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
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獻之于纣,纣以為惡醢九侯。
鄂侯争之強,辯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羑裡之庫百日,欲令之死,以為與人俱稱王,卒就脯醢之地。
齊湣王将之魯,夷維子為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吾君。
彼吾君者,天子也。
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笎籥,攝衽枹機,視膳于堂下。
天子巳食,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不果納,不得入于魯。
将之薛,假途于鄒。
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設北面于南方,然後天子面南吊也。
鄒之群臣日:必若此,吾将伏劍而死,固不敢入于鄒。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鄒魯之臣不果納。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主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且秦無巳而帝,則且變易諸候之大臣,彼将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将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姫,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巳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出,不敢複言帝秦。
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
适會魏公子無已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複見。
其後二十餘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将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
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則城中遺燕将書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
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
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
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衆,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聊笑,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膑之兵也,能見于天下。
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
車甲全而歸。
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于世,功業可明。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
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
篡也;遺公子紏,不能死,怯也。
束縛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裡不通卿。
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悅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缧袣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紏,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
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
燭鄰國。
曹子為魯将,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裡,鄉使曹。
子計不反顧,議不旋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
擒将矣。
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
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顔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複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争流,而名與天壤相獘也。
願公擇一而行之。
燕将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欲歸燕,巳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衆,恐卩降而後見辱,喟然歎曰:與人刃,我甯自刃。
乃自殺。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
魯連逃隐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幹人,甯食賤而輕世肆志焉。
三卷終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
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獻之于纣,纣以為惡醢九侯。
鄂侯争之強,辯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羑裡之庫百日,欲令之死,以為與人俱稱王,卒就脯醢之地。
齊湣王将之魯,夷維子為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吾君。
彼吾君者,天子也。
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笎籥,攝衽枹機,視膳于堂下。
天子巳食,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不果納,不得入于魯。
将之薛,假途于鄒。
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設北面于南方,然後天子面南吊也。
鄒之群臣日:必若此,吾将伏劍而死,固不敢入于鄒。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鄒魯之臣不果納。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主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且秦無巳而帝,則且變易諸候之大臣,彼将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将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姫,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巳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出,不敢複言帝秦。
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
适會魏公子無已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複見。
其後二十餘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将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
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則城中遺燕将書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
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
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
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衆,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聊笑,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膑之兵也,能見于天下。
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
車甲全而歸。
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于世,功業可明。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棄世,東遊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
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
篡也;遺公子紏,不能死,怯也。
束縛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裡不通卿。
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悅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缧袣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紏,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
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
燭鄰國。
曹子為魯将,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裡,鄉使曹。
子計不反顧,議不旋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
擒将矣。
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
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顔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複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争流,而名與天壤相獘也。
願公擇一而行之。
燕将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欲歸燕,巳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衆,恐卩降而後見辱,喟然歎曰:與人刃,我甯自刃。
乃自殺。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
魯連逃隐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幹人,甯食賤而輕世肆志焉。
三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