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經
關燈
小
中
大
萬物自鼓耳,自鼓故曰自然之運也。
物生而有榮枯、芳臭、清濁、靈蠢乃至無量對待之相,至不均也,自然無心而成化,其于靈蠢、清濁、芳臭、榮枯,都無所擇。
聖人懷慈而體物,則于物之蠢者、濁者、臭者、枯者,皆不得無憂焉。
憂其不均,則非求均不可也。
生養有道,教育有方,所以求靈蠢之均也。
蠢者得養與教而啟其靈,則無不均。
其餘可類推。
治水之濁,拔其污泥;治人之濁,戒其染習,所以求清濁之均也。
慶譽興而善勸,制裁嚴而惡懲,所以求芳臭之均也。
瘠土改造,則草木之榮枯均矣;階級破除,則民群之榮枯均矣。
是故均者,聖人導衆庶以從事于斯,所以彌自然之缺憾,司造化之大權。
天若與人違,天者,自然之謂,下言天者仿此。
自然無心于均物,不與聖人同憂,是與人違也。
而待人以起功,天若憂人之憂,則人将不自起功也。
人修其功能,人之求均,是人之功能。
适成天之所畀。
人之功能究是天之所畀與,但人能修之,方完成天賦。
天人之故,微矣哉!天無心于命物皆均,人有事于代天以均萬物,治化之職權在此,人道之尊嚴在此,故曰均之為義,深廣至極也。
《論語》“患不均”三字,是一部《周官》主旨。
《周官經》,首《天官冢宰》,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雲雲。
詳此數語,是全經開宗明義處。
餘謂《周官》為《春秋》由升平蕲進太平之治,蓋期離升平而入太平,期字吃緊。
猶未抵乎太平也。
王有二義。
一謂王道。
王道者,奉元而治也。
《易》曰“大哉乾元”,《春秋》立元即《易》之乾元也。
虞翻傳古《易》象,古《易》家關于象之傳授,後儒多亡失。
虞傳尚有可考者。
曰“乾為仁”,是知乾元即仁也。
而《春秋》奉元為治,即以仁為治之本。
《周官》首明王道,與《春秋》立元即仁為治本,其義一也。
王之義為向往。
世已升平,唯仁道為人類之所共同向往,故謂之王。
二謂主治之人,行政首長是也。
《春秋》于升平世為虛君共和之治,說見餘舊著《讀經示要》卷二。
《周官》之王,虛位而已。
虛君制不必可實現于後世,然《周官》要旨在發揚民主之治,猶是《春秋》升平之境,其去群龍無首、天下為公之盛,《易·乾卦》曰群龍,所以比喻太平世全球大同、全人類皆有聖人之行也。
故其時之人在共同生活之結構内,各各皆得自主自由,互相比輔,至赜而不亂,無有野心家敢挾私侮衆者,故不須首長,故曰無首。
猶迢乎遠矣。
故國界未泯,暫存虛君,其勢然也,但在實際上确是民主,當于下文略釋。
“惟王建國”者,言本王道以建立國家也。
“辨方正位”者,辨方,别四方也;正位,正王都之位也。
鄭司農訓為正君臣之位,與上辨方全不相屬。
漢儒每以媚皇帝之心理曲解經文,此其證也。
鄭玄謂定宮廟,雖較司農差勝,然宮廟則特就帝制言之耳。
其實,辨方正位即别四方之遠近廣狹而正王都之位,猶今雲定政府所在地耳,不可以帝制為釋。
“體國經野”者,舊注:體猶分也,分畫郡邑曰體國。
經野者,野謂邑之田野,猶今雲鄉村;經謂為之治理。
“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王為衆官之長,而垂拱無為也,故須設官分職,以任國政。
舊注:極,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者,舊注:掌,主也。
鄭司農雲:“六官皆總屬于冢宰,冢宰于百官無所不主。
”《爾雅》曰:“冢,大也。
”冢宰,大宰也。
愚按冢宰無所不主者,約有二義。
一、王為虛位,則國政必由冢宰負其全責。
二、《周官》本以六官互相聯系,同總全國之政,而冢宰又特尊,何耶?當知互相聯系,必須有一中心,此中心即在聯系中有通達各方面而裁決衆志之作用。
王輔嗣曰:“衆不能制衆,而制之者寡也。
”聯系成于衆多分子,而于衆中必有其一為衆之主,是還以寡制衆也。
近世政府組織采委員制者,必有主任委員,即主席。
猶《周官》立冢宰之意也。
冢宰“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上邦字,國之異名;下邦國,複詞也。
冢宰佐王均邦國,此處一均字,首揭出全經主腦,是治化之母也。
一切治法,一切化道,皆以均為本,譬如人從母生。
詳玩《周官》,以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皆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非如築室,先畫定地基,而後有上層建築。
非字一氣貫下為句。
乃若司機,其一副機器,各部分互相依緣之動能早已具備,隻須司機者一撥其機,而各部分便齊發動作,勢不容已。
乃若司機,至此為句。
人類社會,其于政治創造功能、經濟創造功能、文化創造功能乃至一切創造功能,皆是社會中各分子即各個人所與生俱有,因以形成社會種種功能是無疑義,故此社會種種功能不妨取喻機器早具備各部分動能。
凡譬喻,隻取某種意義上有相似處,不可求其全肖,此為因明義例。
由此可悟,主治者當如司機,直策發社會自覺,如司機者之于機器直撥其機。
使其固有政治、經濟、文化種種創造功能平均發達。
民治之本立,則人民相與自謀生計,而開物之功自著。
《系辭傳》曰“開物成務”,謂開辟一切物資,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百務畢成也。
物用不匮而人得免于資生之累,其靈性生活脫然無系,夐然無待矣。
宗教、哲學、文藝乃至科學等等知能莫不發達,推其原,唯民主之治乃收斯效。
據此,故應說言政治民主實為經濟文化各方面改革之主力。
然複應知,《周官》有大部分皆言理财之事,即是解決經濟問題。
《周官》為民主政體,其經濟政策本其社會主義而定之。
凡百生産事業,無小無大,皆有官領之,督其功而責其效,其事至纖至悉。
中國為大陸之國,農業最重要。
《周官》土地歸國有,《地官·小司徒》曰“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雲雲。
小司徒之屬則有載師之官,掌任土之法,任土者,即因地而計口授田及定稅法等事,觀下文可見。
舊注甚誤,茲不及詳。
以物地事,按物者,視也,猶今雲考察。
後言物者準知。
授地職,而待其政令。
謂已考察各地所宜之事,即以傳授之于各業之官及人民,使其因地所宜而從事。
愚按,載師因地計口授田法,鄭注尚可略考。
今日土改,猶當參稽。
土改為現時通行之新名詞,即改革過去以土地為私有之制。
“闾師掌國中及四郊人民與其六畜财物之數,以任其力,以任其政令,以時征其賦。
凡任民,任農以耕事,貢九谷;任圃以樹事,貢草木;任工以饬材事,貢器物;任商以市事,貢貨賄;任牧以畜事,貢鳥獸;任嫔以女事,貢布帛;任衡以山事,貢其物;山衡為掌山區生産業之官。
任虞以澤事,貢其物。
”澤虞為掌國澤,如海洋江河湖沼等澤區生産事業之官。
又有牛人,官名。
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均人掌均地政、地政當作地征,謂征地職之稅,必求均平。
均地守、按地守如井田,即今集體農場規制。
孟子所雲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等項法規,其在都會市區及域内山區澤區,亦皆有地守之法,不及詳引。
大約民衆于地方一切力役公同擔任之事,必求其均。
均地職、按地職如野有農圃、澤有魚、山有畜牧、市有工賈之類。
均人民牛馬車辇之力征。
按征民力及牛馬等物力,必求均也。
至其經野之制,即地方制度。
如六遂,各有遂大夫、官名。
縣正、官名。
鄙師、官名。
酂長、官名。
裡宰、官名。
鄰長、官名。
旅師、官名。
稍人、官名。
委人。
官名。
凡此諸官,其職事甚切要,六鄉亦可準知。
今日地方政制猶當參考。
中國為世界上廣大無匹之農村社會。
自呂政、劉季以來,行獨夫專制之帝政。
劉季鑒呂政失敗,變其一切束縛之法而為疏節闊目之計,以示寬大,實則利用人民無組織,使其成為一盤散沙,因此民力日偷,民智日塞,民德日敝,而農村之生産工具或技術及物種等等,一切蹈常守故,将曆三千年而未之有改。
餘于《周官》經野之政夙所究心,但自四十歲左右,急于整理中國玄學,形而上學。
由宋、明而上溯佛法,又上溯晚周儒道諸子,苦思過度,大病十餘年,幾緻不起,遂無暇闡述《周官》。
抗戰入川,餘參預友人梁漱溟主辦之勉仁書院,曾提出《周官》,欲諸生精究,惜乎書院無資,諸生星散,老懷竟不遂也。
時牟生宗三曾住院,唐生君毅常往來其間,二子皆于中西哲學有精思,惜不得聚也。
寫至此,不覺曼衍。
餘以為今後農村如欲創立新制,發達生産,則《周官》遺意,誠當取法。
《周官》農村之官尚有可述者,如草人,官名。
掌土化之法,地質不良者,化之使美。
可知古時地質學已精,否則不能設想及此。
以物地相宜而為之種。
物地,視察地質也。
相宜,視土所宜也,相亦視義。
選擇肥料亦草人之職。
又有稻人,此官主種田用水等事。
土訓,此官說地圖,如九州形勢、山川百産所宜之類。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即山虞之佐。
川衡,掌巡川澤産物之禁令。
澤虞,掌國澤産物之政令。
國澤與川澤之分容另詳。
迹人,掌邦田之地政,凡田獵者受其令。
丱人,即今經理與考察礦産之官。
角人,此官以時征鳥獸之齒角而制用具。
羽人,此官以時征鳥獸之羽毛而造物緻用。
掌葛,此官征絺绤之材于山農以造葛布。
掌染草,此官以春秋斂染草之物,猶今有顔料業。
掌炭,此官掌灰物炭物之征令,猶今有煤炭等公司。
囿人,猶今公園之守吏。
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果蓏珍異之物。
廪人,掌九谷之數,以待國之分頒,猶今倉吏。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辨谷之種類,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法,并掌均萬民之食。
舂人。
掌供米物等事。
又《夏官》之徒屬,有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馴之。
射鳥氏,掌射鳥。
羅氏,掌羅烏鳥。
圉師,掌教圉人養馬。
山師。
掌群山林木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
凡茲百業之官,但略征舉,猶未及詳,然已可見其規模之大、計劃之精、條例之密,歎觀止矣!自科學昌明,文物發展,如今世諸強國,其生産業務至極繁赜,且應用科學技術規制宏大、組織邃密、工具精利、出産豐富,甚多巧奪天工,誠有非古哲所能懸想者。
然尚索《周官》,自農村一切生産以至山林川澤,天産之英、地藏之富、江海湖沼之利、動植礦之博、萬物之繁,則已無不一一遍物而皆備之。
遍物之遍是考察義,遍者無疏漏也。
《易》曰“備物緻用”,備者無遺利也。
雖今人承科學熾昌,得有種種奇迹,而聖人作《周官》,其知周萬物與囊括大宇之概,固已早為近世格物之精、開物之盛、備物之豐導先路矣。
聖人為萬世制法,智慮深遠,豈不奇哉! 《冬官》亡失,是最不幸事。
漢人以《考工記》補之,殊不類。
今考《天官篇》首有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
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
”按事謂事業。
下文叙六官之職,其于冬官則雲:“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
”據此,《冬官》雖亡,而其職則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此十二字以富至百物。
至可寶貴。
餘在上文所引述者,以農村之規制為較詳,而山國、澤國、動植礦諸産,雖各有庶官掌之,但未加制造者為多。
吾意工商礦諸事業必特詳于《冬官》,惜其制度與策劃及技術等等今皆無可考矣。
科學知識與新器物之獎勵亦當在《冬官》。
今雖無征,而《夏官》之屬有訓方氏,按方謂四方遼遠諸國。
下職方、合方,皆仿此。
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正歲則布而訓四方,布謂布告。
而觀新物,可見其鼓勵人民銳志新器物之創作矣。
又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據此可知其注重發展工商業,以與世界各國通有無。
又有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數器,權衡不得有輕重之殊。
壹其度量,尺丈釜鐘不得有大小之異。
除其怨惡,國外交易,必以平等互惠為主。
我若侵欺人,則人必怨惡;人若侵欺我,則我亦不能無怨惡。
必我以大中至正之道遇人,而亦以毅力抑制人之相侵欺也,于是國際間怨惡悉除。
同其好善。
人之好善,則引為同好;其不向善者,則擯抑之。
又有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緻方貢,使殊方之貢物得緻于中國也。
緻遠物。
凡此皆明文之見于《夏官》者。
夏官掌軍政而兼外交,故與冬官之聯系最密切,如訓方氏、職方氏、合方氏、懷方氏之所掌,皆與冬官工商業相聯也。
冬官之職,既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其一切生産經制與事業必皆為國有,而本其趣向大同太平之精神亦必與國際通力合作,平等互惠,而訓方諸氏熟谙國際經濟情形,則與冬官屬司之聯事密切,自不待言。
訓方氏訓四方觀新物;職方氏辨四方遠國之人民與其财用之數要,數謂其所需之數,要謂其所必需而不可缺者。
周知其利害;合方氏通天下之道路,按掌萬國交通之路政。
與四方遠國通财利,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以此等善意建立國際經濟互助基礎,是即發揮大均至均之精神。
《書·洪範》所謂“王道平平”,《大學》以理财歸之平天下,皆與《周官》互相發明,群經一貫,皆本孔氏之傳也。
近世帝國主義者,内則庇護資産階級以剝削勞苦衆庶,外則侵略弱小之國,其禍患既大且深,而權難挽矣。
《周官》竟預防之于二千數百年前,巍巍大哉!非上聖其孰能有此神智哉?善夫,合方氏之命名也,其職在聯合四方萬國而為一家,則非解決經濟問題不可。
将欲解決經濟問題,則必顧及弱者之怨惡而後可。
全世界人類所以陷于自毀者,則以強者擁有天下之财權而不恤弱小之怨惡,以為其怨惡無足重輕,吾可勿慮也。
吾者,設為強者之自謂。
不知天下之勢,屈伸恒相報,伸之已甚而其勢終窮,屈之既久則其勢已郁積甚深,将一發而不可禦。
近者美人無如弱朝何,是其征也。
《論語》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私人與私人之交也且然,國與國之交也,其怨彌衆,其勢愈不可遏。
《傳》曰“蜂虿有毒”,而況國乎?是故《周官》言理财,必以天下一家為量,将與員輿萬國通有無、共财利,唯當懸衡以持天下之平,強者勿逞詐力而不恤人之挾怨,弱者懷怨而力圖自強,終必以強鋤強,不底于平弗止也。
平其不平而後怨惡消,而後經濟問題解決,天下大同矣,此《周官》之志也。
《冬官》雖亡,以《夏官》職方氏、合方氏諸官征之,猶可見其理财與生财之道,必合天下萬國為一家,周知其利害,互通其有無,爾毋我詐,我毋爾虞,強毋陵弱,衆毋暴寡,真正平等互惠,所以進世于大同太平也。
然國際上經濟制度如何?易言之,即國與國間其生産與運輸、消費等方面如何通力合作?《冬官》當有規制。
據《天官篇》明定六官之職,以冬官為事職,即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其生之、養之、富之也,必合天下萬國而為通力合作之度制。
惜乎其篇章亡失,無可考矣。
古稱民以食為天,土地問題最為重要。
《周官》主張土地國有,而為因地計口授田之法,此當普遍适用無疑,唯各種生産事業,自不無因地因材而異其舉措。
如材之所乏,則某種事業或須措棄弗舉;材有獨豐,則某種事業修舉自易。
《冬官》關于工商業設計,今俱無征,唯就《地官》考之,則其屬有各項生産事業之官,如吾在前所略舉者。
地官此等屬吏,大概皆與冬官所主辦國營事業即各大工場或商業機構有聯系者。
六官皆相聯,而冬官在國内之計政,國家經濟政制或政策亦雲計政,從嚴又陵譯名。
與地官聯事多;聯事一詞,本之《天官篇》。
國際之計政,與夏官聯事多。
如前引職方氏、合方氏等。
王荊公謂半部《周官》皆言理财,蓋隻就《地官》說,實未曾注意《天官篇》以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為冬官之事職也。
使《冬官》尚存,何止半部言理财乎?吾前雲《周官》有大部分言理财者,因約《冬官》而論,則理财之事占全經之大部分無疑也。
《周官》于國内計政,大概國營為主,而私營亦不廢,但有限制。
冬官職在富國、養民與生百物,其國營與私營之調節如何,《冬官》當有其法,惜今無考。
惟《地官》有保息六法,以養萬民,可略窺其社會政策。
鄭注:“保息,謂安之使蕃息也。
”保息六者:一曰茲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鄭注:“拯救天民之窮者也。
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
”按此皆生而有缺憾者,故曰天民之窮。
四曰恤貧,五曰寬疾,有疾苦者,寬其賦役。
六曰安富。
鄭注:“平其繇役,不苛取于富民。
”愚按此六法甚切要,《周官》為社會主義,其振興産業,既以國營為主,人民私營之業當受限制。
如此則家庭組織必縮至極小,否則不能化家庭為社會,不能化私為公,故慈幼養老必須由公家負責。
至于純粹共産制,當難一蹴而幾,私有制仍為有限度之保留,而人民之體力、腦力不必同等,則其自營之能力有小大,窮者、貧者,疾者皆社會所必不能無,故疾有寬、貧有恤、窮有振,亦公家之任也。
唯民之能自緻于富者,在私有制之限度内,公家當平其繇役,不可苛取于富民,使民安享其富,于社會繁榮大有裨益也。
安富一條即為保護私營之原則。
有問:地官等所屬有關計政之官,将皆為國營各業之有司欤?曰:然。
但此等官,或有純屬于地官而與冬官聯事甚少者,或有與冬官所屬聯事較多者,惜乎《冬官篇》亡,難臆度。
如地官司稼掌均萬民之食,牛人掌養國之公牛,恐與冬官所屬公田有關。
冬官職在養萬民,當有公田也。
又如山虞、林衡諸官,亦必與冬官所屬工場有關。
此類不勝舉。
宋人有謂冬官無專篇,其所屬但散見于他官者,此說甚無理。
冬官事職在富邦國、養能民、生百物,《天官篇》尚存此明文,漢以來學人都不省,何耶?冬官不立專篇,斷無此理。
若明于六官之職皆相聯,則言冬官無專篇者,其妄立見。
《地官》有泉府,“掌以市之征布,地官司市。
鄭司農注:&lsquo布,謂泉也。
&rsquo泉即錢字。
斂市之不售市所不售者,則泉府出泉收買之。
斂者收義。
貨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賈買之,此賈字讀價。
物揭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賈者”。
鄭司農雲:“物揭而書之,物物為揃書,書其賈。
揭,著其物也;不時買者,謂急求者也。
”又曰:“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
有司,泉府屬吏也。
民有貸于泉府者,則有司别其貸民之物,定其價以與之。
鄭司農雲:&lsquo貸者,謂從官借本賈也,故有息,使民弗利,以其所賈之國所出為息也。
假令其國出絲絮,則以絲絮償;其國出絺葛,則以絺葛償。
&rsquo鄭玄雲:&lsquo謂以國服為之息,以其于國服事之稅為息也。
于國事受園廛之田,而貸萬泉者,則期出息五百。
王莽時,民貸以治産業者,但計赢所得受息,無過歲什一。
&rsquo凡國事之财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會,計也。
馬端臨曰:“貨财盈而斂,乏而散,于是有泉府之官從而補其不足,助其不給,或賒,或貸,而俾之足用,所以養民者如此。
”愚按,泉府即泉币流通之機構,民獲其利,而國事之财用亦取足于是焉,公私交利也。
《考工記》雖非《周官》之篇,而其思想确屬《周官》統系。
其最有價值者,莫如篇首一段文字,蓋發明《周官》之大旨,而以平等與分職為社會組織之兩大原則。
平等即破除階級,分職則社會所由發達。
其言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作,起也。
或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鄭司農雲:&lsquo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勢之宜以治之。
&rsquo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饬力以長地财,或治絲麻以成之。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言百者,衆詞也。
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饬力以長地财,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雲雲。
古代王公與士大夫本為統治階層,工農商及婦人皆勞苦小民也。
今以王公、士大夫與工農等并列,全失其統治之地位,即破除階級而社會一律平等。
此義确本《周官》,但能說得如此簡明,甚可貴。
世治大進,則人民有各種會議,坐而論道不屬王公,行政則由人民選舉代表,工農等皆可作而行,又不同于古之上大夫也。
但國家畢竟有會議與行政等機構,必常有任職其間者,唯就被選任職之人言,則不為常職耳。
夫六職之分,雖欠精當,然社會生活唯分職而互相聯,有物暢其性、事稱其能、萬物鹹适于自然之美。
此《周官》之志,而《考工記》有得乎此也。
綜上所述,《周官》于經濟問題特别注重。
《大易》于《乾》《坤》《屯》《蒙》之後,繼以《需卦》。
詳《序卦篇》需者,飲食之道也。
有天地而後萬物生焉。
物生必蒙,蒙而求亨,不可不養也。
《周官》知此矣。
世亦有計經濟決定一切,豈其然乎? 今将複申前旨。
餘前已雲:政治民主實為經濟、文化各方面改革之主力,此實《周官》本義。
夫經濟制度失其均,專利于剝削者而勞苦大衆常不獲伸,其故無他,則以政權操于統治階層,人民不能自持太阿故耳。
文化方面晦塞,民衆在精神上無食糧,不能有所獨辟獨創,不能發起正知正行,此無他故,亦由人民不能自持太阿,以緻政權常在統治階層,而統治者遂以妨民之生、塞民之智為能事,至無所不用其極。
此不必征之古代帝制之世,即今帝國主義者,其私圖在使科學供殺人之用,而科學家有志乎高深理論之研究者,将無法進行,是與古之帝者何異乎?如此,而欲文化無晦塞,必不可幾矣。
是故《周官》之治,本以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為要道。
然雖各方面互相聯系,其間必有一主動力。
如佛家緣生論,緣生者,言萬物之生皆由衆緣會合,如稻禾生即由谷子為因緣,人工、水土、日光、空氣、肥料、歲時等等為增上緣,始見稻禾生。
若離上述諸緣,便無稻禾。
萬物萬事皆衆緣會合故有,以稻禾例之可知。
《周官》論治,主張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互相聯系始成治道,與緣生之旨亦相通。
必建立士用因,最有深義。
士用因一詞,如解釋便太繁,可參考餘著《佛家名相通釋》。
否則如機械,衆件相聯,終無生命。
《周官》言聯系,決不如此,故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本互相聯系,而其間為主動者則政治也。
但此雲政治,乃專指民主政治言,若擁護剝削階層與侵略弱小之帝國主義者,此即孟子所斥之霸術,不足言政治。
霸術,破壞聯系者也。
唯民主政治乃是聯系中之主動力。
政制之創建、政策之運用以及經濟、文化諸方面之改革與發展,非民主則不能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不能有大道為公、開物成務、天下文明之盛。
是故《易》以群龍無首為民主之象,而《春秋》本之以通三世,《周官》本之以立民主之治也。
何言乎《周官》為民主之治?曰:其治自下而上也。
據《地官》,劃分地方政區為六鄉六遂。
鄭司農雲:“百裡内為六鄉,外為六遂。
”按,内外以距國都遠近分之。
蓋《周官》以王國為天下列邦聯合之最高政府,鄉遂則王國本部。
古雲王畿千裡,即最高政府所直轄之地也。
但王國鄉遂制度,列邦當亦同之。
鄉之治,自比、五家為比。
闾、鄭司農雲:“二十五家為闾。
”族、鄭雲:“百家為族。
”黨、鄭雲:“五百家為黨。
”州、鄭雲:“二千五百家為州。
”鄉,鄭雲:“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以上達于司徒與王朝。
比有長,“各掌其比之治。
五家相受,相和親,有辠奇邪則相及”。
懲惡則相反,欲其平時互相戒也。
闾有胥,“各掌其闾之征令。
以歲時各數其闾之衆寡,辨其施舍,辨其闾内孰當急行,孰當暫止之事。
四時因事聚衆庶,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
原文多省略。
按讀法最重要。
既使其達于治理,又養成其守法習慣。
書其敬敏者,獎趨事赴功之人,而頑惰者知奮矣。
書其任恤者,獎急公救難之人,而自私自利者改過矣。
近時獎勵民衆之道,頗有合乎此。
族有師,師,長也。
“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月吉,屬民讀邦法,書其孝弟、睦姻、有學者。
按,孝弟為萬德之本,不愛父兄而能愛他人者,未之有也。
睦姻、和睦親黨也,泛愛衆之德,自此推之耳。
以邦比之法,比,考核也。
帥四闾之吏,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任者,可任者,謂可任事或力役者。
及其六畜、車辇。
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闾為族,八闾為聯。
使之相保相受,使各邑民衆生活互相保,苦樂互相受,有公家而無私家。
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
鄭注:&lsquo相共,猶相救相赒。
&rsquo愚按,此則純是團體生活,不容人隻為一身一家自利之計。
漢以後社會恰與此相反。
若作民而師田行役,按,作民,作動民衆也;師謂行軍禦侮;田謂大獵以習武事。
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铎旗物帥而至”。
愚按,世未至大同,則武事不可弛也。
黨有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
四時孟月吉日,屬民讀邦法。
凡其黨之喪、祭、婚、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
凡作民而師田行役,則以其法治其政事。
歲終,則會其黨政。
會,計也,計其黨内之政事得失。
書其民之德行道藝”。
原文頗有省約。
州有長,“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
正月之吉,屬民讀法,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
春秋以禮會民,教之禮讓。
而射于州序。
按,序者州之學校。
習射,教武事也,猶今之軍事訓練。
禮讓者,人道之正,但習禮而忘武備,其群必流于衰弱,故講武不容緩。
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師而緻之。
歲終,則會其州之政令。
三年大比,則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
廢謂退不肖;興謂進賢能。
原文亦多省略。
鄉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頒之于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
鄉吏謂自州長以至比長也。
道謂學有本原者。
藝謂有專長或幹練堪任者。
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
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考者謂考之于民衆,使各以其所知地方之賢能,直陳之無隐也。
興謂既選舉之,将任以國事也。
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賓之。
衆寡謂鄉人之善者,不定其數,故雲衆寡。
以禮雲雲者,謂以鄉飲酒之禮禮賓之,此選舉既定,而尊寵之也。
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貳之。
貳之謂副寫其書,以備任用之。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鄭注:&lsquo言是乃所謂使民自舉賢者,因出之而使之長民,教以德行道藝于外也。
&rsquo按,出之謂見用于王朝。
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使民自舉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之生産與政教等事于内也。
入之即留在本鄉任事。
歲終,則令六鄉之吏皆會政緻事。
會,計也。
緻事謂以會政之書達于王,使中樞得悉六鄉本年之政事也。
正歲,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憲之于其所治。
治字斷句。
國有大詢于衆庶,則各帥其鄉之衆寡而緻于朝”。
國有大事,詢于全國民衆,則鄉大夫各率其鄉之民衆而緻于朝。
曰衆寡者,謂全鄉之人盡帥之以赴朝議也,不定其數,故曰衆寡。
如此則無一人不參預國事者。
鄉之長曰鄉師,“各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凡邦事,令作秩叙。
邦國興造事業,必令鄉師作秩叙,條理不亂,則成功易。
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車辇,戮其犯命者。
凡四時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于市朝。
以歲時巡國及野,而赒萬民之艱阨,以王命施惠。
歲終,則考六鄉之治,以诏廢置。
若國大比,則考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诏誅賞”。
原文多省略。
已述鄉治,次及遂政。
遂之治,自鄰、五家為鄰。
裡、五鄰為裡。
酂、四裡為酂。
鄙、五酂為鄙。
縣、五鄙為縣。
遂,五縣為遂。
以上達于遂人與王朝。
鄰有長,“掌相糾相受。
鄭注:&lsquo相糾,相舉察也;相受,賞罰相及也。
&rsquo凡邑中之政相贊”。
邑中一切政事,鄰長贊助其裡長以成之。
裡有宰,“掌比其邑之衆寡,比,考察也。
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以歲時合耦于耡,令裡之耕者互相助,曰合耦。
以治稼穑,趨其耕耨,行其秩叙,以待有司之政令,有司謂遂大夫。
而征斂其财”。
酂有長,“各掌其酂之政令。
以時校登其夫家,校,猶數也。
比其衆寡。
若作其民而用之,作者,鼓舞之也。
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
若歲時簡器,器謂農具及兵器。
與有司數之。
凡歲時之戒令皆聽之,趨其耕耨,稽其女功”。
鄙有師,“各掌其鄙之政令。
凡作民,如選舉、兵戎及大力役,必鼓舞民衆以趨之,故曰作民。
他處言作民者,皆仿此。
則掌其戒令。
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美惡而誅賞。
歲終,則會其鄙之政而緻事”。
緻事,以會政之書緻于遂大夫也。
縣有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征比,以頒田裡,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趣其稼事而賞罰之。
若将用野民,師田行役,則帥而至”。
原文多省略。
遂有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
以歲時稽其夫家之衆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以教稼穑,以稽功事。
掌其政令、戒禁,聽其治訟。
令為邑者,歲終,則會政緻事。
正歲,閱稼器,修稼政。
三歲大比,則帥其吏而興甿,甿,民也。
興甿謂由民衆選舉其邑之賢者能者。
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
鄭注:“屬猶聚也。
”有功者既明揚之,又聚地方衆吏任治者,敕以謹修職事。
原文多省略。
遂有師,“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
以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六畜、車辇。
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鄭注:&lsquo謂今年所當耕者也。
&rsquo周知其數而任之,以征财賦、作役事。
有大功役,則作其民。
聽其治訟。
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
移用其民,使轉相助,救時之急也。
原文多省略。
附識:《地官》于市政甚精審,此不及詳。
《地官》鄉遂之制,至極精密,不暇詳述。
其為法之善,可略舉者:一曰鄉自五家之長,比長。
上至于鄉大夫、鄉師,而達于王朝。
遂自五家之長,鄰長。
上至于遂大夫、遂師,而達于王朝。
治起于下,非如帝制之世居上者可以私意宰制萬物,非字至此為句。
此所以成民主之治也。
近時言治者,有以民主一詞與民治、民享二詞分别言之,吾以為不可。
人民如散無友紀,不能會同以發抒公意、治其國政,将誰與主之乎?不能主,又誰與享之乎?餘謂民主、民治二詞,其義一也。
二曰自王朝冢宰與六官及其屬以至地方群吏與庶人在官者,其出身皆自人民選舉,而選舉之法又至精密。
鄉之屬邑,自闾以上,每歲必書其民之德行道藝,或于屬民讀法時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糾其過惡而戒之。
遂之屬邑,自裡以上,每歲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美惡而誅賞。
夫鄉遂諸屬邑,地非大也,人非衆也,平日遊處相接,行事相共,而又考察之勤且審如此,鄉大夫三年大比,使六鄉之衆庶共舉賢能;遂大夫三歲大比,亦如六鄉之為,則其選舉無妄可知已。
選定之後,則使賢者出而長民,即王朝自冢宰以至群吏,将皆拔自諸賢也,使能者入而任其鄉或其遂之政教,則克舉其職無疑也。
故自王朝至地方任職者,皆由人民自選代表,以執行國之政令教戒。
而被選者出自田野,無遊談沽譽之風,此民治所由克底于成也。
三曰國有大事,鄉大夫各帥其鄉之衆庶參預王朝會議。
遂大夫之目,雖無此文,則因其見于鄉大夫,不重出耳。
凡法之見于鄉而略于遂者,皆不重出故,非于遂獨缺也。
全民參政,所以養成民治力量。
四曰鄉之屬邑,自闾以至于州,遂之屬邑,自裡以至于縣,其社會組織極嚴密。
生産互助,如遂師以時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使相助。
力役相均,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五家相受相和親,有惡則相及。
民有轉徙,則授之證,明其無罪惡。
鄭注于比長下雲:“或國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國中,皆從而付所處之吏,明無罪惡。
”按,付者,猶今雲予以證明書也。
國有兵事或功役,則作而急赴。
其為法之詳,此不及述。
蓋其社會組織,要在化家庭生活為大群共同生活,革其自私自利之習,發其與衆同休戚之念,易散漫而為整齊,戒孤立而尚聯合。
仁者人也。
詳董子《繁露》。
離人之謂不仁,遺人之謂不仁,離與遺有别。
凡民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此是離人;儒之孤清者自利,佛之小乘自了生死,則遺人者也。
《大易》有《比》與《同人》,比者,比輔義。
伊川《比卦》傳曰:“萬物以互相比而生。
”《同人》之卦亦與《比卦》互相發明。
社會主義原于此也。
餘于《地官》之社會度制,誠無議焉,要在以仁意行之耳。
程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關雎》《麟趾》二篇,皆顯仁也。
此言絕不迂闊。
五曰讀法最重要。
《春秋》太平大同之治,必本于天下之人人盡有士君子之行,詳董子《春秋繁露》。
欲人類演進至此,談何容易!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又說闡提無佛性。
前說就本性言,後說就惑障深重言,義各有當,不相反也。
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天下之人人皆于一己之外知有人,勇于去私而樂于奉公。
是事誠難,故非董之以法不可。
然待其犯法而後罪之,亦非所以為治也。
《地官》定鄉遂讀法之制,使衆庶明于法意而知其不可觸,不幸而觸明法,則有刑罰随之,如是則民将習于守法而治道可成矣。
或疑讀法太數,未免擾民。
如以鄉言,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四闾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州長每歲屬民讀法者四,黨正讀法者七,族師讀法者十四,闾胥讀法者無數;或者以為是日讀法,既于州長,又于黨正,又于闾胥、族師,且将奔命不暇。
鄭樵解之曰:“此法亦易曉。
如正月之吉讀法,州長、黨正、族師鹹預焉;至四時孟月吉日讀法,則族師、黨正預焉,州長不預;至每月讀法,惟族師職焉。
此注所謂彌親民者,其教亦彌數。
”愚按,鄭氏說頗合事理,經文省約,不妨以意推之也。
今政府注重學習,于讀法亦相近,但于新知與古義自宜融攝。
六曰鄉大夫以下逮闾胥、比長,遂大夫以下逮裡宰、鄰長,每歲必書其民之孝友、睦姻、任恤者,歲終、正歲、正歲謂新正。
四時孟月,皆征召其民,考其德藝,糾其過惡,所以扶勉其民者無不至。
有兵事或大功役,則有作民之舉。
作者,作動義,鼓舞義。
蓋申之以正義,喻之以利害,真利必合于正義,否則害。
振其志、作其氣。
民無肯安于偷懦者,為正義而禦侮,非以侵人;為全群而興利,毋有私意。
秉理以持其志,守直以壯其氣。
以是作民,故大功可集也。
又複須知,鄉之闾胥、族師,每月朔日必察其民之孝弟、睦姻、任恤、有學者而書之,遂之裡宰、鄙師,其職與闾胥族師同,經文有不重出者,當準知。
此其教化之本,不可忽也。
《周官》之社會主義,不唯改善人類之實際生活,而實歸本于提高人類之靈性生活,故培養人民之德行至為重要,而孝友、睦姻、任恤、好學,則德行之基也。
善于父母為孝,善于兄弟為友,睦則和睦族黨,此言黨者,謂邑裡衆庶。
鄭注于睦專以親九族言,太狹,決非經旨。
姻則親于戚友,鄭注專以外親言,亦狹,朋友與戚屬均所親也。
任者勇于任公,鄭注以信于友言之,亦誤。
國邑公事,勇于負責,方是任。
恤者急于振窮,好學則勉為聖智。
不學便愚,萬惡出于愚,故好學,美行也。
鄉之闾胥、族師,遂之裡宰、鄙師,能于每月朔察其民之有上述諸善行者而書之,以風勵衆庶,熏染成俗,馴至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而太平大同可緻矣。
儒家終不偏揚功利以導人類,卻亦未嘗賤功利,要在以功利為發揚靈性生活之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量而已。
吾人誠達到靈性生活,則無物我對峙,是立于無待也。
此非以意為之,乃性分上之本量如是。
民國以來,教化不修,孝友睦姻之風斫喪殆盡,任恤好學無複可求,剝極必複,今其時也。
顔習齋有存人、存性之論,豈迂談乎? 《周官》之為民主政治,不獨于其朝野百官皆出自民選而可見也,即其擁有王号之虛君,必由王國全民公意共推之。
蓋秋官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緻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
據此則國王臨殁、嗣王未定時,當由小司寇召集全國人民議立嗣王;或在位之王失道違法而去位時,亦當召集全國人民議立嗣王。
秋官掌邦法,猶近世司法首長,故立君之事,由秋官小司寇召集全民會議,于此可見其法治精神強盛。
儒家言治,德與禮為主,法與刑為輔。
秦以後,禮崩而法敗,德喪而刑亂。
中夏式微,非無故也。
《秋官》有以肺石達窮民之法,肺石,赤石也。
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複于上,複,猶報也。
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上謂王與冢宰及六卿。
而罪其長。
據此則被舉而任職者,無敢遏窮民之情,以負衆庶之托。
無敢至此為句。
民主之基,于是堅固。
近時公令,亦許小民得以其情直接函達中央最高首長,可謂遙承聖制。
或疑上意猶有難于下達者,然認真作去,久之自通,何疑乎? 七曰《地官》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登,上也,進也。
民品之退墜而衰微者,由無職業也。
此意深廣。
一曰稼穑,鄭雲:“謂三農生九谷。
”二曰樹藝,愚按,謂園囿育果木等類。
三曰作材,愚按,謂虞衡作高山森林或江海湖沼之材。
四曰阜藩,鄭雲:“謂薮牧養蕃鳥獸。
”五曰饬材。
鄭雲:“謂百工饬化八材。
”愚按,八者,言其多數。
自然界之物材無限,非可以八數盡之也,鄭注未廣其旨。
六曰通财,鄭雲:“謂商賈阜通貨賄。
”七曰化财,鄭雲:“謂嫔婦化治絲枲。
”愚按,治絲枲隻是女工之一項,凡手工業及工廠役作,婦女可習者甚多,鄭注亦未免過為拘定之詞。
八曰斂材,鄭注:“謂臣妾聚斂疏材。
”愚按,鄭雲臣者謂男仆,妾者謂女仆也。
鄭在漢世,用此等名詞解經,固無足怪,但在今日便當正名曰男工女工耳。
今
物生而有榮枯、芳臭、清濁、靈蠢乃至無量對待之相,至不均也,自然無心而成化,其于靈蠢、清濁、芳臭、榮枯,都無所擇。
聖人懷慈而體物,則于物之蠢者、濁者、臭者、枯者,皆不得無憂焉。
憂其不均,則非求均不可也。
生養有道,教育有方,所以求靈蠢之均也。
蠢者得養與教而啟其靈,則無不均。
其餘可類推。
治水之濁,拔其污泥;治人之濁,戒其染習,所以求清濁之均也。
慶譽興而善勸,制裁嚴而惡懲,所以求芳臭之均也。
瘠土改造,則草木之榮枯均矣;階級破除,則民群之榮枯均矣。
是故均者,聖人導衆庶以從事于斯,所以彌自然之缺憾,司造化之大權。
天若與人違,天者,自然之謂,下言天者仿此。
自然無心于均物,不與聖人同憂,是與人違也。
而待人以起功,天若憂人之憂,則人将不自起功也。
人修其功能,人之求均,是人之功能。
适成天之所畀。
人之功能究是天之所畀與,但人能修之,方完成天賦。
天人之故,微矣哉!天無心于命物皆均,人有事于代天以均萬物,治化之職權在此,人道之尊嚴在此,故曰均之為義,深廣至極也。
《論語》“患不均”三字,是一部《周官》主旨。
《周官經》,首《天官冢宰》,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雲雲。
詳此數語,是全經開宗明義處。
餘謂《周官》為《春秋》由升平蕲進太平之治,蓋期離升平而入太平,期字吃緊。
猶未抵乎太平也。
王有二義。
一謂王道。
王道者,奉元而治也。
《易》曰“大哉乾元”,《春秋》立元即《易》之乾元也。
虞翻傳古《易》象,古《易》家關于象之傳授,後儒多亡失。
虞傳尚有可考者。
曰“乾為仁”,是知乾元即仁也。
而《春秋》奉元為治,即以仁為治之本。
《周官》首明王道,與《春秋》立元即仁為治本,其義一也。
王之義為向往。
世已升平,唯仁道為人類之所共同向往,故謂之王。
二謂主治之人,行政首長是也。
《春秋》于升平世為虛君共和之治,說見餘舊著《讀經示要》卷二。
《周官》之王,虛位而已。
虛君制不必可實現于後世,然《周官》要旨在發揚民主之治,猶是《春秋》升平之境,其去群龍無首、天下為公之盛,《易·乾卦》曰群龍,所以比喻太平世全球大同、全人類皆有聖人之行也。
故其時之人在共同生活之結構内,各各皆得自主自由,互相比輔,至赜而不亂,無有野心家敢挾私侮衆者,故不須首長,故曰無首。
猶迢乎遠矣。
故國界未泯,暫存虛君,其勢然也,但在實際上确是民主,當于下文略釋。
“惟王建國”者,言本王道以建立國家也。
“辨方正位”者,辨方,别四方也;正位,正王都之位也。
鄭司農訓為正君臣之位,與上辨方全不相屬。
漢儒每以媚皇帝之心理曲解經文,此其證也。
鄭玄謂定宮廟,雖較司農差勝,然宮廟則特就帝制言之耳。
其實,辨方正位即别四方之遠近廣狹而正王都之位,猶今雲定政府所在地耳,不可以帝制為釋。
“體國經野”者,舊注:體猶分也,分畫郡邑曰體國。
經野者,野謂邑之田野,猶今雲鄉村;經謂為之治理。
“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者,王為衆官之長,而垂拱無為也,故須設官分職,以任國政。
舊注:極,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者,舊注:掌,主也。
鄭司農雲:“六官皆總屬于冢宰,冢宰于百官無所不主。
”《爾雅》曰:“冢,大也。
”冢宰,大宰也。
愚按冢宰無所不主者,約有二義。
一、王為虛位,則國政必由冢宰負其全責。
二、《周官》本以六官互相聯系,同總全國之政,而冢宰又特尊,何耶?當知互相聯系,必須有一中心,此中心即在聯系中有通達各方面而裁決衆志之作用。
王輔嗣曰:“衆不能制衆,而制之者寡也。
”聯系成于衆多分子,而于衆中必有其一為衆之主,是還以寡制衆也。
近世政府組織采委員制者,必有主任委員,即主席。
猶《周官》立冢宰之意也。
冢宰“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上邦字,國之異名;下邦國,複詞也。
冢宰佐王均邦國,此處一均字,首揭出全經主腦,是治化之母也。
一切治法,一切化道,皆以均為本,譬如人從母生。
詳玩《周官》,以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皆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非如築室,先畫定地基,而後有上層建築。
非字一氣貫下為句。
乃若司機,其一副機器,各部分互相依緣之動能早已具備,隻須司機者一撥其機,而各部分便齊發動作,勢不容已。
乃若司機,至此為句。
人類社會,其于政治創造功能、經濟創造功能、文化創造功能乃至一切創造功能,皆是社會中各分子即各個人所與生俱有,因以形成社會種種功能是無疑義,故此社會種種功能不妨取喻機器早具備各部分動能。
凡譬喻,隻取某種意義上有相似處,不可求其全肖,此為因明義例。
由此可悟,主治者當如司機,直策發社會自覺,如司機者之于機器直撥其機。
使其固有政治、經濟、文化種種創造功能平均發達。
民治之本立,則人民相與自謀生計,而開物之功自著。
《系辭傳》曰“開物成務”,謂開辟一切物資,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百務畢成也。
物用不匮而人得免于資生之累,其靈性生活脫然無系,夐然無待矣。
宗教、哲學、文藝乃至科學等等知能莫不發達,推其原,唯民主之治乃收斯效。
據此,故應說言政治民主實為經濟文化各方面改革之主力。
然複應知,《周官》有大部分皆言理财之事,即是解決經濟問題。
《周官》為民主政體,其經濟政策本其社會主義而定之。
凡百生産事業,無小無大,皆有官領之,督其功而責其效,其事至纖至悉。
中國為大陸之國,農業最重要。
《周官》土地歸國有,《地官·小司徒》曰“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雲雲。
小司徒之屬則有載師之官,掌任土之法,任土者,即因地而計口授田及定稅法等事,觀下文可見。
舊注甚誤,茲不及詳。
以物地事,按物者,視也,猶今雲考察。
後言物者準知。
授地職,而待其政令。
謂已考察各地所宜之事,即以傳授之于各業之官及人民,使其因地所宜而從事。
愚按,載師因地計口授田法,鄭注尚可略考。
今日土改,猶當參稽。
土改為現時通行之新名詞,即改革過去以土地為私有之制。
“闾師掌國中及四郊人民與其六畜财物之數,以任其力,以任其政令,以時征其賦。
凡任民,任農以耕事,貢九谷;任圃以樹事,貢草木;任工以饬材事,貢器物;任商以市事,貢貨賄;任牧以畜事,貢鳥獸;任嫔以女事,貢布帛;任衡以山事,貢其物;山衡為掌山區生産業之官。
任虞以澤事,貢其物。
”澤虞為掌國澤,如海洋江河湖沼等澤區生産事業之官。
又有牛人,官名。
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均人掌均地政、地政當作地征,謂征地職之稅,必求均平。
均地守、按地守如井田,即今集體農場規制。
孟子所雲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等項法規,其在都會市區及域内山區澤區,亦皆有地守之法,不及詳引。
大約民衆于地方一切力役公同擔任之事,必求其均。
均地職、按地職如野有農圃、澤有魚、山有畜牧、市有工賈之類。
均人民牛馬車辇之力征。
按征民力及牛馬等物力,必求均也。
至其經野之制,即地方制度。
如六遂,各有遂大夫、官名。
縣正、官名。
鄙師、官名。
酂長、官名。
裡宰、官名。
鄰長、官名。
旅師、官名。
稍人、官名。
委人。
官名。
凡此諸官,其職事甚切要,六鄉亦可準知。
今日地方政制猶當參考。
中國為世界上廣大無匹之農村社會。
自呂政、劉季以來,行獨夫專制之帝政。
劉季鑒呂政失敗,變其一切束縛之法而為疏節闊目之計,以示寬大,實則利用人民無組織,使其成為一盤散沙,因此民力日偷,民智日塞,民德日敝,而農村之生産工具或技術及物種等等,一切蹈常守故,将曆三千年而未之有改。
餘于《周官》經野之政夙所究心,但自四十歲左右,急于整理中國玄學,形而上學。
由宋、明而上溯佛法,又上溯晚周儒道諸子,苦思過度,大病十餘年,幾緻不起,遂無暇闡述《周官》。
抗戰入川,餘參預友人梁漱溟主辦之勉仁書院,曾提出《周官》,欲諸生精究,惜乎書院無資,諸生星散,老懷竟不遂也。
時牟生宗三曾住院,唐生君毅常往來其間,二子皆于中西哲學有精思,惜不得聚也。
寫至此,不覺曼衍。
餘以為今後農村如欲創立新制,發達生産,則《周官》遺意,誠當取法。
《周官》農村之官尚有可述者,如草人,官名。
掌土化之法,地質不良者,化之使美。
可知古時地質學已精,否則不能設想及此。
以物地相宜而為之種。
物地,視察地質也。
相宜,視土所宜也,相亦視義。
選擇肥料亦草人之職。
又有稻人,此官主種田用水等事。
土訓,此官說地圖,如九州形勢、山川百産所宜之類。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即山虞之佐。
川衡,掌巡川澤産物之禁令。
澤虞,掌國澤産物之政令。
國澤與川澤之分容另詳。
迹人,掌邦田之地政,凡田獵者受其令。
丱人,即今經理與考察礦産之官。
角人,此官以時征鳥獸之齒角而制用具。
羽人,此官以時征鳥獸之羽毛而造物緻用。
掌葛,此官征絺绤之材于山農以造葛布。
掌染草,此官以春秋斂染草之物,猶今有顔料業。
掌炭,此官掌灰物炭物之征令,猶今有煤炭等公司。
囿人,猶今公園之守吏。
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果蓏珍異之物。
廪人,掌九谷之數,以待國之分頒,猶今倉吏。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辨谷之種類,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法,并掌均萬民之食。
舂人。
掌供米物等事。
又《夏官》之徒屬,有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馴之。
射鳥氏,掌射鳥。
羅氏,掌羅烏鳥。
圉師,掌教圉人養馬。
山師。
掌群山林木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
凡茲百業之官,但略征舉,猶未及詳,然已可見其規模之大、計劃之精、條例之密,歎觀止矣!自科學昌明,文物發展,如今世諸強國,其生産業務至極繁赜,且應用科學技術規制宏大、組織邃密、工具精利、出産豐富,甚多巧奪天工,誠有非古哲所能懸想者。
然尚索《周官》,自農村一切生産以至山林川澤,天産之英、地藏之富、江海湖沼之利、動植礦之博、萬物之繁,則已無不一一遍物而皆備之。
遍物之遍是考察義,遍者無疏漏也。
《易》曰“備物緻用”,備者無遺利也。
雖今人承科學熾昌,得有種種奇迹,而聖人作《周官》,其知周萬物與囊括大宇之概,固已早為近世格物之精、開物之盛、備物之豐導先路矣。
聖人為萬世制法,智慮深遠,豈不奇哉! 《冬官》亡失,是最不幸事。
漢人以《考工記》補之,殊不類。
今考《天官篇》首有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
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
”按事謂事業。
下文叙六官之職,其于冬官則雲:“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
”據此,《冬官》雖亡,而其職則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此十二字以富至百物。
至可寶貴。
餘在上文所引述者,以農村之規制為較詳,而山國、澤國、動植礦諸産,雖各有庶官掌之,但未加制造者為多。
吾意工商礦諸事業必特詳于《冬官》,惜其制度與策劃及技術等等今皆無可考矣。
科學知識與新器物之獎勵亦當在《冬官》。
今雖無征,而《夏官》之屬有訓方氏,按方謂四方遼遠諸國。
下職方、合方,皆仿此。
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正歲則布而訓四方,布謂布告。
而觀新物,可見其鼓勵人民銳志新器物之創作矣。
又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據此可知其注重發展工商業,以與世界各國通有無。
又有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數器,權衡不得有輕重之殊。
壹其度量,尺丈釜鐘不得有大小之異。
除其怨惡,國外交易,必以平等互惠為主。
我若侵欺人,則人必怨惡;人若侵欺我,則我亦不能無怨惡。
必我以大中至正之道遇人,而亦以毅力抑制人之相侵欺也,于是國際間怨惡悉除。
同其好善。
人之好善,則引為同好;其不向善者,則擯抑之。
又有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緻方貢,使殊方之貢物得緻于中國也。
緻遠物。
凡此皆明文之見于《夏官》者。
夏官掌軍政而兼外交,故與冬官之聯系最密切,如訓方氏、職方氏、合方氏、懷方氏之所掌,皆與冬官工商業相聯也。
冬官之職,既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其一切生産經制與事業必皆為國有,而本其趣向大同太平之精神亦必與國際通力合作,平等互惠,而訓方諸氏熟谙國際經濟情形,則與冬官屬司之聯事密切,自不待言。
訓方氏訓四方觀新物;職方氏辨四方遠國之人民與其财用之數要,數謂其所需之數,要謂其所必需而不可缺者。
周知其利害;合方氏通天下之道路,按掌萬國交通之路政。
與四方遠國通财利,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以此等善意建立國際經濟互助基礎,是即發揮大均至均之精神。
《書·洪範》所謂“王道平平”,《大學》以理财歸之平天下,皆與《周官》互相發明,群經一貫,皆本孔氏之傳也。
近世帝國主義者,内則庇護資産階級以剝削勞苦衆庶,外則侵略弱小之國,其禍患既大且深,而權難挽矣。
《周官》竟預防之于二千數百年前,巍巍大哉!非上聖其孰能有此神智哉?善夫,合方氏之命名也,其職在聯合四方萬國而為一家,則非解決經濟問題不可。
将欲解決經濟問題,則必顧及弱者之怨惡而後可。
全世界人類所以陷于自毀者,則以強者擁有天下之财權而不恤弱小之怨惡,以為其怨惡無足重輕,吾可勿慮也。
吾者,設為強者之自謂。
不知天下之勢,屈伸恒相報,伸之已甚而其勢終窮,屈之既久則其勢已郁積甚深,将一發而不可禦。
近者美人無如弱朝何,是其征也。
《論語》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私人與私人之交也且然,國與國之交也,其怨彌衆,其勢愈不可遏。
《傳》曰“蜂虿有毒”,而況國乎?是故《周官》言理财,必以天下一家為量,将與員輿萬國通有無、共财利,唯當懸衡以持天下之平,強者勿逞詐力而不恤人之挾怨,弱者懷怨而力圖自強,終必以強鋤強,不底于平弗止也。
平其不平而後怨惡消,而後經濟問題解決,天下大同矣,此《周官》之志也。
《冬官》雖亡,以《夏官》職方氏、合方氏諸官征之,猶可見其理财與生财之道,必合天下萬國為一家,周知其利害,互通其有無,爾毋我詐,我毋爾虞,強毋陵弱,衆毋暴寡,真正平等互惠,所以進世于大同太平也。
然國際上經濟制度如何?易言之,即國與國間其生産與運輸、消費等方面如何通力合作?《冬官》當有規制。
據《天官篇》明定六官之職,以冬官為事職,即在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其生之、養之、富之也,必合天下萬國而為通力合作之度制。
惜乎其篇章亡失,無可考矣。
古稱民以食為天,土地問題最為重要。
《周官》主張土地國有,而為因地計口授田之法,此當普遍适用無疑,唯各種生産事業,自不無因地因材而異其舉措。
如材之所乏,則某種事業或須措棄弗舉;材有獨豐,則某種事業修舉自易。
《冬官》關于工商業設計,今俱無征,唯就《地官》考之,則其屬有各項生産事業之官,如吾在前所略舉者。
地官此等屬吏,大概皆與冬官所主辦國營事業即各大工場或商業機構有聯系者。
六官皆相聯,而冬官在國内之計政,國家經濟政制或政策亦雲計政,從嚴又陵譯名。
與地官聯事多;聯事一詞,本之《天官篇》。
國際之計政,與夏官聯事多。
如前引職方氏、合方氏等。
王荊公謂半部《周官》皆言理财,蓋隻就《地官》說,實未曾注意《天官篇》以富邦國、養萬民、生百物為冬官之事職也。
使《冬官》尚存,何止半部言理财乎?吾前雲《周官》有大部分言理财者,因約《冬官》而論,則理财之事占全經之大部分無疑也。
《周官》于國内計政,大概國營為主,而私營亦不廢,但有限制。
冬官職在富國、養民與生百物,其國營與私營之調節如何,《冬官》當有其法,惜今無考。
惟《地官》有保息六法,以養萬民,可略窺其社會政策。
鄭注:“保息,謂安之使蕃息也。
”保息六者:一曰茲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鄭注:“拯救天民之窮者也。
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
”按此皆生而有缺憾者,故曰天民之窮。
四曰恤貧,五曰寬疾,有疾苦者,寬其賦役。
六曰安富。
鄭注:“平其繇役,不苛取于富民。
”愚按此六法甚切要,《周官》為社會主義,其振興産業,既以國營為主,人民私營之業當受限制。
如此則家庭組織必縮至極小,否則不能化家庭為社會,不能化私為公,故慈幼養老必須由公家負責。
至于純粹共産制,當難一蹴而幾,私有制仍為有限度之保留,而人民之體力、腦力不必同等,則其自營之能力有小大,窮者、貧者,疾者皆社會所必不能無,故疾有寬、貧有恤、窮有振,亦公家之任也。
唯民之能自緻于富者,在私有制之限度内,公家當平其繇役,不可苛取于富民,使民安享其富,于社會繁榮大有裨益也。
安富一條即為保護私營之原則。
有問:地官等所屬有關計政之官,将皆為國營各業之有司欤?曰:然。
但此等官,或有純屬于地官而與冬官聯事甚少者,或有與冬官所屬聯事較多者,惜乎《冬官篇》亡,難臆度。
如地官司稼掌均萬民之食,牛人掌養國之公牛,恐與冬官所屬公田有關。
冬官職在養萬民,當有公田也。
又如山虞、林衡諸官,亦必與冬官所屬工場有關。
此類不勝舉。
宋人有謂冬官無專篇,其所屬但散見于他官者,此說甚無理。
冬官事職在富邦國、養能民、生百物,《天官篇》尚存此明文,漢以來學人都不省,何耶?冬官不立專篇,斷無此理。
若明于六官之職皆相聯,則言冬官無專篇者,其妄立見。
《地官》有泉府,“掌以市之征布,地官司市。
鄭司農注:&lsquo布,謂泉也。
&rsquo泉即錢字。
斂市之不售市所不售者,則泉府出泉收買之。
斂者收義。
貨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賈買之,此賈字讀價。
物揭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賈者”。
鄭司農雲:“物揭而書之,物物為揃書,書其賈。
揭,著其物也;不時買者,謂急求者也。
”又曰:“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
有司,泉府屬吏也。
民有貸于泉府者,則有司别其貸民之物,定其價以與之。
鄭司農雲:&lsquo貸者,謂從官借本賈也,故有息,使民弗利,以其所賈之國所出為息也。
假令其國出絲絮,則以絲絮償;其國出絺葛,則以絺葛償。
&rsquo鄭玄雲:&lsquo謂以國服為之息,以其于國服事之稅為息也。
于國事受園廛之田,而貸萬泉者,則期出息五百。
王莽時,民貸以治産業者,但計赢所得受息,無過歲什一。
&rsquo凡國事之财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會,計也。
馬端臨曰:“貨财盈而斂,乏而散,于是有泉府之官從而補其不足,助其不給,或賒,或貸,而俾之足用,所以養民者如此。
”愚按,泉府即泉币流通之機構,民獲其利,而國事之财用亦取足于是焉,公私交利也。
《考工記》雖非《周官》之篇,而其思想确屬《周官》統系。
其最有價值者,莫如篇首一段文字,蓋發明《周官》之大旨,而以平等與分職為社會組織之兩大原則。
平等即破除階級,分職則社會所由發達。
其言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作,起也。
或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鄭司農雲:&lsquo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勢之宜以治之。
&rsquo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饬力以長地财,或治絲麻以成之。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言百者,衆詞也。
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饬力以長地财,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雲雲。
古代王公與士大夫本為統治階層,工農商及婦人皆勞苦小民也。
今以王公、士大夫與工農等并列,全失其統治之地位,即破除階級而社會一律平等。
此義确本《周官》,但能說得如此簡明,甚可貴。
世治大進,則人民有各種會議,坐而論道不屬王公,行政則由人民選舉代表,工農等皆可作而行,又不同于古之上大夫也。
但國家畢竟有會議與行政等機構,必常有任職其間者,唯就被選任職之人言,則不為常職耳。
夫六職之分,雖欠精當,然社會生活唯分職而互相聯,有物暢其性、事稱其能、萬物鹹适于自然之美。
此《周官》之志,而《考工記》有得乎此也。
綜上所述,《周官》于經濟問題特别注重。
《大易》于《乾》《坤》《屯》《蒙》之後,繼以《需卦》。
詳《序卦篇》需者,飲食之道也。
有天地而後萬物生焉。
物生必蒙,蒙而求亨,不可不養也。
《周官》知此矣。
世亦有計經濟決定一切,豈其然乎? 今将複申前旨。
餘前已雲:政治民主實為經濟、文化各方面改革之主力,此實《周官》本義。
夫經濟制度失其均,專利于剝削者而勞苦大衆常不獲伸,其故無他,則以政權操于統治階層,人民不能自持太阿故耳。
文化方面晦塞,民衆在精神上無食糧,不能有所獨辟獨創,不能發起正知正行,此無他故,亦由人民不能自持太阿,以緻政權常在統治階層,而統治者遂以妨民之生、塞民之智為能事,至無所不用其極。
此不必征之古代帝制之世,即今帝國主義者,其私圖在使科學供殺人之用,而科學家有志乎高深理論之研究者,将無法進行,是與古之帝者何異乎?如此,而欲文化無晦塞,必不可幾矣。
是故《周官》之治,本以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為要道。
然雖各方面互相聯系,其間必有一主動力。
如佛家緣生論,緣生者,言萬物之生皆由衆緣會合,如稻禾生即由谷子為因緣,人工、水土、日光、空氣、肥料、歲時等等為增上緣,始見稻禾生。
若離上述諸緣,便無稻禾。
萬物萬事皆衆緣會合故有,以稻禾例之可知。
《周官》論治,主張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互相聯系始成治道,與緣生之旨亦相通。
必建立士用因,最有深義。
士用因一詞,如解釋便太繁,可參考餘著《佛家名相通釋》。
否則如機械,衆件相聯,終無生命。
《周官》言聯系,決不如此,故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本互相聯系,而其間為主動者則政治也。
但此雲政治,乃專指民主政治言,若擁護剝削階層與侵略弱小之帝國主義者,此即孟子所斥之霸術,不足言政治。
霸術,破壞聯系者也。
唯民主政治乃是聯系中之主動力。
政制之創建、政策之運用以及經濟、文化諸方面之改革與發展,非民主則不能通天下之志、類萬物之情,不能有大道為公、開物成務、天下文明之盛。
是故《易》以群龍無首為民主之象,而《春秋》本之以通三世,《周官》本之以立民主之治也。
何言乎《周官》為民主之治?曰:其治自下而上也。
據《地官》,劃分地方政區為六鄉六遂。
鄭司農雲:“百裡内為六鄉,外為六遂。
”按,内外以距國都遠近分之。
蓋《周官》以王國為天下列邦聯合之最高政府,鄉遂則王國本部。
古雲王畿千裡,即最高政府所直轄之地也。
但王國鄉遂制度,列邦當亦同之。
鄉之治,自比、五家為比。
闾、鄭司農雲:“二十五家為闾。
”族、鄭雲:“百家為族。
”黨、鄭雲:“五百家為黨。
”州、鄭雲:“二千五百家為州。
”鄉,鄭雲:“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以上達于司徒與王朝。
比有長,“各掌其比之治。
五家相受,相和親,有辠奇邪則相及”。
懲惡則相反,欲其平時互相戒也。
闾有胥,“各掌其闾之征令。
以歲時各數其闾之衆寡,辨其施舍,辨其闾内孰當急行,孰當暫止之事。
四時因事聚衆庶,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
原文多省略。
按讀法最重要。
既使其達于治理,又養成其守法習慣。
書其敬敏者,獎趨事赴功之人,而頑惰者知奮矣。
書其任恤者,獎急公救難之人,而自私自利者改過矣。
近時獎勵民衆之道,頗有合乎此。
族有師,師,長也。
“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月吉,屬民讀邦法,書其孝弟、睦姻、有學者。
按,孝弟為萬德之本,不愛父兄而能愛他人者,未之有也。
睦姻、和睦親黨也,泛愛衆之德,自此推之耳。
以邦比之法,比,考核也。
帥四闾之吏,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任者,可任者,謂可任事或力役者。
及其六畜、車辇。
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闾為族,八闾為聯。
使之相保相受,使各邑民衆生活互相保,苦樂互相受,有公家而無私家。
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
鄭注:&lsquo相共,猶相救相赒。
&rsquo愚按,此則純是團體生活,不容人隻為一身一家自利之計。
漢以後社會恰與此相反。
若作民而師田行役,按,作民,作動民衆也;師謂行軍禦侮;田謂大獵以習武事。
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铎旗物帥而至”。
愚按,世未至大同,則武事不可弛也。
黨有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
四時孟月吉日,屬民讀邦法。
凡其黨之喪、祭、婚、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
凡作民而師田行役,則以其法治其政事。
歲終,則會其黨政。
會,計也,計其黨内之政事得失。
書其民之德行道藝”。
原文頗有省約。
州有長,“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
正月之吉,屬民讀法,以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
春秋以禮會民,教之禮讓。
而射于州序。
按,序者州之學校。
習射,教武事也,猶今之軍事訓練。
禮讓者,人道之正,但習禮而忘武備,其群必流于衰弱,故講武不容緩。
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師而緻之。
歲終,則會其州之政令。
三年大比,則大考州裡,以贊鄉大夫廢興”。
廢謂退不肖;興謂進賢能。
原文亦多省略。
鄉有大夫,“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頒之于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
鄉吏謂自州長以至比長也。
道謂學有本原者。
藝謂有專長或幹練堪任者。
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辨其可任者。
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考者謂考之于民衆,使各以其所知地方之賢能,直陳之無隐也。
興謂既選舉之,将任以國事也。
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賓之。
衆寡謂鄉人之善者,不定其數,故雲衆寡。
以禮雲雲者,謂以鄉飲酒之禮禮賓之,此選舉既定,而尊寵之也。
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貳之。
貳之謂副寫其書,以備任用之。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鄭注:&lsquo言是乃所謂使民自舉賢者,因出之而使之長民,教以德行道藝于外也。
&rsquo按,出之謂見用于王朝。
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使民自舉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之生産與政教等事于内也。
入之即留在本鄉任事。
歲終,則令六鄉之吏皆會政緻事。
會,計也。
緻事謂以會政之書達于王,使中樞得悉六鄉本年之政事也。
正歲,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憲之于其所治。
治字斷句。
國有大詢于衆庶,則各帥其鄉之衆寡而緻于朝”。
國有大事,詢于全國民衆,則鄉大夫各率其鄉之民衆而緻于朝。
曰衆寡者,謂全鄉之人盡帥之以赴朝議也,不定其數,故曰衆寡。
如此則無一人不參預國事者。
鄉之長曰鄉師,“各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凡邦事,令作秩叙。
邦國興造事業,必令鄉師作秩叙,條理不亂,則成功易。
大軍旅、會同,正治其徒役與其車辇,戮其犯命者。
凡四時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于市朝。
以歲時巡國及野,而赒萬民之艱阨,以王命施惠。
歲終,則考六鄉之治,以诏廢置。
若國大比,則考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诏誅賞”。
原文多省略。
已述鄉治,次及遂政。
遂之治,自鄰、五家為鄰。
裡、五鄰為裡。
酂、四裡為酂。
鄙、五酂為鄙。
縣、五鄙為縣。
遂,五縣為遂。
以上達于遂人與王朝。
鄰有長,“掌相糾相受。
鄭注:&lsquo相糾,相舉察也;相受,賞罰相及也。
&rsquo凡邑中之政相贊”。
邑中一切政事,鄰長贊助其裡長以成之。
裡有宰,“掌比其邑之衆寡,比,考察也。
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以歲時合耦于耡,令裡之耕者互相助,曰合耦。
以治稼穑,趨其耕耨,行其秩叙,以待有司之政令,有司謂遂大夫。
而征斂其财”。
酂有長,“各掌其酂之政令。
以時校登其夫家,校,猶數也。
比其衆寡。
若作其民而用之,作者,鼓舞之也。
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
若歲時簡器,器謂農具及兵器。
與有司數之。
凡歲時之戒令皆聽之,趨其耕耨,稽其女功”。
鄙有師,“各掌其鄙之政令。
凡作民,如選舉、兵戎及大力役,必鼓舞民衆以趨之,故曰作民。
他處言作民者,皆仿此。
則掌其戒令。
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美惡而誅賞。
歲終,則會其鄙之政而緻事”。
緻事,以會政之書緻于遂大夫也。
縣有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征比,以頒田裡,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趣其稼事而賞罰之。
若将用野民,師田行役,則帥而至”。
原文多省略。
遂有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
以歲時稽其夫家之衆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以教稼穑,以稽功事。
掌其政令、戒禁,聽其治訟。
令為邑者,歲終,則會政緻事。
正歲,閱稼器,修稼政。
三歲大比,則帥其吏而興甿,甿,民也。
興甿謂由民衆選舉其邑之賢者能者。
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
鄭注:“屬猶聚也。
”有功者既明揚之,又聚地方衆吏任治者,敕以謹修職事。
原文多省略。
遂有師,“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
以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六畜、車辇。
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鄭注:&lsquo謂今年所當耕者也。
&rsquo周知其數而任之,以征财賦、作役事。
有大功役,則作其民。
聽其治訟。
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
移用其民,使轉相助,救時之急也。
原文多省略。
附識:《地官》于市政甚精審,此不及詳。
《地官》鄉遂之制,至極精密,不暇詳述。
其為法之善,可略舉者:一曰鄉自五家之長,比長。
上至于鄉大夫、鄉師,而達于王朝。
遂自五家之長,鄰長。
上至于遂大夫、遂師,而達于王朝。
治起于下,非如帝制之世居上者可以私意宰制萬物,非字至此為句。
此所以成民主之治也。
近時言治者,有以民主一詞與民治、民享二詞分别言之,吾以為不可。
人民如散無友紀,不能會同以發抒公意、治其國政,将誰與主之乎?不能主,又誰與享之乎?餘謂民主、民治二詞,其義一也。
二曰自王朝冢宰與六官及其屬以至地方群吏與庶人在官者,其出身皆自人民選舉,而選舉之法又至精密。
鄉之屬邑,自闾以上,每歲必書其民之德行道藝,或于屬民讀法時考其德行道藝而勸之,糾其過惡而戒之。
遂之屬邑,自裡以上,每歲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美惡而誅賞。
夫鄉遂諸屬邑,地非大也,人非衆也,平日遊處相接,行事相共,而又考察之勤且審如此,鄉大夫三年大比,使六鄉之衆庶共舉賢能;遂大夫三歲大比,亦如六鄉之為,則其選舉無妄可知已。
選定之後,則使賢者出而長民,即王朝自冢宰以至群吏,将皆拔自諸賢也,使能者入而任其鄉或其遂之政教,則克舉其職無疑也。
故自王朝至地方任職者,皆由人民自選代表,以執行國之政令教戒。
而被選者出自田野,無遊談沽譽之風,此民治所由克底于成也。
三曰國有大事,鄉大夫各帥其鄉之衆庶參預王朝會議。
遂大夫之目,雖無此文,則因其見于鄉大夫,不重出耳。
凡法之見于鄉而略于遂者,皆不重出故,非于遂獨缺也。
全民參政,所以養成民治力量。
四曰鄉之屬邑,自闾以至于州,遂之屬邑,自裡以至于縣,其社會組織極嚴密。
生産互助,如遂師以時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使相助。
力役相均,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五家相受相和親,有惡則相及。
民有轉徙,則授之證,明其無罪惡。
鄭注于比長下雲:“或國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國中,皆從而付所處之吏,明無罪惡。
”按,付者,猶今雲予以證明書也。
國有兵事或功役,則作而急赴。
其為法之詳,此不及述。
蓋其社會組織,要在化家庭生活為大群共同生活,革其自私自利之習,發其與衆同休戚之念,易散漫而為整齊,戒孤立而尚聯合。
仁者人也。
詳董子《繁露》。
離人之謂不仁,遺人之謂不仁,離與遺有别。
凡民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此是離人;儒之孤清者自利,佛之小乘自了生死,則遺人者也。
《大易》有《比》與《同人》,比者,比輔義。
伊川《比卦》傳曰:“萬物以互相比而生。
”《同人》之卦亦與《比卦》互相發明。
社會主義原于此也。
餘于《地官》之社會度制,誠無議焉,要在以仁意行之耳。
程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關雎》《麟趾》二篇,皆顯仁也。
此言絕不迂闊。
五曰讀法最重要。
《春秋》太平大同之治,必本于天下之人人盡有士君子之行,詳董子《春秋繁露》。
欲人類演進至此,談何容易!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又說闡提無佛性。
前說就本性言,後說就惑障深重言,義各有當,不相反也。
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天下之人人皆于一己之外知有人,勇于去私而樂于奉公。
是事誠難,故非董之以法不可。
然待其犯法而後罪之,亦非所以為治也。
《地官》定鄉遂讀法之制,使衆庶明于法意而知其不可觸,不幸而觸明法,則有刑罰随之,如是則民将習于守法而治道可成矣。
或疑讀法太數,未免擾民。
如以鄉言,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四闾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州長每歲屬民讀法者四,黨正讀法者七,族師讀法者十四,闾胥讀法者無數;或者以為是日讀法,既于州長,又于黨正,又于闾胥、族師,且将奔命不暇。
鄭樵解之曰:“此法亦易曉。
如正月之吉讀法,州長、黨正、族師鹹預焉;至四時孟月吉日讀法,則族師、黨正預焉,州長不預;至每月讀法,惟族師職焉。
此注所謂彌親民者,其教亦彌數。
”愚按,鄭氏說頗合事理,經文省約,不妨以意推之也。
今政府注重學習,于讀法亦相近,但于新知與古義自宜融攝。
六曰鄉大夫以下逮闾胥、比長,遂大夫以下逮裡宰、鄰長,每歲必書其民之孝友、睦姻、任恤者,歲終、正歲、正歲謂新正。
四時孟月,皆征召其民,考其德藝,糾其過惡,所以扶勉其民者無不至。
有兵事或大功役,則有作民之舉。
作者,作動義,鼓舞義。
蓋申之以正義,喻之以利害,真利必合于正義,否則害。
振其志、作其氣。
民無肯安于偷懦者,為正義而禦侮,非以侵人;為全群而興利,毋有私意。
秉理以持其志,守直以壯其氣。
以是作民,故大功可集也。
又複須知,鄉之闾胥、族師,每月朔日必察其民之孝弟、睦姻、任恤、有學者而書之,遂之裡宰、鄙師,其職與闾胥族師同,經文有不重出者,當準知。
此其教化之本,不可忽也。
《周官》之社會主義,不唯改善人類之實際生活,而實歸本于提高人類之靈性生活,故培養人民之德行至為重要,而孝友、睦姻、任恤、好學,則德行之基也。
善于父母為孝,善于兄弟為友,睦則和睦族黨,此言黨者,謂邑裡衆庶。
鄭注于睦專以親九族言,太狹,決非經旨。
姻則親于戚友,鄭注專以外親言,亦狹,朋友與戚屬均所親也。
任者勇于任公,鄭注以信于友言之,亦誤。
國邑公事,勇于負責,方是任。
恤者急于振窮,好學則勉為聖智。
不學便愚,萬惡出于愚,故好學,美行也。
鄉之闾胥、族師,遂之裡宰、鄙師,能于每月朔察其民之有上述諸善行者而書之,以風勵衆庶,熏染成俗,馴至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而太平大同可緻矣。
儒家終不偏揚功利以導人類,卻亦未嘗賤功利,要在以功利為發揚靈性生活之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量而已。
吾人誠達到靈性生活,則無物我對峙,是立于無待也。
此非以意為之,乃性分上之本量如是。
民國以來,教化不修,孝友睦姻之風斫喪殆盡,任恤好學無複可求,剝極必複,今其時也。
顔習齋有存人、存性之論,豈迂談乎? 《周官》之為民主政治,不獨于其朝野百官皆出自民選而可見也,即其擁有王号之虛君,必由王國全民公意共推之。
蓋秋官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緻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
據此則國王臨殁、嗣王未定時,當由小司寇召集全國人民議立嗣王;或在位之王失道違法而去位時,亦當召集全國人民議立嗣王。
秋官掌邦法,猶近世司法首長,故立君之事,由秋官小司寇召集全民會議,于此可見其法治精神強盛。
儒家言治,德與禮為主,法與刑為輔。
秦以後,禮崩而法敗,德喪而刑亂。
中夏式微,非無故也。
《秋官》有以肺石達窮民之法,肺石,赤石也。
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複于上,複,猶報也。
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上謂王與冢宰及六卿。
而罪其長。
據此則被舉而任職者,無敢遏窮民之情,以負衆庶之托。
無敢至此為句。
民主之基,于是堅固。
近時公令,亦許小民得以其情直接函達中央最高首長,可謂遙承聖制。
或疑上意猶有難于下達者,然認真作去,久之自通,何疑乎? 七曰《地官》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登,上也,進也。
民品之退墜而衰微者,由無職業也。
此意深廣。
一曰稼穑,鄭雲:“謂三農生九谷。
”二曰樹藝,愚按,謂園囿育果木等類。
三曰作材,愚按,謂虞衡作高山森林或江海湖沼之材。
四曰阜藩,鄭雲:“謂薮牧養蕃鳥獸。
”五曰饬材。
鄭雲:“謂百工饬化八材。
”愚按,八者,言其多數。
自然界之物材無限,非可以八數盡之也,鄭注未廣其旨。
六曰通财,鄭雲:“謂商賈阜通貨賄。
”七曰化财,鄭雲:“謂嫔婦化治絲枲。
”愚按,治絲枲隻是女工之一項,凡手工業及工廠役作,婦女可習者甚多,鄭注亦未免過為拘定之詞。
八曰斂材,鄭注:“謂臣妾聚斂疏材。
”愚按,鄭雲臣者謂男仆,妾者謂女仆也。
鄭在漢世,用此等名詞解經,固無足怪,但在今日便當正名曰男工女工耳。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