曰:&ldquo實無此事,但圖對屬親切耳。
&rdquo上官笑而納之。
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
一雲:&ldquo持刀哄寡婦,下海劫人船。
&rdquo一雲:&ldquo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rdquo歐雲:&ldquo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
&rdquo或問之,答雲:&ldquo當此時徒以上罪亦做了。
&rdquo 黃裳酷嗜燒煉。
晚年疾笃,喻諸子曰:&ldquo我死,以大缸一枚坐之,複以大缸覆之,用鐵線上下管定,赤石脂固縫,置之穴中,足矣。
&rdquo 許義方之妻劉氏,以端潔自許。
義方嘗出,經年始歸。
語其妻曰:&ldquo獨處無聊,得無與鄰裡親戚往還乎?&rdquo劉曰:&ldquo自君之出,惟閉門自守,足未嘗履阈。
&rdquo義方谘歎不已。
又問:&ldquo何以自娛?&rdquo答曰:&ldquo惟時作小詩以适情耳。
&rdquo義方欣然,命取詩觀之。
開卷第一篇題雲:&ldquo月夜招鄰僧閑話。
&rdquo 孫巨源内翰,從劉貢父求墨,而吏送達孫莘老中丞。
巨源以其求而未得,讓劉。
劉曰:&ldquo已嘗送君矣。
&rdquo已而,知莘老誤留也。
以其皆姓孫,而為館職,故吏輩莫得而别焉。
劉曰:&ldquo何不取其髯為别?&rdquo吏曰:&ldquo皆胡,而莫能分也。
&rdquo劉曰:&ldquo既是皆胡,何不以其身之大小為别?&rdquo吏曰:&ldquo諾。
&rdquo于是館中以孫莘老為大胡孫學士,巨源為小胡孫學士。
有一故相遠派,在姑蘇嬉遊。
書其壁曰:&ldquo大丞相再從侄某嘗遊。
&rdquo有士人李璋,素好讪谑,題其旁曰:&ldquo混元皇帝三十七代孫李璋繼至。
&rdquo 章子厚與蘇子瞻,少為莫逆交。
一日,子厚坦腹而卧,适子瞻自外來,摩其腹以問子瞻,曰:&ldquo公道此中何所有?&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