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譯的第一部英國小說《命運的内核》
關燈
小
中
大
國土&rdquo,格林的一本書如何引起我的共鳴,叫我閱讀以後,決心等待時機把它譯成中文,與讀者共享。
叙述這件事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自從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1950年),因為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本職工作(教學),更因為條件的方便(高等院校),時間略比一般人富餘一些,就以一個小兵身份擠進了文學翻譯的隊伍。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文學除了莎士比亞、狄更斯等少數經典作家外(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早已為專家們介紹了),現當代文學是一個禁區。
偶然有幾本書要介紹,我也無緣插足。
将近十年,我翻譯的一直是德國文學和譯成德文的東歐一些國家的作品。
但就是在這個時期,我意外地找到了精神避難所,叫我度過一段難忍難挨的日子。
我所在的學校從英國聘請來一位年輕外教,為教師進修英語。
這位名叫威爾金遜的英國人帶來了上百本&ldquo企鵝叢書&rdquo,絕大部分都是英國現當代文學。
這些書存在資料室由我登記上架,供教師借閱。
當然了,我還要負責看看書中有什麼&ldquo不妥&rdquo的内容。
就這樣,我一頭鑽進英國現當代文學裡。
弗吉尼亞·伍爾夫、E.M.福斯特、多麗絲·萊辛、約翰·韋恩、薩默塞特·毛姆&hellip&hellip許許多多過去我隻聞其名或者連名字也沒聽說過的文學家各自把他們的傑作呈現在我面前。
什麼意識流啊,荒誕派啊,黑色幽默啊&hellip&hellip像一道道珍馐奇馔供我品嘗。
在這些書中我找到一小片甯靜的天地,正像在風暴裡有一個平靜的中心一樣(這是格雷厄姆·格林使用的一個比喻)。
是的,我就是在這樣嚴峻的日子裡邂逅了這位英國大作家,踏上他筆下光怪陸離的土地的。
威爾金遜帶來的一批書裡面格林作品大概有五六本,除了我日後翻譯的《命運的内核》外,還有兩本作者自稱的&ldquo消閑作品&rdquo(Entertainment),其中一本《一支出賣的槍》後來也由我譯出,收在我主編的《外國現代驚險小說集》裡。
從表面上看,《命運的内核》隻是一個情節并不複雜的愛情故事。
二戰期間,英帝國在非洲西海岸塞拉利昂首都弗裡敦的警察署副專員斯考比是個正直虔誠的天主教徒。
為了滿足妻子的虛榮心,斯考比違心向一個叙利亞商人借貸了一筆款項,送妻子去南非度假。
從此斯考比就落入這個奸商掌心,受盡威脅利誘,一步步走向墜落。
斯考比對妻子的愛出于對她的憐憫。
&ldquo憐憫像是他心頭上一塊潰瘍,他永遠也不能把它去掉。
&rdquo同樣是出于憐憫,在妻子去了南非以後,他對一個在海上沉船後漂流了四十天、從九死一生中逃出來的年輕女子産生了愛情,使自己更深地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ldquo卑鄙、惡毒、勢利&rdquo的環境氣氛,對兩個他同樣憐憫着的婦女的不能推卸的責任,知道自己的仆人被人殺害卻未加阻攔,沉重的犯罪感&hellip&hellip最終把他逼上絕路,隻能以自殺了結生命。
按照天主教教義,自殺意味着甘願進入地獄。
讀者盡可以不同意一個天主教作家為小說結局覆蓋的這樣一層宗教色彩,但不能不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感到悲憫,對現實的嚴酷無情感到悲憤。
我的處境與生活自然同西非一名警察專員相差十萬八千裡,但我卻做着同樣的噩夢。
生活中到處是陷阱,不管你如何謹慎,遲早仍舊要跌進去。
一個迷失前途的人閱讀一個身處絕境的人的心路曆程,他的感觸多麼深是不言而喻的。
盡管他不同意那種解脫方式,他卻能體會到那人的痛苦和走投無路的感覺。
把《命運的内核》一字一句譯了出來,獻給讀者,除了對我自己是個小小的紀念外,也還是懷着一個微小的希望。
如果有人受到生活煎熬,他應該知道世上正在經受折磨的人絕不止他一個。
格雷厄姆·格林看到的
叙述這件事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自從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1950年),因為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本職工作(教學),更因為條件的方便(高等院校),時間略比一般人富餘一些,就以一個小兵身份擠進了文學翻譯的隊伍。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文學除了莎士比亞、狄更斯等少數經典作家外(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早已為專家們介紹了),現當代文學是一個禁區。
偶然有幾本書要介紹,我也無緣插足。
将近十年,我翻譯的一直是德國文學和譯成德文的東歐一些國家的作品。
但就是在這個時期,我意外地找到了精神避難所,叫我度過一段難忍難挨的日子。
我所在的學校從英國聘請來一位年輕外教,為教師進修英語。
這位名叫威爾金遜的英國人帶來了上百本&ldquo企鵝叢書&rdquo,絕大部分都是英國現當代文學。
這些書存在資料室由我登記上架,供教師借閱。
當然了,我還要負責看看書中有什麼&ldquo不妥&rdquo的内容。
就這樣,我一頭鑽進英國現當代文學裡。
弗吉尼亞·伍爾夫、E.M.福斯特、多麗絲·萊辛、約翰·韋恩、薩默塞特·毛姆&hellip&hellip許許多多過去我隻聞其名或者連名字也沒聽說過的文學家各自把他們的傑作呈現在我面前。
什麼意識流啊,荒誕派啊,黑色幽默啊&hellip&hellip像一道道珍馐奇馔供我品嘗。
在這些書中我找到一小片甯靜的天地,正像在風暴裡有一個平靜的中心一樣(這是格雷厄姆·格林使用的一個比喻)。
是的,我就是在這樣嚴峻的日子裡邂逅了這位英國大作家,踏上他筆下光怪陸離的土地的。
威爾金遜帶來的一批書裡面格林作品大概有五六本,除了我日後翻譯的《命運的内核》外,還有兩本作者自稱的&ldquo消閑作品&rdquo(Entertainment),其中一本《一支出賣的槍》後來也由我譯出,收在我主編的《外國現代驚險小說集》裡。
從表面上看,《命運的内核》隻是一個情節并不複雜的愛情故事。
二戰期間,英帝國在非洲西海岸塞拉利昂首都弗裡敦的警察署副專員斯考比是個正直虔誠的天主教徒。
為了滿足妻子的虛榮心,斯考比違心向一個叙利亞商人借貸了一筆款項,送妻子去南非度假。
從此斯考比就落入這個奸商掌心,受盡威脅利誘,一步步走向墜落。
斯考比對妻子的愛出于對她的憐憫。
&ldquo憐憫像是他心頭上一塊潰瘍,他永遠也不能把它去掉。
&rdquo同樣是出于憐憫,在妻子去了南非以後,他對一個在海上沉船後漂流了四十天、從九死一生中逃出來的年輕女子産生了愛情,使自己更深地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ldquo卑鄙、惡毒、勢利&rdquo的環境氣氛,對兩個他同樣憐憫着的婦女的不能推卸的責任,知道自己的仆人被人殺害卻未加阻攔,沉重的犯罪感&hellip&hellip最終把他逼上絕路,隻能以自殺了結生命。
按照天主教教義,自殺意味着甘願進入地獄。
讀者盡可以不同意一個天主教作家為小說結局覆蓋的這樣一層宗教色彩,但不能不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感到悲憫,對現實的嚴酷無情感到悲憤。
我的處境與生活自然同西非一名警察專員相差十萬八千裡,但我卻做着同樣的噩夢。
生活中到處是陷阱,不管你如何謹慎,遲早仍舊要跌進去。
一個迷失前途的人閱讀一個身處絕境的人的心路曆程,他的感觸多麼深是不言而喻的。
盡管他不同意那種解脫方式,他卻能體會到那人的痛苦和走投無路的感覺。
把《命運的内核》一字一句譯了出來,獻給讀者,除了對我自己是個小小的紀念外,也還是懷着一個微小的希望。
如果有人受到生活煎熬,他應該知道世上正在經受折磨的人絕不止他一個。
格雷厄姆·格林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