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東南靖海記

關燈
邵陽魏源(默深)撰 順治三年夏,貝勒博洛軍定浙東。

    盟監國魯王航海,其石浦守将張名振以舟師從。

    是秋大軍定福建,滅唐王,降鄭芝龍,貝勒大軍凱旋,留兵分守要害,以張存仁總督閩浙,佟國鼎巡撫福建。

    而芝龍子成功及其兄子鄭彩、鄭聯并擁衆海上,是為浙、閩沿海二寇之始。

     魯王之航海也,先至舟山,其守将黃斌卿不納。

    舟山一曰翁洲,在甯波海中,亘百餘裡,越王勾踐欲徙夫差于甬東,即其地也。

    适鄭彩、鄭聯以舟師來會,奉之入閩,次中左所,即廈門。

    廈門方為鄭成功所踞。

    成功故唐王遺臣,奉隆武年号,兵最強。

    以唐、魯舊釁,不願奉之,乃改次長垣。

    其浙中遺臣錢肅樂、劉中藻、張肯堂、徐孚遠、武臣阮駿、趙牧、周瑞、周鶴芝、林舞鑰及勳臣之裔徐仁爵、李錫祚等,或有兵,或無兵,先後奔附。

    時唐王甫滅,所遺郡縣,聞明兵至,多騷動。

    順治四年,連陷建甯、邵武、興化、福甯三府一州及漳浦、海澄、連江、長樂等二十七縣。

    其陷興化也,以分巡道彭遇颽故明禦史,乘我守将出戰時,登陴盡易明幟,我兵返,見之,遂潰。

    其陷建甯也,城中舉火内應。

    其陷邵武也,明鄖西王裨将王祈善戰,先踞上遊,夜取幾案數百,各插香炷順流放之,環邵武城而過,守兵矢炮齊發,遲明審其僞,習不複備。

    一夕突至,遂陷,進兵圍福州。

    诏總督張存仁移駐衢州,诏都統辰奉為靖南大将軍,與棟柯賴、李率泰等調廣東、浙江之兵,三路進讨。

    又以陳錦代張存仁總督浙閩。

    會鄭彩專橫,賊殺朝士,其黨内潰。

    王師且剿且撫,至順治五年夏,各郡邑先後克複。

    福州歲饑,被圍久,城中人相食。

    江西叛将金聲桓之黨郭天才僞稱援兵,載米麥江上,誘郡民出就食。

    李率泰抵建甯聞之,飛檄巡撫佟國鼎使警備。

    賊乃夜焚洪山橋,掠就食千人以遁。

    延平有将軍寨,地勢巍峭,海寇巢其上,俯瞰諸邑。

    陳錦令于對山壘土,高與寨等,乘以登陴,遂克之。

     是年,我松江提督吳兆勝謀叛,與明故官陳子龍潛招浙東海師内犯。

    張名振、沈廷揚赴之,遇飓崇明,盡喪其軍。

    廷揚投海死。

    兆勝、子龍事洩被誅。

    名振遁還,乃與阮駿合軍,以五年夏由南田陷健跳所,迎魯王複入浙。

    時鄭彩已棄王去。

    名振、阮駿合拒大兵,解健跳之圍。

    九月,複合王朝先兵攻斬黃斌卿于舟山,奉魯王居之,令阮駿、王朝先分屯桐樵、南田為犄角。

    而鄭彩軍金門,鄭聯軍廈門,亦于七年盡為成功所奪。

    成功遣使朝永曆于湖南,受封延平郡公。

    于是浙師盡并于張名振,閩師盡并于鄭成功,東南海寇皆聽其号令。

     方四年閩地之失陷也,我大兵守浙者大半抽以赴閩。

    于是溫、台、甯、紹諸遺民複乘間争結山寨,以數百計,而四明大蘭山王翊之軍、上虞東山李長祥之軍、上虞平岡張煌言之軍皆最堅整,并約舟山兵共窺甯、紹。

    會鄞縣降官謝三賓來告變,我各城守将急捕内應,并調慈溪兵襲大蘭,姚江兵搗東山,數路皆潰。

    屆期舟山兵果入蛟門,抵之江口,觀望而返。

    及五、六年閩地盡恢複,總督陳錦率大兵還浙東。

    七年,張名振忌殺王得先于舟山,得先部将來降,盡洩虛實。

    于是總督陳錦奏言:浙東舟山海寇及各山寨之寇皆以故國為名,狼狽相依;海寇登岸,則山寇為之接應;山寇被剿,則入海以避兵鋒;交通閩、粵,窺伺蘇、松,久為東南之患。

    臣廣訪進兵道路,由定關出海,距舟山百餘裡,乘風潮半日可到,攻其不備,決可克複。

    八年,诏錦與都統金砺、劉之源、提督田雄等會兵先剿山寨,以除内顧,用山民為鄉導,分路進搗四明諸山,盡破巢穴。

    遂乘大霧渡海,抵螺頭門,敵軍方覺。

    阮駿以火舟邀戰于橫水洋,風返焚之,人舟俱熸。

    張肯堂、張名揚等率兵勇數千,背城力戰。

    九月掘攻,陷之,屠其城。

     初,名振恃海島之險,謂大兵必不能渡,先期奉魯王搗吳淞,以綴我兵,惟留兵六千,使阮駿守舟山。

    及聞警回救,則城已破,乃奉魯王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