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修中國通史的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此義須反身體會方得。
畢竟率其恒性,無有惡根也。
恒,常也。
人性常于善,而人有不善者,是有生以後,滞于形而囿于染習,非其本性有不善也。
《書》雲恒性,旨深哉!推征群變,而知奇偶相蕩。
有奇數,則有偶數。
而偶複為奇,動蕩不已,是成萬變。
世間無絕對之美,然《剝》《複》相因,終必有《複》之幾焉。
《易》終《未濟》,而未嘗無《既濟》,義深遠哉!又乃觀物之生,以比為用。
《易》之《比卦》,明萬物莫不以相比助而得生。
互助論者,有見于此。
民群生産,均平為不易之原則。
《周禮》與《大學》,皆明此義。
以斯而談,太平何遽不可期耶?然此義淵廣,必會通群經四子,窮其根柢,得其條貫,夫而後可與言《春秋》太平義。
豈徒執守禮文雲乎哉?康有為言三世,空泛膚亂,無義蘊。
其傳自井研廖氏。
藍之質未美欤,猶未足以出青也。
《易》道深度,此姑不談。
要之,求孔氏學者,必主《易》《春秋》,則非餘之讆言也。
傳孔子學者,夙推孟氏。
孟子首明民貴之義。
論選賢,必國人皆曰賢。
論刑,必國人皆曰可殺。
論經濟,必民皆有恒産。
其他勝義無窮,要皆發揮《春秋》由升平進太平義也。
其原本性善,則從形而上學中人性的認識,以樹立其太平理論的基礎。
博大精深哉,孟氏學也。
今人或摘取為政不得罪于巨室一語,以孟子為主張貴族政治,此可歎也。
言固有一時感事而發者。
今各國政界有勢力而系人望者,猶得以巨室言之。
況自孔子時,大夫專國,“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以此證孔子時,貴族政治已漸崩潰。
後來所謂貴族者,不過虛有階位,如今虛君之國,猶存世爵之臣也。
貴族而專政,則被倒也甚速。
春秋世已然,況戰國乎?春秋以來,政權日下逮于民。
故孟子曰:“得乎邱民而為天子,有以也。
”《左傳》中關于人民參決國政的事實很多。
今人謂其時為貴族社會、奴隸社會,豈不怪哉?吾前雲,周代田制、稅制及學校、明堂等,須細心考正者,以此。
因談孟子,而牽連及之。
工藝方面的發明家,則有周公、墨子、公輸子等。
孟子稱公輸子之巧,必多創作。
惜皆失傳。
而周公之羅盤針,其功尤偉雲。
算學發達最早,而《周髀算經》僅存。
當時數學書,散佚者必多。
恐古代數學發展之程度甚高,惜今無從考見耳。
周世塞外諸部衆,凡夷狄、外患等字,今皆不必用。
以本同種類,又諸部在上世本已臣屬中朝故。
猶未甚開化,俗号犷悍。
春秋以後,時向内侵擾。
齊國有管仲者,時相桓公,修明内政。
為列國盟主,能糾合諸侯。
故各國賴以安定,而侵擾者不得逞志雲。
戰國時,孟子始有王伯之辨。
後來宋儒之學,一宗孟子。
故于王伯之辨,尤龂龂焉。
詳孟子所謂王者,謂堯、舜、禹、湯、文、武也。
《孟子》書中屢稱之,謂其皆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絕無一毫矯揉造作,絕無一毫虛僞。
國内之治如此,國外之交亦如此。
故乃率天下以仁,率,倡之也,以身作則,使人皆化之也。
而使天下人皆有以複其本心,任天而動,放道而行。
放,順也。
天者萬物之本真。
理之至實,無虛妄也。
在人則謂之本心。
道亦天也,特變文複言之耳。
無有詐虞,無有侵暴,無有欺诳,無有鉗束。
而天下熙熙焉,皞皞焉,各得分願,率土曠然稱治矣。
王道之旨,蓋如此。
其所謂伯者,謂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等也。
伯者,襲先王仁義之迹,迹者,已然之謂。
是先王已行之事。
而假之以自文,雖做得似仁似義,而實不從其本心流露,徒作僞以欺與國,取巧便。
其處心積慮,則完全在功利上計算。
所标榜者,皆極美之名。
而所為者,乃利令智昏,不顧公誼,卒至一無所利,适得其害也。
在其國際如此。
至其國内之治,凡所以約其民者,約者,約束。
純本其一己之主張,制為法令而以權力強制人民,使之不得不從。
彼直視人民如機械。
其趨事赴功,亦足鼓舞一時,而使民有歡虞之象。
歡虞者,勢不可久,而愁慘随之矣。
伯道之敝,蓋如此。
夫王者之為治也,一本于其不忍人之心。
此不忍人之心,即所謂本心也。
本心者,人皆有之。
孟子是以謂人心之所同然者也。
好仁而惡不仁,好義而惡不義,人心之所同然也。
不仁者,而惡居不仁之名。
不義者,而惡居不義之名。
以此見不仁不義之人,其本心之同然者未嘗不在。
而至為不仁不義者,特執其小己之私,縛于染污之習故耳。
王者,使人各得其本心之所同然,而無以小己之私害之,無以染污之習障之。
人人共得于天性自然之中,自然,謂純任天真,無有僞妄也。
脫然無挂,無有挂礙也。
曠然無害。
無相侵害也。
美哉,盛哉,人道之至尊至樂也,王道所以為大也。
孟子王伯之辨,義至宏遠,蓋本孔氏《春秋》太平之旨,而敷衍之。
真乃義徹人天,德齊覆載矣。
或曰,孟子貶斥伯功,亦已過矣。
其曰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無道桓、文之事者,然《論語》不常言齊桓、晉文耶?不常大管仲之功耶?何孟子言之過乎?答曰:春秋時,五伯行事,猶有先王禮治之遺,當别為論。
未至如戰國時伯術之無所不用其極也。
孔子已雲晉文谲而不正。
然戰國時,複有如晉文者乎?晉文尚能用其民,能合諸侯,而六國已不能也。
至如秦之殘暴,則真如今法西斯主義國家矣。
今列強皆伯道也,而法西斯尤甚。
孟子所以過斥桓、文,惡其開禍亂之源耳。
孔子居春秋時,以管仲有匡天下、禦侵略之功,故盛贊管子之仁。
言各有當也。
或曰:若王、伯之說誠然也,則古代美于後世乎?答曰:如宋儒邵堯夫所雲,則世愈降而愈下矣。
餘謂此問題太大,若詳究之,将累帙不能休。
無已,而簡單言之。
古代天才家之智力,其大處深處,或非後人所能及。
但其條理詳明處,又決不能如後人也。
至古代社會上一般智力的水平線,其下于後代甚遠,亦複何疑?古代聖的道德,自當高過後人,以其渾樸未離故。
若古代社會,雖較後代社會為渾樸,然對于道德行為之判别,則限于經驗尚簡,而未能精到,每有許多不合理的信條,亦安之若素,而不知其非。
後代社會,雖智僞百出,而離其渾樸,然對于道德行為之判别,則又遠非古代所及矣。
夫王道出于古代聖帝明王,而伯道則後王所尚。
孟子一本先王,荀卿法後王。
故公孫醜、萬章之徒,不肯仕于當世;而荀卿之徒李斯,遂相秦焉。
儒家在戰國,已有孟、荀二派,不能相一也。
宋世,朱子與陳同父諸人,亦以王、伯興诤也。
今世列強之治,又皆伯道,與秦為類,尚不敢望春秋五伯。
五伯猶假仁義以行之,今則公然搶奪,公然為兇猘矣。
餘以為今後治道,必本吾固有王道的精神,而參以近世伯治之法度,方可拯茲人類。
若純任伯道,則人類終于自毀而已。
邵堯夫詩曰:“帝皇王伯大鋪張。
”帝謂五帝,皇謂三皇,皆王道也。
堯夫雖尚别有說,今此不從。
吾意隻雲王、伯并用。
百世之下,倘見行焉,猶旦暮遇之也。
中古史,起秦皇并六國稱皇帝時,終唐末五代。
中古史,可分為三期:自秦皇迄東漢之終為第一期。
自三國迄六朝之終為第二期。
自隋文滅陳,統一南北,迄唐末五代之終為第三期。
秦皇并六國,天下始定于一。
此是中國曆史上極大的變局。
前此,如夏至西周,雖确立中央制度,然實際仍是萬國并峙,王朝不過監督于其上而已。
及東周以降,王室亦夷為列國。
爾後諸侯互相吞并,日益劇烈。
逮戰國時,僅餘七雄。
至秦始皇,遂滅六國,改郡縣。
自此,乃确立大一統之規模。
此後,雖時有分裂,要是變亂時偶然的現象,終必複歸于大一統之舊雲。
中國至秦而一統,此實必然的趨勢。
一則中國民性之表現也。
中國人的思想,向來是趨向大同,不喜分化的。
所以在遠古部落時代,就有共主出現,如包羲、神農諸帝,就是那時無數部落的共主。
當時侯國,元來都是部落。
又如塞外的各部,雖有時向内侵暴,然遇中朝有賢聖主政,他們還是各自荒塞外來朝,無有離貳。
即此可見我先民厭分化、愛統一的天性。
二由事勢演進的結果也。
自夏朝大禹确立君位世及之制,王朝地位,日趨鞏固。
及周公厲行中央集權,共主之威愈振。
當時大封同姓功臣,能廢除前代以來許多侯國,足見新王威權之大。
又孟子談王制曰:“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可想見王朝于諸侯有嚴密的統治的法規。
此必周公所定也。
平王東轍以後,周适衰微。
适值楚人崛興,滅國無數。
代周之勢,雖未竟功;統一之業,已開端緒。
楚地不唯全有今長江、珠江兩流域,即中部豫、魯等省,亦多入楚國版圖。
老、莊自昔稱為楚人,實非長江流域諸省人。
其先,大抵是魯、豫間小國,為楚人所并耳。
秦人後起,所與競者,僅餘六國。
而孟子當其時,已有天下定于一之預言。
蓋天下大勢所趨,哲人知之審矣。
三則儒家思想之所促成也。
儒家本持世界主義,不限于自理其國而已。
孔子有太平、大同之義。
《大學》言治,以平天下為鹄。
齊、魯之間,儒學浸漬已深。
楚國則陳良北遊,悅周公、仲尼之道。
燕與三晉,勢弱于齊、楚,而皆依齊、楚為重,其不能不熏染于儒術可知也。
六國之民,既習儒言,而有諸夏統一之蕲向,非若遇異族侵逼,義不共戴也。
又值六國君相昏庸,無以固結民志。
故秦兵東向,而六國勢如土崩。
儒家思想之有利于秦,其一因也。
及秦既夷六國,而所行者,悉反于儒生所期望。
儒者又相率非毀之。
秦皇懼儒生又将不利于己也,于是坑諸儒,而不知适所以速亡秦之禍也。
卒之,秦皇僅為皇漢驅除難,非真能定大一統之業者也。
而儒生之期望,竟獲于漢焉。
綜上三因,天下之勢,至戰國末葉,不得不歸于大一統。
此其所由來者漸也。
中國自大一統以後,利之所在,而弊亦伏焉。
疇昔本部之内,列國并立。
文物制作,互競雄奇。
殆如歐洲列強今日之狀焉。
春秋戰國,政權由貴族而逮平民。
農人夙隸君、公、大夫之家,漸得解放,而為國家之公民。
哲學思想,如十日并出,萬卉齊發。
或為極端個人主義,如春秋時丈人,戰國時楊朱等。
或為極端社會主義,如墨子,許行等。
或為極端國家主義,如管子、商君等。
或為極端世界主義,如墨子及莊子是也。
老子雖非國家主義者,但其主張又有特别處,容當别論。
或亦堅持無政府主義,許行與莊子皆然。
或專主法治,如韓非等。
或始終不廢人治,如墨與老,皆有尚賢意思。
或力主專斷獨裁,如商君等。
或偏尚自由放任。
如莊子等。
種種矛盾,種種沖突,廣漠揚沙,大洋飛浪,千态萬狀,雄哉奇哉。
其唯宣聖,“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窮極至道,萬變不齊,揆之以道。
通以三世。
《春秋》三世義,至為宏遠。
大哉無不包乎!諸子各為偏至之論,俱為孔氏支流,而仍不能不彙歸于孔氏。
原夫道之一,而通其世之變。
則諸子種種不同的主張,莫不各有所當,而各因其時。
《易》之《随卦》曰:“随時之義大矣哉!”執其一,則礙于至理。
通其變,俱适于大道。
如四時之運行,如萬物之并育。
孟子尊孔氏所以喻如樂之大成也。
又戰國時哲學家中,有主知者,如名家等。
有反知者。
如道家。
而孔氏,則于本體論方面,主亡知而默識;于日常經驗界的事物,則不廢知識,而以慎思明辨為功。
此儒學所以為大也。
後來名、道諸家,各取孔學之一端,失其本矣。
綜前所述,學術思想界發展之狀況,奇偉如是。
豈不以諸夏為列國競争之局,而始有此盛事哉?莊子雲“知出乎争”,蓋亦見及此矣。
及一統以後,全國悉為郡縣,人各安其鄉裡。
漢人所謂士食舊德,農服先疇,而無異見異聞,以蕩其知。
社會較為安定,而學術思想亦凝滞而少變化焉。
所謂弊亦伏焉者,此也。
晚周諸子百家之學,至漢而亡失殆盡。
名家、墨家,皆未有聞也。
法家,則置其理論而不究。
道家,亦全失老、莊宏旨。
如窦太後者,或略得于保啬精神乏術,而因托于黃老欤?其他蓋公、黃生之倫,以清淨少事言治。
當擾攘之後,亦一道也。
然其自得淺深何如,今不可考見。
儒家,若董生,雖多守古義,而雜以怪迂。
賈誼,全無思想可言,但文字有粗豪氣,為時所推。
後世名流不學之風,自誼開焉。
其影響之惡,不可言也。
淮南王安,招緻遊客,雜錄晚周百家言,而妄有附益。
本雜家也,而傾向道家為多。
但其言,法出于民衆公意。
又謂法籍禮義,所以禁人君,使無擅斷。
餘民二有筆記一則,載梁氏《庸言》雜志,說此事。
此區區數十字,則晚周法家要義賴以保存,功亦钜矣。
王充《論衡》,膚雜無統紀。
其他,皆可不論。
漢世學術思想,锢陋亦甚矣。
唯經師笃守明堂議政、君位傳賢諸義,敢以死犯時主而不諱。
蒙君文通嘗考之。
史遷于帝制,亦不滿焉。
其列項王本紀、陳王世家,傳貨殖以戒壟斷,傳遊俠以厲民氣,皆有深意。
則以漢興去古未遠,晚周師儒軌範猶存。
後此,遂不可見矣。
漢之學者,除考正六藝外,諸子百氏之故言,亦間有采摭。
而天文、算數之學,亦多能通習,不失古之遺緒。
吏治以循良著稱,必其于政治上實際問題研習有素也。
凡此,皆其可稱者。
然上視晚周,則思想單簡,學術廢墜,為憾多矣。
自漢而下,失學日甚。
著說者,乃至以浮俗雜文充數,而集部盛焉。
老聃曰“絕學無憂”,此實可憂之至也。
豈人智不古若欤?亦大一統之環境使然耳。
又大一統以後,不唯學術思想少變化而已,即政治上,亦利弊參半。
往昔列國之世,各國壤地較小,人民較寡,公朝之政令達于民間也易,君、卿大夫之與人民交接也亦極密,人民之互相團結而參決國政也又甚便。
古代民權發達,良有以也。
自大一統以後,疆土廣遠,而交通難;人民衆多,而接觸難。
天子、相臣與億兆民庶,成疏隔之勢。
每有政令,不易速達。
地方監司守令之賢否,朝廷常不易督察。
偶有英君賢相,能慎選疆吏,精于考課,則吏治可觀,民獲安輯。
然此等君相,不可常有。
故政治敗壞者其常,而修明者其暫也。
人民既互相疏離,而不易團聚。
故日趨散漫,無緣共參國政。
久之,人各自為身家謀,至不以國事為懷。
凡此,皆大一統以後發現之弊也。
然亦有其利焉。
即政府因地大民衆,不得不取放任政策。
常一切任人民之自營,而無所拘迫。
即政治敗壞時,貪官污吏有所誅求剝削,仍自有相當限度。
苟誅求剝削太過,則人民群起反抗。
小則聚衆控告官吏,或竟誅殺官吏。
大則揭竿起義,四海響應,而昏亂之朝廷,随之崩潰矣。
又人民既習于自營,如保甲、書院、義倉等等,多有可觀。
雖組織力未臻強固,然因而導之,則民治之基在是矣。
今自世界大通,交通便利。
東西文化,互相接觸,若比鄰之相與也。
唯廣大國家,廣大民衆,最易為治。
則過去之弊盡去,而未來發展之利,将不可思議也。
是在吾國人好自為之耳。
漢高帝,千古之英傑也,豁達大度,從谏如流。
此等處,切勿随便看過。
史稱其知人善任。
夫領導群倫,開物成務者,唯能用天下之智以為智,而不自任私智焉,所以為大智也;用天下之力以為力,而不恃少數爪牙之力焉,所以為大勇也。
然所以能此者,則豁達大度故耳。
唯豁達大度,故能從谏如流。
如胸中有一毫私吝,則有所蔽焉,有所怙焉,而從谏難矣。
不能從谏,則順乎己者善之,異乎己者嫉之,何以知人?不能知人,何以任人?不能知人任人,而欲毋自害以害天下蒼生,何可得也?漢氏長世,四百餘年。
三代後,國運昌隆,莫與比焉。
高皇帝開基之善,有以緻之也。
近見後生,輕于持論。
乃摘其見秦皇出遊,有“大丈夫當如是”之語。
又叔孫起朝儀,曰“今然後知皇帝之貴”。
以此鄙其心事。
不知人非上帝,安得語語盡善,事事盡美?但從其平生大端趨向而察之,則其賢不肖可論也。
宋祖既君臨天下,鑒五代之禍,常慮諸将有異志也,而務以高官厚祿靡其志,金帛子女柔其氣。
惴惴焉,唯猛士之是懼。
而高皇帝晚年大風之歌,思猛士,守四方,所存不在一己,而在四方。
視彼猜忌材武而思所以柔之者,何如乎?即此一念,而二代興衰之故,從何識矣。
夫大人物之有造于社會國家也,其端甚微,而影響極钜。
可不慎欤? 王船山先生謂高帝起匹夫為天子,是古今一大變局。
吾謂不然。
國體未更也,政權操于君上,如故也,何所謂變局?秦既開一統之基,而不能守位。
則代之者,必出于民間。
此必然之勢也。
秦據關中,而法家之言,獨試驗于其國,而緻富強。
商君孝公之烈,有足多者。
秦地,自周室東遷而後,先王遺俗,日就湮滅。
秦人新造之邦,約之以法,守信不渝,首從上倡。
今人标榜法治者,皆躬先毀法之人,宜其所為與秦異效。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天下事,談何容易哉?然秦以法治,行之一隅而治。
及始皇行之大一統之天下,而竟以速亡。
其故何欤?六國之政,晚雖衰敝,其始,固一遵周先王之遺規,以禮為國者也。
楚之圍宋也,見宋人析骸而炊,易子而食,遂舍而去之。
其伐鄭也,見鄭伯能自下,而謂必能信用其民,亦使複之,而不取其國也。
楚雄南服,而彬彬有禮如是焉。
中原諸國,又不待言。
夫六國之政,皆近于禮治,而未習于法也。
其文化,又素高于秦隴之民。
秦皇一旦欲易之以法治,違其夙習,而又督之以嚴刻。
欲偃然臨天下之上,毋自覆焉,其何可得乎? 清末以來,治史者好為翻案文章,每頌美秦皇,吾不知其果何心也。
秦皇以枭雄之資,承累世之強,壹意兼并,遂夷六國。
諸夏文化,受其摧殘,自是不振。
大一統之局既開,後來人主,恒秉其規,務以力征兼并天下。
人民在大一統而專制之帝政下,絕不利于組織,絕無參政機會。
何者?大一統,則地域廣而人民衆,勢不得相結合以參預國事。
專制,則亦不欲人民與聞國事。
人民與國家關系,僅有納賦與質訟二者而已。
以此養成人民自謀身家的心理,而無所謂國家觀念,無所謂民族觀念,無所謂政治觀念,無所謂公共觀念。
此皆秦皇開其端也。
或曰:戰國之末,不能不一統者,勢也。
焉得罪秦皇?曰:是不然。
使秦皇無兼并之野心,修其内政,發揚文化,而與六國相休息,則勢不能至此。
夫六國之衰微,原因當不簡單,然舉其要者言之,則攻戰太劇,疲敝民力太甚,實主因也。
而六國之疲于攻戰者,則又以秦人兼并之野心,威脅海内,不得甯息故也。
使六國稍弛其攻戰之禍,而各從事内治與文化之發展,中國當不至成為漢以後之局面。
餘以為人類不能無所與競。
但競尚于德慧方面者,則世界所由進化。
武力競争,必不得已而後用之,決不可以太過。
大《易》之道,去泰去甚,至可玩也。
秦皇之夷六國也,疾如飄風。
而其自亡也,亦如狂風不終朝。
元室之縱橫歐亞也,如飓風。
而其結果又何如?此亦可為肆侵略而夷人國者之殷鑒矣。
且秦皇以一統之局,而用愚民之術。
焚書之事,近人雖多為之曲辨,然民間挾書有禁,直至漢惠而後除之。
此猶得曰秦皇未嘗以愚民為事耶?夫撫廣土衆民者,則莫急于開民智,養民力,作民氣,使其練達于集團生活之中。
由地方以達中央,人民皆得表現其力量,而後可為大一統之雄國矣。
今秦皇唯用愚民政策,開此亂端,而漢以來君主盡率由之。
周制外朝詢萬民與學校教民之政,乃至一切良法美意,至秦而蕩然以盡。
秦皇可謂萬世之罪魁矣。
漢之治,先儒謂其雜王、伯。
高帝入關約法三章,疏節闊目,使人坦然昂首天壤,而不虞刑網之密、逼迫之苦,其于王道也近矣。
高帝天資開豁,蕭何能識大體,故所為往往有當于理。
然仁心誠意,保育群生,一舉一措,而不敢以私意幹之。
堯、舜、禹、湯、文、武,所以見稱仲尼者,有以也。
高帝、蕭何,何堪語此?又凡哲王開一代之規,必博采群情,制為大法。
王制,《周官》其書皆有所本,非由後人僞托也。
漢興,大抵因秦舊制,而去其太甚。
挾書之律,至惠帝而後除之。
承秦嚴刻而繼之以苟簡,終未能自樹一代之規。
天下安其簡便,而不可與建皇極,遊康衢。
故漢之衰,而有曹、馬,天下淪于胡焉。
固本之道既虧,馴至人無與立,而獸噬之禍自至。
此處宜深思。
吾于典午之世,有深痛焉。
推本窮源,伯道之餘習使然也。
撫今思昔,使袁氏能以正治國,則民國開基便穩,何至倭寇乘我于今日耶? 戰國時,楚之文化已甚高。
老、莊、屈平,或出于其宗支,或産于其領土,皆道家也。
社會主義者許行,孟子稱其南蠻鴂舌,亦楚人也。
楚自熊繹開疆,雖承周王之化,其後則已雜伯術,而不純為禮治之國焉。
特禮意未盡泯耳。
道家之下流,可雜權術。
楚之變周,有以也。
秦起西都,并六國,而高帝卒以故楚遺民,起而代秦。
漢之治,猶楚之遺緒也,非獨雜秦俗而已。
漢猶繼楚也,何必一姓而後為繼乎? 漢世思想界雖凝滞,然民族力量雄厚。
高帝、蕭何豁達開基。
惠帝仁厚,文、景恭儉,一意休養民力。
及武帝,雄才大略,延攬天下英俊。
自經儒、将才、良吏、谏士、文學、技術之良,博采旁羅,無不畢集。
河工,親身曆視,與文學詠歌,忘其勞苦。
用人勤政如此,故能大振武功。
北開沙漠,除累世之患。
西通西域,今中亞細亞,及印度諸國,多來臣屬,而大秦亦幾至焉。
東北,有今東三省及朝鮮地。
西南,撫有交阯。
日月照臨,無思不服。
皇矣大哉!中國聲威之遠,自三代下,未有盛于此時者也。
夫愚儒之衆,不興神武之君;衰敝之卒,莫出英威之将。
武帝偉大之人物,實自當時社會産生,豈是從天而至乎?吾于是知漢時社會的品質極其優厚。
品者,品格。
質者,性質。
若是卑劣的社會,如何能生出這等英傑來? 衛青、霍去病諸人,氣度雄遠,故能成就偉業。
《淮南王安傳》,稱其問漢大将軍衛青。
于伍被曰:“公以為大将軍何如人也?”被曰:“臣所善者黃義,從大将軍擊匈奴,言大将軍遇士大夫以禮,于士卒有恩,衆皆樂為用。
騎士下山如飛,材力絕人如此&hellip&hellip及谒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将軍号令明,當敵勇,常為士卒先;須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飲;軍罷,士卒已逾河,乃渡。
皇太後所賜金錢,盡以賞賜。
雖古名将弗過也。
”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往。
武帝欲為治第,令視之。
對曰:匈奴不靖,無以家為也。
蓋匈奴諸部,自三代以來,嘗侵暴百姓。
漢初,嘗圍高帝于白登,又緻書嫚辱呂後。
文、景欲休息民力,不輕用兵。
及武帝,始張撻伐。
衛、霍皆志在為民除患,故成非常之功雲。
《漢書·衛霍傳》,幾皆嘲語,将英雄志事,一概埋沒。
班氏識量太淺故也。
文帝玄默恭儉。
三代而下,以學者陟帝位,文帝稱首焉。
帝本治老子哲學,而參用法家之術。
匈奴侵肆,吳王不臣,皆靜以鎮之。
不輕啟兵戎,而汲汲修明政治,百司循規,各舉其職。
海内日漸富庶。
不期與寇競,而寇亦自不能我害焉。
景帝賢明,無改父道。
國家元氣深厚,文、景二帝含育之效也。
武帝興,始資之以擴張,非偶然也夫。
恭儉者,德之基,治之本也。
奢侈盛,而盜竊萌,貨賄行。
百姓死于剝削,萬事敗于冥冥。
内既魚爛,而外患有不至乎?虛文日張,外飾日侈。
輕意肆志,以天下莫予侮也,百姓為可欺也。
曾不知兇猘日同于其旁,禍至而莫禦焉。
昔“子路問君子。
子曰:&lsquo修己以敬。
&rsquo曰:&lsquo如斯而已乎?&rsquo曰:&lsquo修己以安人。
&rsquo曰:&lsquo如斯而已乎。
&rsquo曰:&lsquo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rsquo”甚哉,敬之難言也。
敬者,此心之良知良能,恒時為主于中。
恒時二字,注意。
邪欲不得幹,怠慢不得起,一切虛僞苟便之私,不得而入焉。
以此修己,而一旦居位,則其用人行政,猶有自私自便而害人者乎?猶有自私自便而害百姓者乎?故吾儒治己治人之道,恭敬而已矣。
《論語》言道國之要,節用居一焉。
老氏有三寶,儉居一焉。
孟子曰:“儉者不奪人。
”可罷之務,無益民生之費;撙節一分,即為人民寬一分力,又可為人民多興一分利。
公家之務,必持以儉,而後百事修舉。
否則侈心一萌,手段揮霍已慣,而假公肥私,盜心熾焉。
所盜者,皆人民膏血也。
思之抑何忍乎?文帝平生恭儉,自是三代哲王以後所僅見者,可為萬世法也。
汲黯贛直立朝,武帝不冠不敢見。
嘗面斥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帝亦優禮之。
其以直道為朝廷矜式,所關不亦重乎? 武帝雄才大略,雖置丞相,而恒用順承意志者為之。
公孫弘得志,以此也。
然武帝雖獨裁,而有二善焉,可以無患。
一能受直言盡谏。
汲黯力攻其短,無所避諱,武帝能優容之。
二屢舉賢良文學之士,以共謀議。
《嚴助傳》雲:“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屢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
朝觐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顔師古注:中謂天子之賓客,若嚴助之輩也。
外謂公、卿、大夫也。
大臣數诎。
師古注:謂計議不如助等,每诎服也。
”是時武帝年未二十,即位不久,便廣延郡國賢良文學為賓客,共謀議國事,臨朝與大臣辯論。
帝乃集思廣益,而後斷之于己,施之行事。
此其所以能獨裁,而不至暗于天下得失利病之故也。
又公孫弘雖以曲佞見譏當世,然其為人,守儉約,能含容。
當時材能之士甚多,方方面面,各盡其用,弘未嘗有所排忌。
轅固生教弘曰:“公孫子但正學以言,毋曲學以阿世。
”弘未嘗以為忤也。
若東京以後人,便無此量。
武帝用弘為丞相,含蓄衆流,弼助天工,亦可謂知人善任矣。
張骞冒險而動遠略,班超亦然,皆千載英傑也。
然是時,商旅遠出,逾蔥嶺,越絕塞,貿易通于殊方異俗之國。
中朝使臣與軍隊所至,要皆商旅為之前導也。
當時商業情形,史皆不詳。
其識太陋。
漢時社會,私人講學之風最盛。
諸經師門下,嘗數百或千餘人。
此等材料,官搜考列傳,而彙述之。
漢代用兵西北,所向克捷。
當時交通及馬政,必有可觀,惜史籍不詳。
漢時社會,任俠尚武。
史公《遊俠傳》猶存其概。
班固譏之,陋又甚矣。
桑弘羊祖管、商之術,興榷管之利,所以安邊境,制四夷,成國家大業,功不當在衛、霍下。
伐功怨望,自取誅滅,其人格固無足稱。
朝廷待之,亦稍薄也。
桓寬論鹽鐵,以弘羊為博物通達之士,可謂允矣。
财政、軍事,相關密切。
弘羊之略,宜加考焉。
漢廷儒臣,大抵樂守常而厭遠略者多,故于将帥及計臣,每不喜之。
然尚無結黨橫阻,相率去位,以敗撓大計,如北宋諸儒臣之反對新法者。
然尚無至此為句。
武帝衛、霍、弘羊之成功,賴有此耳。
漢人氣量畢竟廣遠。
但東京以後,此風浸息。
世運升降之故,亦難知也。
蔔式毀家輸邊,意量遠矣。
史家不贊邊功,隐存輕視。
義士愛國之善舉,無所稱揚,何以勸後之民乎? 新莽之篡帝
此義須反身體會方得。
畢竟率其恒性,無有惡根也。
恒,常也。
人性常于善,而人有不善者,是有生以後,滞于形而囿于染習,非其本性有不善也。
《書》雲恒性,旨深哉!推征群變,而知奇偶相蕩。
有奇數,則有偶數。
而偶複為奇,動蕩不已,是成萬變。
世間無絕對之美,然《剝》《複》相因,終必有《複》之幾焉。
《易》終《未濟》,而未嘗無《既濟》,義深遠哉!又乃觀物之生,以比為用。
《易》之《比卦》,明萬物莫不以相比助而得生。
互助論者,有見于此。
民群生産,均平為不易之原則。
《周禮》與《大學》,皆明此義。
以斯而談,太平何遽不可期耶?然此義淵廣,必會通群經四子,窮其根柢,得其條貫,夫而後可與言《春秋》太平義。
豈徒執守禮文雲乎哉?康有為言三世,空泛膚亂,無義蘊。
其傳自井研廖氏。
藍之質未美欤,猶未足以出青也。
《易》道深度,此姑不談。
要之,求孔氏學者,必主《易》《春秋》,則非餘之讆言也。
傳孔子學者,夙推孟氏。
孟子首明民貴之義。
論選賢,必國人皆曰賢。
論刑,必國人皆曰可殺。
論經濟,必民皆有恒産。
其他勝義無窮,要皆發揮《春秋》由升平進太平義也。
其原本性善,則從形而上學中人性的認識,以樹立其太平理論的基礎。
博大精深哉,孟氏學也。
今人或摘取為政不得罪于巨室一語,以孟子為主張貴族政治,此可歎也。
言固有一時感事而發者。
今各國政界有勢力而系人望者,猶得以巨室言之。
況自孔子時,大夫專國,“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以此證孔子時,貴族政治已漸崩潰。
後來所謂貴族者,不過虛有階位,如今虛君之國,猶存世爵之臣也。
貴族而專政,則被倒也甚速。
春秋世已然,況戰國乎?春秋以來,政權日下逮于民。
故孟子曰:“得乎邱民而為天子,有以也。
”《左傳》中關于人民參決國政的事實很多。
今人謂其時為貴族社會、奴隸社會,豈不怪哉?吾前雲,周代田制、稅制及學校、明堂等,須細心考正者,以此。
因談孟子,而牽連及之。
工藝方面的發明家,則有周公、墨子、公輸子等。
孟子稱公輸子之巧,必多創作。
惜皆失傳。
而周公之羅盤針,其功尤偉雲。
算學發達最早,而《周髀算經》僅存。
當時數學書,散佚者必多。
恐古代數學發展之程度甚高,惜今無從考見耳。
周世塞外諸部衆,凡夷狄、外患等字,今皆不必用。
以本同種類,又諸部在上世本已臣屬中朝故。
猶未甚開化,俗号犷悍。
春秋以後,時向内侵擾。
齊國有管仲者,時相桓公,修明内政。
為列國盟主,能糾合諸侯。
故各國賴以安定,而侵擾者不得逞志雲。
戰國時,孟子始有王伯之辨。
後來宋儒之學,一宗孟子。
故于王伯之辨,尤龂龂焉。
詳孟子所謂王者,謂堯、舜、禹、湯、文、武也。
《孟子》書中屢稱之,謂其皆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絕無一毫矯揉造作,絕無一毫虛僞。
國内之治如此,國外之交亦如此。
故乃率天下以仁,率,倡之也,以身作則,使人皆化之也。
而使天下人皆有以複其本心,任天而動,放道而行。
放,順也。
天者萬物之本真。
理之至實,無虛妄也。
在人則謂之本心。
道亦天也,特變文複言之耳。
無有詐虞,無有侵暴,無有欺诳,無有鉗束。
而天下熙熙焉,皞皞焉,各得分願,率土曠然稱治矣。
王道之旨,蓋如此。
其所謂伯者,謂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等也。
伯者,襲先王仁義之迹,迹者,已然之謂。
是先王已行之事。
而假之以自文,雖做得似仁似義,而實不從其本心流露,徒作僞以欺與國,取巧便。
其處心積慮,則完全在功利上計算。
所标榜者,皆極美之名。
而所為者,乃利令智昏,不顧公誼,卒至一無所利,适得其害也。
在其國際如此。
至其國内之治,凡所以約其民者,約者,約束。
純本其一己之主張,制為法令而以權力強制人民,使之不得不從。
彼直視人民如機械。
其趨事赴功,亦足鼓舞一時,而使民有歡虞之象。
歡虞者,勢不可久,而愁慘随之矣。
伯道之敝,蓋如此。
夫王者之為治也,一本于其不忍人之心。
此不忍人之心,即所謂本心也。
本心者,人皆有之。
孟子是以謂人心之所同然者也。
好仁而惡不仁,好義而惡不義,人心之所同然也。
不仁者,而惡居不仁之名。
不義者,而惡居不義之名。
以此見不仁不義之人,其本心之同然者未嘗不在。
而至為不仁不義者,特執其小己之私,縛于染污之習故耳。
王者,使人各得其本心之所同然,而無以小己之私害之,無以染污之習障之。
人人共得于天性自然之中,自然,謂純任天真,無有僞妄也。
脫然無挂,無有挂礙也。
曠然無害。
無相侵害也。
美哉,盛哉,人道之至尊至樂也,王道所以為大也。
孟子王伯之辨,義至宏遠,蓋本孔氏《春秋》太平之旨,而敷衍之。
真乃義徹人天,德齊覆載矣。
或曰,孟子貶斥伯功,亦已過矣。
其曰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無道桓、文之事者,然《論語》不常言齊桓、晉文耶?不常大管仲之功耶?何孟子言之過乎?答曰:春秋時,五伯行事,猶有先王禮治之遺,當别為論。
未至如戰國時伯術之無所不用其極也。
孔子已雲晉文谲而不正。
然戰國時,複有如晉文者乎?晉文尚能用其民,能合諸侯,而六國已不能也。
至如秦之殘暴,則真如今法西斯主義國家矣。
今列強皆伯道也,而法西斯尤甚。
孟子所以過斥桓、文,惡其開禍亂之源耳。
孔子居春秋時,以管仲有匡天下、禦侵略之功,故盛贊管子之仁。
言各有當也。
或曰:若王、伯之說誠然也,則古代美于後世乎?答曰:如宋儒邵堯夫所雲,則世愈降而愈下矣。
餘謂此問題太大,若詳究之,将累帙不能休。
無已,而簡單言之。
古代天才家之智力,其大處深處,或非後人所能及。
但其條理詳明處,又決不能如後人也。
至古代社會上一般智力的水平線,其下于後代甚遠,亦複何疑?古代聖的道德,自當高過後人,以其渾樸未離故。
若古代社會,雖較後代社會為渾樸,然對于道德行為之判别,則限于經驗尚簡,而未能精到,每有許多不合理的信條,亦安之若素,而不知其非。
後代社會,雖智僞百出,而離其渾樸,然對于道德行為之判别,則又遠非古代所及矣。
夫王道出于古代聖帝明王,而伯道則後王所尚。
孟子一本先王,荀卿法後王。
故公孫醜、萬章之徒,不肯仕于當世;而荀卿之徒李斯,遂相秦焉。
儒家在戰國,已有孟、荀二派,不能相一也。
宋世,朱子與陳同父諸人,亦以王、伯興诤也。
今世列強之治,又皆伯道,與秦為類,尚不敢望春秋五伯。
五伯猶假仁義以行之,今則公然搶奪,公然為兇猘矣。
餘以為今後治道,必本吾固有王道的精神,而參以近世伯治之法度,方可拯茲人類。
若純任伯道,則人類終于自毀而已。
邵堯夫詩曰:“帝皇王伯大鋪張。
”帝謂五帝,皇謂三皇,皆王道也。
堯夫雖尚别有說,今此不從。
吾意隻雲王、伯并用。
百世之下,倘見行焉,猶旦暮遇之也。
中古史,起秦皇并六國稱皇帝時,終唐末五代。
中古史,可分為三期:自秦皇迄東漢之終為第一期。
自三國迄六朝之終為第二期。
自隋文滅陳,統一南北,迄唐末五代之終為第三期。
秦皇并六國,天下始定于一。
此是中國曆史上極大的變局。
前此,如夏至西周,雖确立中央制度,然實際仍是萬國并峙,王朝不過監督于其上而已。
及東周以降,王室亦夷為列國。
爾後諸侯互相吞并,日益劇烈。
逮戰國時,僅餘七雄。
至秦始皇,遂滅六國,改郡縣。
自此,乃确立大一統之規模。
此後,雖時有分裂,要是變亂時偶然的現象,終必複歸于大一統之舊雲。
中國至秦而一統,此實必然的趨勢。
一則中國民性之表現也。
中國人的思想,向來是趨向大同,不喜分化的。
所以在遠古部落時代,就有共主出現,如包羲、神農諸帝,就是那時無數部落的共主。
當時侯國,元來都是部落。
又如塞外的各部,雖有時向内侵暴,然遇中朝有賢聖主政,他們還是各自荒塞外來朝,無有離貳。
即此可見我先民厭分化、愛統一的天性。
二由事勢演進的結果也。
自夏朝大禹确立君位世及之制,王朝地位,日趨鞏固。
及周公厲行中央集權,共主之威愈振。
當時大封同姓功臣,能廢除前代以來許多侯國,足見新王威權之大。
又孟子談王制曰:“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可想見王朝于諸侯有嚴密的統治的法規。
此必周公所定也。
平王東轍以後,周适衰微。
适值楚人崛興,滅國無數。
代周之勢,雖未竟功;統一之業,已開端緒。
楚地不唯全有今長江、珠江兩流域,即中部豫、魯等省,亦多入楚國版圖。
老、莊自昔稱為楚人,實非長江流域諸省人。
其先,大抵是魯、豫間小國,為楚人所并耳。
秦人後起,所與競者,僅餘六國。
而孟子當其時,已有天下定于一之預言。
蓋天下大勢所趨,哲人知之審矣。
三則儒家思想之所促成也。
儒家本持世界主義,不限于自理其國而已。
孔子有太平、大同之義。
《大學》言治,以平天下為鹄。
齊、魯之間,儒學浸漬已深。
楚國則陳良北遊,悅周公、仲尼之道。
燕與三晉,勢弱于齊、楚,而皆依齊、楚為重,其不能不熏染于儒術可知也。
六國之民,既習儒言,而有諸夏統一之蕲向,非若遇異族侵逼,義不共戴也。
又值六國君相昏庸,無以固結民志。
故秦兵東向,而六國勢如土崩。
儒家思想之有利于秦,其一因也。
及秦既夷六國,而所行者,悉反于儒生所期望。
儒者又相率非毀之。
秦皇懼儒生又将不利于己也,于是坑諸儒,而不知适所以速亡秦之禍也。
卒之,秦皇僅為皇漢驅除難,非真能定大一統之業者也。
而儒生之期望,竟獲于漢焉。
綜上三因,天下之勢,至戰國末葉,不得不歸于大一統。
此其所由來者漸也。
中國自大一統以後,利之所在,而弊亦伏焉。
疇昔本部之内,列國并立。
文物制作,互競雄奇。
殆如歐洲列強今日之狀焉。
春秋戰國,政權由貴族而逮平民。
農人夙隸君、公、大夫之家,漸得解放,而為國家之公民。
哲學思想,如十日并出,萬卉齊發。
或為極端個人主義,如春秋時丈人,戰國時楊朱等。
或為極端社會主義,如墨子,許行等。
或為極端國家主義,如管子、商君等。
或為極端世界主義,如墨子及莊子是也。
老子雖非國家主義者,但其主張又有特别處,容當别論。
或亦堅持無政府主義,許行與莊子皆然。
或專主法治,如韓非等。
或始終不廢人治,如墨與老,皆有尚賢意思。
或力主專斷獨裁,如商君等。
或偏尚自由放任。
如莊子等。
種種矛盾,種種沖突,廣漠揚沙,大洋飛浪,千态萬狀,雄哉奇哉。
其唯宣聖,“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窮極至道,萬變不齊,揆之以道。
通以三世。
《春秋》三世義,至為宏遠。
大哉無不包乎!諸子各為偏至之論,俱為孔氏支流,而仍不能不彙歸于孔氏。
原夫道之一,而通其世之變。
則諸子種種不同的主張,莫不各有所當,而各因其時。
《易》之《随卦》曰:“随時之義大矣哉!”執其一,則礙于至理。
通其變,俱适于大道。
如四時之運行,如萬物之并育。
孟子尊孔氏所以喻如樂之大成也。
又戰國時哲學家中,有主知者,如名家等。
有反知者。
如道家。
而孔氏,則于本體論方面,主亡知而默識;于日常經驗界的事物,則不廢知識,而以慎思明辨為功。
此儒學所以為大也。
後來名、道諸家,各取孔學之一端,失其本矣。
綜前所述,學術思想界發展之狀況,奇偉如是。
豈不以諸夏為列國競争之局,而始有此盛事哉?莊子雲“知出乎争”,蓋亦見及此矣。
及一統以後,全國悉為郡縣,人各安其鄉裡。
漢人所謂士食舊德,農服先疇,而無異見異聞,以蕩其知。
社會較為安定,而學術思想亦凝滞而少變化焉。
所謂弊亦伏焉者,此也。
晚周諸子百家之學,至漢而亡失殆盡。
名家、墨家,皆未有聞也。
法家,則置其理論而不究。
道家,亦全失老、莊宏旨。
如窦太後者,或略得于保啬精神乏術,而因托于黃老欤?其他蓋公、黃生之倫,以清淨少事言治。
當擾攘之後,亦一道也。
然其自得淺深何如,今不可考見。
儒家,若董生,雖多守古義,而雜以怪迂。
賈誼,全無思想可言,但文字有粗豪氣,為時所推。
後世名流不學之風,自誼開焉。
其影響之惡,不可言也。
淮南王安,招緻遊客,雜錄晚周百家言,而妄有附益。
本雜家也,而傾向道家為多。
但其言,法出于民衆公意。
又謂法籍禮義,所以禁人君,使無擅斷。
餘民二有筆記一則,載梁氏《庸言》雜志,說此事。
此區區數十字,則晚周法家要義賴以保存,功亦钜矣。
王充《論衡》,膚雜無統紀。
其他,皆可不論。
漢世學術思想,锢陋亦甚矣。
唯經師笃守明堂議政、君位傳賢諸義,敢以死犯時主而不諱。
蒙君文通嘗考之。
史遷于帝制,亦不滿焉。
其列項王本紀、陳王世家,傳貨殖以戒壟斷,傳遊俠以厲民氣,皆有深意。
則以漢興去古未遠,晚周師儒軌範猶存。
後此,遂不可見矣。
漢之學者,除考正六藝外,諸子百氏之故言,亦間有采摭。
而天文、算數之學,亦多能通習,不失古之遺緒。
吏治以循良著稱,必其于政治上實際問題研習有素也。
凡此,皆其可稱者。
然上視晚周,則思想單簡,學術廢墜,為憾多矣。
自漢而下,失學日甚。
著說者,乃至以浮俗雜文充數,而集部盛焉。
老聃曰“絕學無憂”,此實可憂之至也。
豈人智不古若欤?亦大一統之環境使然耳。
又大一統以後,不唯學術思想少變化而已,即政治上,亦利弊參半。
往昔列國之世,各國壤地較小,人民較寡,公朝之政令達于民間也易,君、卿大夫之與人民交接也亦極密,人民之互相團結而參決國政也又甚便。
古代民權發達,良有以也。
自大一統以後,疆土廣遠,而交通難;人民衆多,而接觸難。
天子、相臣與億兆民庶,成疏隔之勢。
每有政令,不易速達。
地方監司守令之賢否,朝廷常不易督察。
偶有英君賢相,能慎選疆吏,精于考課,則吏治可觀,民獲安輯。
然此等君相,不可常有。
故政治敗壞者其常,而修明者其暫也。
人民既互相疏離,而不易團聚。
故日趨散漫,無緣共參國政。
久之,人各自為身家謀,至不以國事為懷。
凡此,皆大一統以後發現之弊也。
然亦有其利焉。
即政府因地大民衆,不得不取放任政策。
常一切任人民之自營,而無所拘迫。
即政治敗壞時,貪官污吏有所誅求剝削,仍自有相當限度。
苟誅求剝削太過,則人民群起反抗。
小則聚衆控告官吏,或竟誅殺官吏。
大則揭竿起義,四海響應,而昏亂之朝廷,随之崩潰矣。
又人民既習于自營,如保甲、書院、義倉等等,多有可觀。
雖組織力未臻強固,然因而導之,則民治之基在是矣。
今自世界大通,交通便利。
東西文化,互相接觸,若比鄰之相與也。
唯廣大國家,廣大民衆,最易為治。
則過去之弊盡去,而未來發展之利,将不可思議也。
是在吾國人好自為之耳。
漢高帝,千古之英傑也,豁達大度,從谏如流。
此等處,切勿随便看過。
史稱其知人善任。
夫領導群倫,開物成務者,唯能用天下之智以為智,而不自任私智焉,所以為大智也;用天下之力以為力,而不恃少數爪牙之力焉,所以為大勇也。
然所以能此者,則豁達大度故耳。
唯豁達大度,故能從谏如流。
如胸中有一毫私吝,則有所蔽焉,有所怙焉,而從谏難矣。
不能從谏,則順乎己者善之,異乎己者嫉之,何以知人?不能知人,何以任人?不能知人任人,而欲毋自害以害天下蒼生,何可得也?漢氏長世,四百餘年。
三代後,國運昌隆,莫與比焉。
高皇帝開基之善,有以緻之也。
近見後生,輕于持論。
乃摘其見秦皇出遊,有“大丈夫當如是”之語。
又叔孫起朝儀,曰“今然後知皇帝之貴”。
以此鄙其心事。
不知人非上帝,安得語語盡善,事事盡美?但從其平生大端趨向而察之,則其賢不肖可論也。
宋祖既君臨天下,鑒五代之禍,常慮諸将有異志也,而務以高官厚祿靡其志,金帛子女柔其氣。
惴惴焉,唯猛士之是懼。
而高皇帝晚年大風之歌,思猛士,守四方,所存不在一己,而在四方。
視彼猜忌材武而思所以柔之者,何如乎?即此一念,而二代興衰之故,從何識矣。
夫大人物之有造于社會國家也,其端甚微,而影響極钜。
可不慎欤? 王船山先生謂高帝起匹夫為天子,是古今一大變局。
吾謂不然。
國體未更也,政權操于君上,如故也,何所謂變局?秦既開一統之基,而不能守位。
則代之者,必出于民間。
此必然之勢也。
秦據關中,而法家之言,獨試驗于其國,而緻富強。
商君孝公之烈,有足多者。
秦地,自周室東遷而後,先王遺俗,日就湮滅。
秦人新造之邦,約之以法,守信不渝,首從上倡。
今人标榜法治者,皆躬先毀法之人,宜其所為與秦異效。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天下事,談何容易哉?然秦以法治,行之一隅而治。
及始皇行之大一統之天下,而竟以速亡。
其故何欤?六國之政,晚雖衰敝,其始,固一遵周先王之遺規,以禮為國者也。
楚之圍宋也,見宋人析骸而炊,易子而食,遂舍而去之。
其伐鄭也,見鄭伯能自下,而謂必能信用其民,亦使複之,而不取其國也。
楚雄南服,而彬彬有禮如是焉。
中原諸國,又不待言。
夫六國之政,皆近于禮治,而未習于法也。
其文化,又素高于秦隴之民。
秦皇一旦欲易之以法治,違其夙習,而又督之以嚴刻。
欲偃然臨天下之上,毋自覆焉,其何可得乎? 清末以來,治史者好為翻案文章,每頌美秦皇,吾不知其果何心也。
秦皇以枭雄之資,承累世之強,壹意兼并,遂夷六國。
諸夏文化,受其摧殘,自是不振。
大一統之局既開,後來人主,恒秉其規,務以力征兼并天下。
人民在大一統而專制之帝政下,絕不利于組織,絕無參政機會。
何者?大一統,則地域廣而人民衆,勢不得相結合以參預國事。
專制,則亦不欲人民與聞國事。
人民與國家關系,僅有納賦與質訟二者而已。
以此養成人民自謀身家的心理,而無所謂國家觀念,無所謂民族觀念,無所謂政治觀念,無所謂公共觀念。
此皆秦皇開其端也。
或曰:戰國之末,不能不一統者,勢也。
焉得罪秦皇?曰:是不然。
使秦皇無兼并之野心,修其内政,發揚文化,而與六國相休息,則勢不能至此。
夫六國之衰微,原因當不簡單,然舉其要者言之,則攻戰太劇,疲敝民力太甚,實主因也。
而六國之疲于攻戰者,則又以秦人兼并之野心,威脅海内,不得甯息故也。
使六國稍弛其攻戰之禍,而各從事内治與文化之發展,中國當不至成為漢以後之局面。
餘以為人類不能無所與競。
但競尚于德慧方面者,則世界所由進化。
武力競争,必不得已而後用之,決不可以太過。
大《易》之道,去泰去甚,至可玩也。
秦皇之夷六國也,疾如飄風。
而其自亡也,亦如狂風不終朝。
元室之縱橫歐亞也,如飓風。
而其結果又何如?此亦可為肆侵略而夷人國者之殷鑒矣。
且秦皇以一統之局,而用愚民之術。
焚書之事,近人雖多為之曲辨,然民間挾書有禁,直至漢惠而後除之。
此猶得曰秦皇未嘗以愚民為事耶?夫撫廣土衆民者,則莫急于開民智,養民力,作民氣,使其練達于集團生活之中。
由地方以達中央,人民皆得表現其力量,而後可為大一統之雄國矣。
今秦皇唯用愚民政策,開此亂端,而漢以來君主盡率由之。
周制外朝詢萬民與學校教民之政,乃至一切良法美意,至秦而蕩然以盡。
秦皇可謂萬世之罪魁矣。
漢之治,先儒謂其雜王、伯。
高帝入關約法三章,疏節闊目,使人坦然昂首天壤,而不虞刑網之密、逼迫之苦,其于王道也近矣。
高帝天資開豁,蕭何能識大體,故所為往往有當于理。
然仁心誠意,保育群生,一舉一措,而不敢以私意幹之。
堯、舜、禹、湯、文、武,所以見稱仲尼者,有以也。
高帝、蕭何,何堪語此?又凡哲王開一代之規,必博采群情,制為大法。
王制,《周官》其書皆有所本,非由後人僞托也。
漢興,大抵因秦舊制,而去其太甚。
挾書之律,至惠帝而後除之。
承秦嚴刻而繼之以苟簡,終未能自樹一代之規。
天下安其簡便,而不可與建皇極,遊康衢。
故漢之衰,而有曹、馬,天下淪于胡焉。
固本之道既虧,馴至人無與立,而獸噬之禍自至。
此處宜深思。
吾于典午之世,有深痛焉。
推本窮源,伯道之餘習使然也。
撫今思昔,使袁氏能以正治國,則民國開基便穩,何至倭寇乘我于今日耶? 戰國時,楚之文化已甚高。
老、莊、屈平,或出于其宗支,或産于其領土,皆道家也。
社會主義者許行,孟子稱其南蠻鴂舌,亦楚人也。
楚自熊繹開疆,雖承周王之化,其後則已雜伯術,而不純為禮治之國焉。
特禮意未盡泯耳。
道家之下流,可雜權術。
楚之變周,有以也。
秦起西都,并六國,而高帝卒以故楚遺民,起而代秦。
漢之治,猶楚之遺緒也,非獨雜秦俗而已。
漢猶繼楚也,何必一姓而後為繼乎? 漢世思想界雖凝滞,然民族力量雄厚。
高帝、蕭何豁達開基。
惠帝仁厚,文、景恭儉,一意休養民力。
及武帝,雄才大略,延攬天下英俊。
自經儒、将才、良吏、谏士、文學、技術之良,博采旁羅,無不畢集。
河工,親身曆視,與文學詠歌,忘其勞苦。
用人勤政如此,故能大振武功。
北開沙漠,除累世之患。
西通西域,今中亞細亞,及印度諸國,多來臣屬,而大秦亦幾至焉。
東北,有今東三省及朝鮮地。
西南,撫有交阯。
日月照臨,無思不服。
皇矣大哉!中國聲威之遠,自三代下,未有盛于此時者也。
夫愚儒之衆,不興神武之君;衰敝之卒,莫出英威之将。
武帝偉大之人物,實自當時社會産生,豈是從天而至乎?吾于是知漢時社會的品質極其優厚。
品者,品格。
質者,性質。
若是卑劣的社會,如何能生出這等英傑來? 衛青、霍去病諸人,氣度雄遠,故能成就偉業。
《淮南王安傳》,稱其問漢大将軍衛青。
于伍被曰:“公以為大将軍何如人也?”被曰:“臣所善者黃義,從大将軍擊匈奴,言大将軍遇士大夫以禮,于士卒有恩,衆皆樂為用。
騎士下山如飛,材力絕人如此&hellip&hellip及谒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将軍号令明,當敵勇,常為士卒先;須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飲;軍罷,士卒已逾河,乃渡。
皇太後所賜金錢,盡以賞賜。
雖古名将弗過也。
”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往。
武帝欲為治第,令視之。
對曰:匈奴不靖,無以家為也。
蓋匈奴諸部,自三代以來,嘗侵暴百姓。
漢初,嘗圍高帝于白登,又緻書嫚辱呂後。
文、景欲休息民力,不輕用兵。
及武帝,始張撻伐。
衛、霍皆志在為民除患,故成非常之功雲。
《漢書·衛霍傳》,幾皆嘲語,将英雄志事,一概埋沒。
班氏識量太淺故也。
文帝玄默恭儉。
三代而下,以學者陟帝位,文帝稱首焉。
帝本治老子哲學,而參用法家之術。
匈奴侵肆,吳王不臣,皆靜以鎮之。
不輕啟兵戎,而汲汲修明政治,百司循規,各舉其職。
海内日漸富庶。
不期與寇競,而寇亦自不能我害焉。
景帝賢明,無改父道。
國家元氣深厚,文、景二帝含育之效也。
武帝興,始資之以擴張,非偶然也夫。
恭儉者,德之基,治之本也。
奢侈盛,而盜竊萌,貨賄行。
百姓死于剝削,萬事敗于冥冥。
内既魚爛,而外患有不至乎?虛文日張,外飾日侈。
輕意肆志,以天下莫予侮也,百姓為可欺也。
曾不知兇猘日同于其旁,禍至而莫禦焉。
昔“子路問君子。
子曰:&lsquo修己以敬。
&rsquo曰:&lsquo如斯而已乎?&rsquo曰:&lsquo修己以安人。
&rsquo曰:&lsquo如斯而已乎。
&rsquo曰:&lsquo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rsquo”甚哉,敬之難言也。
敬者,此心之良知良能,恒時為主于中。
恒時二字,注意。
邪欲不得幹,怠慢不得起,一切虛僞苟便之私,不得而入焉。
以此修己,而一旦居位,則其用人行政,猶有自私自便而害人者乎?猶有自私自便而害百姓者乎?故吾儒治己治人之道,恭敬而已矣。
《論語》言道國之要,節用居一焉。
老氏有三寶,儉居一焉。
孟子曰:“儉者不奪人。
”可罷之務,無益民生之費;撙節一分,即為人民寬一分力,又可為人民多興一分利。
公家之務,必持以儉,而後百事修舉。
否則侈心一萌,手段揮霍已慣,而假公肥私,盜心熾焉。
所盜者,皆人民膏血也。
思之抑何忍乎?文帝平生恭儉,自是三代哲王以後所僅見者,可為萬世法也。
汲黯贛直立朝,武帝不冠不敢見。
嘗面斥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帝亦優禮之。
其以直道為朝廷矜式,所關不亦重乎? 武帝雄才大略,雖置丞相,而恒用順承意志者為之。
公孫弘得志,以此也。
然武帝雖獨裁,而有二善焉,可以無患。
一能受直言盡谏。
汲黯力攻其短,無所避諱,武帝能優容之。
二屢舉賢良文學之士,以共謀議。
《嚴助傳》雲:“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屢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
朝觐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顔師古注:中謂天子之賓客,若嚴助之輩也。
外謂公、卿、大夫也。
大臣數诎。
師古注:謂計議不如助等,每诎服也。
”是時武帝年未二十,即位不久,便廣延郡國賢良文學為賓客,共謀議國事,臨朝與大臣辯論。
帝乃集思廣益,而後斷之于己,施之行事。
此其所以能獨裁,而不至暗于天下得失利病之故也。
又公孫弘雖以曲佞見譏當世,然其為人,守儉約,能含容。
當時材能之士甚多,方方面面,各盡其用,弘未嘗有所排忌。
轅固生教弘曰:“公孫子但正學以言,毋曲學以阿世。
”弘未嘗以為忤也。
若東京以後人,便無此量。
武帝用弘為丞相,含蓄衆流,弼助天工,亦可謂知人善任矣。
張骞冒險而動遠略,班超亦然,皆千載英傑也。
然是時,商旅遠出,逾蔥嶺,越絕塞,貿易通于殊方異俗之國。
中朝使臣與軍隊所至,要皆商旅為之前導也。
當時商業情形,史皆不詳。
其識太陋。
漢時社會,私人講學之風最盛。
諸經師門下,嘗數百或千餘人。
此等材料,官搜考列傳,而彙述之。
漢代用兵西北,所向克捷。
當時交通及馬政,必有可觀,惜史籍不詳。
漢時社會,任俠尚武。
史公《遊俠傳》猶存其概。
班固譏之,陋又甚矣。
桑弘羊祖管、商之術,興榷管之利,所以安邊境,制四夷,成國家大業,功不當在衛、霍下。
伐功怨望,自取誅滅,其人格固無足稱。
朝廷待之,亦稍薄也。
桓寬論鹽鐵,以弘羊為博物通達之士,可謂允矣。
财政、軍事,相關密切。
弘羊之略,宜加考焉。
漢廷儒臣,大抵樂守常而厭遠略者多,故于将帥及計臣,每不喜之。
然尚無結黨橫阻,相率去位,以敗撓大計,如北宋諸儒臣之反對新法者。
然尚無至此為句。
武帝衛、霍、弘羊之成功,賴有此耳。
漢人氣量畢竟廣遠。
但東京以後,此風浸息。
世運升降之故,亦難知也。
蔔式毀家輸邊,意量遠矣。
史家不贊邊功,隐存輕視。
義士愛國之善舉,無所稱揚,何以勸後之民乎? 新莽之篡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