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坎
關燈
小
中
大
二條城内,德川家康脫下長久以來一直不離身的陣羽織,迎來了慶長二十年的新年。
他的一個心願得以實現,終可松一口氣了,但心裡卻仍然陰晴不定。
去歲秋日,家康從駿府出發時,念想“一定要活到下一個新年”,若能活到下一個新年,他定要圓滿解決大坂問題,轉禍為福,把太平的珍貴和嶄新的幕府向世人展示。
他一直在這般自負地算計,并且,為了避免把大坂逼入絕境,他始終為其開着一扇交涉之門,讓大坂通過此門觀察時勢,自我反省。
結果大緻遂了家康的心願,和議締結,陣羽織也脫下來了。
但是,天下大名,還有那些聚在秀賴身邊的浪人,果真能明白太平的來之不易嗎?事情絕未完全解決。
一想到這些,他就放心不下。
對議和最為不滿的似是将軍秀忠。
既然連秀忠的不滿都可以看得出來,譜代親信也定都以為,家康的處置太溫和了。
秀賴又如何呢?一想到這些,家康就再也輕松不起來。
他以為這麼做,可讓秀賴充分悟出戰事的無謂,遂不失時機締結了和約,可是,事情似乎并不如他所想。
秀賴認為自己乃是戰敗之人。
在一些世人眼中,家康已變成一個讓人無可奈何的耐不住寂寞的老人。
他指點江山,卻為何要和一介小兒過不去? 其實,這次不戰而和,是對秀賴等生于太平世道的年輕之人進行的懇切教導,為此花費之巨,實可驚天。
秀賴若真從這次“戰争遊玩”中學到了該學的東西,他就應把已故太閣遺留下來的黃金悉數獻出,向彙集起來的浪人賠禮緻歉,承認自己一時糊塗,令其解散。
如此一來,城濠被填埋、已完全失去戰鬥力的大坂城,就不再會讓野心勃勃之人燃起非分之念,大坂便不再為是非之城,作為公卿的豐臣氏亦可永遠存續下去。
但秀賴糊塗到底,一再向正純、直次、正成等人訴苦,越發引起了衆譜代的反感。
莫非當世竟無人能領會我的心意?此際多有病恙的家康,心中生出難以言表的寂寞、焦慮與痛苦。
無論秀忠還是秀賴,都無法知我真心——盡管這種焦慮的重荷壓得人不堪其沉,但家康仍未絕望。
可是,正如伊達政宗和藤堂高虎所說,若費盡苦心締結的太平,隻是帶來片刻的休戰,就不能一笑置之了。
家康思量,這恐是神佛對他今生最後的考驗。
家康認為神佛有兩個意思。
其一,人的一生并不“十全十美”。
可以說,“十全十美”就是最完美的“大善”。
由于家康太想得到“大善”,神佛便在高處訓誡道:過猶不及。
神佛的另一個意思,則是要家康把大坂冬戰看成自己的失敗,從而進行更嚴格更深刻的自我反省。
“天真想法斷難成事,要好生磨煉。
”如此一來,神佛就得讓家康再活一二年,讓他徹底思量清楚,使天下徹底太平。
“京都的冬天冷啊,太冷了。
”回到二條城不久,家康就自言自語。
此時,他已下了決斷。
連神佛都責備他太貪戀完美,督促他再重新想想,他便要遠離這是非之地。
他遂暗下決定,在迎來新年之前,先向朝廷拜賀,然後返回駿府。
對于秀忠,家康早就送上了一句話:“京都冬天太冷,過年後早早回去吧。
” 秀忠當然不能反對。
但現在,他正懷着與家康不同的想法,悉數拆除大坂城的二道城、三道城。
若父親不在身旁,秀忠與其手下做起事來自會順手得多。
正因為明白此點,家康就更感到痛楚與寂寞。
或許,連秀賴都在感歎:你在這裡,都無法暢所欲言。
家康之心,天下皆不知,既是他自身之痛,也是天下之痛。
罷了罷了,莫如暫時離開這旋渦,靜觀事态變化。
個人的智慧總會有限,所謂真正的智者,必定善于傾聽别人的意思,擇其善為己所用。
因此,真正智者的智慧,永遠不會停滞。
家康在思索中迎來了七十有四高壽。
一年之計在于春。
家康比常人更尊重習俗和家風。
不過,拘于虛禮的繁文缛節與奢糜浪費,卻與他的性情不符。
盡管憎惡無謂的浪費,但一旦認定其來曆,并将其定為家規,家康就絕不再允許變更。
除夕之日,他親自檢視了進獻給宮中的鶴,然後在諸寺一齊撞響的除去百八煩惱的鐘聲之中就寝。
在這鐘聲停止之前,對将離開這是非旋渦、向駿府出發的自己,家康又一次加以嚴格的反省。
他當然又會思及人壽。
慶長十九年,他有兩次險遭大難,如今還能平安無事再活一年嗎?向來把生死寄于佛陀的他,卻不多想這個問題。
他想的是,如何才能在死前的每一日,無愧于天地,真誠地活着。
寅時四刻,家康起來,一邊洗漱,一邊詢問家中傳統年貨兔雜煮是否已準備妥當。
“那是我家祖先舍棄了故土上州得川之地,父子流浪諸地時,獲信州一人家救助,吃到了這樣一頓大餐,才活下去。
這便是它的來曆。
它教我們莫忘貧困,莫負恩義,亦是可強身健體的珍馐美味。
定要讓它傳下去。
”由于身邊乃是跟随而來的十四歲的長福丸,家康遂刻意這般解說,然後準備祭拜神靈、向四方祈福諸事。
長福丸恐也注意到了父親向宮内獻鶴,而自家卻隻享用兔子之事,遂生了疑問。
祭拜完畢來到佛殿,長福丸說道:“先祖父子流浪四方,定甚是辛苦。
” “是啊。
就與現在的你我一樣。
在寒風刺骨的除夕日,父子在信濃的深山裡徘徊。
就在差點凍僵的時候,終于摸索到了一處人家,得到了一頓熱氣騰騰的兔雜煮。
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
這可是阿彌陀佛的恩惠啊。
” 長福丸不知在想些什麼,大大“晤”了一聲。
當年是父子倆,現在也是父子倆,他必是對此産生了少年特有的感懷。
由于武家向宮中朝賀的日子,例為正月初三,故初一,家康隻向宮中獻了鶴,決定初三再次令大澤基宿進宮朝賀。
大年初一,從欣享慣例的膳食時起,各大名、僧侶就絡繹不絕前來,擠滿了大廳,賀者的名字被一一報了進來。
“右大臣豐臣秀賴大人的使者伊東丹後守長次,從大坂趕來賀歲。
”家康不禁放下手中的筷子,一瞬間,喜色躍然臉上,“右府大人的賀使?” 家康原以
他的一個心願得以實現,終可松一口氣了,但心裡卻仍然陰晴不定。
去歲秋日,家康從駿府出發時,念想“一定要活到下一個新年”,若能活到下一個新年,他定要圓滿解決大坂問題,轉禍為福,把太平的珍貴和嶄新的幕府向世人展示。
他一直在這般自負地算計,并且,為了避免把大坂逼入絕境,他始終為其開着一扇交涉之門,讓大坂通過此門觀察時勢,自我反省。
結果大緻遂了家康的心願,和議締結,陣羽織也脫下來了。
但是,天下大名,還有那些聚在秀賴身邊的浪人,果真能明白太平的來之不易嗎?事情絕未完全解決。
一想到這些,他就放心不下。
對議和最為不滿的似是将軍秀忠。
既然連秀忠的不滿都可以看得出來,譜代親信也定都以為,家康的處置太溫和了。
秀賴又如何呢?一想到這些,家康就再也輕松不起來。
他以為這麼做,可讓秀賴充分悟出戰事的無謂,遂不失時機締結了和約,可是,事情似乎并不如他所想。
秀賴認為自己乃是戰敗之人。
在一些世人眼中,家康已變成一個讓人無可奈何的耐不住寂寞的老人。
他指點江山,卻為何要和一介小兒過不去? 其實,這次不戰而和,是對秀賴等生于太平世道的年輕之人進行的懇切教導,為此花費之巨,實可驚天。
秀賴若真從這次“戰争遊玩”中學到了該學的東西,他就應把已故太閣遺留下來的黃金悉數獻出,向彙集起來的浪人賠禮緻歉,承認自己一時糊塗,令其解散。
如此一來,城濠被填埋、已完全失去戰鬥力的大坂城,就不再會讓野心勃勃之人燃起非分之念,大坂便不再為是非之城,作為公卿的豐臣氏亦可永遠存續下去。
但秀賴糊塗到底,一再向正純、直次、正成等人訴苦,越發引起了衆譜代的反感。
莫非當世竟無人能領會我的心意?此際多有病恙的家康,心中生出難以言表的寂寞、焦慮與痛苦。
無論秀忠還是秀賴,都無法知我真心——盡管這種焦慮的重荷壓得人不堪其沉,但家康仍未絕望。
可是,正如伊達政宗和藤堂高虎所說,若費盡苦心締結的太平,隻是帶來片刻的休戰,就不能一笑置之了。
家康思量,這恐是神佛對他今生最後的考驗。
家康認為神佛有兩個意思。
其一,人的一生并不“十全十美”。
可以說,“十全十美”就是最完美的“大善”。
由于家康太想得到“大善”,神佛便在高處訓誡道:過猶不及。
神佛的另一個意思,則是要家康把大坂冬戰看成自己的失敗,從而進行更嚴格更深刻的自我反省。
“天真想法斷難成事,要好生磨煉。
”如此一來,神佛就得讓家康再活一二年,讓他徹底思量清楚,使天下徹底太平。
“京都的冬天冷啊,太冷了。
”回到二條城不久,家康就自言自語。
此時,他已下了決斷。
連神佛都責備他太貪戀完美,督促他再重新想想,他便要遠離這是非之地。
他遂暗下決定,在迎來新年之前,先向朝廷拜賀,然後返回駿府。
對于秀忠,家康早就送上了一句話:“京都冬天太冷,過年後早早回去吧。
” 秀忠當然不能反對。
但現在,他正懷着與家康不同的想法,悉數拆除大坂城的二道城、三道城。
若父親不在身旁,秀忠與其手下做起事來自會順手得多。
正因為明白此點,家康就更感到痛楚與寂寞。
或許,連秀賴都在感歎:你在這裡,都無法暢所欲言。
家康之心,天下皆不知,既是他自身之痛,也是天下之痛。
罷了罷了,莫如暫時離開這旋渦,靜觀事态變化。
個人的智慧總會有限,所謂真正的智者,必定善于傾聽别人的意思,擇其善為己所用。
因此,真正智者的智慧,永遠不會停滞。
家康在思索中迎來了七十有四高壽。
一年之計在于春。
家康比常人更尊重習俗和家風。
不過,拘于虛禮的繁文缛節與奢糜浪費,卻與他的性情不符。
盡管憎惡無謂的浪費,但一旦認定其來曆,并将其定為家規,家康就絕不再允許變更。
除夕之日,他親自檢視了進獻給宮中的鶴,然後在諸寺一齊撞響的除去百八煩惱的鐘聲之中就寝。
在這鐘聲停止之前,對将離開這是非旋渦、向駿府出發的自己,家康又一次加以嚴格的反省。
他當然又會思及人壽。
慶長十九年,他有兩次險遭大難,如今還能平安無事再活一年嗎?向來把生死寄于佛陀的他,卻不多想這個問題。
他想的是,如何才能在死前的每一日,無愧于天地,真誠地活着。
寅時四刻,家康起來,一邊洗漱,一邊詢問家中傳統年貨兔雜煮是否已準備妥當。
“那是我家祖先舍棄了故土上州得川之地,父子流浪諸地時,獲信州一人家救助,吃到了這樣一頓大餐,才活下去。
這便是它的來曆。
它教我們莫忘貧困,莫負恩義,亦是可強身健體的珍馐美味。
定要讓它傳下去。
”由于身邊乃是跟随而來的十四歲的長福丸,家康遂刻意這般解說,然後準備祭拜神靈、向四方祈福諸事。
長福丸恐也注意到了父親向宮内獻鶴,而自家卻隻享用兔子之事,遂生了疑問。
祭拜完畢來到佛殿,長福丸說道:“先祖父子流浪四方,定甚是辛苦。
” “是啊。
就與現在的你我一樣。
在寒風刺骨的除夕日,父子在信濃的深山裡徘徊。
就在差點凍僵的時候,終于摸索到了一處人家,得到了一頓熱氣騰騰的兔雜煮。
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
這可是阿彌陀佛的恩惠啊。
” 長福丸不知在想些什麼,大大“晤”了一聲。
當年是父子倆,現在也是父子倆,他必是對此産生了少年特有的感懷。
由于武家向宮中朝賀的日子,例為正月初三,故初一,家康隻向宮中獻了鶴,決定初三再次令大澤基宿進宮朝賀。
大年初一,從欣享慣例的膳食時起,各大名、僧侶就絡繹不絕前來,擠滿了大廳,賀者的名字被一一報了進來。
“右大臣豐臣秀賴大人的使者伊東丹後守長次,從大坂趕來賀歲。
”家康不禁放下手中的筷子,一瞬間,喜色躍然臉上,“右府大人的賀使?” 家康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