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節

關燈
“啊,新郎,何嘗有姑娘才貌堪比伊人!”—— 薩芙(H.T.沃頓)① ①指耶稣。

     1 進教會為他人謀福和勤學問為自身進取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這就是裘德現在形成的新見解。

    一個人就算沒在基督堂的學院得過雙優,或者隻有一般常識,别無他長,他照樣可以布道傳經,為自己的同類做好事。

    他原先的夢想是力争扶搖直上,以有朝一日榮登主教寶座為一生光輝的頂點,其實那不過是用宗教法衣僞裝起來的凡夫俗子的野心罷了,哪兒談得上積德行善,宏揚聖教的熱忱。

    他現在很擔心自己原來的計劃,不論立意如何,已經堕落到鑽社會空子,以求個人發迹,因為它根本不是以高尚信念為基礎,純屬人類文明制造的一類赝品。

    眼下不是正有成千上萬的青年一心在謀求私利的道路上奔競征逐嗎?倒是那“食、色,性也”的鄉下當長工的,隻管酒足飯飽,胡亂跟老婆睡熱炕頭,終年渾渾噩噩過日子,還要比他叫人多幾分好感呢。

     但是,如果他不以學者之身進教會,他肯定畢生不得跻身高級神職,充其極不過在偏僻鄉村和城市貧民窟當個默默無聞的副牧師,朝夕奔忙,了此一生——不過這也許另具一種高尚品格,可以稱之為名副其實的宗教吧,對于一個已追悔過去、天良發現的人,更不失為一條滌淨靈魂污濁的道路。

     他坐在那兒固然一副孤單寒酸相,但是這種有益的啟示展現了他的新思想與舊意圖之間的強烈對比,使他深受鼓舞。

    無妨說,以後若幹天,他終于對以往十二年中占了大部分時間的求知生活做了徹底的清算。

    不過,此後相當一段時間,他卻無所作為,停滞不前,沒有把新理想積極向前推進,而是一天到晚在鄰近村子就地忙着錾墓碑、镌碑文之類零活兒,甘心讓六七個莊稼漢和老鄉把他當個被社會甩掉的失敗分子、賣不出去的廢品,賞臉跟他打打招呼。

     他的新意圖也夾進了對人的情趣(連四大皆空。

    舍身殉道的人物也難免有對人的情趣),而這又是蘇的來信一手制造的,信封上有個新地點郵戳。

    顯然她因挂念他才寫信,對自己究竟幹什麼語焉不詳,隻講了通過什麼考試,取得女王助學金,即将去麥爾切斯特一所進修學校上學,以取得她選擇的職業所必備的資格雲雲——說實在的,她之做這樣的選擇不無他一份功勞。

    麥爾切斯特有所神學院;麥爾切斯特又是恬靜甯谧的地方,差不多處處充滿基督教氣息,令人塵慮頓消,心曠神。

    冶,在那樣的地方可沒有賣弄世上風行的學問和聰明的地盤;他現在有心舍己為人,在當地或許比他所缺少的才華更受人尊重。

     他在基督堂時專心緻志于一般古典著作,對神學有所忽視,現在當然須在這方面補讀才是,不過他也不能不繼續幹自己那行。

    那麼到稍遠的城市找職業,同時把這項讀書計劃付諸實現,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至于說他因新地方所引起的對人的情趣過于濃厚,究其所以,蘇難辭共咎,因為她恰在此時興此事端,比之以往,就更不相宜。

    就他本身而言,與此有關的倫理道德方面的矛盾性質,他并非視而不見,不過他又承認人類固有的弱點在所難免,他希望做到能在朋友和表親關系範圍内愛她就好。

     他考慮今後這樣劃分自己的歲月:三十歲開始自己的傳教事業——這個年紀對他頗有吸引力,因為先聖①就是這個年紀頭一次在加利利開始布道。

    這樣他既可以有充裕時間潛心研究,又能靠手藝賺到足夠的錢,以備他日支應在神學院修完各學期的必修課。

     ①威廉-佩利(1743-1805),英國神學家。

    約瑟-巴特勒(1692-1752),英國神學家。

     聖誕節來了又過去了,蘇已到麥爾切斯特入學。

    然而對裘德來說,這恰好是一年裡頂難找到工作的季節,于是他寫信給蘇,表示大概得推遲個把月才能到麥爾切斯特,因為到彼時天就長了。

    她随即表示同意,不過這又叫他後悔不疊,不該提那個意見——顯然她拿他不當回事兒,雖說她壓根兒沒對他那晚上到她那兒,之後又偷偷溜走的古怪行為加以責備。

    她跟費樂生的關系,她也壓根兒隻字不提。

     但是沒想到她又來了封情真意摯的信。

    她告訴他,她覺得很孤獨、很憂傷。

    她讨厭她呆的地方,它比她當過聖器設計師的地方還糟,比什麼地方都糟。

    她感受不到一丁點友愛之情。

    他能不能馬上就來呢?——不過就算他來了,她也隻能在限定時間内跟他見面。

    她認為學校種種規定太嚴,與自己格格不入。

    原來是費樂生先生力促她到這地方,早知如此,她當初決不會聽他的話。

     顯而易見,費樂生的求婚過程不見得一帆風順。

    裘德因此而幸災樂禍地感到高興。

    于是他束裝就道,前往麥爾切斯特,心情比前幾個月輕松多了。

     他的生活至此翻開了新篇,所以特意要住不賣酒的旅館,結果在通往車站的路上找到一家,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