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覺情感
關燈
小
中
大
少量直接的情緒性質。
當然,正是如此,視覺才通過間接連接而無限地擴大它們擁有的情緒範圍。
特别是,有機體缺乏直接的參照來使得視覺和聽覺成為審美感受的基礎。
我們談到情感的時候,其實就像知識一樣:情感越直接&mdash&mdash也就是說,情感越是沒有超出感覺呈現的内容,那麼情感也就越不發達。
我們越是專注于這樣的情感,而且越是忽視情感所依賴的物體或活動,那麼情緒就越是不明确和不發達。
視覺幾乎不會産生直接的愉悅和痛苦,以至于它特别适合作為傳遞更高級的快樂和痛苦的手段。
感覺的特征 然而,即使是視覺,也不能完全免于産生情感。
陽光普照一般都會帶來愉悅,而長時間的黑暗則是令人憂郁的。
連續幾天的陰天,會讓人産生抑郁。
黑色看起來是憂郁的,或者是莊重;而白色則是歡快的。
當和其他色彩相混合時,白色的數量往往影響着色彩的情緒基調,比如紫色和淡紫色的效果是有差别的,藍色和海藍色、紅色和玫瑰紅也是如此。
有些混合色并沒有代表任何情緒基調,比如說灰色和棕色,它們可以被合适地叫作中性色。
這是因為,它們在情感上似乎是完全中性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放棄那些具有強烈的感覺性質的顔色,而是采用中性色彩。
因此,灰色和棕色在衣服、家具等物品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
這和未開化的種族所擁有的品味是完全不同的。
盡管中性色彩使得形狀和圖案等的情緒性質更加明顯,并且不會馬上讓情感興奮起來,但是由于未開化的種族不能欣賞這些更加微妙的愉悅,所以他們的品味還是習慣于在紅色和黃色當中體驗強烈的歡愉。
歌德(Goethe)認為,在光譜中,從紅色到綠色都是增色,因為它們讓情感變得興奮;而從綠色到紫色則是減色,因為它們讓情感沉寂下來。
黃色似乎和溫暖連接在一起,而純藍色則是冷色。
原始部落的品味喜歡增色和暖色。
不過也有可能出現風水輪流轉的情況,那就是現代人在習慣了所謂的優雅品味之後,不再喜歡中性色彩了,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在這些色彩中找到正常情況下本應激起的愉悅情感了。
經曆了一段太過優雅的時期之後,人們的品味重新轉向那些亮色和暖色,而這些顔色曾一度被拒絕,因為它們被認為是野蠻和粗俗的。
理論的應用 可以看到,對感覺情感的讨論是符合我們的理論的。
每一種感覺都代表了一種精神活動。
雖然感覺是一種反應性的機械活動,但它仍然是一種活動;正因如此,我們預期它會産生愉悅和痛苦。
由于感覺中的精神活動并不是純粹形式化的,也并非遵循同一個模式,而是在性質各異的所有感覺系列中确定了它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感覺情感在内容上是豐富多樣的。
由于情感是意識的個人化的一面,所以我們将會發現,感覺變得越客觀化,它越不可能成為直接情感,即感覺情感。
然而,由于知識是自我活動的一種模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變成直接的感覺情感的過程中所丢失的感覺,将會以理智感的形式為媒介而再次出現。
第11章注釋 默裡:《心理學手冊》,第330&mdash348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一卷,第465&mdash499頁;洛采:《微觀世界》,第567&mdash578頁;萊科克:《心智與大腦》,第二卷,第274&mdash293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一卷,第191&mdash201頁和第二卷,第一部分,第88&mdash122頁;布勞巴赫(Braubach):《情感心理學》,第12&mdash39頁;納赫洛夫斯基(Nahlowsky):《情感》,第130&mdash156頁;施奈德:《人的意志》,第117&mdash246頁。
關于氣質,可參考馮特(同前)第二卷第345頁及以後的内容;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125&mdash150頁;烏爾裡齊:《身體與心靈》,第二卷,第129&mdash136頁;布勞巴赫(同前),第112&mdash140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209&mdash216頁;福特拉格:《八篇心理學演講》;以及亨勒的《人類學講義》。
當然,正是如此,視覺才通過間接連接而無限地擴大它們擁有的情緒範圍。
特别是,有機體缺乏直接的參照來使得視覺和聽覺成為審美感受的基礎。
我們談到情感的時候,其實就像知識一樣:情感越直接&mdash&mdash也就是說,情感越是沒有超出感覺呈現的内容,那麼情感也就越不發達。
我們越是專注于這樣的情感,而且越是忽視情感所依賴的物體或活動,那麼情緒就越是不明确和不發達。
視覺幾乎不會産生直接的愉悅和痛苦,以至于它特别适合作為傳遞更高級的快樂和痛苦的手段。
感覺的特征 然而,即使是視覺,也不能完全免于産生情感。
陽光普照一般都會帶來愉悅,而長時間的黑暗則是令人憂郁的。
連續幾天的陰天,會讓人産生抑郁。
黑色看起來是憂郁的,或者是莊重;而白色則是歡快的。
當和其他色彩相混合時,白色的數量往往影響着色彩的情緒基調,比如紫色和淡紫色的效果是有差别的,藍色和海藍色、紅色和玫瑰紅也是如此。
有些混合色并沒有代表任何情緒基調,比如說灰色和棕色,它們可以被合适地叫作中性色。
這是因為,它們在情感上似乎是完全中性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放棄那些具有強烈的感覺性質的顔色,而是采用中性色彩。
因此,灰色和棕色在衣服、家具等物品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
這和未開化的種族所擁有的品味是完全不同的。
盡管中性色彩使得形狀和圖案等的情緒性質更加明顯,并且不會馬上讓情感興奮起來,但是由于未開化的種族不能欣賞這些更加微妙的愉悅,所以他們的品味還是習慣于在紅色和黃色當中體驗強烈的歡愉。
歌德(Goethe)認為,在光譜中,從紅色到綠色都是增色,因為它們讓情感變得興奮;而從綠色到紫色則是減色,因為它們讓情感沉寂下來。
黃色似乎和溫暖連接在一起,而純藍色則是冷色。
原始部落的品味喜歡增色和暖色。
不過也有可能出現風水輪流轉的情況,那就是現代人在習慣了所謂的優雅品味之後,不再喜歡中性色彩了,因為他們再也無法在這些色彩中找到正常情況下本應激起的愉悅情感了。
經曆了一段太過優雅的時期之後,人們的品味重新轉向那些亮色和暖色,而這些顔色曾一度被拒絕,因為它們被認為是野蠻和粗俗的。
理論的應用 可以看到,對感覺情感的讨論是符合我們的理論的。
每一種感覺都代表了一種精神活動。
雖然感覺是一種反應性的機械活動,但它仍然是一種活動;正因如此,我們預期它會産生愉悅和痛苦。
由于感覺中的精神活動并不是純粹形式化的,也并非遵循同一個模式,而是在性質各異的所有感覺系列中确定了它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感覺情感在内容上是豐富多樣的。
由于情感是意識的個人化的一面,所以我們将會發現,感覺變得越客觀化,它越不可能成為直接情感,即感覺情感。
然而,由于知識是自我活動的一種模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變成直接的感覺情感的過程中所丢失的感覺,将會以理智感的形式為媒介而再次出現。
第11章注釋 默裡:《心理學手冊》,第330&mdash348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一卷,第465&mdash499頁;洛采:《微觀世界》,第567&mdash578頁;萊科克:《心智與大腦》,第二卷,第274&mdash293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一卷,第191&mdash201頁和第二卷,第一部分,第88&mdash122頁;布勞巴赫(Braubach):《情感心理學》,第12&mdash39頁;納赫洛夫斯基(Nahlowsky):《情感》,第130&mdash156頁;施奈德:《人的意志》,第117&mdash246頁。
關于氣質,可參考馮特(同前)第二卷第345頁及以後的内容;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125&mdash150頁;烏爾裡齊:《身體與心靈》,第二卷,第129&mdash136頁;布勞巴赫(同前),第112&mdash140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209&mdash216頁;福特拉格:《八篇心理學演講》;以及亨勒的《人類學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