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平’,就讓我跟您一塊兒去。
” “怎麼說?分舵主讓兄弟跟我一塊兒去?” “分舵主說,李少爺您人生地不熟,找起分舵來會多耽誤,讓我跟您去,給您帶路。
” 這倒也是。
李玉麟遲疑了一下,點了頭:“好吧!” 口口口 “昌平縣”在“北京城”稍北。
從西山往昌平去,很近。
以李玉麟跟宋泰的腳程,不過頓飯工夫就趕到了,這還是李玉麟怕把宋泰丢遠了,要不然他早就到了。
一到“昌平”,宋寨帶路,兩個人直入縣城。
好在宋泰已換了打扮,改了裝束,不是“窮家幫”那身穿着了,跟李玉麟走在一塊兒,不會招人目光。
兩個人從南城進城,一進城,宋泰就帶着李玉麟直奔西城城隍廟。
這座城隍廟,論規模不算小,可是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絕了香火,外觀斷壁危垣,殘落不堪。
或許就因為這座城隍廟久絕香火,殘落不堪,所以這一帶也少人迹,顯得相當落破荒涼。
大太陽底下,廟門口隻有幾個花于或坐或靠,懶洋洋的曬太陽。
宋泰帶着李玉麟來到,幾個花子連眼皮也投有擡一下,象是吃飽了、喝足了,沖人伸手都懶。
隻聽宋泰揚聲道:“千古稱忠義,窮神吃八方。
” 隻這一句,幾個要飯花子立即擡眼站了起來。
宋泰又道:“京城分舵弟子宋泰,求見趙分舵主,煩請通報。
” 居中一位中年花子凝目望李玉麟道:“這位是” 宋泰道:“遼東李家的李少爺,也就是本幫的長老。
” 此言一出,幾個花子立即跪下了地。
李玉麟忙擡手,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花子已經站了起來,那名中年花子肅容躬身擺手: “恭請長老莅臨‘昌平’分舵。
” 李玉麟知道,宋泰亮出了他的長老身份,以這個身份就是進“窮家幫”總舵也不必通報,何況是一個分舵? 他這裡一聲:“不敢!”邁步就要前行。
城隍廟裡,搶步出來了三個人,一前二後,前頭一個是個四十來歲的白淨花子,後頭兩個則是兩個健壯的中年花子。
宋泰上前一步,躬下身去:“京城分舵弟廠宋泰,見過分舵主。
” 白淨花子微一擡手,轉望李玉麟,肅容恭聲道:“弟子‘昌平’分舵趙震,恭迎長老莅臨。
” 話落,他邁前一步,就要行下跪大禮。
李玉麟伸雙手架住了他,道:“趙分舵主少禮,我的來意趙分舵主應該知道,還是告訴我貴分舵弟兄監視的地點吧!” 白淨花子趙震随即躬身擺手:“請長老裡頭坐,容弟子禀報。
” 李玉麟道:“分舵主,救人如救火,我一刻也不願意耽誤。
” “是!”趙震立即恭聲道:“禀長老,分舵弟子監視的地點,就在城北‘天壽山’麓!” 李玉麟呆了一呆道:“天壽山簏?那不是十三陵的所在麼?” 趙震道:“回長老,正是在十三陵-帶。
” 李玉麟沉吟一下道:“十三陵應該是他們藏身的好地方,趙分舵主,我跟宋兄弟這就趕到‘十三陵’去。
” 趙震道:“弟子給長老帶路。
” 李玉麟道:“‘十三陵’一帶,可還有貴分舵的弟兄在?” 趙震道:“有好幾個,弟子命他們日夜監視,但有任何異動,立即回報。
” 李玉麟道:“那就不用分舵主再親自跑一趟了,這件事我不希望貴幫中人參與,等我趕到十三陵之後,我會讓貴分舵弟兄帶同宋兄弟一起撤回來。
” 趙震道:“長老” 李玉麟道:“好意心領,分舵主不必再多說什麼了,貴幫替我找到他們的藏身處,已經為李家做的很多了。
” 趙震道:“既是長老這麼交代,弟子不敢再多說,隻是長老所說他們的藏身處” 李玉麟這才想起,從京城分舵發出來的傳書,隻是讓各地分舵留意有無各類牲畜被害吸血,并沒有讓各地分舵知道是怎麼回事。
他當即道:“詳細情形,等宋兄弟回來以後,讓他禀知分舵主吧!我們這就趕到‘十三陵’去,告辭。
” 他微一抱拳,帶着宋泰走了。
趙震忙不疊地躬身答禮。
明代曆朝皇帝陵寝,共十三,俗稱“十三陵”。
十三陵在“昌平縣”天壽山麓,為中國曆代帝王陵規模最大者,北負居庸關,回峰環抱,氣象森嚴,離“北京城”約百餘裡,在南口東廿餘裡,通常遊“居庸關”,多順路遊十三陵。
此處山間果木成林,尤以所産“磨盤柿子”最為肥美。
李玉麟跟宋泰,從西門出“昌平縣”城,折往北,隻不過盞茶工夫,便已抵達了“十三陵”之“五牌坊”。
這當兒,“十三陵”沒什麼人迹。
一眼望過去,寂靜而空蕩。
但,在那五牌坊下,卻有一個要飯花子坐着打盹兒。
不用說,準是“昌平”分舵的弟子。
宋泰一句“千古稱忠義、窮神吃八方”就聯絡上了,那花子一聽說來了遼東的李少爺,“窮家幫”的長老,忙不疊地要行大禮。
李玉麟攔住了他,道:“我跟這位京城分舵的宋兄弟,剛從‘昌平’分舵來,聽趙分舵主說,弟兄們監視的就是這一帶?” 那名花子忙道:“是的,就在這一帶發現了幾具被害的牲畜屍體。
” 李玉麟道:“都是被吸幹了血?” 那名花子道:“是的。
” 李五麟道:“那些被害的牲畜屍體,大概都在哪一帶?” 那名花子擡手往裡一指,道:“在‘筆架山’‘長陵’一帶。
” 李玉麟道:“那邊可有弟兄監視?” 那名花子道:“那邊派有兩名弟兄日夜監視。
” 李玉麟道:“截至目前為止,可有什麼動靜?” 那名花子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動靜。
” 李玉麟道:“我跟宋兄弟這就過去看看。
” 那名花子道:“弟子給長老帶路。
” 李玉麟沒有阻攔,因為隻等這名花子帶路,見到那兩名“昌平”分舵弟子之後,就要讓他們跟宋泰一起回分舵去。
帶這麼一段路,也不會礙什麼事。
“筆架山”是“天壽山”的中峰。
明成祖的長陵,就坐落在這兒。
景陵在東北,仁宗的獻陵,在東峰之下,永陵之西北,英宗裕陵在石門山慶陵之西北,憲宗茂陵在聚寶山,也就是長陵之西北。
孝宗泰陵在史家山,茂陵之西北。
武宗康陵在金陵山,泰陵之西北。
世宗永陵在十八道嶺德陵之西。
穆宗昭陵在大裕山定陵之南。
神宗定陵在小裕山,即康陵之南。
光宗慶陵在西峰之右,獻陵之西北。
嘉宗德陵在雙鎮山,即最東部。
懷宗恩陵在錦屏山,昭陵之南。
有清一代,對明陵優以禮遇,屢加修護,故損毀較少。
十三陵中最有特色者為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帝之陵,明太祖之陵在南京,稱孝陵,二代惠帝,也就是建文帝的葬處不明,一般推測死于湖北的武當山。
成祖雄才大略,其長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古老而宏偉者。
經陵門,再經陵恩門而至陵恩殿,殿寬達二百二十尺九寸,殿中大抱柱,直徑三尺六寸,高達五丈餘,共柱三十二支。
皆為數千年以上樹齡之大楠木所制,推測系緬甸、雲南一帶所産,以其時之人力物力,運送之艱辛,不難想象。
其殿基之巨石,每方六尺七寸,其重量每方達千萬斤,工程之艱巨、耗資之浩繁,也令人為之咋舌。
至殿後,入小門,有大理石所造之石桌,逾小橋至寶城,建築甚為高大,彎道左右可以攀登,城上中央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石碑,城後圓丘即成祖墓穴,周圍桧柏蒼蒼,青山黛遠—— 潇湘書院掃描,月之吻OCR,潇湘書院獨家連載
” “怎麼說?分舵主讓兄弟跟我一塊兒去?” “分舵主說,李少爺您人生地不熟,找起分舵來會多耽誤,讓我跟您去,給您帶路。
” 這倒也是。
李玉麟遲疑了一下,點了頭:“好吧!” 口口口 “昌平縣”在“北京城”稍北。
從西山往昌平去,很近。
以李玉麟跟宋泰的腳程,不過頓飯工夫就趕到了,這還是李玉麟怕把宋泰丢遠了,要不然他早就到了。
一到“昌平”,宋寨帶路,兩個人直入縣城。
好在宋泰已換了打扮,改了裝束,不是“窮家幫”那身穿着了,跟李玉麟走在一塊兒,不會招人目光。
兩個人從南城進城,一進城,宋泰就帶着李玉麟直奔西城城隍廟。
這座城隍廟,論規模不算小,可是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絕了香火,外觀斷壁危垣,殘落不堪。
或許就因為這座城隍廟久絕香火,殘落不堪,所以這一帶也少人迹,顯得相當落破荒涼。
大太陽底下,廟門口隻有幾個花于或坐或靠,懶洋洋的曬太陽。
宋泰帶着李玉麟來到,幾個花子連眼皮也投有擡一下,象是吃飽了、喝足了,沖人伸手都懶。
隻聽宋泰揚聲道:“千古稱忠義,窮神吃八方。
” 隻這一句,幾個要飯花子立即擡眼站了起來。
宋泰又道:“京城分舵弟子宋泰,求見趙分舵主,煩請通報。
” 居中一位中年花子凝目望李玉麟道:“這位是” 宋泰道:“遼東李家的李少爺,也就是本幫的長老。
” 此言一出,幾個花子立即跪下了地。
李玉麟忙擡手,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花子已經站了起來,那名中年花子肅容躬身擺手: “恭請長老莅臨‘昌平’分舵。
” 李玉麟知道,宋泰亮出了他的長老身份,以這個身份就是進“窮家幫”總舵也不必通報,何況是一個分舵? 他這裡一聲:“不敢!”邁步就要前行。
城隍廟裡,搶步出來了三個人,一前二後,前頭一個是個四十來歲的白淨花子,後頭兩個則是兩個健壯的中年花子。
宋泰上前一步,躬下身去:“京城分舵弟廠宋泰,見過分舵主。
” 白淨花子微一擡手,轉望李玉麟,肅容恭聲道:“弟子‘昌平’分舵趙震,恭迎長老莅臨。
” 話落,他邁前一步,就要行下跪大禮。
李玉麟伸雙手架住了他,道:“趙分舵主少禮,我的來意趙分舵主應該知道,還是告訴我貴分舵弟兄監視的地點吧!” 白淨花子趙震随即躬身擺手:“請長老裡頭坐,容弟子禀報。
” 李玉麟道:“分舵主,救人如救火,我一刻也不願意耽誤。
” “是!”趙震立即恭聲道:“禀長老,分舵弟子監視的地點,就在城北‘天壽山’麓!” 李玉麟呆了一呆道:“天壽山簏?那不是十三陵的所在麼?” 趙震道:“回長老,正是在十三陵-帶。
” 李玉麟沉吟一下道:“十三陵應該是他們藏身的好地方,趙分舵主,我跟宋兄弟這就趕到‘十三陵’去。
” 趙震道:“弟子給長老帶路。
” 李玉麟道:“‘十三陵’一帶,可還有貴分舵的弟兄在?” 趙震道:“有好幾個,弟子命他們日夜監視,但有任何異動,立即回報。
” 李玉麟道:“那就不用分舵主再親自跑一趟了,這件事我不希望貴幫中人參與,等我趕到十三陵之後,我會讓貴分舵弟兄帶同宋兄弟一起撤回來。
” 趙震道:“長老” 李玉麟道:“好意心領,分舵主不必再多說什麼了,貴幫替我找到他們的藏身處,已經為李家做的很多了。
” 趙震道:“既是長老這麼交代,弟子不敢再多說,隻是長老所說他們的藏身處” 李玉麟這才想起,從京城分舵發出來的傳書,隻是讓各地分舵留意有無各類牲畜被害吸血,并沒有讓各地分舵知道是怎麼回事。
他當即道:“詳細情形,等宋兄弟回來以後,讓他禀知分舵主吧!我們這就趕到‘十三陵’去,告辭。
” 他微一抱拳,帶着宋泰走了。
趙震忙不疊地躬身答禮。
明代曆朝皇帝陵寝,共十三,俗稱“十三陵”。
十三陵在“昌平縣”天壽山麓,為中國曆代帝王陵規模最大者,北負居庸關,回峰環抱,氣象森嚴,離“北京城”約百餘裡,在南口東廿餘裡,通常遊“居庸關”,多順路遊十三陵。
此處山間果木成林,尤以所産“磨盤柿子”最為肥美。
李玉麟跟宋泰,從西門出“昌平縣”城,折往北,隻不過盞茶工夫,便已抵達了“十三陵”之“五牌坊”。
這當兒,“十三陵”沒什麼人迹。
一眼望過去,寂靜而空蕩。
但,在那五牌坊下,卻有一個要飯花子坐着打盹兒。
不用說,準是“昌平”分舵的弟子。
宋泰一句“千古稱忠義、窮神吃八方”就聯絡上了,那花子一聽說來了遼東的李少爺,“窮家幫”的長老,忙不疊地要行大禮。
李玉麟攔住了他,道:“我跟這位京城分舵的宋兄弟,剛從‘昌平’分舵來,聽趙分舵主說,弟兄們監視的就是這一帶?” 那名花子忙道:“是的,就在這一帶發現了幾具被害的牲畜屍體。
” 李玉麟道:“都是被吸幹了血?” 那名花子道:“是的。
” 李五麟道:“那些被害的牲畜屍體,大概都在哪一帶?” 那名花子擡手往裡一指,道:“在‘筆架山’‘長陵’一帶。
” 李玉麟道:“那邊可有弟兄監視?” 那名花子道:“那邊派有兩名弟兄日夜監視。
” 李玉麟道:“截至目前為止,可有什麼動靜?” 那名花子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動靜。
” 李玉麟道:“我跟宋兄弟這就過去看看。
” 那名花子道:“弟子給長老帶路。
” 李玉麟沒有阻攔,因為隻等這名花子帶路,見到那兩名“昌平”分舵弟子之後,就要讓他們跟宋泰一起回分舵去。
帶這麼一段路,也不會礙什麼事。
“筆架山”是“天壽山”的中峰。
明成祖的長陵,就坐落在這兒。
景陵在東北,仁宗的獻陵,在東峰之下,永陵之西北,英宗裕陵在石門山慶陵之西北,憲宗茂陵在聚寶山,也就是長陵之西北。
孝宗泰陵在史家山,茂陵之西北。
武宗康陵在金陵山,泰陵之西北。
世宗永陵在十八道嶺德陵之西。
穆宗昭陵在大裕山定陵之南。
神宗定陵在小裕山,即康陵之南。
光宗慶陵在西峰之右,獻陵之西北。
嘉宗德陵在雙鎮山,即最東部。
懷宗恩陵在錦屏山,昭陵之南。
有清一代,對明陵優以禮遇,屢加修護,故損毀較少。
十三陵中最有特色者為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帝之陵,明太祖之陵在南京,稱孝陵,二代惠帝,也就是建文帝的葬處不明,一般推測死于湖北的武當山。
成祖雄才大略,其長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古老而宏偉者。
經陵門,再經陵恩門而至陵恩殿,殿寬達二百二十尺九寸,殿中大抱柱,直徑三尺六寸,高達五丈餘,共柱三十二支。
皆為數千年以上樹齡之大楠木所制,推測系緬甸、雲南一帶所産,以其時之人力物力,運送之艱辛,不難想象。
其殿基之巨石,每方六尺七寸,其重量每方達千萬斤,工程之艱巨、耗資之浩繁,也令人為之咋舌。
至殿後,入小門,有大理石所造之石桌,逾小橋至寶城,建築甚為高大,彎道左右可以攀登,城上中央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石碑,城後圓丘即成祖墓穴,周圍桧柏蒼蒼,青山黛遠—— 潇湘書院掃描,月之吻OCR,潇湘書院獨家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