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

關燈
職此之由。

    民國八九年間,胡君适之提倡科學方法,用意固善。

    然學者尚不知涵養敏銳之觀察力,不知理道無窮,随在觸悟,惟恃吾人活潑無礙之靈感。

    則雖與之談科學方法,又惡能運用此方法乎?吾國人早失靈感,急宜有哲學修養以蘇複之。

    哲學之深于靈感者,無過《大易》。

    易者,象也。

    其所觀萬化、通萬理者,一由乎取象。

    取象者,靈感之妙也。

    随感所觸,至理躍如呈現。

    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易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者,唯其本之靈感故也。

    學者玩《易》而自涵養其靈感,斯不至頑鈍如木石,而可與言格物窮理之事矣。

    中國古代哲人,其為學也,非徒以習書冊、治理論、玩文辭為務,要在自養其神明,以與天地萬物相流通。

    靈思妙感,随處觸發,無有閉礙而已。

    此非深于《易》者不能知。

    餘潛玩舊學,歸本于《易》,乃知中國科學思想自有根荄在。

    奈何欲向外求科學,而竟自伐其根荄耶?科學不可無根生長,當于中國哲學覓其根荄。

    此固穎川平生信念所在,而亦餘之素懷。

    故凡揚科學而遂棄哲學者,不獨昧于哲學,實亦未了科學也。

     上來言中國科學當以固有儒家哲學即《大易》之道為其根荄而不可斬伐。

    其次,西洋學術與文化,應有中國哲學救其偏弊。

    姑言其略。

    科學無論若何進步,而其研究所及,終限于宇宙之表層,即現象界。

    易言之,即研究一切事物互相關系間之法則。

    至于事物之根源或宇宙實相,實相猶雲本體。

    終非科學所能過問。

    中國哲學以《大易》為宗,其書綱領在雙闡不易、變易二義。

    不易而變易是即體成用,大用流行是名宇宙萬象。

    用由體成,譬如由大海水成衆漚。

    于變易見不易是即用識體。

    如于一一漚而知其各以大海水為體,不可于漚外别覓大海水。

    哲學家談實體與現象者,往往說成二界,是大迷亂。

    《新論》特救此失。

    科學隻從變易方面設定為外在世界而研究之,而不易實體,不易實體四字作複詞用,實體無變易故。

    則科學不可涉及。

    因科學方法以實測為基,必将研究之對象當作客觀獨存之物事。

    而所謂宇宙實相與吾人生命,實非可離為二,故不可作客觀的物事去研究。

    科學豈惟不了不易,即其于變易而假定為外在物事,則其所可研究者隻是大用流行中之粗迹而已,如《易》所謂“窮神知化”者,科學尚不堪語此。

    《論語》記子在川上喟然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中神趣無窮無盡,蓋深達無生而生與生而不有之妙。

    科學何曾識得?近世數理化三大科學成績偉大,最可驚歎,然究是表象的知識。

    語神化則障隔已甚矣。

    今日所需哲學之努力者尚無限。

    《大易》寶典幸存,何不鑽研? 由科學之宇宙觀而說人生,即宇宙為客觀獨存。

    吾人在宇宙中之地位,渺如滄海一粟。

    由中國哲學證會之境地而說宇宙,則天地萬物本吾一體。

    孟子發《大易》之蘊曰:“萬物皆備于我。

    ”曰:“上下與天地同流。

    ”程子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則基于日常實踐中修養工夫深純,達到人欲盡淨,天理流行,直融天地萬物為一己。

    無内外、無古今、無物我、無彼此,動靜一原,體用不二,莊生所謂“遊于無待,振于無竟”者,即此境地。

    在《易》則謂之大人。

    大人者,非與小人為對待之辭,以其體神居靈、冥應真極、獨立無匹,則謂之大人而已矣。

    人生不有此旨,直無人生之意義與價值。

    西洋哲學家、文學家縱有說到吾人生命與大自然為渾一而不可分,要是思議所及,解說道理而已,與中哲證會境界,奚止判若天淵?證會之義極難言,非于此方儒、佛、老諸家修養工夫有深研者,未可與言證會也。

     西洋人無證會之旨,故其智能無論若何精深,而智慧蔽塞,胸量畢竟不能廣大,物我對峙是其生活中之極大缺憾。

    西洋人不能會萬物為一己,頗欲伸張其自我于宇宙之上,常有宰制萬物之思。

    不知者以此為西洋人之大處,而知者則謂無甯以此為西洋人之小處。

    以己勝物,終限于有對,何大之有?西洋人常富于種界劃界之狹隘觀念,以侵略為雄。

    其學術思想素誤也。

     西哲精于思辨,而中哲于此頗忽之,今宜取益西學。

    中哲歸諸體認,即證會。

    而西哲于此亦所未喻,必須趣向中哲,方離戲論,而證實際理地。

    夫中哲不尚思辨,非無故也。

    上智超悟,無事于思辨也。

    且真理不可方物,此中真理一詞最嚴格,蓋指宇宙本體而目之。

    此理不可以實物比方之也。

    非思想所及,非辨辭可表。

    一涉乎思,一形諸辨,即有方所,便與真理不相應。

    惟冥會而無思,默契而忘辨者,其至矣乎!然真極之地,神用斯彰。

    無思而思海波騰,忘辨而辭鋒峻利,固未可滞寂而廢用也。

    通中西之郵,思辨而必歸證會,證會而不廢思辨。

    其庶幾乎?思辨工夫卻是向外追求。

    明儒黃宗羲譏世儒向外求理。

    西哲确如此。

    證會則反己自識,當下即真體呈露,何須向外尋求?夫計執外在世界而自失真宰,此世學之誤也。

    然自識真宰又不妨施設外在世界,沖寞無朕,萬象森然已具,何得廢思辨? 中哲談本體,其根本大義曰體用不二。

    此義《新論》益闡明之。

    唯然,故《易》之《乾》卦曰“群龍無首”,義趣淵廣無邊,至堪玩索。

    萬物皆天命之顯,儒家天命一詞即本體之名。

    無聲臭可得而實涵萬理,備衆善,故謂之天。

    其流行不息,故謂之命。

    一切物莫非天命呈顯,譬如衆漚莫非大海水呈顯也。

    于萬物而知其體即天命,猶之于衆漚而知其體即大海水。

    故一一物,各各本性具足,莊生言:“泰山非大,秋毫非小。

    ”夫剋就物言,泰山秋毫大小之殊甚明。

    若即物而識其體,則秋毫得天命之全,是本性具足;泰山得天命之全,亦是本性具足。

    兩皆具足,何小大可分乎?亦複相望,互為主屬。

    如甲物全具天命,即甲目為主,而視乙物及一切物皆屬同體。

    乙物亦全具天命,即乙目為主,而視甲物及一切物亦皆屬同體。

    萬物互相望,皆如是。

    參考《新論·功能、成物》二章。

    故物莫不互相屬,而無孤立之一物。

    然實各自為主,别無有首出乎一切物之上,得以總主萬物而獨尊者。

    如一微塵,自主自在。

    一切物皆然,是為“群龍無首”。

    龍,神靈之物也,故以象萬物各各本性具足而無一不神也。

     本體亦雲宇宙之心。

    但所謂宇宙之心,實即衆人或萬物各具之心,譬如衆漚各具之水即是大海水。

    非離萬物各具之心外别有獨在之神可名為心也。

    此心含萬理,備衆善。

    其在人倫日用中随感而顯發者,莫非心也。

    如《論語》“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雲雲。

    解者或以為此吾人自律之德目,若從外制之者。

    其實,恭之德即吾心在居處時不放逸,不昏亂;敬之德即吾心在執事時不雜私欲,不肯輕肆失誤;忠之德即吾心在與人交時不敢有一毫虛僞。

    據此而言,恭、敬、忠皆心之顯也,非吾無主于中而徒從外铄也。

    吃緊。

    居處有不恭,執事有不敬,與人有不忠,其時,吾之主人公未嘗不在也,心為身之主宰,故禅宗謂心為主人公。

    今借用之。

    但私欲起而障之,則主人公失其權能,乃若不在耳。

    私欲如何而有?參考《新論》。

    然私欲熾盛之際,陷于不恭、不敬、不忠之大惡,吾人未嘗不内自愧恥。

    足征吾之主人公猶監督于隐微之地,不稍疏懈,否則愧恥無從生也。

    推此而言,人類一切道德行為皆發于吾人内在固有之真源。

    此真源即所謂本體。

    但以其主乎吾身而言,則名之曰心;以之别于私欲,則曰本心。

    《易》之《乾》卦則謂之仁,亦謂之知;孟子、陽明謂之良知;宋儒謂之天理;《新論》謂之性智。

    道德律之異乎法律,即法律純依人與人之關系而制定,是從外而立之約束。

    道德律即純由自我最高無上之抉擇力,随其所感通而應之自然有則。

    道德律恒不受個體生存的條件之限制,如殺身成仁之類。

    由其發自真源,見前。

    自超脫小己之私也。

    于此可識生命本來清淨,此中生命一詞與世俗習用者異義,此即目本體。

    孟子性善之論亦清淨義。

    不受染污,不肯墜退。

    是故明體而後識道德之廣崇。

    廣大崇高。

    西人談道德不澈心源,此心即是宇宙真源,故曰心源。

    向與朱智平君談此,彼亦雲爾。

    知能雖多,而人欲日益猖獗,天性日益淪喪。

    不亦悲乎!心理學研究心作用,首從神經系統征測,即本生理的觀點出發,而不究心體。

    易言之,隻是丢下源頭不講。

    今人隻知行為派将心理作物理來說,其實任何心理學派都不能完全避免此失。

    心理學是科學,其言心不能不以生理為基礎。

    隻從緣形而發、感物而動的現象上來說心,何得不成為物理的看法?故以心理學的見地,而略聞中哲之本體論,直是無法了解,甚至頑鈍無趣,抵死不承認。

    總之,如何是本心?又如何道在吾之本心,即是宇宙實體?此須返己作修養工夫,切實體究才得。

     上來略談中哲本體論。

    吾固知今人決不願聞,然吾終不以今人之不願聞也而遂無言。

    形而上學深窮萬化根源,畢竟是衆理之所彙通,群學之所歸宿。

    嚴又陵先生頗識此意。

    太史公曰:“《易》本隐之顯,《春秋》推顯至隐。

    ”此二語含義極廣大無邊。

    嚴又陵以之附會内籀外籀二術,非無似處,然非其本旨也。

    容别談。

    形上學本隐之顯之學也。

    學不通隐,萬化無源,群學無根,此豈人間小失?西洋雖有形上學,而從思辨上着力,隻是意想之境,實無當于本隐之顯,則謂之無形上學可也。

    形上學非證會不足言,舍《大易》将何求?西洋學術推顯則有之,猶未能推顯以至隐也。

    彼無本隐之顯之學,則其不能推顯至隐,無足怪者。

    然今後科學日進,推顯至極終不明其所以然者,或不求隐而不得。

    隐可喻如大海水,顯可喻如衆漚。

    不可将隐顯判作二重世界。

    中國自昔有本隐之顯之學,得西學而觀其會通,将來可發明者何限?是在吾人努力而已。

     西洋知識論之興,本以古今談本體者紛無定論,于是轉為知識之探讨。

    乃複自畫于此,又置本體論而弗究。

    此非學術界之安于膚淺而自絕于真理之門乎? 理智或知識終不堪得到本體。

    然則求證本體,必别有工夫在。

    談知識論者何曾注意及斯?儒家修養工夫,從人倫日用中涵養察識,上達于窮神知化,可謂至矣。

    涵養與察識二詞義至深廣,須于六經四子及宋明儒書中詳究。

    二氏,佛、老。

    功修均密,佛法視老氏更精微,然必折衷于儒術,庶不緻趣寂而流于反人生。

    此則陽明所常從事,惜其門下未克承之。

    孤懷耿耿,不能無望于後之人矣。

    西洋人距此事太遠。

    天運推移,或有會心之日。

     哲學要在體現真理,非可以著書持說為能事。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