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之路漫漫
關燈
小
中
大
齋先生講他的轶事,所以到京後,最崇拜的自然是他了。
會試後,我中試,房師為王黻卿先生(諱頌蔚),是很有學問而且憐才的。
座師雖有四位,而我的卷子卻在孫崃山先生(諱毓筠)手中。
是年會試題為“子貢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聞”。
我的文中有“耳也者心之譯,躬之督也及順譯道張督權而已矣”等語,有人問孫先生:“督躬有來頭嗎?”孫先生說:“這何必有來頭。
”這一年的殿試,文韻閣寫□闾閻而□□一句,誤落閻字,乃改而為面,又寫一而字,預備倩友人代為挖補,倉猝間不及改,即繳卷。
閱卷時,有人疑闾面誤寫,翁叔平知是文君,特為解釋說:“此有所本,我們年輕時,嘗用闾面對檐牙。
”遂以第二名及第。
當時北京流傳一對子:“闾面居然登榜眼,督躬何必有來頭。
” 因殿試朝考的名次均以字為标準,我自量寫得不好,留俟下科殿試,仍偕徐君出京。
此行往返,均由徐氏請一酒商張湘文氏做伴照料,張君對我很關切,甚可感。
做上虞縣志局總纂 一八九○年,上虞縣設修志館,朱黻卿氏為館長,王寄庼氏為編纂,聘我為總纂。
我為拟訪事例:以山水、都裡、土産為各鄉取錄之例,以道裡、山、水、祠廟、院塾、先正遺事、忠義、烈女遺事、節烈、書籍、家譜、碑碣等為各裡分錄之例。
又為拟志目,分地篇、吏篇、戶篇、禮篇、刑篇、工篇、學篇、書篇、碑篇、列傳、士女篇、雜篇、文征等篇,大抵本章實齋氏之說而酌為變通,名目既不同舊志,而說明又多用古字、古句法。
同事多駭異之,喧傳于館外,引為笑談。
我作《罪言》一篇,取萬曆本及嘉慶本上虞舊志之目與我所拟者作一表,并說明或因或革之故,然彼等攻擊如故,我遂辭職回家。
補應殿試朝考 一八九二年我又往北京,補應殿試朝考。
向來殿試卷是專講格式,不重内容的,隻聽說張香濤氏應殿試時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
我那時候也沒有拘格式,而且這兩年中也并沒有習字,仍是随便一寫,但結果被取為二甲進士。
聞為汪柳門先生(諱鳴銮)所賞識。
有一位閱卷大臣,說此卷字不是館閣體。
汪說:他是學黃山谷的。
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後面圈了一個圈,就放在二甲了(根據清制,補行殿試者,例不得入一甲)。
朝考後充庶吉士。
是年回紹興。
南下遊曆 一八九三年四月十八日出遊,由甯波至上海,又乘長江船往南京、鎮江、揚州及靖江縣,七月到廣州,寓清鹾總局,陳孝蘭先生陔所招待也。
陶心雲先生(溶宣)适在廣雅書局,常取廖季平氏之新說,作子所雅言至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制藝數篇,我亦戲取是年廣東鄉試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作一篇,陶先生自作一評,并為征求朱蓉生山長、徐花農學使、吳夢蜚孝廉等各綴一評而印行之,題為《蔡太史拟墨》,其意至可感也。
陶先生為言,廖季平氏在廣雅時,常言諸經古文本出周公,今文本出孔子,孔子所記古制,皆托詞,非實錄,例如禹時代,洪水初平,揚州定是荒地,禹貢乃言貢絲,自是孔子照自身所處時代寫之耳。
其他新說,類此甚多。
然廖氏除印行關于今古文之證明外,最新之說并不著之書。
南海康長素氏(祖贻)聞其說而好之,作《新學僞經考》,時人多非笑之,惟石茂才稱許康氏,說此人不凡雲雲。
我于是得廖、康二氏已印行的著作,置行箧中。
冬,由廣州至潮州,以同年李雪岩君之介紹,寓澄海林君冠生處。
李君以說北京話及蘇州話,林君甚誠笃,又有陳君愛南時偕談燕,喜說梁節庵、康長素諸人瑣事。
汕頭海關紹興沈雪帆君與其子步洲,招待甚周。
會試後,我中試,房師為王黻卿先生(諱頌蔚),是很有學問而且憐才的。
座師雖有四位,而我的卷子卻在孫崃山先生(諱毓筠)手中。
是年會試題為“子貢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聞”。
我的文中有“耳也者心之譯,躬之督也及順譯道張督權而已矣”等語,有人問孫先生:“督躬有來頭嗎?”孫先生說:“這何必有來頭。
”這一年的殿試,文韻閣寫□闾閻而□□一句,誤落閻字,乃改而為面,又寫一而字,預備倩友人代為挖補,倉猝間不及改,即繳卷。
閱卷時,有人疑闾面誤寫,翁叔平知是文君,特為解釋說:“此有所本,我們年輕時,嘗用闾面對檐牙。
”遂以第二名及第。
當時北京流傳一對子:“闾面居然登榜眼,督躬何必有來頭。
” 因殿試朝考的名次均以字為标準,我自量寫得不好,留俟下科殿試,仍偕徐君出京。
此行往返,均由徐氏請一酒商張湘文氏做伴照料,張君對我很關切,甚可感。
做上虞縣志局總纂 一八九○年,上虞縣設修志館,朱黻卿氏為館長,王寄庼氏為編纂,聘我為總纂。
我為拟訪事例:以山水、都裡、土産為各鄉取錄之例,以道裡、山、水、祠廟、院塾、先正遺事、忠義、烈女遺事、節烈、書籍、家譜、碑碣等為各裡分錄之例。
又為拟志目,分地篇、吏篇、戶篇、禮篇、刑篇、工篇、學篇、書篇、碑篇、列傳、士女篇、雜篇、文征等篇,大抵本章實齋氏之說而酌為變通,名目既不同舊志,而說明又多用古字、古句法。
同事多駭異之,喧傳于館外,引為笑談。
我作《罪言》一篇,取萬曆本及嘉慶本上虞舊志之目與我所拟者作一表,并說明或因或革之故,然彼等攻擊如故,我遂辭職回家。
補應殿試朝考 一八九二年我又往北京,補應殿試朝考。
向來殿試卷是專講格式,不重内容的,隻聽說張香濤氏應殿試時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
我那時候也沒有拘格式,而且這兩年中也并沒有習字,仍是随便一寫,但結果被取為二甲進士。
聞為汪柳門先生(諱鳴銮)所賞識。
有一位閱卷大臣,說此卷字不是館閣體。
汪說:他是學黃山谷的。
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後面圈了一個圈,就放在二甲了(根據清制,補行殿試者,例不得入一甲)。
朝考後充庶吉士。
是年回紹興。
南下遊曆 一八九三年四月十八日出遊,由甯波至上海,又乘長江船往南京、鎮江、揚州及靖江縣,七月到廣州,寓清鹾總局,陳孝蘭先生陔所招待也。
陶心雲先生(溶宣)适在廣雅書局,常取廖季平氏之新說,作子所雅言至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制藝數篇,我亦戲取是年廣東鄉試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作一篇,陶先生自作一評,并為征求朱蓉生山長、徐花農學使、吳夢蜚孝廉等各綴一評而印行之,題為《蔡太史拟墨》,其意至可感也。
陶先生為言,廖季平氏在廣雅時,常言諸經古文本出周公,今文本出孔子,孔子所記古制,皆托詞,非實錄,例如禹時代,洪水初平,揚州定是荒地,禹貢乃言貢絲,自是孔子照自身所處時代寫之耳。
其他新說,類此甚多。
然廖氏除印行關于今古文之證明外,最新之說并不著之書。
南海康長素氏(祖贻)聞其說而好之,作《新學僞經考》,時人多非笑之,惟石茂才稱許康氏,說此人不凡雲雲。
我于是得廖、康二氏已印行的著作,置行箧中。
冬,由廣州至潮州,以同年李雪岩君之介紹,寓澄海林君冠生處。
李君以說北京話及蘇州話,林君甚誠笃,又有陳君愛南時偕談燕,喜說梁節庵、康長素諸人瑣事。
汕頭海關紹興沈雪帆君與其子步洲,招待甚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