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綱要
關燈
小
中
大
無固定之分誼。
諸将不服事幼主,皆擁匡胤為帝。
帝即位後,獎勵名節,興儒學。
唐以後,至此乃稱一統緻治之休焉。
宋代新儒學之盛,亦宋祖提倡之效也。
南宋。
宋雖一統,而國力之強,遠不如漢、唐。
中國疆域被胡人割據者,亦多未能收回。
及徽宗、欽宗二帝為金人(胡也)所虜,宋之宗室康王構,南渡至今之杭州。
遂駐此而立為帝,紹中國之正統,是為南宋。
所謂高宗是也。
構昏庸,猶不及東晉元帝,其疆域比東晉更狹矣。
元:南宋之末,為蒙古胡族。
所滅。
蒙古亦号鞑靼,蓋古匈奴之族類。
本無文化,如鳥獸然。
其人強悍善戰,起自北方。
先滅金,次南下而滅我宋室,遂入關而稱帝,改号曰元。
都今之北平。
北平自周時,燕國都于其間。
其後至五代時,胡族有耶律氏,初名契丹,後改為遼,居今之熱河。
後梁時阿保機稱帝。
其境域東至日本海,西至天山,包有今内外蒙古及直隸、山西之北境。
凡九主,二百十年,為金所滅。
遼都于今之北平。
金既滅遼,亦都于此。
元滅金又都于此。
明滅胡元,而成祖複由南京遷都于此。
胡清入關又都之。
民國初年又都之。
故北平之為都也雖久,然真為我之都者,隻燕與大明及民初耳。
元據中國僅九十年。
明: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今江蘇鳳陽人。
以平民起而驅逐胡元于塞北,恢複我漢族之獨立。
遂紹帝位,宅都于今之南京。
至其子成祖皇帝,仍遷都北平,号北京。
自太祖至永明帝之亡,約三百餘年。
而滿清又以胡人侵入吾國矣。
清:滿清,本金人之裔。
金,胡也。
于宋代曾據我國北部稱帝。
金原名女真,姓完顔氏,世居我國東北松花江之東,服屬于遼。
及宋徽宗時,阿骨打稱帝,都會甯,即今吉林,号曰金。
滅遼攻宋,有今東三省、黃河流域各省及江蘇、安徽、淮北之地。
凡九主,一百二十年,為蒙古所滅。
然至明朝,其後裔又盛。
始則臣事我大明皇朝,終乃叛而稱兵入關。
自福臨始據北京。
建年号曰順治。
凡十主,二百六十八年。
溥儀遜位,而中華民國始成立。
胡族之入據中國也,自晉世五胡始。
然五胡十六國皆據我國北部耳,猶未全控我上國也。
至五代迄宋,遼人又據我北部,但據我内地之土宇猶不甚多。
至于金,則内地半為其所據矣,然亦未全控我國也。
及胡元,始完全征服吾族。
幸未百年而明祖起,足以驅除之矣。
明之衰也,滿清又以金之餘孽複興東北,卒入關而統一我中夏。
故胡族之能全據神州者,唯元及清也。
鄂省者,故楚地也,中國内部十餘省之中心也。
中原之民富于民族思想,獨立自由之風,鄂人為甚。
元之盜據中夏也,其勢甚盛。
而徐壽輝、陳友諒、方國珍諸氏,皆起于鄂、閩而稱皇帝,以抗胡元。
明祖因之以成其功。
實則徐、陳、方三帝之力,不可忘也。
清之盜據中土也,二百餘年。
卒因武昌義師勃起,而清運以終。
然則鄂人抗拒異族侵陵之力,有足多者。
今後掃除倭寇,尤殷望于吾三楚之子弟也。
朱子名熹,字元晦,南宋時人。
籍隸安徽婺源。
其父官于閩,生朱子于閩,遂家新安,故朱子亦為閩人。
北宋之初,首倡儒學以抵抗印度佛家思想者,厥為孫明複。
泰山人也。
其弟子石徂徕繼之。
明複作《春秋尊王發微》,明尊主之大義,以救五代之昏亂。
稍後,而胡安定講學湖州,設經義、治事二齋,以教學者。
及濂溪先生周敦頤産于今湖南道縣,作《太極圖說》《通書》,闡明《易》學,始發抒中國固有之哲學思想以拒佛家。
二程夫子出于河南,程颢字伯淳,沒後,人稱為明道先生。
其弟程頤字正叔,居洛之伊川,學者稱伊川先生。
首以《論語》《孟子》及《禮記》中之《大學》《中庸》二篇表而出之,合稱四子書,簡稱四書,定為儒家綱領之要典,為學者所必讀。
明道年五十二而沒,當世未盛行其說。
伊川年七十餘,生平講學甚盛。
曾仕于朝,為群小所厄,貶于今四川之涪陵。
即涪州。
其古今有名之大著&mdash&mdash《易傳》,即作于涪。
今
諸将不服事幼主,皆擁匡胤為帝。
帝即位後,獎勵名節,興儒學。
唐以後,至此乃稱一統緻治之休焉。
宋代新儒學之盛,亦宋祖提倡之效也。
南宋。
宋雖一統,而國力之強,遠不如漢、唐。
中國疆域被胡人割據者,亦多未能收回。
及徽宗、欽宗二帝為金人(胡也)所虜,宋之宗室康王構,南渡至今之杭州。
遂駐此而立為帝,紹中國之正統,是為南宋。
所謂高宗是也。
構昏庸,猶不及東晉元帝,其疆域比東晉更狹矣。
元:南宋之末,為蒙古胡族。
所滅。
蒙古亦号鞑靼,蓋古匈奴之族類。
本無文化,如鳥獸然。
其人強悍善戰,起自北方。
先滅金,次南下而滅我宋室,遂入關而稱帝,改号曰元。
都今之北平。
北平自周時,燕國都于其間。
其後至五代時,胡族有耶律氏,初名契丹,後改為遼,居今之熱河。
後梁時阿保機稱帝。
其境域東至日本海,西至天山,包有今内外蒙古及直隸、山西之北境。
凡九主,二百十年,為金所滅。
遼都于今之北平。
金既滅遼,亦都于此。
元滅金又都于此。
明滅胡元,而成祖複由南京遷都于此。
胡清入關又都之。
民國初年又都之。
故北平之為都也雖久,然真為我之都者,隻燕與大明及民初耳。
元據中國僅九十年。
明: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今江蘇鳳陽人。
以平民起而驅逐胡元于塞北,恢複我漢族之獨立。
遂紹帝位,宅都于今之南京。
至其子成祖皇帝,仍遷都北平,号北京。
自太祖至永明帝之亡,約三百餘年。
而滿清又以胡人侵入吾國矣。
清:滿清,本金人之裔。
金,胡也。
于宋代曾據我國北部稱帝。
金原名女真,姓完顔氏,世居我國東北松花江之東,服屬于遼。
及宋徽宗時,阿骨打稱帝,都會甯,即今吉林,号曰金。
滅遼攻宋,有今東三省、黃河流域各省及江蘇、安徽、淮北之地。
凡九主,一百二十年,為蒙古所滅。
然至明朝,其後裔又盛。
始則臣事我大明皇朝,終乃叛而稱兵入關。
自福臨始據北京。
建年号曰順治。
凡十主,二百六十八年。
溥儀遜位,而中華民國始成立。
胡族之入據中國也,自晉世五胡始。
然五胡十六國皆據我國北部耳,猶未全控我上國也。
至五代迄宋,遼人又據我北部,但據我内地之土宇猶不甚多。
至于金,則内地半為其所據矣,然亦未全控我國也。
及胡元,始完全征服吾族。
幸未百年而明祖起,足以驅除之矣。
明之衰也,滿清又以金之餘孽複興東北,卒入關而統一我中夏。
故胡族之能全據神州者,唯元及清也。
鄂省者,故楚地也,中國内部十餘省之中心也。
中原之民富于民族思想,獨立自由之風,鄂人為甚。
元之盜據中夏也,其勢甚盛。
而徐壽輝、陳友諒、方國珍諸氏,皆起于鄂、閩而稱皇帝,以抗胡元。
明祖因之以成其功。
實則徐、陳、方三帝之力,不可忘也。
清之盜據中土也,二百餘年。
卒因武昌義師勃起,而清運以終。
然則鄂人抗拒異族侵陵之力,有足多者。
今後掃除倭寇,尤殷望于吾三楚之子弟也。
朱子名熹,字元晦,南宋時人。
籍隸安徽婺源。
其父官于閩,生朱子于閩,遂家新安,故朱子亦為閩人。
北宋之初,首倡儒學以抵抗印度佛家思想者,厥為孫明複。
泰山人也。
其弟子石徂徕繼之。
明複作《春秋尊王發微》,明尊主之大義,以救五代之昏亂。
稍後,而胡安定講學湖州,設經義、治事二齋,以教學者。
及濂溪先生周敦頤産于今湖南道縣,作《太極圖說》《通書》,闡明《易》學,始發抒中國固有之哲學思想以拒佛家。
二程夫子出于河南,程颢字伯淳,沒後,人稱為明道先生。
其弟程頤字正叔,居洛之伊川,學者稱伊川先生。
首以《論語》《孟子》及《禮記》中之《大學》《中庸》二篇表而出之,合稱四子書,簡稱四書,定為儒家綱領之要典,為學者所必讀。
明道年五十二而沒,當世未盛行其說。
伊川年七十餘,生平講學甚盛。
曾仕于朝,為群小所厄,貶于今四川之涪陵。
即涪州。
其古今有名之大著&mdash&mdash《易傳》,即作于涪。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