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譯的第一部英國小說《命運的内核》
關燈
小
中
大
傅惟慈
&ldquo秃鹫撲扇着翅膀,飛過墨西哥一個塵土飛揚的小鎮廣場,沉重地落在瓦楞鐵房頂上&hellip&hellip布萊頓的燈火熄滅了,留下皇宮碼頭上棧橋的漆黑支架和橋下幽暗的流水&hellip&hellip西貢的穿着黑褲子的滿臉皺紋的老太婆蹲在便所外面台階上面聊天&hellip&hellip弗裡敦[84]郊外的紅土路在日落時變成粉紅色,轉眼就被夜色吞噬了[85]。
&rdquo這是英國當代文學大師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1904-1991)創造的被文學評論家稱之為&ldquo格林國土&rdquo(Greenland)的一塊奇異的土地。
上一世紀60年代初我偶然闖進這一奇妙的國度裡,就一直在其中倘佯遊蕩,很難再走出來。
1981年有幸去倫敦會見了這位我景仰已久、時年七十八歲的作家格林。
在同我談話時他問我:&ldquo中國人喜歡不喜歡看描寫&lsquo異國情調&rsquo的作品?&rdquo當時我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我隻能告訴他我個人是喜歡蠻荒探險一類書籍的。
是的,我迷戀于格林書中展示的異國風光&mdash&mdash非洲原始雨林,拉美某個國家的小鎮,土著人奇異的衣着、頭飾和地處森林深處的一座麻風病院&hellip&hellip但是更加打動我的是這位作家用沉重筆墨展現給讀者的精神世界&mdash&mdash痛苦煎熬着的靈魂,善與惡、靈與肉的較量。
在他眼中,邪惡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過于強大。
&ldquo惡在人間暢通無阻,而善卻不能再在世間漫步。
&rdquo這是格林自己承認的他的作品的基調。
但是對一位一生寫了近三十部小說、五本短集篇、七個劇本以及大量論文随筆的多産作家&mdash&mdash主題不同,背景各異,且各個時期風格也變化不定&mdash&mdash我們是無法用概括的言辭給他的作品定調的。
可以指出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在創作态度上始終站在弱小者一邊,始終同情受壓迫、受淩辱的社會下層人民。
他主持正義,不能容忍專制、暴政和社會的不公正;雖然皈依了天主教,卻不受教義約束,而且時常向教會挑戰。
1948年,在同另外兩位英國作家的通訊中,格林承認,為了忠于自己的想象,常常陷入某種程度&ldquo不忠于&rdquo教會的境地。
正是因為他要根據自己的良知,&ldquo根據自己的觀察來反映真實&rdquo,他才得罪了羅馬教廷,受到譴責。
在美國麥卡錫主義猖獗的年代裡,他還因為&ldquo左傾&rdquo思想被拒簽入境。
在一本涉及西班牙内戰的小說中,他站在國際縱隊一邊;在以哈瓦那為背景的書中,他反對巴蒂斯塔獨裁專政,明顯地對革命派表示同情。
他寫的幾部&ldquo政治小說&rdquo也無一不流露出&ldquo左傾&rdquo思想。
格林雖然從來沒有宣傳社會主義,但并不把宗教信仰看作濟世良方。
至于究竟是什麼才能使世人免于邪惡之災,什麼才能拯救現代社會,消除壓迫和不公正,這位智者并未給予讀者明确的回答,他隻是把自己看到的寫出來,叫讀者自己思索,尋找出路。
他所做的隻是運用藝術手法叫人們看到人類社會衆多無法容忍的醜惡現象,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叫人了解自己正在迷宮中徘徊,惶惑無主。
我想,正是他的作品的這種啟迪作用才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吧! 但我隻是一個疙疙瘩瘩的翻譯匠,沒有能力評論一個作家,特别是像格林這樣一位世界觀複雜的作家。
我把自己喜愛的、受到感動的作品譯出來,隻是希望叫更多的人同我一樣能在文壇的荒原上(特别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國那一嚴峻時代)看到路邊一叢叢綠草,駐足休息,環顧一下四周,再繼續趕路。
在這篇文稿裡,我要做的也隻是簡單說一說我如何發現&ldquo格林
&rdquo這是英國當代文學大師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1904-1991)創造的被文學評論家稱之為&ldquo格林國土&rdquo(Greenland)的一塊奇異的土地。
上一世紀60年代初我偶然闖進這一奇妙的國度裡,就一直在其中倘佯遊蕩,很難再走出來。
1981年有幸去倫敦會見了這位我景仰已久、時年七十八歲的作家格林。
在同我談話時他問我:&ldquo中國人喜歡不喜歡看描寫&lsquo異國情調&rsquo的作品?&rdquo當時我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我隻能告訴他我個人是喜歡蠻荒探險一類書籍的。
是的,我迷戀于格林書中展示的異國風光&mdash&mdash非洲原始雨林,拉美某個國家的小鎮,土著人奇異的衣着、頭飾和地處森林深處的一座麻風病院&hellip&hellip但是更加打動我的是這位作家用沉重筆墨展現給讀者的精神世界&mdash&mdash痛苦煎熬着的靈魂,善與惡、靈與肉的較量。
在他眼中,邪惡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過于強大。
&ldquo惡在人間暢通無阻,而善卻不能再在世間漫步。
&rdquo這是格林自己承認的他的作品的基調。
但是對一位一生寫了近三十部小說、五本短集篇、七個劇本以及大量論文随筆的多産作家&mdash&mdash主題不同,背景各異,且各個時期風格也變化不定&mdash&mdash我們是無法用概括的言辭給他的作品定調的。
可以指出的是,格雷厄姆·格林在創作态度上始終站在弱小者一邊,始終同情受壓迫、受淩辱的社會下層人民。
他主持正義,不能容忍專制、暴政和社會的不公正;雖然皈依了天主教,卻不受教義約束,而且時常向教會挑戰。
1948年,在同另外兩位英國作家的通訊中,格林承認,為了忠于自己的想象,常常陷入某種程度&ldquo不忠于&rdquo教會的境地。
正是因為他要根據自己的良知,&ldquo根據自己的觀察來反映真實&rdquo,他才得罪了羅馬教廷,受到譴責。
在美國麥卡錫主義猖獗的年代裡,他還因為&ldquo左傾&rdquo思想被拒簽入境。
在一本涉及西班牙内戰的小說中,他站在國際縱隊一邊;在以哈瓦那為背景的書中,他反對巴蒂斯塔獨裁專政,明顯地對革命派表示同情。
他寫的幾部&ldquo政治小說&rdquo也無一不流露出&ldquo左傾&rdquo思想。
格林雖然從來沒有宣傳社會主義,但并不把宗教信仰看作濟世良方。
至于究竟是什麼才能使世人免于邪惡之災,什麼才能拯救現代社會,消除壓迫和不公正,這位智者并未給予讀者明确的回答,他隻是把自己看到的寫出來,叫讀者自己思索,尋找出路。
他所做的隻是運用藝術手法叫人們看到人類社會衆多無法容忍的醜惡現象,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叫人了解自己正在迷宮中徘徊,惶惑無主。
我想,正是他的作品的這種啟迪作用才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吧! 但我隻是一個疙疙瘩瘩的翻譯匠,沒有能力評論一個作家,特别是像格林這樣一位世界觀複雜的作家。
我把自己喜愛的、受到感動的作品譯出來,隻是希望叫更多的人同我一樣能在文壇的荒原上(特别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國那一嚴峻時代)看到路邊一叢叢綠草,駐足休息,環顧一下四周,再繼續趕路。
在這篇文稿裡,我要做的也隻是簡單說一說我如何發現&ldquo格林