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

關燈
憂終不釋。

    天道亦不以聖人之不釋其憂也而息鼓物之功,故曰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天之神功,聖人之憂,相與無窮無盡。

    天人之故隻此而已。

    夫聖人以天化之不齊而不容已于憂也,于是有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思。

    裁成、輔相雲雲,皆《易·系傳》文。

    裁成者,如大地之化或過,則裁制之,使得其宜,如雷電可殛人,今使供人用;風雨寒燠,可為衣服宮室以禦之,皆是也。

    天地之産猶樸,樸者,謂未經制造。

    今以之創成新物,則為益極豐。

    此等新事物,固日出不窮也。

    老氏守樸,便無裁輔之功。

    輔相亦兼有情物言。

    于無情物而加制造是輔相義;于有情物順其天性而扶勉之,使有以自達、自立、自底于善,亦輔相義。

    舜明于庶物,自然科學由此興。

    察于人倫,社會科學由此興。

    皆為裁成、輔相,而不得不有明物察倫之學。

    孔子作《易》,蓋祖述大舜。

    孟子學孔,猶能言其事。

    舜之明物察倫,孟子記之。

    夫裁成天地,輔相萬物,本于聖人之憂也。

    聖人明知天行之不與己同憂,而終不舍其憂,天行謂鼓物之功。

    聖人之健也。

    憂與厭截然不同。

    佛氏對世間起厭離想,《阿含經》可見。

    後來大乘終不脫此。

    吾儒了然于世間之不能無險阻而有憂思,此憂發于萬物同體之仁,而實于物無厭。

    故不忘憂者,恒奮發健進,而樂亦在其中。

    孟子言:“君子有終身之憂,亦有終身之樂。

    ”憂樂交存于中,聖人懷抱正如此。

    憂由于健,此意甚深。

    今人中國人貪淫苟偷,或忘己依人而不知憂,全失健德故也。

    健而有憂,故有裁輔之思。

    《大易》科學思想之根荄,實在乎是。

    此與西人征服自然,絕不同一動機。

    裁輔本乎天道一體之仁而出,非有意宰物也。

    征服由于物我對峙,伸己以宰物,不知有仁也。

    裁輔之強力自性生也,征服之強力從欲發也。

    然則今日科學家發明殺人利器,為侵略者役,非無故也,其源不清也。

    西洋人不識仁,未有本隐之顯之學,此可悲也。

    去歲原子彈發現,說者皆驚其慘酷。

    頗聞人言,科學似不當向人類自毀之方向努力,此意甚善。

    然如何轉移方向,則非識仁不可,孔言求仁,程子言識仁,其旨一也。

    非通隐不可。

    本隐之顯之學,要在通隐。

    通隐即知仁。

    今後世界學術當本《易》學之隐,以融西學推顯之長,而益發揮本隐之顯之妙。

    依西學之顯,以求《易》學本隐之蘊,而益盡其推顯至隐之功,庶幾形下之學科學。

    不滞于粗迹,科學研究所及者,皆化迹也。

    形上之學不遺于器理。

    《易》曰:“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有理則,故雲器理。

    若窮形上者,唯言真如、無為,則與器世間截然為二矣,佛氏之敝也。

    溺虛靜而反知者,亦将遺器理,老氏之敝也。

    上下交符,大道不傷于破碎,宇宙乃複渾全,人生始得所依歸。

    甚盛哉!吾人當竟此奇功,而未可以無所堪任自餒也。

    無所堪任者,言無所堪能、無所任受。

    此亦本佛典。

    衆生可悲在此。

    中西學術,離之兩傷,通之兩美。

    通字與合字異。

    不辨異而言合,是混亂也。

    知其異而求通,自有會合處也。

    餘與穎川先生平生之志,惟此一大事。

    抗戰八年間,餘嘗籌設中國哲學研究所,而世方忽視此事,經費無可募集。

    今穎川與同社諸公紀念範旭東先生,有哲學部之創舉,不鄙固陋,猥約主講。

    餘頗冀償夙願。

    雖學款亦甚枯窘,然陸續增益,将使十人或二十人之團體可以支持永久,百世無替。

    餘雖衰暮,猶願與穎川及諸君子戮力此間,庶幾培得二三善種子贻之來世,旭東先生之精神其有所托矣。

    千裡聚糧,始于跬步,可不勖哉!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望日 熊十力 三、哲學研究部簡章 第一章 學則 一、教學宗旨,規定如下: (甲)上追孔子内聖外王之規。

     (乙)遵守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丙)遵守顧亭林行己有恥之訓。

     附記一:孔子為儒學大祖,其道内聖外王,内謂己,外謂天地萬物。

    修己之功,極于成聖。

    聖者,與天合德之稱。

    故學至内聖而止矣。

    然成己即赅成物,非可斥物于己之外也。

    成物極乎天地位,萬物育,而聖學之全體大用始彰。

    故言内聖必兼顯外王。

    王者往也。

    物莫不歸往乎聖道而遠于惡,是謂之王。

    數千年來,在吾國學術思想界恒居正統之地位。

    中外百家言宜一衷于孔子之道。

    此甲條所由立。

    哲學不當反知而當超知。

    參考《講詞》。

    超知境地非有知行合一工夫,無緣得到。

    知行合一雖自陽明子明白提出,而實堯、舜乃至孔子以後賢哲相傳,精髓所在。

    知而不行,必非真知。

    行而無知,即是冥行。

    學者從知行合一處緻力,即未遽臻超知之詣,而終不失為笃實有用之學。

    今之治哲學者,大抵各取偏端細碎之知以資玩弄,而無與于實行,聖學精神消亡殆盡。

    此乙條所由立。

    行己有恥,本為聖訓,而顧亭林先生特揭此言以為宗要。

    先生遭逢否運,憫人盡為禽,故以知恥為學。

    恥之于人大矣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知恥近乎勇。

    此為丙條所由立。

    夫學兼内外,歐、梵可一爐而冶。

    印度之學,于吾儒内聖方面足資參證。

    歐西之學,于吾儒外王方面亦堪攝取。

    知行不二,方入實際理地。

    僅言愛智,猶未足名哲學。

    會歸有恥,下學上達,乃固其基。

    以茲三義恭敬奉持,無敢失墜。

    願多士共勉之。

     二、課程,約分主課、兼治二類如下: (甲)主課。

    複為三項:一、西洋哲學;二、印度哲學;三、中國哲學。

     附記二:中國哲學列後者,示所歸宗故,非緩之也。

    夫思辨精密,莫善于西洋。

    極論空有,印度佛家談空說有,厥為二教。

    對世智于一切物事迷執為實有,故破彼執而談空。

    對彼聞空而誤墜空見,妄計一切皆空,又說空者空其妄執,不可雲一切皆空,于是說有。

    蕩除知見,莫妙于印度佛法。

    西洋哲學以析物之知見而測萬化真源,何異作繭自縛?不聞佛氏空教,無由蕩執。

    盡人合天,盡人道而合天德,此《易》義也。

    合之一字須善會。

    非以此合彼,實乃即人而天。

    體神化不測之妙于人倫日用之中,體字至此為句。

    莫美于中國。

    遊乎西洋,慎思明辨。

    遊乎印度佛法,蕩一切執。

    歸乎吾儒,默與道契。

    默者,不假思慮也。

    言與道契者,辭窮也。

    夫人能體道,則人外無道也。

    豈以此契彼之謂乎?學者須善會。

    三方者備,而學乃大成。

    夏蟲井蛙,學者宜戒。

     附記三:各課細目及修習次第,随時酌定。

     附記四:科學方法論,諸生在大學時如未深究,猶須補習。

    科學概論亦須涉學,并宜參研。

     學者須精研中外哲學大典。

    若哲學概論一類之書,本無甚價值,然初學決不可不擇其較精之作以供閱覽。

    因哲學上諸大問題及各家派之思想流變,概論亦略可探尋。

     (乙)兼治。

    複為三項:一、社會科學;二、史學;三、文學。

     附記五:社會科學,以廣義言亦攝史學。

    今以史學别出為一項目,自當以中國史為主。

    文學亦不限于中國。

     第二章 組織 三、主任、副主任各一人,由本社社長、副社長兼任,主持本部一切事宜。

     主講一人,主持教學一切計劃。

    主講因故出缺時,繼任主講由前任推舉三人至五人,交理事會公決其一,請社長聘任。

     四、指導研究員,為名譽職,無定額。

    由社長、主講聯名禮聘國内著名學者充任。

     五、研究員,無定額。

    須常駐部,自找問題,潛心研究,并指導研究生。

     六、兼任研究員,無定額。

    不駐部,不支薪。

    唯每年須有到部時,如暑假、年假。

    由部供膳宿。

    旅費或酌助。

    其研究工作亦随時函陳主講。

     七、本社研究員于化學專科外,尚有餘力研究哲學者,得兼本部研究員,但不兼薪。

     附記六:研究員不分級者,今大學教師雖分級而事實上極濫,徒虛立多級,增長衰俗之地位欲,甚無謂。

    今日言學,當還淳樸之風,絕幸進之階。

     八、助理研究員,在研究員督率之下,自由選定工作,并領導研究生。

     九、總務長一人,秉承主任辦理部内一切事務。

    暫由研究員代領。

    事務員三人,分辦會計、庶務、文書等事項。

    本部人員如未至十人以上時,事務員可不用。

    秘書,由研究員兼領。

     十、研究生,無定額。

    其資格以大學文、理、法等科卒業者為限。

    研究生之征集,得并用考試與介紹二法。

    但介紹者必先送論文審查,經主講面試允許後,方可來部。

    研究生津給,參照各大學研究所關于研究生待遇則例酌辦。

    如有力足自給者,情願自給,更佳。

    研究生修業期以三年為限。

    若有特殊成績,得給證書。

    高中卒業生如無力升學而志願來部就學者,經主講考核,如實系可造之材,得收為特别生。

    但特别生至多三名為限。

     十一、設問學部。

    凡好學之士,不拘年齡,不限資格。

    如願來部作相當時期研究者,須先函主任,得同意後,方許入問學部居住,但膳費自理。

     十二、常年經費由本社按月撥發,并得另行募集。

     十三、設理事會。

    其章則另定之。

     十四、本部随時舉行部務會議及學務會議,由主任召集之。

     十五、本章則未盡事宜,得由部務等會議修正之。

     四、哲學研究部理事會簡章 一、定名 本會定名從省,曰黃海社附設哲學研究部理事會。

     二、組織 本社社長、副社長、哲學研究部主任、副主任與哲學部主講,并為本會當然委員。

    本社創辦諸耆德,皆為本會當然委員。

    本社研究員及哲研部研究員,亦得兼本會委員。

    社外名德,熱心贊助哲研部者,得敦聘為本會委員。

    本會會議約分常會、特會二種。

    常會由當然委員随時集會,不必會委全體列席。

    以就近能集會者為限。

    特會須會委全體列席;如有遠隔不便到者,在會期前可由主任與主講先行函商,候複,再約期集會,以其複函交會議公同參酌其意見。

    本會得設理事長,總持會務。

     三、權責 本會有核定哲研部每年預算決算之權。

    哲研部為發展研究工作及購書或印書等事需要重款,不能僅恃社款撥給時,本會得向外募集。

    哲研部經費除由本社按月撥發常款外,應更籌募基金。

    本會須負籌募及保管專責。

    本會對主講提出繼任人選時,得就其所提交之名單内選定其一,請社長敦聘。

     四、哲研部永遠為本社之一部分,雖有基金亦不得脫離本社而獨立,以符紀念範旭東先生之本意。

    此條永為定則。

     五、本簡章未盡事宜,得提議修訂。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望日 通信處:四川五通橋,黃海化學社附設哲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