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譯的第一部英國小說《命運的内核》
關燈
小
中
大
陰暗面是否太多了?也許是的(至少在他的一部分作品裡如此)。
然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裡,危機還少嗎?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軍事沖突、文化沖突、環境污染&hellip&hellip且不談道德和精神在這樣一種危機四伏的形勢下橫遭亵渎和閹割,人類如果有一些更多的危機感、不安全感,大概總比沾沾自喜地活在&ldquo愚人的天堂&rdquo(fool'sparadise)裡更明智些吧! 1968年,我再次把《命運的内核》打開,這已是我第X遍翻讀這本小說了。
故事早已爛熟,我現在專心研讀作者的語言,同我過去翻譯的充滿框架結構的沉重德語不同,格林的語言簡練、精确、樸實無華卻又很有分量,不少詞句讀起來像是一記記重錘敲打到心上,在平凡的叙述中流露出诙諧和機智。
我驚異大師的文筆,也驚異他細緻入微的心理剖析。
這裡不妨舉一個例子:斯考比把妻子送上開往南非的輪船以後他的思想活動。
&ldquo&hellip&hellip現在,突然間,他真正感到了痛苦,宛如到了死亡關頭。
他好像是一個囚犯,在受審的時候總不相信自己犯了罪,一切都不過是個夢境,判刑也好,用卡車載赴刑場也好,都不是真實的。
而突然間,他站到這裡了,背後是一道沒有門窗的大牆,一切都成為真實的了&hellip&hellip&rdquo這不正是我自己的感受嗎?我想到另一處作者寫的兩句話:斯考比&ldquo望着她走出自己的昏暗的辦公室,好像望着白白浪費掉的十五年生命&rdquo。
我們有誰不曾有過這種思想:望着一件事物,突然想到自己白白浪費掉的常常不止十五年的生命? 再次閱讀格林,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他的語言文字上。
已經當了十餘年翻譯匠,出于老習慣,常常不自覺地把作者的極具特色的表述方式嘗試用漢語重現,思索、默念,甚至把隻言片語寫在一個練習本上。
從幹校回來,偶然讀到的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的一篇論文&mdash&mdash《論現代英語的簡練》,其中多處引證了格林的比喻闡述現代英國文學的修辭手段。
我發現這些摘引全部出自《命運的内核》一書,正是我在那段時期默默記讀的。
《命運的内核》我于1979年譯出。
外國文學出版社老翻譯家孫繩武先生支持我翻譯這本書,他認為這是格林寫的一系列讨論宗教問題小說中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世界觀,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我的譯文脫稿後,首先請他過目。
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翻譯一本有分量的英文書,且由于作者的獨特風格,有不少地方我擔心處理不當。
孫繩武先生仔細審閱了部分譯稿,勾畫出值得商榷的語句,他的意見雖然是針對個别詞語提出的,但涉及直譯與意譯,忠實于原文與譯文通達等翻譯原則問題,使我受益良多。
《命運的内核》于1980年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印行。
1988年譯林出版社取得版權,再版發行。
1986年我去英國執教,次年第二次會見了格林。
當時我有一個&ldquo宏偉&rdquo計劃,想在國内出一部二十卷&ldquo格林文集&rdquo,格林慨然應諾為文集作序,并提出他心目中的入選篇目。
可惜這次我在國外滞留太久(1987&mdash1988年又赴德國任教),1988年年底回來,第二年春夏之交适逢國内一段不平靜的日子。
出版文集的事自然也被擱淺了。
格雷厄姆·格林是在1991年4月去世的,我未能實踐對他的諾言,至今感到歉疚。
從1999年春天起,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斷斷續續譯完了格林另一本宗教小說《權力與榮耀》。
這一年我已虛度七十八歲,屈指算來,正是1981年我初次會見格林這位大師時他的年紀[86],為了回報他的情義,為了回報這位國際知名作家對一個中國譯者的熱忱和允諾,就讓我把《權力與榮耀》的中文譯本獻給他在天之靈吧!
然而在我們所處的社會裡,危機還少嗎?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軍事沖突、文化沖突、環境污染&hellip&hellip且不談道德和精神在這樣一種危機四伏的形勢下橫遭亵渎和閹割,人類如果有一些更多的危機感、不安全感,大概總比沾沾自喜地活在&ldquo愚人的天堂&rdquo(fool'sparadise)裡更明智些吧! 1968年,我再次把《命運的内核》打開,這已是我第X遍翻讀這本小說了。
故事早已爛熟,我現在專心研讀作者的語言,同我過去翻譯的充滿框架結構的沉重德語不同,格林的語言簡練、精确、樸實無華卻又很有分量,不少詞句讀起來像是一記記重錘敲打到心上,在平凡的叙述中流露出诙諧和機智。
我驚異大師的文筆,也驚異他細緻入微的心理剖析。
這裡不妨舉一個例子:斯考比把妻子送上開往南非的輪船以後他的思想活動。
&ldquo&hellip&hellip現在,突然間,他真正感到了痛苦,宛如到了死亡關頭。
他好像是一個囚犯,在受審的時候總不相信自己犯了罪,一切都不過是個夢境,判刑也好,用卡車載赴刑場也好,都不是真實的。
而突然間,他站到這裡了,背後是一道沒有門窗的大牆,一切都成為真實的了&hellip&hellip&rdquo這不正是我自己的感受嗎?我想到另一處作者寫的兩句話:斯考比&ldquo望着她走出自己的昏暗的辦公室,好像望着白白浪費掉的十五年生命&rdquo。
我們有誰不曾有過這種思想:望着一件事物,突然想到自己白白浪費掉的常常不止十五年的生命? 再次閱讀格林,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他的語言文字上。
已經當了十餘年翻譯匠,出于老習慣,常常不自覺地把作者的極具特色的表述方式嘗試用漢語重現,思索、默念,甚至把隻言片語寫在一個練習本上。
從幹校回來,偶然讀到的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的一篇論文&mdash&mdash《論現代英語的簡練》,其中多處引證了格林的比喻闡述現代英國文學的修辭手段。
我發現這些摘引全部出自《命運的内核》一書,正是我在那段時期默默記讀的。
《命運的内核》我于1979年譯出。
外國文學出版社老翻譯家孫繩武先生支持我翻譯這本書,他認為這是格林寫的一系列讨論宗教問題小說中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世界觀,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我的譯文脫稿後,首先請他過目。
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翻譯一本有分量的英文書,且由于作者的獨特風格,有不少地方我擔心處理不當。
孫繩武先生仔細審閱了部分譯稿,勾畫出值得商榷的語句,他的意見雖然是針對個别詞語提出的,但涉及直譯與意譯,忠實于原文與譯文通達等翻譯原則問題,使我受益良多。
《命運的内核》于1980年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印行。
1988年譯林出版社取得版權,再版發行。
1986年我去英國執教,次年第二次會見了格林。
當時我有一個&ldquo宏偉&rdquo計劃,想在國内出一部二十卷&ldquo格林文集&rdquo,格林慨然應諾為文集作序,并提出他心目中的入選篇目。
可惜這次我在國外滞留太久(1987&mdash1988年又赴德國任教),1988年年底回來,第二年春夏之交适逢國内一段不平靜的日子。
出版文集的事自然也被擱淺了。
格雷厄姆·格林是在1991年4月去世的,我未能實踐對他的諾言,至今感到歉疚。
從1999年春天起,我又花了一年多時間,斷斷續續譯完了格林另一本宗教小說《權力與榮耀》。
這一年我已虛度七十八歲,屈指算來,正是1981年我初次會見格林這位大師時他的年紀[86],為了回報他的情義,為了回報這位國際知名作家對一個中國譯者的熱忱和允諾,就讓我把《權力與榮耀》的中文譯本獻給他在天之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