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界的經曆
關燈
小
中
大
我評改。
四十人中,以邵聞泰(今名力子)、洪允祥、王世澂、胡仁源、殷祖同、謝忱(今名無量)、李(叔)同(今出家号弘一)、黃炎培、項骧、貝壽同諸君為高材生。
我三十六歲(前十年),南洋公學學生全體退學,其一部分借中國教育會之助,自組愛國學社,我亦離公學,為學社教員。
那時候同任教員的吳稚晖、章太炎諸君,都喜昌言革命,并在張園開演說會,凡是來會演說的人,都是講排滿革命的。
我在南洋公學時,所評改之日記及月課,本已傾向于民權女權的提倡,及到學社,受激烈環境的影響,遂亦公言革命無所忌。
何海樵君自東京來,介紹我宣誓入同盟會,又介紹我入一學習炸彈制造的小組(此小組本止六人,海糕與楊笃生、蘇鳳初諸君均在内)。
那時候學社中師生的界限很寬,程度較高的學生,一方面受教,一方面即任低級生的教員;教員熱心的,一方面授課,一方面與學生同受軍事訓練。
社中軍事訓練,初由何海樵、山漁昆弟擔任,後來南京陸師學堂退學生來社,他們的領袖章行嚴、林力山二君助何君。
我亦斷發短裝與諸社員同練步伐,至我離學社始已。
愛國學社未成立以前,我與蔣觀雲、烏目山僧、林少泉(後改名白水)、陳夢坡、吳彥複諸君組織一女學,命名“愛國”。
初由蔣君管理,蔣君遊日本,我管理。
初辦時,學生很少;愛國學社成立後,社員家中的婦女,均進愛國女學,學生驟增。
盡義務的教員,在數理方面,有王小徐、嚴練如、鐘憲鬯、虞和欽諸君;在文史方面,有葉浩吾、蔣竹莊諸君。
一年後,我離愛國女學。
我三十八歲(前八年)暑假後,又任愛國女學經理。
又約我從弟國親及龔未生、俞子夷諸君為教員。
自三十六歲以後,我已決意參加革命工作。
覺得革命止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
在愛國學社中竭力助成軍事訓練,算是下暴動的種子。
又以暗殺于女子更為相宜,于愛國女學,預備下暗殺的種子。
一方面受蘇鳳初君的指導,秘密賃屋,試造炸藥,并約鐘憲鬯先生相助,因鐘先生可向科學儀器館采辦儀器與藥料。
又約王小徐君試制彈殼,并接受黃克強、劇若木諸君自東京送來的彈殼,試填炸藥,由孫少侯君攜往南京僻地試驗。
一方面在愛國女學為高材生講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曆史,并由鐘先生及其館中同志講授理化,學分特多,為練制炸彈的預備。
年長而根抵較深的學生如周怒濤等,亦介紹入同盟會,參加秘密小組。
我三十九歲(前七年),又離愛國女學。
嗣後由徐紫虬、吳書箴、蔣竹莊諸君相繼主持,愛國女學始漸成普通中學,而脫去從前革命性的特殊教育了。
四十歲(前六年),我到北京,在譯學館任教習,講授國文及西洋史,僅一學期,所編講義未完,即離館。
四十一歲至四十五歲(前五年至一年),又為我受教育時期。
第一年在柏林,習德語。
後三年,在萊比錫,進大學。
四十六歲(民國元年),我任教育總長,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據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五項宗旨而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項。
前三項與尚武、尚實、尚公相等,而第四、第五兩項卻完全不同,以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删去。
至提出世界觀教育,就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
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别注重。
對于公民道德的綱領,按法國革命時代所标舉的自由、平等、友愛三項,用古義證明說:“自由者,&lsquo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義。
平等者,&ls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恕。
友愛者,&ls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仁。
” 學部舊設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兩司;改教育部後,我為提倡成人教育、補習教育起見,主張增設社會教育司。
我與次長範靜生君常持相對的循環論,範君說:“小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
”我說“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裡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裡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
”把兩人的意見合起來,就是自小學以至大學,沒有一方面不整頓。
不過他的興趣,偏于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
我的興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罷了。
我那時候,鑒于各省所辦的高等學堂程度不齊,畢業生進大學時,甚感困難,改為大學預科,附屬于大學。
又鑒于高等師範學校的科學程度太低,規定逐漸停辦;而中學師資,以大學畢業生再修教育學的充之。
又以國立大學太少,規定于北京外,再在南京、漢口、成都、廣州各設大學一所。
後來我的朋友胡君适之等,對于停辦各省高等學堂,發現一種缺點,就是每一省會,沒有一種吸集學者的機關,使各省文化進步較緩。
這個缺點,直到後來各省競設大學時,才算補救過來。
清季的學制,于大學上,有一通儒院,為大學畢業生研究之所。
我于《大學令》中改名為大學院,即在大學中,分設各種研究所。
并規定大學高級生必須入所研究,伺所研究的問題解決後,始能畢業(此仿德國大學制)。
但是各大學未能實行。
清季學制,大學中仿各國神學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設經科。
我以為十四經中,如《易》、《論語》、《孟子》等,已入哲學系;《詩》、《爾雅》,已入文學系;《尚書》、三《禮》、《大戴記》、春秋三傳已入史學系;無再設經科的必要,廢止之。
我認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要偏重文理兩科,所以于《大學令》中規定:設法、商等科而不設文科者不得為大學;設醫、工、農等科而不設理科者,亦不得為大學。
但此制迄未實行。
而我于任北大校長時,又覺得文理二科之劃分,甚為勉強;一則科學中如地理、心理等等,兼涉文理;二則習文科者不可不兼習理科,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
所以北大的編制,但分十四系,廢止文、理、法等科别。
我五十一歲至五十八歲(民國六年至十二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民國五年,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要我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遂于冬間回來。
到上海後,多數友人均勸不可就職,說北大腐敗,恐整頓不了。
也有少數勸駕的,說:腐敗的總要有人去整頓,不妨試一試。
我從少數友人的勸,往北京。
北京大學所以著名腐敗的緣故,因初辦時(稱京師大學堂)設仕學、師範等館,所收的學生,都是京官。
後來雖逐漸演變,而官僚的習氣,不能洗盡。
學生對于專任教員,不甚歡迎,較為認真的,且被反對。
獨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歡迎;雖時時請假,年年發舊講義,也不讨厭,因有此師生關系,畢業後可為奧援。
所以學生于講堂上領受講義,及當學期、學年考試時要求題目範圍特别預備外,對于學術,并沒有何等興會。
講堂以外,又沒有高尚的娛樂與自動的組織,遂不得不于學校以外,竟為不正當的消遣。
這就是著名腐敗的總因。
我于第一次對學生演說時,即揭破“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雲雲。
于是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會。
并提倡進德會(此會為民國元年吳稚晖、李石曾、張溥泉、汪精衛諸君發起,有不賭、不嫖、不娶妾的三條基本戒,又有不作官史、不作議員、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的五條選認戎),以挽奔競及遊蕩的舊習;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以供正當的消遣;助成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學校、平民講演團與《新潮》等雜志,以發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成服務社會的能力。
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
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适之、劉半農、周豫才、周豈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撫五、顔任光、李書華諸君來任教授後,内容始以漸充實。
北大舊日的法科,本最離奇,因本國尚無成文之公、私法,乃講外國法,分為三組:一曰德、日法,習德文、日文的聽講;二曰英、美、法,習英文的聽講;三曰法國法,習法文的聽講。
我深不以為然,主張授比較法,而那時教員中能授比較法的,隻有王亮疇、羅鈞任二君。
二君均服務司法部,隻能任講師,不能任教授。
所以通盤改革,甚為不易。
直到王雪艇、周鍍生諸君來任教授後,始組成正式的法科,而學生亦漸去獵官的陋見,引起求學的興會。
我對于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
無論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
例如陳君介石、陳君漢章一派的文史,與沈君尹默一派不同;黃君季剛一派的文學,又與胡君适之的一派不同;那時候各行其是,并不相妨。
對于外國語,也力矯偏重英語的舊習,增設法、德、俄諸國文學系,即世界語亦列為選科。
那時候,受過中等教育的女生,有願進大學的;各大學不敢提議于教育部。
我說:一提議,必通不過。
其實學制上并沒有專收男生的明文;如招考時有女生來報名,可即著錄;如考試及格,可準其就學。
請從北大始。
于是北大就首先兼收女生,各大學仿行,教育部也默許了。
我于民國十二年離北大,但尚居校長名義,由蔣君夢麐(麟)代理,直到十五年自歐洲歸來,始完全脫離。
我六十一歲至六十二歲(十六年至十七年)任大學院院長。
大學院的組織,與教育部大概相同,因李君石曾提議試行大學區制,遂取此名。
大學區的組織,是摹仿法國的。
法國分全國為十六大學區,每區設一大學,區内各種教育事業,都由大學校長管理。
這種制度優于省教育廳與市教育局的一點,就是大學有多數學者,多數設備,決非廳局所能及。
我們為心醉合議制,還設有大學委員會,聘教育界先進吳稚晖、李石曾諸君為委員。
由委員會決議,先在北平(包河北省)、江蘇、浙江試辦大學區。
行了年餘,常有反對的人,甚至疑命名“大學”,有蔑視普通教育的趨勢,提議于大學院外再設一教育部的。
我遂自動的辭職,而政府也就改大學院為教育部;試辦的三大學區,從此也取消了。
我在大學院的時候,請楊君杏佛相助。
我素來寬容而迂緩,楊君精悍而機警,正可以他之長補我之短。
正與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範君注重實戰,以他所長補我之短一樣。
大學院時代,院中設國際出版品交換處,後來移交中央研究院,近年又移交中央圖書館。
大學院時代,設國立音樂學校于上海,請音樂專家蕭君友梅為校長(第一年蕭君謙讓,由我居校長之名)。
增設國立藝術學校于杭州,請圖畫專家林君風眠為校長。
又計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但此會開辦時,我已離大學院了。
大學院時代,設特約著作員,聘國内在學術上有貢獻而不兼有給職者充之,聽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補助費。
吳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諸君皆受聘。
我于六十一歲時,參加中央政治會議,曾與吳稚晖、李石曾,張靜江諸君提議在首都(當時為南京)、北平、浙江等處,設立研究院,通過。
首都一院,由大學院籌辦,名曰國立中央研究院。
十七年開辦,我以大學院院長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我離大學院後,專任研究院院長,與教育界雖非無間接的關系,但對于教育行政,不複參與了。
(《宇宙風》第五十五期<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出版>、五十六期<一九三八年一月出版>) 自傳之一章 餘家明末由諸暨遷至山陰,餘祖先有營木材業者,因遭同行人妒忌,被斧砍傷,受傷後遂不複理木材業。
此餘聞祖先轶事之最早者。
自此祖又兩世,至我曾祖,行四。
餘曾祖之兄行三者,營綢緞業于廣東,因偷關被捕,将處極刑,家中營救,罄其所有,免于一死。
餘祖父營典當業,為當鋪經理。
遂在筆飛坊自置一房,坐北朝南,有大廳三楹。
生我父兄弟七人。
先三叔好武藝,外出,不知所往,亦不知所終。
留在家同居者隻六子耳。
六叔、七叔年最幼,長子及二、四、五子均已結婚。
先祖又在屋後加蓋五樓五底,以備大家庭合住之用。
餘等為大房住一樓一底之外,尚多一騎樓,騎樓雖多隻一間,亦意存優待于長子也。
餘生于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丁卯,十二月十七日亥時,初言十八日子時,後改正為十七日亥時。
其時無鐘表,計時亦難準确。
餘同胞兄弟四人,四弟早殇,實為兄弟三人,即餘有一兄一弟。
餘有兩姊,均未出閣,均在二十左右病故;有一幼妹,亦早殇。
先父面方,膚色頗黃,先母面橢圓,膚色白營。
餘兄弟姊妹七人,凡居單數者均像母,居雙數者均像父,餘行二,故像父親。
先父為錢莊經理,二叔為綢緞店經理,四叔亦經營錢莊,五叔、七叔為某莊副經理,全家經商,惟六叔讀書。
餘家至我六叔,始考試入學(秀才),後并補康(廪生)。
自六叔以前,祖傳無讀書登科之人。
餘幼時,先父延聘教師在家教讀。
年十一,先父見背,家中不克複延教師,即附學他處。
先父之喪為夏六月,是年下半年起,餘即寄居姨母家附近讀一年。
十二歲、十三歲,又在一李先生家附讀兩年。
十四歲,始從王子莊先生學作八股文,王先生其時八股文名家也。
餘從王先生學至十七歲,餘入學遊泮矣(秀才)。
十八歲、十九歲餘自設館教書。
自二十歲起,不複授徒。
餘在徐家校書矣。
紹興有徐家,藏書甚富,又喜校書印書,喜以文會友,故亦延聘及我。
餘自此不複作八股,改作辭章考據之學。
二十一、二、三、四歲四年中,均校書徐家,多得讀書之益。
二十四歲,己醜年,(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餘入鄉閨中式(舉人)。
此後成進士及殿試,《言行錄》等處已說及,不必贅述矣。
述其未說及者一二如次。
餘入同盟會在乙巳年(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為同盟會成立之年,或其次年,介紹入會者,何海樵也。
次年,黃克強持孫先生手書來,派餘為上海支部部長。
是年餘返紹興故鄉一行。
又次年丁未,餘随孫寶琦赴德,彼任欽差,餘往留學,由西比(伯)利亞行,同行者有齊壽山。
壽山告餘,李石曾先生吃素,及其理由,餘以為然,因亦吃素。
直吃至民國十年腿病不能行走,醫生感覺病時素食不易調理,為簡便計,勸我恢複肉食,我從之,實仍偏重素食,惟不如以前之嚴格耳。
戊申年(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我始遊巴黎。
辛亥革命,餘在德國,得陳英士電,促即回國,餘乃取道西伯利亞東歸。
歸後,命我任教育總長。
此後諸事,知者更多矣。
蕭瑜筆記 (《傳記文學》雜志第十卷第一期, 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台北出版) [1]①此處當為“一九一一年”。
“十一年”屬作者的寫作習慣。
四十人中,以邵聞泰(今名力子)、洪允祥、王世澂、胡仁源、殷祖同、謝忱(今名無量)、李(叔)同(今出家号弘一)、黃炎培、項骧、貝壽同諸君為高材生。
我三十六歲(前十年),南洋公學學生全體退學,其一部分借中國教育會之助,自組愛國學社,我亦離公學,為學社教員。
那時候同任教員的吳稚晖、章太炎諸君,都喜昌言革命,并在張園開演說會,凡是來會演說的人,都是講排滿革命的。
我在南洋公學時,所評改之日記及月課,本已傾向于民權女權的提倡,及到學社,受激烈環境的影響,遂亦公言革命無所忌。
何海樵君自東京來,介紹我宣誓入同盟會,又介紹我入一學習炸彈制造的小組(此小組本止六人,海糕與楊笃生、蘇鳳初諸君均在内)。
那時候學社中師生的界限很寬,程度較高的學生,一方面受教,一方面即任低級生的教員;教員熱心的,一方面授課,一方面與學生同受軍事訓練。
社中軍事訓練,初由何海樵、山漁昆弟擔任,後來南京陸師學堂退學生來社,他們的領袖章行嚴、林力山二君助何君。
我亦斷發短裝與諸社員同練步伐,至我離學社始已。
愛國學社未成立以前,我與蔣觀雲、烏目山僧、林少泉(後改名白水)、陳夢坡、吳彥複諸君組織一女學,命名“愛國”。
初由蔣君管理,蔣君遊日本,我管理。
初辦時,學生很少;愛國學社成立後,社員家中的婦女,均進愛國女學,學生驟增。
盡義務的教員,在數理方面,有王小徐、嚴練如、鐘憲鬯、虞和欽諸君;在文史方面,有葉浩吾、蔣竹莊諸君。
一年後,我離愛國女學。
我三十八歲(前八年)暑假後,又任愛國女學經理。
又約我從弟國親及龔未生、俞子夷諸君為教員。
自三十六歲以後,我已決意參加革命工作。
覺得革命止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
在愛國學社中竭力助成軍事訓練,算是下暴動的種子。
又以暗殺于女子更為相宜,于愛國女學,預備下暗殺的種子。
一方面受蘇鳳初君的指導,秘密賃屋,試造炸藥,并約鐘憲鬯先生相助,因鐘先生可向科學儀器館采辦儀器與藥料。
又約王小徐君試制彈殼,并接受黃克強、劇若木諸君自東京送來的彈殼,試填炸藥,由孫少侯君攜往南京僻地試驗。
一方面在愛國女學為高材生講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曆史,并由鐘先生及其館中同志講授理化,學分特多,為練制炸彈的預備。
年長而根抵較深的學生如周怒濤等,亦介紹入同盟會,參加秘密小組。
我三十九歲(前七年),又離愛國女學。
嗣後由徐紫虬、吳書箴、蔣竹莊諸君相繼主持,愛國女學始漸成普通中學,而脫去從前革命性的特殊教育了。
四十歲(前六年),我到北京,在譯學館任教習,講授國文及西洋史,僅一學期,所編講義未完,即離館。
四十一歲至四十五歲(前五年至一年),又為我受教育時期。
第一年在柏林,習德語。
後三年,在萊比錫,進大學。
四十六歲(民國元年),我任教育總長,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據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五項宗旨而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項。
前三項與尚武、尚實、尚公相等,而第四、第五兩項卻完全不同,以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删去。
至提出世界觀教育,就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及歐洲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
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别注重。
對于公民道德的綱領,按法國革命時代所标舉的自由、平等、友愛三項,用古義證明說:“自由者,&lsquo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義。
平等者,&ls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恕。
友愛者,&ls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rsquo是也;古者蓋謂之仁。
” 學部舊設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兩司;改教育部後,我為提倡成人教育、補習教育起見,主張增設社會教育司。
我與次長範靜生君常持相對的循環論,範君說:“小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
”我說“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裡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裡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
”把兩人的意見合起來,就是自小學以至大學,沒有一方面不整頓。
不過他的興趣,偏于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
我的興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罷了。
我那時候,鑒于各省所辦的高等學堂程度不齊,畢業生進大學時,甚感困難,改為大學預科,附屬于大學。
又鑒于高等師範學校的科學程度太低,規定逐漸停辦;而中學師資,以大學畢業生再修教育學的充之。
又以國立大學太少,規定于北京外,再在南京、漢口、成都、廣州各設大學一所。
後來我的朋友胡君适之等,對于停辦各省高等學堂,發現一種缺點,就是每一省會,沒有一種吸集學者的機關,使各省文化進步較緩。
這個缺點,直到後來各省競設大學時,才算補救過來。
清季的學制,于大學上,有一通儒院,為大學畢業生研究之所。
我于《大學令》中改名為大學院,即在大學中,分設各種研究所。
并規定大學高級生必須入所研究,伺所研究的問題解決後,始能畢業(此仿德國大學制)。
但是各大學未能實行。
清季學制,大學中仿各國神學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設經科。
我以為十四經中,如《易》、《論語》、《孟子》等,已入哲學系;《詩》、《爾雅》,已入文學系;《尚書》、三《禮》、《大戴記》、春秋三傳已入史學系;無再設經科的必要,廢止之。
我認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要偏重文理兩科,所以于《大學令》中規定:設法、商等科而不設文科者不得為大學;設醫、工、農等科而不設理科者,亦不得為大學。
但此制迄未實行。
而我于任北大校長時,又覺得文理二科之劃分,甚為勉強;一則科學中如地理、心理等等,兼涉文理;二則習文科者不可不兼習理科,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
所以北大的編制,但分十四系,廢止文、理、法等科别。
我五十一歲至五十八歲(民國六年至十二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民國五年,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要我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遂于冬間回來。
到上海後,多數友人均勸不可就職,說北大腐敗,恐整頓不了。
也有少數勸駕的,說:腐敗的總要有人去整頓,不妨試一試。
我從少數友人的勸,往北京。
北京大學所以著名腐敗的緣故,因初辦時(稱京師大學堂)設仕學、師範等館,所收的學生,都是京官。
後來雖逐漸演變,而官僚的習氣,不能洗盡。
學生對于專任教員,不甚歡迎,較為認真的,且被反對。
獨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歡迎;雖時時請假,年年發舊講義,也不讨厭,因有此師生關系,畢業後可為奧援。
所以學生于講堂上領受講義,及當學期、學年考試時要求題目範圍特别預備外,對于學術,并沒有何等興會。
講堂以外,又沒有高尚的娛樂與自動的組織,遂不得不于學校以外,竟為不正當的消遣。
這就是著名腐敗的總因。
我于第一次對學生演說時,即揭破“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雲雲。
于是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會。
并提倡進德會(此會為民國元年吳稚晖、李石曾、張溥泉、汪精衛諸君發起,有不賭、不嫖、不娶妾的三條基本戒,又有不作官史、不作議員、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的五條選認戎),以挽奔競及遊蕩的舊習;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以供正當的消遣;助成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學校、平民講演團與《新潮》等雜志,以發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成服務社會的能力。
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
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适之、劉半農、周豫才、周豈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撫五、顔任光、李書華諸君來任教授後,内容始以漸充實。
北大舊日的法科,本最離奇,因本國尚無成文之公、私法,乃講外國法,分為三組:一曰德、日法,習德文、日文的聽講;二曰英、美、法,習英文的聽講;三曰法國法,習法文的聽講。
我深不以為然,主張授比較法,而那時教員中能授比較法的,隻有王亮疇、羅鈞任二君。
二君均服務司法部,隻能任講師,不能任教授。
所以通盤改革,甚為不易。
直到王雪艇、周鍍生諸君來任教授後,始組成正式的法科,而學生亦漸去獵官的陋見,引起求學的興會。
我對于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
無論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
例如陳君介石、陳君漢章一派的文史,與沈君尹默一派不同;黃君季剛一派的文學,又與胡君适之的一派不同;那時候各行其是,并不相妨。
對于外國語,也力矯偏重英語的舊習,增設法、德、俄諸國文學系,即世界語亦列為選科。
那時候,受過中等教育的女生,有願進大學的;各大學不敢提議于教育部。
我說:一提議,必通不過。
其實學制上并沒有專收男生的明文;如招考時有女生來報名,可即著錄;如考試及格,可準其就學。
請從北大始。
于是北大就首先兼收女生,各大學仿行,教育部也默許了。
我于民國十二年離北大,但尚居校長名義,由蔣君夢麐(麟)代理,直到十五年自歐洲歸來,始完全脫離。
我六十一歲至六十二歲(十六年至十七年)任大學院院長。
大學院的組織,與教育部大概相同,因李君石曾提議試行大學區制,遂取此名。
大學區的組織,是摹仿法國的。
法國分全國為十六大學區,每區設一大學,區内各種教育事業,都由大學校長管理。
這種制度優于省教育廳與市教育局的一點,就是大學有多數學者,多數設備,決非廳局所能及。
我們為心醉合議制,還設有大學委員會,聘教育界先進吳稚晖、李石曾諸君為委員。
由委員會決議,先在北平(包河北省)、江蘇、浙江試辦大學區。
行了年餘,常有反對的人,甚至疑命名“大學”,有蔑視普通教育的趨勢,提議于大學院外再設一教育部的。
我遂自動的辭職,而政府也就改大學院為教育部;試辦的三大學區,從此也取消了。
我在大學院的時候,請楊君杏佛相助。
我素來寬容而迂緩,楊君精悍而機警,正可以他之長補我之短。
正與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範君注重實戰,以他所長補我之短一樣。
大學院時代,院中設國際出版品交換處,後來移交中央研究院,近年又移交中央圖書館。
大學院時代,設國立音樂學校于上海,請音樂專家蕭君友梅為校長(第一年蕭君謙讓,由我居校長之名)。
增設國立藝術學校于杭州,請圖畫專家林君風眠為校長。
又計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但此會開辦時,我已離大學院了。
大學院時代,設特約著作員,聘國内在學術上有貢獻而不兼有給職者充之,聽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補助費。
吳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諸君皆受聘。
我于六十一歲時,參加中央政治會議,曾與吳稚晖、李石曾,張靜江諸君提議在首都(當時為南京)、北平、浙江等處,設立研究院,通過。
首都一院,由大學院籌辦,名曰國立中央研究院。
十七年開辦,我以大學院院長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我離大學院後,專任研究院院長,與教育界雖非無間接的關系,但對于教育行政,不複參與了。
(《宇宙風》第五十五期<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出版>、五十六期<一九三八年一月出版>) 自傳之一章 餘家明末由諸暨遷至山陰,餘祖先有營木材業者,因遭同行人妒忌,被斧砍傷,受傷後遂不複理木材業。
此餘聞祖先轶事之最早者。
自此祖又兩世,至我曾祖,行四。
餘曾祖之兄行三者,營綢緞業于廣東,因偷關被捕,将處極刑,家中營救,罄其所有,免于一死。
餘祖父營典當業,為當鋪經理。
遂在筆飛坊自置一房,坐北朝南,有大廳三楹。
生我父兄弟七人。
先三叔好武藝,外出,不知所往,亦不知所終。
留在家同居者隻六子耳。
六叔、七叔年最幼,長子及二、四、五子均已結婚。
先祖又在屋後加蓋五樓五底,以備大家庭合住之用。
餘等為大房住一樓一底之外,尚多一騎樓,騎樓雖多隻一間,亦意存優待于長子也。
餘生于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丁卯,十二月十七日亥時,初言十八日子時,後改正為十七日亥時。
其時無鐘表,計時亦難準确。
餘同胞兄弟四人,四弟早殇,實為兄弟三人,即餘有一兄一弟。
餘有兩姊,均未出閣,均在二十左右病故;有一幼妹,亦早殇。
先父面方,膚色頗黃,先母面橢圓,膚色白營。
餘兄弟姊妹七人,凡居單數者均像母,居雙數者均像父,餘行二,故像父親。
先父為錢莊經理,二叔為綢緞店經理,四叔亦經營錢莊,五叔、七叔為某莊副經理,全家經商,惟六叔讀書。
餘家至我六叔,始考試入學(秀才),後并補康(廪生)。
自六叔以前,祖傳無讀書登科之人。
餘幼時,先父延聘教師在家教讀。
年十一,先父見背,家中不克複延教師,即附學他處。
先父之喪為夏六月,是年下半年起,餘即寄居姨母家附近讀一年。
十二歲、十三歲,又在一李先生家附讀兩年。
十四歲,始從王子莊先生學作八股文,王先生其時八股文名家也。
餘從王先生學至十七歲,餘入學遊泮矣(秀才)。
十八歲、十九歲餘自設館教書。
自二十歲起,不複授徒。
餘在徐家校書矣。
紹興有徐家,藏書甚富,又喜校書印書,喜以文會友,故亦延聘及我。
餘自此不複作八股,改作辭章考據之學。
二十一、二、三、四歲四年中,均校書徐家,多得讀書之益。
二十四歲,己醜年,(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餘入鄉閨中式(舉人)。
此後成進士及殿試,《言行錄》等處已說及,不必贅述矣。
述其未說及者一二如次。
餘入同盟會在乙巳年(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為同盟會成立之年,或其次年,介紹入會者,何海樵也。
次年,黃克強持孫先生手書來,派餘為上海支部部長。
是年餘返紹興故鄉一行。
又次年丁未,餘随孫寶琦赴德,彼任欽差,餘往留學,由西比(伯)利亞行,同行者有齊壽山。
壽山告餘,李石曾先生吃素,及其理由,餘以為然,因亦吃素。
直吃至民國十年腿病不能行走,醫生感覺病時素食不易調理,為簡便計,勸我恢複肉食,我從之,實仍偏重素食,惟不如以前之嚴格耳。
戊申年(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我始遊巴黎。
辛亥革命,餘在德國,得陳英士電,促即回國,餘乃取道西伯利亞東歸。
歸後,命我任教育總長。
此後諸事,知者更多矣。
蕭瑜筆記 (《傳記文學》雜志第十卷第一期, 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台北出版) [1]①此處當為“一九一一年”。
“十一年”屬作者的寫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