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揚州城守紀略

關燈
公檄各鎮兵來援,皆觀望不赴,劉肇基、何剛,率所部入城共守。

    城陷之日,何剛以弓弦自缢死。

    剛,上海舉人,崇桢十七年春正月,上書烈皇帝,請纓自效者也。

    肇基以北兵未集,請乘其不備,背城一戰。

    公曰:“銳氣未可輕試,姑養全力以待之。

    ”及大兵自泗州取紅衣炮至,一鼓而下。

    肇基率所部四百人,奮勇巷戰,力盡皆死。

     先是有使自北來,自稱燕山衛王百戶,持書一函,署雲:“豫王緻書史老先生閣下。

    ”史公上其書于朝,而厚待使者,遣之去。

    至是大兵既集,降将李遇春等,以豫王書來說降。

    又父老二人,奉豫王令,至城下約降。

    因缒健卒下,投其書并父老于河,李遇春走。

    豫王複以書來者凡五六,皆不啟,投之火中。

    部将押佳者,本降夷也,匹馬劫大兵營,奪一馬,斬一首而還。

    公賞以白金百兩。

    是時,李成棟駐高郵,劉澤清與淮陽巡撫田仰駐淮安,皆擁兵不救。

    大兵攻圍甚急,外援且絕,饷亦不繼,而高岐風、李栖鳳,将欲劫史公以應大兵。

    公曰:“揚州吾死所,君等欲富貴,各從其志,不相強也。

    ”李、高中夜拔營而去。

    諸将多從之。

    公恐生内變,皆聽其去,不之禁。

    自此備禦益單弱矣。

    ” 四月十九日,公知事不支,召史得威入,相持哭。

    得威曰:“相國為國殺身,得威義當同死。

    ”公曰:“吾為國亡,汝為我家存。

    吾母老矣,而吾無子女,為吾嗣以事吾母。

    我不負國,汝無負我!”得威辭曰:“得威不敢負相國,然得威江南世族,不與相國同宗,且無父母命,安敢為相國後?”時劉肇基在旁泣曰:“相國不能顧其親,而君不從相國言,是重負相國也。

    ”得威拜受命。

    公遂書遺表,上宏光皇帝,又為書一遺豫王,一遺太夫人,一遺夫人。

    一遺伯叔父及兄若弟。

    函封畢,俱付得威曰:“吾死,汝當葬我于太祖高皇帝之側,其或不能,則梅花嶺可也。

    ”複操筆書曰:“可法受先帝恩,不能雪仇恥,受今上恩,不能保疆士,受慈母恩,不能備孝養。

    遭時不造,有志未伸,一死以報國家,固其分也。

    獨恨不從先帝于地下耳。

    ”書畢,亦付得威。

     二十五日,大兵攻愈急。

    公登陴拜天,以大炮擊之。

    大兵死者數千人。

    俄而城西北崩,大兵入。

    公持刀自刭,參将許謹救之,血濺謹衣。

    未絕,令得威刃之。

    得威不忍。

    謹與得威等數人,擁公下城至小東門。

    謹等皆身被數十矢死,惟得威獨存。

    時大兵不知為史公,公大呼曰:“吾史可法也!”大兵驚喜,執赴新城樓見豫王。

    王曰:“前書再三拜請,不蒙報答,今忠義既成,先生為我收拾江南,當不惜重任也。

    ”公曰:“吾天朝重臣,豈可苟且偷生,得罪萬世!願速死,從先帝于地下。

    ”王反覆說之,不可。

    乃曰:“既為忠臣,當殺之以全其名。

    ”公曰:“城亡與亡,吾死豈有恨?但揚州既為爾有,當待以寬大。

    而死守者,我也。

    請無殺揚州人。

    ”王不答,使左右兵之,屍裂而死。

    阖城文武官皆殉難死。

     初,高傑兵之至揚州也,士民皆遷湖潴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

    及北警戒嚴,郊外人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号,哀聲震地。

    公辄令開城納之。

    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

     公既死,得威被執,将殺,大呼曰:“吾史可法子也!”王令許定國鞫之。

    逾旬,乃得免。

    既免,亟收公遺骸。

    而天暑,衆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

    先是得威以公遺書藏于商人段氏家,至是往段氏,則段氏皆死。

    得威旁徨良久,忽于破壁廢紙中得之,持往南京,獻于太夫人。

    其辭曰:“兒仕宦凡有二十八年,諸苦備嘗,不能有益于朝廷,徒緻曠違定省,不忠不孝,何以立天地之間!今日殉城,死不足贖罪。

    望母委之天數,勿複過悲。

    副将史得威,完兒後事,母以親孫撫之。

    ”其遺夫人書曰:“可法死矣!前與夫人約,當于泉下相俟也!”其遺伯叔父若弟書曰:“揚州旦夕不守,一死以報朝廷,亦複何憾!獨先帝之仇未報,是為大恨耳。

    ”遺豫王書不得達,其辭曰:“敗軍之将,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

    身死封疆,實有餘恨。

    得以骸骨歸葬鐘山之側,求太祖高皇帝鑒此心,于願足矣。

    宏光元年四月十九日,大明罪臣史可法書。

    ” 當揚州圍時,總兵黃斌卿、鄭彩守京口常鎮,巡撫楊文骢駐金山。

    五月初十日夜,大霧橫江,大兵數十人,以小舟飛渡南岸,兵皆潰。

    鎮海将軍鄭鴻逵,以水師奔福建。

    黃斌卿、鄭彩、楊文骢,皆相繼走。

    鎮江遂失。

    而汴城伯趙之龍,已先于初五日夜,使人赉降書,往迎大兵矣。

    馬士英奉皇太後如杭州。

    上幸太平,入黃得功營。

    十八日,豫王入南京。

    劉良佐來降。

    二十二日夜,良佐率其兵犯駕,左柱國太師靖國公黃得功死之。

    其将田雄、張傑等,奉上如大兵營。

     明年春三月,史得威舉公衣冠及笏,葬于揚州郭外梅花嶺,封坎建碑,遵遺命也。

    已而敕賜旱西門屋一區,以處其母妻,有司給粟帛以養之。

     歲戊子,鹽城人某,僞稱史公,号召愚民,掠廟灣,入淮浦,有司乃拘系公母妻江甯。

    有鎮将曰:“曩者淮揚之下,吾為前鋒,史公實死吾手。

    賊固假托名李者,行當自敗,何必疑其母妻哉?”乃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