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綱要
關燈
小
中
大
涪陵縣有伊川故迹曰點易洞,《易傳》即作于此雲。
伊川之弟子甚多,最著者曰楊龜山。
龜山傳之其弟子羅仲素,仲素傳之李延平,延平為朱子之師。
朱子之學甚精深博大。
其平生于書無所不讀,于學無所不究。
而所取法者雖不一家,要以伊川為主。
其終身服膺之典籍,則《四書》是也。
朱子著書極多,而《四書集注》乃其根本重要之作。
其生平于孔孟之學,精思力踐,皆見之于《四書集注》。
自漢唐以來說《四書》者,未有如朱子之博深真切也。
朱子之友,有張南軒,字敬夫,亦字欽夫,名栻,本籍四川之慶漢而家于湖南衡山。
次則呂東萊,名祖謙,字伯恭,浙之永康人。
次則陸象山,名九淵,字子靜,今江西金溪縣人。
其學直指“本心”,與朱子之學相異,然其學之流傳不及朱子之盛。
直至明朝王陽明先生出,首宗陸子之說,而倡緻良知之學。
自此乃有所謂陸王學派,而以朱子與伊川并稱程朱學派雲。
漢代諸經師,守六籍《詩》《書》《易》《禮》《樂》《春秋》,所謂六經是也。
而專言訓诂,于經書中之名、物、度、數,詳為考核,而于所謂義理或思想則不之及也。
雖解聖人之書,而于聖人之道昏如也。
此所謂守文之學也,經生之業也。
及兩宋諸儒出,專精義理,始發揮孔孟之哲學思想,以反對印度佛家思想。
其為學也,注重于人倫日用踐履之間,身體力行,起居言動與酬酢萬變之際,務使無一不合于道而中于禮。
其胸懷清潔純明,超出于萬物之表。
故于宇宙真理、人生本原,脫然神悟,而真參實悟默契孔門之旨,有以深造自得。
與漢儒考據之學,區以别矣。
程朱諸老導其先,後之哲士多承其流。
世乃有宋學之稱,以與漢學相别雲。
清世諸儒反對宋明學,而盛治考據之業,又自标為漢學,故世稱清代經師為漢學家。
實則經生但考名、物、度、數之末,為治古籍者整理工具而已。
雖此業不可少,而必謂學術在是,則愚妄之見也。
欲了解吾國哲學思想與孔氏義理精微所在,則宋學或合明儒言之,曰宋明學。
其要也夫。
補記:晉朝五胡十六國 五胡者,匈奴、鮮卑、羯、氐、羌也。
東漢以來,五胡先後移于塞内,勢力漸增。
西晉末,先後占據北方及西蜀。
始于晉永興元年,訖宋元嘉十六年,曆百三十年而始滅亡。
列國十六:五涼、二趙、三秦、四燕、夏、成漢是也。
又有冉魏及西燕,則不在十六國之列。
五胡十六國表: 西燕者,晉時鮮卑族慕容沖破苻堅兵,據今陝西鹹陽稱帝,史稱西燕。
凡三主,十年。
為後燕所滅。
冉魏,晉時冉闵殺後趙主石鑒自立,國号魏。
三年。
為前燕所滅。
五胡十六國,天下紛裂已極。
及北魏興,漸統一北方,胡運猶未已也。
北魏:亦稱後魏,姓拓跋氏。
晉時拓跋自立為代王,國号魏。
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稱帝,史稱後魏。
以其為北朝也,又稱北魏。
有今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及江蘇、河南、陝西之北部,奉天之西部。
奉天今改遼甯。
傳至孝文帝,遷洛陽,改姓元氏,故稱元魏。
凡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
分為東、西魏,為高氏、宇文氏所篡。
東魏:後魏之末,孝武帝西奔,高歡别立孝靜帝,是為東魏。
西魏:孝武帝西奔,依宇文泰都長安,是為西魏。
凡三主,二十三年。
禅位于北周。
北周:宇文覺受西魏禅,号曰周,史稱北周,又稱後周。
都長安。
滅齊,統一北方。
凡五主,二十四年。
禅位于隋。
北齊:先是懷朔人高歡仕後魏,鎮朔方,起兵平爾朱氏之亂,擁立孝武帝。
歡為丞相,專權。
帝西走,依宇文泰。
歡别立孝靜帝。
由是魏分東、西。
及子高洋篡魏,國号齊,史稱北齊,亦稱高齊。
都邺,今河南安陽縣是也。
有今直隸、河北。
山東、山西、河南,及奉天西部之地。
凡五主,二十八年。
為北周所滅。
北漢:晉時匈奴劉淵稱帝,号曰漢,史稱北漢。
後改為趙,史稱前趙。
見五胡十六國表。
前秦:見五胡十六
伊川之弟子甚多,最著者曰楊龜山。
龜山傳之其弟子羅仲素,仲素傳之李延平,延平為朱子之師。
朱子之學甚精深博大。
其平生于書無所不讀,于學無所不究。
而所取法者雖不一家,要以伊川為主。
其終身服膺之典籍,則《四書》是也。
朱子著書極多,而《四書集注》乃其根本重要之作。
其生平于孔孟之學,精思力踐,皆見之于《四書集注》。
自漢唐以來說《四書》者,未有如朱子之博深真切也。
朱子之友,有張南軒,字敬夫,亦字欽夫,名栻,本籍四川之慶漢而家于湖南衡山。
次則呂東萊,名祖謙,字伯恭,浙之永康人。
次則陸象山,名九淵,字子靜,今江西金溪縣人。
其學直指“本心”,與朱子之學相異,然其學之流傳不及朱子之盛。
直至明朝王陽明先生出,首宗陸子之說,而倡緻良知之學。
自此乃有所謂陸王學派,而以朱子與伊川并稱程朱學派雲。
漢代諸經師,守六籍《詩》《書》《易》《禮》《樂》《春秋》,所謂六經是也。
而專言訓诂,于經書中之名、物、度、數,詳為考核,而于所謂義理或思想則不之及也。
雖解聖人之書,而于聖人之道昏如也。
此所謂守文之學也,經生之業也。
及兩宋諸儒出,專精義理,始發揮孔孟之哲學思想,以反對印度佛家思想。
其為學也,注重于人倫日用踐履之間,身體力行,起居言動與酬酢萬變之際,務使無一不合于道而中于禮。
其胸懷清潔純明,超出于萬物之表。
故于宇宙真理、人生本原,脫然神悟,而真參實悟默契孔門之旨,有以深造自得。
與漢儒考據之學,區以别矣。
程朱諸老導其先,後之哲士多承其流。
世乃有宋學之稱,以與漢學相别雲。
清世諸儒反對宋明學,而盛治考據之業,又自标為漢學,故世稱清代經師為漢學家。
實則經生但考名、物、度、數之末,為治古籍者整理工具而已。
雖此業不可少,而必謂學術在是,則愚妄之見也。
欲了解吾國哲學思想與孔氏義理精微所在,則宋學或合明儒言之,曰宋明學。
其要也夫。
補記:晉朝五胡十六國 五胡者,匈奴、鮮卑、羯、氐、羌也。
東漢以來,五胡先後移于塞内,勢力漸增。
西晉末,先後占據北方及西蜀。
始于晉永興元年,訖宋元嘉十六年,曆百三十年而始滅亡。
列國十六:五涼、二趙、三秦、四燕、夏、成漢是也。
又有冉魏及西燕,則不在十六國之列。
五胡十六國表: 西燕者,晉時鮮卑族慕容沖破苻堅兵,據今陝西鹹陽稱帝,史稱西燕。
凡三主,十年。
為後燕所滅。
冉魏,晉時冉闵殺後趙主石鑒自立,國号魏。
三年。
為前燕所滅。
五胡十六國,天下紛裂已極。
及北魏興,漸統一北方,胡運猶未已也。
北魏:亦稱後魏,姓拓跋氏。
晉時拓跋自立為代王,國号魏。
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稱帝,史稱後魏。
以其為北朝也,又稱北魏。
有今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及江蘇、河南、陝西之北部,奉天之西部。
奉天今改遼甯。
傳至孝文帝,遷洛陽,改姓元氏,故稱元魏。
凡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
分為東、西魏,為高氏、宇文氏所篡。
東魏:後魏之末,孝武帝西奔,高歡别立孝靜帝,是為東魏。
西魏:孝武帝西奔,依宇文泰都長安,是為西魏。
凡三主,二十三年。
禅位于北周。
北周:宇文覺受西魏禅,号曰周,史稱北周,又稱後周。
都長安。
滅齊,統一北方。
凡五主,二十四年。
禅位于隋。
北齊:先是懷朔人高歡仕後魏,鎮朔方,起兵平爾朱氏之亂,擁立孝武帝。
歡為丞相,專權。
帝西走,依宇文泰。
歡别立孝靜帝。
由是魏分東、西。
及子高洋篡魏,國号齊,史稱北齊,亦稱高齊。
都邺,今河南安陽縣是也。
有今直隸、河北。
山東、山西、河南,及奉天西部之地。
凡五主,二十八年。
為北周所滅。
北漢:晉時匈奴劉淵稱帝,号曰漢,史稱北漢。
後改為趙,史稱前趙。
見五胡十六國表。
前秦:見五胡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