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
關燈
小
中
大
使見役于形氣。
或問:形氣豈非惡之源?答曰:汝大誤。
形氣非離仁體而别有本,亦是從仁體顯現。
但仁體之流行必以形氣為資具,便有時反為資具所役。
大凡用資具者,往往有被用于資具的危險。
試思之,極有味。
易言之,吾人日常生活能自超脫于小己軀殼之拘礙,而使吾之性分得以通暢,性分即謂仁體。
自然與天下群生同其憂樂,生心動念,舉手下足,總不離天地萬物一體之愛。
人類必到此境地,而後能運用科學知能以增進群生福利,不至向自毀之途妄造業也。
夫求仁之學,源出《大易》。
《論語》全部,苟得其意,不外言仁。
世儒但知《論語》有明言仁之若幹條,不知無一字非言仁也。
宋明諸師猶承此心傳。
老持慈寶,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慈&hellip&hellip”佛蓄大悲。
真理所在,千聖同歸,非獨儒家以此為學也。
今後生談哲學者,崇西洋而賤其所固有,苟以稗販知識資玩弄,至将學問與生活分離,仁學絕而人道滅矣。
吾方欲進西人于仁學,而族間猶自難為。
悲夫悲夫!吾誰與歸? 西洋自科學發達以來,社會與政治上之各種組織日益嚴密。
此其福之所在,亦見禍之相乘。
夫人類自當擴大集體生活,雲何可無組織?然組織不可過分嚴密,至流于機械化,使個人在社會中思想與言論等一切無自由分。
然組織三字至此為句。
個人失其思想等自由,即個人全被毀壞。
此于社會亦至不利。
個人之在社會,如四肢之在全身。
四肢有一部失其活動力,而全身不利。
個人不得自由發展,而社會又何利之有?尤複當知,集團之組織如過分嚴密,則将有枭桀之富于野心者出于其間,且利用此等組織,視群衆如機械而唯其所驅動。
将以侵略之雄圖擾亂天下,毀滅人類,而不慮自身與族類亦必與之俱殉。
若希特勒之所為是其征也。
故人類必須擴大集體生活,但必以個人之尊嚴為基礎。
而集團中之一切公共規律與各種機構,必不可妨害各個人之自由。
将使各個人皆得以自由發舒之精神,而遵互相協和之正軌,使社會成為有機體之發展,不至機械化。
則野心家不得刍狗萬物,而人類之幸福可期矣。
《大易》之社會政治理想,依據其玄學上“群龍無首”之宇宙觀,必以輔贊各個人之自主自治為主旨,而成立共同生活之結構。
如《禮運》之大同規劃,即依據此義。
參考《讀經示要》。
其中最要者,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與“貨不必藏于己,力不必為己”諸條,皆所以導揚其協和精神,去個人自營之私,以适宜于集體生活。
然于思想及言論等,均無有納于一軌、冶于一爐之規定。
此所以輔贊個人自主自治之權能,而成天下為公之盛治也。
《中庸》申《大易》之旨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育不相害,此義甚妙。
若有逞侵略野心而妨害并育者,此則萬物之公敵也。
道并行而不相悖。
”并行而不悖者,如諸子百家各持一端之見,似相乖悖,然大道本無定形,複無窮盡。
吾人求道,不能體會其全,每各得于一端。
若會而通之,則知大道不滞于一方也,故可并行不悖。
但并行必皆是道,如有以宰割萬物為務者,此極無道,必不可與有道并行。
從古迄今,未有無道而不覆亡者。
此為太平自由之極則。
西洋之治,去此遠甚。
有謂民主之治頗合于“群龍無首”義者,此說未允。
今之民主國家,勞資尚未跻于平等,對外亦難言放棄宰割也。
以上略談儒家《大易》思想,對于西洋頗有補偏救弊之處。
故時俗宣傳科學而遂輕棄哲學,吾所不敢苟同。
夫哲學之研究自當不限于中國,然研究必不可如乞丐沿門持缽,必不可無宗主。
西洋、印度,博采旁收,自不待論。
惟儒家哲學之在中國,元為正統派。
儒道廣大悉備,其根本在《易》。
漢人謂《易》為五經之原,甚有根據。
自秦失傳,秦人以《易》為蔔筮之書。
漢師承之,徒以術數釋經。
後世遂不究孔子之旨。
今更廢絕,故須特為标揭以立宗主。
此非墨守也。
木有其根,絕其根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水有其源,塞其源而流盛者,未之有也。
室有其基,傾其基而室不敗者,未之有也。
夫《易》道廣矣大矣,誠非寡陋如餘者所及涉其津涯。
然略綜綱要,如雙闡變易、不易二義,則萬理包通于是,群學會歸于是。
科學窮其變易;哲學探永恒之理,是不易也。
思辨證會雙修,而不容偏廢。
辯證法與符号推理,皆《易》首先發明。
《複卦》明複小而辨于物,頗有實驗邏輯意義。
《系傳》言辨物、正言、斷辭。
《易》之尚思辨,可謂至矣,然畢竟歸于證會。
《系傳》言體天地之撰,言何思何慮,言默而成之,皆是也。
然則今之言哲學者專尚理智,未為得,而反理智亦非也。
學至證會則即人而天,人乃得離形限,而複其生命之本然。
學不至乎是,如蠶作繭自縛,何可雲學?是以君子貴玩《易》也。
佛、老非不證實相,實相猶雲本體。
然偏得其虛寂。
老見到虛無,佛見到寂靜。
雖或有淺深,而所得大緻相近也。
唯《易》明剛健創新,生生不息,似異二氏,而實相通。
非虛寂不健,非虛寂不生,故相通也。
參考《新論》。
虛寂者,宇宙真體,無形無象,無有作意,無有滞礙。
故其生生化化之力,至健而新新不住也。
莊生雲“淵默而雷聲”亦此旨。
斯理深微,須深心體之。
然不着于虛寂,而深體健動生化之妙,此則《易》道所以為大中至正而立人極也。
佛法有反人生之傾向。
老氏之流至于頹廢。
中國二千餘年來,吾人極缺乏健動之力。
《易·無妄卦》有健以動雲雲。
佛、老之流弊中于社會者甚深也。
有謂清末以來可謂健動,而未見其利,何耶?曰:子未了健義也。
《易·乾卦》明健義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孟子言性善,深得此旨。
夫健則無惡也,無迷亂也。
健以動則亨通而利貞矣,焉有不利者乎?吾國人清末以來之動,迫于外來之變而動。
其動不由自力,非健動也。
健動者,自性之動也。
動而無不善,無不利也。
被迫而動,動必颠倒,雲何可利?豈惟中國,西洋人強力宰物,雖勝于夏族今日之昏庸,然未聞大道,非健動也,終亦自毀而已。
非以《易》道拯群生,乾坤其息欤?近見辛樹幟君足與論此。
或曰:先生尊《易》,以為科學之根,而取其“裁成天地”雲雲,此與西人征服自然意思将勿同?《易》道與歐化竟無别耶?答曰:否!否!不然。
西人未識本原,即不曾證得本體。
物我對峙,徒以強力宰物而已。
《易》不如是。
《系傳》不雲乎,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此雲天道者,謂本體顯為大用也。
大用之行,其勢猛疾。
鼓之為言動也。
猛動之勢,凝而成物。
《易》之坤,《新論》之翕是也。
此其剛健之神用,不能不有所藉以自表現,故須成物也。
然既成物,即形氣日益為礙。
萬物繁然,莫不承天道之鼓動,以成殊形異質。
既成而昧其所得于天道之本然,吃緊。
乃以互相峙而互感其不足。
物各執其蕞爾之形以為己,而不知其本體即天道也。
執形自不足。
形則有對,有對便不足。
夫天道無作意,作意猶言起意,猶人有意為何種造作也。
天無作意。
雖鼓萬物而實任物之自爾。
物之有情無情,非天定之,物自然也。
有情謂衆生有情識也。
無情謂無機物。
無機物實非無情也,然從其情識不顯而言,則可雲無情。
無情物對于有情,作生、依、立、持、養五因。
生因者,無情物成就,有情物始得生故。
試設想無機物未有時,彼有機物即有情者如何得生?依因者,謂諸有情依據無情物界即無機世界,亦雲自然界。
方乃得生,故舍無情界無别處住。
依者依住。
立因者,即随轉因。
謂若無情界變異,有情亦随變異故。
生物必适應環境,故無情界其變異時,有情界随之變異。
如關中古稱肥沃,唐以後變為瘠土。
人生其間亦必改造土壤,以便種植而維生活。
持因者,謂由無情界成就,而有情之根身相似相續生,衆生根身從受胎始至未死前,隻是相似相續而生,非有固定之體。
賴無情界持之不絕故。
設未有無情界持此根身,則根身不能相續生。
養因者,謂由無情界養彼有情身命,令增長故。
如上所說,無情于彼有情而為五因,是事誠然。
五因說,本之佛家法相宗。
然若謂此為天道之所安排布置,則又大謬。
天道有心而無作意,心者,神明之稱。
作意則如人之立意造作。
天道非迷暗,故有心。
但不可以拟人之觀念言天,故不可說有作意。
參考《新論》。
其德盛化神,而動于不容已。
《詩》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命者,流行之謂。
此不已義,深微至極。
天道流行,隻是個不容已,更無可緻诘。
萬物承鼓動而各有其生,則天道在物,而物莫非天道之顯也。
天道非父,萬物非子。
天道成萬物,如大海水成衆漚,非可二之。
但當其鼓物時,既本無作意,未嘗曰“吾當成此物,吾者,設為天道之自謂。
不當成為彼物也”。
于彼于此,天道無擇焉耳。
此與彼,元無所謂美惡,惟自有情言之,則有美惡耳。
夫惟天道鼓萬物而無所擇也,及物既成,各為個體,形氣所限,不能如其所受于天道之本然。
吃緊。
彼有情物者,厥号含識,衆生皆含有情識。
懷知而善感,一堕世間,缺憾萬端。
而有情物之憂患,遂與生俱來,将無可自拔矣。
前雲無情物對有情物為五因,似于有情甚厚。
然天無意也,作意,省雲意。
本不為有情生無情。
則雖雲無情對有情作五因,而事實上無情之厚于有情者極有限。
确爾,無情之威勢,其逼害有情者,乃不可稱舉。
非稱說可盡,非舉數所及。
寒燠異氣,旱災水澇,壤判肥硗,谷雜荑稗,河山阻絕,霧瘴毒深,長空高曠,大地遼遠,雷電怒發,風雨不時,其足緻有情于困頓、病痛、死亡者,幾無時無地而不蹈其幾。
至于有情與有情,互相交涉,各懷三毒。
貪瞋癡,佛家謂之三毒。
以相同遇,恩怨翻于俄頃,笑談挾以幹戈;貪欲無厭,得隴更思望蜀,侵略所至,必令死灰複燃;變詐出以萬端,陰謀藏若深壑,大宇為衆惡稠林,人世隻憂悲苦惱。
清晨永夜,翹首遐思,吾不知天道鼓萬物而成其如是者,果何謂耶?熊子曰:天道本無所為而為也,法爾如是,法爾,用中譯佛典語,猶雲自然。
但譯音而不徑譯自然者,其義深故。
如是二字宜深玩。
惡可以有情好惡相測度耶?夫物之限于形而易違其所受于天道之本然者,勢也。
物之可以複其本然而宰乎形者,理也。
勢不順理,聖人則憂之。
理本可以持勢而使之不能過。
然有情或不知從理而卒随乎頹勢,聖人更憂之。
聖人之憂,固出于體大道之誠而不得不然。
但天道不息其鼓物之功,則物乃常有順其頹勢而不肯從理之過。
聖人之
或問:形氣豈非惡之源?答曰:汝大誤。
形氣非離仁體而别有本,亦是從仁體顯現。
但仁體之流行必以形氣為資具,便有時反為資具所役。
大凡用資具者,往往有被用于資具的危險。
試思之,極有味。
易言之,吾人日常生活能自超脫于小己軀殼之拘礙,而使吾之性分得以通暢,性分即謂仁體。
自然與天下群生同其憂樂,生心動念,舉手下足,總不離天地萬物一體之愛。
人類必到此境地,而後能運用科學知能以增進群生福利,不至向自毀之途妄造業也。
夫求仁之學,源出《大易》。
《論語》全部,苟得其意,不外言仁。
世儒但知《論語》有明言仁之若幹條,不知無一字非言仁也。
宋明諸師猶承此心傳。
老持慈寶,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慈&hellip&hellip”佛蓄大悲。
真理所在,千聖同歸,非獨儒家以此為學也。
今後生談哲學者,崇西洋而賤其所固有,苟以稗販知識資玩弄,至将學問與生活分離,仁學絕而人道滅矣。
吾方欲進西人于仁學,而族間猶自難為。
悲夫悲夫!吾誰與歸? 西洋自科學發達以來,社會與政治上之各種組織日益嚴密。
此其福之所在,亦見禍之相乘。
夫人類自當擴大集體生活,雲何可無組織?然組織不可過分嚴密,至流于機械化,使個人在社會中思想與言論等一切無自由分。
然組織三字至此為句。
個人失其思想等自由,即個人全被毀壞。
此于社會亦至不利。
個人之在社會,如四肢之在全身。
四肢有一部失其活動力,而全身不利。
個人不得自由發展,而社會又何利之有?尤複當知,集團之組織如過分嚴密,則将有枭桀之富于野心者出于其間,且利用此等組織,視群衆如機械而唯其所驅動。
将以侵略之雄圖擾亂天下,毀滅人類,而不慮自身與族類亦必與之俱殉。
若希特勒之所為是其征也。
故人類必須擴大集體生活,但必以個人之尊嚴為基礎。
而集團中之一切公共規律與各種機構,必不可妨害各個人之自由。
将使各個人皆得以自由發舒之精神,而遵互相協和之正軌,使社會成為有機體之發展,不至機械化。
則野心家不得刍狗萬物,而人類之幸福可期矣。
《大易》之社會政治理想,依據其玄學上“群龍無首”之宇宙觀,必以輔贊各個人之自主自治為主旨,而成立共同生活之結構。
如《禮運》之大同規劃,即依據此義。
參考《讀經示要》。
其中最要者,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與“貨不必藏于己,力不必為己”諸條,皆所以導揚其協和精神,去個人自營之私,以适宜于集體生活。
然于思想及言論等,均無有納于一軌、冶于一爐之規定。
此所以輔贊個人自主自治之權能,而成天下為公之盛治也。
《中庸》申《大易》之旨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育不相害,此義甚妙。
若有逞侵略野心而妨害并育者,此則萬物之公敵也。
道并行而不相悖。
”并行而不悖者,如諸子百家各持一端之見,似相乖悖,然大道本無定形,複無窮盡。
吾人求道,不能體會其全,每各得于一端。
若會而通之,則知大道不滞于一方也,故可并行不悖。
但并行必皆是道,如有以宰割萬物為務者,此極無道,必不可與有道并行。
從古迄今,未有無道而不覆亡者。
此為太平自由之極則。
西洋之治,去此遠甚。
有謂民主之治頗合于“群龍無首”義者,此說未允。
今之民主國家,勞資尚未跻于平等,對外亦難言放棄宰割也。
以上略談儒家《大易》思想,對于西洋頗有補偏救弊之處。
故時俗宣傳科學而遂輕棄哲學,吾所不敢苟同。
夫哲學之研究自當不限于中國,然研究必不可如乞丐沿門持缽,必不可無宗主。
西洋、印度,博采旁收,自不待論。
惟儒家哲學之在中國,元為正統派。
儒道廣大悉備,其根本在《易》。
漢人謂《易》為五經之原,甚有根據。
自秦失傳,秦人以《易》為蔔筮之書。
漢師承之,徒以術數釋經。
後世遂不究孔子之旨。
今更廢絕,故須特為标揭以立宗主。
此非墨守也。
木有其根,絕其根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水有其源,塞其源而流盛者,未之有也。
室有其基,傾其基而室不敗者,未之有也。
夫《易》道廣矣大矣,誠非寡陋如餘者所及涉其津涯。
然略綜綱要,如雙闡變易、不易二義,則萬理包通于是,群學會歸于是。
科學窮其變易;哲學探永恒之理,是不易也。
思辨證會雙修,而不容偏廢。
辯證法與符号推理,皆《易》首先發明。
《複卦》明複小而辨于物,頗有實驗邏輯意義。
《系傳》言辨物、正言、斷辭。
《易》之尚思辨,可謂至矣,然畢竟歸于證會。
《系傳》言體天地之撰,言何思何慮,言默而成之,皆是也。
然則今之言哲學者專尚理智,未為得,而反理智亦非也。
學至證會則即人而天,人乃得離形限,而複其生命之本然。
學不至乎是,如蠶作繭自縛,何可雲學?是以君子貴玩《易》也。
佛、老非不證實相,實相猶雲本體。
然偏得其虛寂。
老見到虛無,佛見到寂靜。
雖或有淺深,而所得大緻相近也。
唯《易》明剛健創新,生生不息,似異二氏,而實相通。
非虛寂不健,非虛寂不生,故相通也。
參考《新論》。
虛寂者,宇宙真體,無形無象,無有作意,無有滞礙。
故其生生化化之力,至健而新新不住也。
莊生雲“淵默而雷聲”亦此旨。
斯理深微,須深心體之。
然不着于虛寂,而深體健動生化之妙,此則《易》道所以為大中至正而立人極也。
佛法有反人生之傾向。
老氏之流至于頹廢。
中國二千餘年來,吾人極缺乏健動之力。
《易·無妄卦》有健以動雲雲。
佛、老之流弊中于社會者甚深也。
有謂清末以來可謂健動,而未見其利,何耶?曰:子未了健義也。
《易·乾卦》明健義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孟子言性善,深得此旨。
夫健則無惡也,無迷亂也。
健以動則亨通而利貞矣,焉有不利者乎?吾國人清末以來之動,迫于外來之變而動。
其動不由自力,非健動也。
健動者,自性之動也。
動而無不善,無不利也。
被迫而動,動必颠倒,雲何可利?豈惟中國,西洋人強力宰物,雖勝于夏族今日之昏庸,然未聞大道,非健動也,終亦自毀而已。
非以《易》道拯群生,乾坤其息欤?近見辛樹幟君足與論此。
或曰:先生尊《易》,以為科學之根,而取其“裁成天地”雲雲,此與西人征服自然意思将勿同?《易》道與歐化竟無别耶?答曰:否!否!不然。
西人未識本原,即不曾證得本體。
物我對峙,徒以強力宰物而已。
《易》不如是。
《系傳》不雲乎,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此雲天道者,謂本體顯為大用也。
大用之行,其勢猛疾。
鼓之為言動也。
猛動之勢,凝而成物。
《易》之坤,《新論》之翕是也。
此其剛健之神用,不能不有所藉以自表現,故須成物也。
然既成物,即形氣日益為礙。
萬物繁然,莫不承天道之鼓動,以成殊形異質。
既成而昧其所得于天道之本然,吃緊。
乃以互相峙而互感其不足。
物各執其蕞爾之形以為己,而不知其本體即天道也。
執形自不足。
形則有對,有對便不足。
夫天道無作意,作意猶言起意,猶人有意為何種造作也。
天無作意。
雖鼓萬物而實任物之自爾。
物之有情無情,非天定之,物自然也。
有情謂衆生有情識也。
無情謂無機物。
無機物實非無情也,然從其情識不顯而言,則可雲無情。
無情物對于有情,作生、依、立、持、養五因。
生因者,無情物成就,有情物始得生故。
試設想無機物未有時,彼有機物即有情者如何得生?依因者,謂諸有情依據無情物界即無機世界,亦雲自然界。
方乃得生,故舍無情界無别處住。
依者依住。
立因者,即随轉因。
謂若無情界變異,有情亦随變異故。
生物必适應環境,故無情界其變異時,有情界随之變異。
如關中古稱肥沃,唐以後變為瘠土。
人生其間亦必改造土壤,以便種植而維生活。
持因者,謂由無情界成就,而有情之根身相似相續生,衆生根身從受胎始至未死前,隻是相似相續而生,非有固定之體。
賴無情界持之不絕故。
設未有無情界持此根身,則根身不能相續生。
養因者,謂由無情界養彼有情身命,令增長故。
如上所說,無情于彼有情而為五因,是事誠然。
五因說,本之佛家法相宗。
然若謂此為天道之所安排布置,則又大謬。
天道有心而無作意,心者,神明之稱。
作意則如人之立意造作。
天道非迷暗,故有心。
但不可以拟人之觀念言天,故不可說有作意。
參考《新論》。
其德盛化神,而動于不容已。
《詩》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命者,流行之謂。
此不已義,深微至極。
天道流行,隻是個不容已,更無可緻诘。
萬物承鼓動而各有其生,則天道在物,而物莫非天道之顯也。
天道非父,萬物非子。
天道成萬物,如大海水成衆漚,非可二之。
但當其鼓物時,既本無作意,未嘗曰“吾當成此物,吾者,設為天道之自謂。
不當成為彼物也”。
于彼于此,天道無擇焉耳。
此與彼,元無所謂美惡,惟自有情言之,則有美惡耳。
夫惟天道鼓萬物而無所擇也,及物既成,各為個體,形氣所限,不能如其所受于天道之本然。
吃緊。
彼有情物者,厥号含識,衆生皆含有情識。
懷知而善感,一堕世間,缺憾萬端。
而有情物之憂患,遂與生俱來,将無可自拔矣。
前雲無情物對有情物為五因,似于有情甚厚。
然天無意也,作意,省雲意。
本不為有情生無情。
則雖雲無情對有情作五因,而事實上無情之厚于有情者極有限。
确爾,無情之威勢,其逼害有情者,乃不可稱舉。
非稱說可盡,非舉數所及。
寒燠異氣,旱災水澇,壤判肥硗,谷雜荑稗,河山阻絕,霧瘴毒深,長空高曠,大地遼遠,雷電怒發,風雨不時,其足緻有情于困頓、病痛、死亡者,幾無時無地而不蹈其幾。
至于有情與有情,互相交涉,各懷三毒。
貪瞋癡,佛家謂之三毒。
以相同遇,恩怨翻于俄頃,笑談挾以幹戈;貪欲無厭,得隴更思望蜀,侵略所至,必令死灰複燃;變詐出以萬端,陰謀藏若深壑,大宇為衆惡稠林,人世隻憂悲苦惱。
清晨永夜,翹首遐思,吾不知天道鼓萬物而成其如是者,果何謂耶?熊子曰:天道本無所為而為也,法爾如是,法爾,用中譯佛典語,猶雲自然。
但譯音而不徑譯自然者,其義深故。
如是二字宜深玩。
惡可以有情好惡相測度耶?夫物之限于形而易違其所受于天道之本然者,勢也。
物之可以複其本然而宰乎形者,理也。
勢不順理,聖人則憂之。
理本可以持勢而使之不能過。
然有情或不知從理而卒随乎頹勢,聖人更憂之。
聖人之憂,固出于體大道之誠而不得不然。
但天道不息其鼓物之功,則物乃常有順其頹勢而不肯從理之過。
聖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